標籤:

《大乘方廣總持經》講解(三)

阿逸多。我菩提道於一切眾生。皆悉平等安住大悲。以善方便正念不忘。如來安住無等等力。無障無礙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作如是言:佛為聲聞所說經典。諸菩薩等不應習學,不應聽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應學。復作是言:諸菩薩等所修行法。聲聞之人亦不應學,不應聽受。辟支佛法亦復如是。復作是言:諸菩薩等所有言說。聲聞、辟支佛不應聽受。

彼此言行更相違背,不與修多羅相應。於如實說,真解脫法,不能信受。依彼法者不得生天。何況解脫。

講解:

佛法對一切眾生平等。以種種善巧方便令不同根器的眾生得到利益。這就是:「佛以一音宣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眾生為什麼平等?因為一隻小螞蟻的如來藏也和佛的如來藏沒有差別。何況是人與人之間。但是,因為各人對佛法的熏習有深有淺,有正解誤解。各人的如來藏含藏的種子有差別。所以對同樣的說法有不同的理解。

可是,真正的如來:第八識如來藏。他無時無刻不在說法。而且沒有隱秘,沒有遮障。只不過眾生不知道這是如來藏罷了。您修學過的一切法,乃至您聽過一句不理解的話。您的如來藏都會幫您記錄下來,直到久遠際因緣成熟時為您顯現。這樣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議。這樣的憶持不忘,不是意識心的記憶力能夠做到的。所以叫做「正念」。可是,正念無念:您不知道他已經做了這件事。

二乘法菩薩不應學。這是《梵網經菩薩戒本》講過的:「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舍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曇、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者。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注意前提:有大乘經典而故意捨棄。要件是:認為這些法比大乘殊勝而加以推崇。

這個人如果受過菩薩戒,他這樣做就是犯戒。最近這些年,有一位很著名的,年高德望的大乘出家法師。大力推崇《弟子規》、《太上感應篇》。您可以對照一下上面的經文。這位法師有沒有犯戒?

目前的「原始佛教」、「南傳佛教」,認為「大乘非佛說」。因為他們不承認有大乘,不承認有菩薩,甚至認為沒有佛地的證量:佛只是「第一位阿羅漢」,之後的阿羅漢與佛的證量是一樣的。他們卻沒有犯戒!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是菩薩,又有什麼菩薩戒供他們犯呢?

根據《梵網經菩薩戒本》,我卻經常在犯戒。為什麼?因為我受過菩薩戒,是一位菩薩。而很多人卻沒有犯戒。因為他們不是菩薩。所以說:「犯戒是菩薩,不犯是外道」。您覺得如何?犯戒好還是不犯好?您認為:是知道有高壓線的存在,盡量不要去碰;還是完全不知道,沒事摸著玩?雖然菩薩有戒可犯,而普通人從來無戒可犯。

反過來:二乘人不應修學大乘法。這是「原始佛教」、「南傳佛教」的主張:大乘法不是佛說的,是後人偽造的,沒必要去學。

那麼,您如果是修學大乘的人(其實只要您在大陸的寺院皈依過,都會在儀式上發過菩提心,就都是大乘人)。您要不要去學聲聞緣覺法?我認為還是該學。只要您知道:大乘法才是究竟了義,能修到佛地;二乘法不究竟,只能解脫生死。這並不違反菩薩戒。對於其他內容:數理化,歷史地理,生物醫學,哲學心理學,儒道法家,《弟子規》、《太上感應篇》……..您都可以學。只不過您知道:這些學問與解脫、成佛沒有關係。佛成道之前,跟很多外道學習過。而且連騎射,格鬥都很精通,無人能勝。而最終他走進佛法,圓成佛道。他這些示現,我們也可以學。菩薩五明,都是世間法,以此利益大眾,攝取大眾。

法無定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為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顯現,空無所得。您又怎麼能確定地作分別:某某法某某人不能學呢?甚至於「某法是某法;某法非某法」都只是世俗諦的分別,在真悟祖師看來就是魔說。前段時間《佛說文殊師利行經》(講解六):談到法器:「這個人雖然能接受上述說法,卻不會執取這些甚深微妙法:認為究竟了義,不可更改。為什麼?除非您認為有法可得,才會有執取,才會將某一法當做究竟了義。如果您發現真相:一切法都不可得。都是如來藏所生所顯,本無自性,性相皆空。您就不會執取任何一法」。

溈山靈佑禪師那句話:「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可以指導菩薩的行止。這個行,是「空行」,是「無功用行」。結合前段時間的講解,是「文殊行」。佛在那部經的總結中說:「妙智無分別,以有空行故」。

