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春節不懂這些,老外都要嘲笑你!

潮人說

拜年講究多!趕緊來學學!

一、中國人為何拜年?

關於國人為何拜年、拜年習俗從何而來,傳說是人們為了避開臘月三十晚上覓食的年獸,躲到初一早晨才出門。

這一天,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他們健康長壽。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相說些吉利話,鄰居或親朋好友則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二、古代中國人怎樣拜年?

(一)傳統拜年方式:磕頭行禮、登門拜年

唐代人最早用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自唐代以來便有在春節時走親訪友、向長輩拜年的習俗。曾幾何時,人們習慣於在大年初一的早晨遍訪親友,互致問候,還要向家族中的長輩磕頭行禮。

登門拜年也是最基礎的拜年方式。

(二)飛帖、名謁拜年

宋代人最早用,現代人演變為互寄賀年卡宋代時發展出一種新的拜年方式,即互投「飛帖」拜年。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明代人們以互投「名謁」代替拜年,「名謁」也即現今賀年卡的起源。

如今,親朋好友間春節互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尤其在80-90年代成為流行一時的祝福方式。

最有意思的是少男少女們情竇初開,也會借送新年賀卡互表心意,有些賀卡會一存幾十年,現在翻出來,滿滿都是愛和祝福。

(三)挨家敲門拜年

在兒時的記憶中,在家度過大年夜的記憶總是刻骨銘心。大年初一一早,大人們便開始在廚房裡忙活起來,而最興奮的則是小孩子,不僅能將各種美食吃個飽,還能隨著家長走親訪友。

挨家挨戶敲門,進門就將各色糖果裝滿口袋,去親戚家還能幸福的拿回一疊沉甸甸的紅包。

三、傳統拜年怎麼個拜法?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凶拜」。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一般男子是以左手抱右手(女子則相反),自然抱合,鬆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於平輩間的拜年。

四是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於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五是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於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於平輩間,男女皆行。

四、現代中國人怎樣拜年?

(一)現代拜年方式:電話、電報拜年

20世紀人最早用中國在1887左右開始使用最早的電話與電報,它們將國人拜年的距離拉近。隨著時代發展,電報逐漸消退,而在大年夜12點的鐘聲敲響後撥通電話,在爆竹聲中送出祝福成為新的傳統。

(二)簡訊群發拜年

70、80後人最早用1992年世界上第一條簡訊發出。手機簡訊的出現讓拜年的工作量大大縮減,短短几分鐘就能將聯繫人中幾百號人的祝福快速完成。

但正是如此,人工炮製痕迹明顯的群發段子簡訊也讓收信人的幸福感和感動指數也隨之降低,回復簡訊的熱情度也受到了打擊。

(三)微博拜年

80、90後人最早用前幾年,微博拜年很火。有了微博,拍一張自己的照片上傳,配上賀詞,再「@」給圈中好友,滑鼠輕輕一點就能回復多條祝福。

然而,微博140個字數限制難免意猶未盡,及微博影響力下降等使微博拜年成為曇花一現。

(四)QQ、微信拜年

80、90後人最早用通過QQ及微信這些社交軟體拜年,衍生出各種多樣性的拜年模式,除了發布照片,還可以拍視頻或錄製聲音,可實現千里傳情達意互送祝福。

而今天,「春節」已悄然演變成一場全民搶紅包的「紅包節」。不同於簡訊、微信拜年,網路紅包的娛樂性帶來朋友間互動的同時,對於80、90後們,更能引起人們對兒時過年收紅包的美好回憶。

誒~尡哥辛苦半天碼了這麼多字,好心給打賞個紅包咯~向大伙兒拜年了!

來源│以上內容綜合整理自鳳凰網、中青Video、中國象山港網站

編輯│肖尡(hun)


推薦閱讀:

【麗言旻語】第十四期:傳統節日中的家庭教育
喂?這裡有人劇透拜年祭!誰來管管
春節打架贏拘留所十日游 警示段子笑噴網友|段子

TAG:春節 | 中國 | 中國人 | 嘲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