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你願意成為領導嗎?|《自我認知》六要素之五

11、你願意成為領導嗎?|《自我認知》六要素之五

來自專欄 Walden談求職和個人成長

這篇文章來聊聊領導力,六要素的第五個《領導:力的延伸》。

領導力(leadership)是很多著名公司招聘里著重強調的要求,也是很多同學的困惑,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到底什麼叫領導力?你怎麼評估我有沒有領導力」—— 的確它太難定義和衡量了。美國著名的領導力教授沃倫·班尼斯更是模仿對色情的定義「領導力就像美,它難以定義,但當你看到時,你就知道。「

因此,我今天不是來討論領導力本身的。我只想從職業選擇的角度,來看看它對選擇職業的影響,幫助我們思考未來。

(一)成為領導,你會得到什麼,需要承受什麼?

(二)你是不願成為領導,還是自認為不足以成為一個領導?

(三)案例:她為什麼在成為項目經理後,陷入了強烈的自我懷疑?


(一)成為領導,你會得到什麼,需要承受什麼?

上一篇文章的《簡化職業五問》,我們提到了團隊合作的三種狀態:1)領導團隊;2)支持跟隨;3)喜歡單幹。我們繼續用利弊的角度來深入看一下。

成為領導的好處,相信大家明白。在這個商業化的社會,成為領導,從事管理是典型的職業晉陞之路。你可以獲得:

1、地位(Power):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是人的天性,有人甚至渴望高人一等,能夠得到別人的服從、甚至阿諛奉承。

2、財富(Money):領導意味著更高的薪資,甚至還有公司的期權激勵,能早日獲得財富自由。

3、影響力(Maybe sex):在絕大部分的商業組織中,做決定是領導人的特權,你有權力按自己的意願去調動資源。決策權是評價一項工作是否能讓人滿足的重要因素。

有得必有失,現在我們來看看弊端。說實話,這個更值得思考。我在《偏好:力的方向》里寫過:你想要什麼,更是你願意承受什麼所決定的。

簡單起見,我列主要的三個:

  • 承擔最終責任

這點,我一直記得一個MBA學員的生動描述:」大家看總經理好像無所事事,其實他最怕口袋裡手機響。只要手機一響,說明接下來的問題公司里沒人能解決,只有靠他。他的無所事事,是為了騰出空間去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領導是團隊里的最後一塊屏障。這種責任,很沉重。因此推卸責任給隊員,是領導最致命的一種行為。

  • 容納更多不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到過一個說法:「一個團隊中如果都是一樣特性的人,很容易失敗」。這是很深刻的見解。

比如一個部隊,需要偵察兵、突擊隊員、狙擊手、衛生員。各類兵種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不然都是突擊隊員,這個部隊會太毛躁;都是偵察兵,則會缺點力量 ……

可問題在於,要隊友之間相互理解是很難的。突擊隊員可能會覺得狙擊手不夠爺們兒,狙擊手會覺得突擊隊員不夠冷靜,衛生員會覺得狙擊手太沒人情味兒。把一個團隊中各種各樣的人捏合成一個整體,是非常大的挑戰。

這意味著,作為領導,必須理解和容納更多的不同—— 包括人的性格、能力、工作方式、個人追求等。可是人總是比較容易理解和自己像的人,希望別人用自己的方式工作(對於特別成功的人更是這樣,她誤認為她的方式是最優方式)。

插播:所以對人的理解,不僅可以用在職業選擇上,對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人員也是重要的。以後我再寫個模塊,叫《成為經理》。

  • 承受更多詰難

因為任務的艱巨,因為人的不同,這意味著領導必須承受更多的指責。無論是做決定、還是計劃分工、還是危機處理,失敗的理由千千萬,成功的原因就一條。不當領導,總是可以挑出很多錯的。

美國有檔節目叫《學徒》,有人在自己成為團隊領導後說了這麼句話:「大家都可以對領導指手畫腳,但上去一做,發現自己比原來的領導還差。」

我也和學員說過這樣的話:「挑選管培生的時候,我在簡歷上看重候選人有沒有學生會或社團主席的經歷,至少這意味著他被更多人罵過。」


(二)你意願上不想成為一個領導,還是能力上還不足以成為領導?

