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胃癌元兇,7億中國人感染!從感染到胃癌,只有四步,抗生素無力遏制,艾灸卻可以通調阻斷!

【導語】

最近,媒體都在瘋轉這篇文章——《7億中國人感染了這種細菌 78%的胃癌歸因於它》,一時間,引得大家爭相關注。那麼,什麼是幽門螺桿菌?感染之後,我們該採取哪些措施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討論。

一、什麼是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紮根在人體胃黏膜中的唯一細菌,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傳染源。幽門螺桿菌一般通過兩種方式傳播:

1、「口-口」傳播:通過唾液、飛沫,如共用筷子、不潔飲食、相互夾菜等,都極易造成交叉感染,出現「一人患胃病,全家都感染」的現象;

2、「糞-口」傳播:通過附在水源和食物的方式,它能夠走得更遠,侵入更多人的胃。

需要注意的是,幽門螺桿菌「偏愛」低齡兒童。在我國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兒童中,10歲以下被感染者佔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劇增加。

二、從感染它到胃癌,只有四步

幽門螺桿菌被國際癌症研究所列為一類致癌物,78%的胃癌因它而起。同時,它還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最大「禍首」(90%的慢性胃炎因它而起)。從感染幽門螺桿菌到胃癌,只有四步:慢性淺表性胃炎(無需驚慌)→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癌前病變)→胃癌。

不過,並不是說只要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得胃癌。是否會惡化為胃癌,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久治不愈,胃黏膜長期不能修復。若胃黏膜持續受損且不能及時修復,胃黏膜就會逐漸被腸上皮細胞代替,導致「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就會發展為胃癌。

三、「逢菌必殺」,並不靠譜

西藥治療幽門螺桿菌,一般採用三聯療法或四聯療法,不過無論哪種方法都難以完全殺菌。很多人在服藥後(需要3個月乃至更長時間),幽門螺旋桿菌由陽性轉為陰性,但只要停葯一段時間,往往又會轉為陽性。

這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部的定植菌,是少數可定居於胃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細菌,能夠穿透胃粘膜,埋藏在當中,躲過胃酸影響,並可分泌尿素保護自己。遺傳學研究顯示,人類攜帶幽門螺桿菌已有10多萬年曆史。這麼多年下來,它早已進化出一身「本領」,要想殺滅它,談何容易?!而且,殺菌藥物還會直接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以及人體抗過敏能力變差等副作用。

所以,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不應以殺滅幽門螺桿菌為治療方向,而應以阻斷癌變為治療方向。

四、中醫如何阻斷癌變?

一般而言,在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中,大約70%的人沒有全身癥狀,也不會導致其他胃部疾病,因此這部分人無需治療。那麼,在同樣感染的情況下,為什麼有人可以與細菌「和平共處」?有人偏偏「久治不愈,胃黏膜長期不能修復」,得了癌症呢?

中醫認為,二者的區別在於:脾胃本身的自愈能力不同。前者脾胃功能強大,能夠恢復「以平為期」的動態平衡,細菌就會逐漸降至正常範圍內,身體也就不會進一步惡化;而後者一般都有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胃絡瘀阻,胃失所養等問題,各種因素相互影響,就會出現種種病理變化,直接影響胃黏膜的修復,時間長了,胃癌就找上門了。

由此可見,阻斷癌變還得從幽門螺桿菌的宿主(胃)著手,通過調治讓脾胃達到器質和功能平衡,增進其自愈能力。

五、艾灸,為何可以對抗幽門螺桿菌?

1殺菌消炎

艾草是菊科植物,它的根莖和葉子里都含有一些可揮發的芳香油,研究發現,芳香油的化學成分主要是水芹烯、β-細辛醚等,經過熏烤以後,可以有效殺滅病菌,比如白喉、傷寒、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艾葉對它們有很強的殺傷力。

為什麼西藥很難殺滅幽門螺桿菌?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必須結合抑制胃酸治療,而人只要吃進去任何食物,都會刺激胃酸分泌,進而影響藥效。

艾灸與西藥相比,具備兩個優勢:一則,艾灸的藥性完全不受胃酸干擾,二則,艾灸具有「超強的滲透性」,藉助艾火的高溫,可以讓藥物有效成分傳經透骨,直抵病灶,殺滅隱藏在胃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幽門螺桿菌,並阻遏其繁殖。細菌無法繼續作惡,胃黏膜就會迅速修復,就不會進一步惡化為胃癌。

2調脾養胃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可見,胃痛是胃病的主要癥狀。中醫認為,胃痛多由過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積於中,陽氣被遏;或飲食不節,中焦失運,內蘊濕熱,氣機阻滯;或憂思惱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氣滯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內結,不通則痛,久痛傷胃絡等因致氣機不暢,從而胃脘疼痛。

艾灸具有諸多功效,比如溫通經絡、祛寒除濕、行氣活血、消痰化瘀、調和陰陽等,可以針對患者具體的體質及癥狀做整體調整。通過調治,讓脾胃達到器質和功能平衡,脾胃強大了,就會「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來,自動驅逐外邪,讓幽門螺桿菌無處容身,及時修復受損的胃黏膜,促進疾病自愈;二來,改善身體的內環境,不讓外邪有機可趁,從根源上阻斷外邪入侵。

六、3大「養胃穴」,通調一切胃病!

日常生活中,有些朋友胃不舒服時,總是服用胃藥來養胃護胃。其實,人體自帶3大「養胃穴」,胃不舒服時,只要刺激它們,就可適當緩解癥狀。並且,這3大「養胃穴」,通調一切胃病,在不知道如何配穴時,直接艾灸它們就行!

1中脘穴

中脘穴,被譽為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循經》中有一句話形容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主治疾病:絕大多數的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對緩解胃痛和治療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2天樞穴

天樞穴是胃腸系統的保健大穴,具有促進腸蠕動、增強胃動力的功效,對於急慢性腸胃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主治疾病:腹脹、腸鳴、繞臍痛、泄瀉、急性胃腸炎、小兒腹瀉、痢疾、便秘、膽囊炎、肝炎、腹水、腸麻痹、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

3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之功。「三里」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要「理中」;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就要「理下」。

主治疾病: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痢疾、疳積、氣短、虛勞羸瘦;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等。


推薦閱讀:

哺乳媽媽急性乳腺炎使用「抗生素」後能繼續餵奶嗎?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這個疾病的治療你注意了嗎?
使用抗生素八大誤區
頭孢類抗生素bid有特殊的規定兩次給葯時間間隔么?
昔日奇蹟之葯促進小雞生長:金黴素撬動農業大結構

TAG:中國 | 抗生素 | 中國人 | 感染 | 艾灸 | 無力 | 胃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