為什麼會對三乘菩提規定出種種限制?是因為他們對佛法的認知相互矛盾。為什麼矛盾?因為他們不知道諸法實相,因此不能「如實」,不能信受這個諸法的根本。這樣的人,連生於天界都不可能,何況能解脫生死。

阿逸多。我今說法,隨其信心而調伏之,如恆河沙。阿逸多。我今欲往十方世界,隨順說法利益眾生。不為實非菩薩而作菩薩相者。亦不為毒惡欺誑,少聞之人,於我法中作二說者。其二說人或作是言:是菩薩應學,是不應學,謗佛法僧。是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多百千劫不可得出。設令得出,生貧窮家。至於後時,雖得授記。五濁惡世成等正覺。如我今日於是生死五濁世中成於佛道。以是因緣汝應諦聽。應當信知。隨順惡友所行如是。

講解:

阿逸多,我隨順眾生對佛法不同的信心而調伏他們。這樣的眾生像恆河沙那麼多。

《法華經(從地湧出品)(如來壽量品)》講過:釋迦牟尼佛早在不可思議極久遠劫前就已經成佛,教導過的弟子,已經成就大菩薩的,無量無邊。

佛即將入滅。涅槃了嗎?根據《楞伽經》:「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所以,佛這短短80年,不過是在娑婆世間的一個應化身。尚有無量分身在無量世界說法。沒有哪一尊佛會像阿羅漢那樣取無餘涅槃。而是時時刻刻處於涅槃,卻又能行諸佛事。所以,表面上看到佛即將入滅,其實他還要到十方世界,隨順眾生的根器而說法。

但是,佛不為「毒惡欺誑,少聞之人」說法,不為在佛法中「作二說者」說法。

如果這樣,還能說如來住於平等嗎?其實,諸佛說法猶如陽光普照,不會區分:哪些人可以聽,哪些人不可以聽。就像太陽不會區分哪些地方可以照耀。但是,有遮擋的地方,卻無法得到陽光的照耀。因此,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會聽到佛法。這是他們聞法的因緣還沒有成熟,或者如來藏中還暫時沒有這個種子。

在佛法中「作二說者」。依文解義:認為佛法有好多種,各有各的自性。比如他們會說:這一種法是菩薩應當學的,另一種法菩薩不應當學。

這一類說法很常見:打坐入定才是實修。閱讀佛經,去聽講不過是學知識,沒有用;不要分別,要一念不生才是真正學佛;現代人講的不要相信,沒有一個有實證的;要古代人講的才能相信,都是高僧大德……。

為什麼「作二說」?根源在哪裡?在於離開如來藏而說法。《六祖壇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外於如來藏而說諸法會怎麼樣?必然是:此法是此法,彼法是彼法,此法可修可學,彼法不可修學。

擴展一點:這個人是君子,這個人是小人;這個人是高僧,這個人是外道;這一位是真悟菩薩,這一位是凡夫一枚……..什麼情況?這是五蘊見:您雖然認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認同五蘊虛妄。卻依然以五蘊來看待一切凡聖。那個真金色身,坐在獅子座上的是如來嗎?這個正在寫文章的是滌生師兄?是魯韜?是個中年人?是善知識還是惡知識?或者是什麼?您怎麼降低煩惱?在於您怎麼看待一切。如來藏,他完全是空無所得的法相。您懂得這個,卻不妨礙您支持正義,破除邪見。您破邪顯正的同時,卻不要忘記:這一切其實什麼都不是。

《維摩詰經》:「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作二說者」不知道一切法其實都是一種:如來藏。一切法都不可得:不過是如來藏顯現的法相。所以喜歡做-----是----的填空題。害怕心無所住。害怕空無所得。害怕他們確定的認知被動搖。如果他們有這個總持:「一切萬法唯是一心」。就不會對佛法「作二說」。怎麼理解「不二法門」?《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中,很多菩薩講過。諸位讀者不要放過。

「作二說者」其實是誤解佛法的人。因此成就謗法。既然謗法,也就相當於謗佛謗僧。這樣的人,死後會下墮地獄,多少萬劫都出不來。成語「萬劫不復」就是說謗法人的情況。就算出來,也會出生到貧窮的家庭。最後他修學佛法了,不斷進步,成為實義菩薩,被佛公開授記。直到究竟圓滿,終於成佛了。卻不會像阿彌陀佛那樣:在極樂凈土成佛。而是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在五濁惡世成佛。

所以,阿逸多。因為這個緣故,你要專心聽我說,要知道並相信這些事情:跟隨了誤解佛法的惡知識,就會有這些事情現行。


推薦閱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十三集)  2000/4/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83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五集)  1998/6/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15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泉池功德第十七)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