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取

論取

取(Upādāna),十二緣起的一支,意思是攀緣取著。取的存在,緣於貪愛的存在;反過來,當貪愛存在,必然會有取的存在。

正確的理解取,首先要正確的理解作意。

一個念頭的形成,本質上是意行的結果。意行是受和想,受和想可以在眼、耳、鼻、身、口、意六處上形成。當受和想形成時,必然伴隨著念頭的形成。作為欲界有情,人每時每刻都有來自眼、耳、鼻、身、口、意的受和想生成,因此念頭也源源不斷的形成。

因此,作意是五蘊作用的一種機制,一個功能,一個自然現象。即使是佛、辟支佛、阿羅漢,在無餘涅槃之前也是遵循這個機制的,沒有任何一位五蘊有情可以脫離。這好比是你寫了一個函數,只要這個函數正常運行著,那麼給一個正確的輸入值必然會有一個對應的輸出結果一樣。

如果根據受和想去深入剖析你的每個念頭,會發現念頭的題材緣於想,而念頭中包含的意志緣於因受而形成的貪愛。比如當你看到別人吃香辣蟹,你可能會產生「如果我也能吃到香辣蟹,那就好了」之類的想法。這個想法與「如果我能喝上一千塊錢一兩的茶,那就好了「,或者「如果我能用語言攻擊對手,讓對手臣服,那就好了」等等想法,從想的角度看,這些想法是不通的,有的是關於香辣蟹的想、關於喝茶的想、關於諍論的想;然而從意志的角度,這些想法是相同結構的,都是緣於貪愛而形成了一種驅動力,即取。這驅動力推進了你進一步的念頭和行為。

聖人與凡夫的區別,就體現在這種驅動力上。

對於一個凡夫而言,這種驅動力的核心是滿足欲的意欲,即試圖通過某種行為來實現欲樂滿足的境遇,比如出去吃香辣蟹。然而對於佛、辟支佛、阿羅漢而言,這種驅動力是不存在的。一般來說,當解脫者看到別人吃香辣蟹,如果沒有其他因素,作意的結果可能會是「他在吃香辣蟹」。

事實上,你也完全可以體會到這種剝離驅動力的念頭。當你無意看到一塊對你沒有任何意義的石頭,你並不會對這塊石頭產生很多的想法,甚至你都不會形成」這是一塊石頭「的想法——這種語行也不會產生。你最大的可能僅僅只是當下的知道瞥了一眼石頭,僅此而已。

基於欲樂而形成的驅動力,即欲取。欲取除了驅使你滿足物慾,另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讓你死後繼續投胎成為欲界生命。當然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這個過程的,即使是慧解脫阿羅漢也沒辦法直接觀察這個過程。然而這並不妨礙對緣起法的觀察,以及對「欲樂導致苦」這個五蘊過患的觀察。

取的出現,對於凡夫而言一般會被錯誤的解釋成自由意志,認為是「我」或者「我的想法」;而對於實證無常、苦、非我的初果、二果和三果而言,是一種縛結。有學聖者已經了知貪愛導致苦的事實,所以並不會對取有什麼好感;不過當強烈的誘惑出現時,由於對五蘊過患沒有遍知的緣故,取還是會發生。當取形成後,無論結果是追求還是抗拒,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在作意出念頭的那一瞬間已經結束了。

一個很普遍的案例就是,很多人把淫慾看的很重,無論如何都要戒除掉。然而實際上,當看到或者聽到或者想到相關場景時,產生的這種想要滿足淫慾的想法時,欲取已經形成,本身就已經證明你被淫慾征服了。這種包含了「滿足淫慾」的意志的想法一旦形成,無論是滿足淫慾,或者是抗拒淫慾,實際上並沒有根本區別——當然你一直抵抗淫慾,最終修成了色界定,並且保持到了死亡的那一天,理論上你會投生到色界。這還是有一點好處的,前提是你能夠做到。

正確的搞定取,要從緣起的角度出發。在十二緣起中,導致取的近因是貪愛,導致貪愛的近因是受。實際上我們並不能在活著的時候滅掉感受——除非你隨時都能進入滅盡定。然而受緣貪愛的前提是當無明存在的前提下的。所以,通過削弱無明的影響,來削弱貪愛,最終遍知四聖諦,才是正解。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對五蘊無常、苦、非我進行正確的認知,不能對五取蘊是苦的事實遍知,那麼取的滅儘是沒戲的。

推薦閱讀:

正念戀愛 | 動態的探戈,「空性」觀愛
怎麼打坐能減肥?
有什麼高效的方法去除淫慾嗎?
一個人為什麼要念經?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