相信名利和影響力,很多人都要。那麼接下來要區分的就是:你意願上不想成為一個領導者,還是能力上還不足以成為一個領導?

對於這個區分,我又希望你能真誠地面對自己了。大家都聽過「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寓言。之間的差別,只有自己內心清楚,只是人很容易自己騙自己。

以下的理由是我聽到過的放棄成為領導的合理緣由。對於這些理由,我覺得可以兩方面看:一方面是放棄的合理性,沒有必要一定成為領導;另一方面,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領導,這可能是需要克服的阻礙。

1、不想太累

這話沒毛病,只要願意放棄成為領導的好處就行。但很多人很想得到領導的好,不願承受成為領導的累,那就死結了。

2、人多無效

在創造性的領域,情況的確如此。一個創意、一個構想,你很難把它分解成好幾個部分由不同的人完成。只有在執行環節,可以把任務拆分,分工完成。這也是為啥在藝術性的領域,大多數人不願意成為領導,一來他對手上的事情感興趣,對管人沒興趣;二來人多也的確沒用,反而增加很多雜音,不如一個人專心研究創作。

3、太過追求完美

前面說了,領導必須容納團隊成員的多樣性,之間的摩擦和矛盾是必然部分。人越多,摩擦和矛盾越多,越無法完美。除非是一個特種兵的團隊,但這也對每個人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大部分團隊是達不到的。

可能有同學會問:「如果我想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但能力暫時不足,該怎麼培養領導力呢?」這是個很大的話題,我打算在能力專題里去寫,但先講個一個很有洞見的看法。

有人是這麼回答「什麼是領導力」這個問題的。領導力,就是把事情搞定(Leadership is to get things done)。核心就是解決問題。

我們再延伸一下,問題包括:做關鍵決策、計劃分工、團隊溝通、激勵隊友、培養他人、處理危機。所以不用想有沒有領導力,就想著「怎麼把各類問題搞定」,領導力是最後必然的呈現結果。這時候,就是你願不願意成為領導的意願問題了。就像金庸筆下的張無忌,煉成九陽神功,他唯一要想的是自己願不願意成為明教教主。

插播:想了解領導力模型的,可以去看看寶潔的「5E模型」,或者通用前總裁傑克·韋爾奇在著作《贏》裡面提到的「1P4E」模型。我是不太信各類模型的,領導力無非就是解決各類問題的一種綜合。


(三)案例:她為什麼在成為項目經理後,陷入了強烈的自我懷疑?

不久前,有個學員的朋友來找我諮詢,問題是這樣的。

她(我們把她暫時稱為Rachel吧)畢業後成功進入No.1的快消公司做財務管培生,培訓期結束後順利成為財務經理。但半年後,她發現自己好像並不善於和人打交道,在財務經理的崗位上感覺非常艱難。讓她疑惑的是,她在大學期間是一個大型社團的副主席,覺得挺善於和人打交道的,大家都說她領導力不錯,為什麼現在就不行了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首先,她還是主觀意願上很想成為經理的,她的目標是成為公司高管。

其次,她是喜歡數字的,也熱愛分析問題,所以財務工作合適。這裡補充一句:她的財務經理工作,並不是記賬的會計,而是財務分析(Financial Analysis & Planning,簡稱FP&A)。大家簡單理解,就是她要通過財務數據分析,找到可以改進的地方。然後督促領導其他部門的同事,做出改進,增加公司收入或減少成本。

第三,她是財務專業出身,財務的慣性是精確。她在學校社團的工作,更多是活動的項目執行,她也以執行力強而晉陞到副主席的位置。

大家可以意識到問題出哪兒了嗎?

很顯然,在財務經理崗位上,Rachel需要對接的人增加了。部門內部的關係還比較好搞定,因為這家快消公司的上下級體系很完整。

問題出在跨部門溝通。銷售、市場、供應鏈、研發,各個部門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因為考核指標的不同,對於同一件事情的投入程度也不一樣。這給Rachel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比如項目任務的拖延,以及不按她的想法改進。

可Rachel已經習慣了精確和有序,她的本能反應就是「控制」。問題是她根本無法控制,其他部門為啥要聽她一個小毛孩的呢。所以她的壓力越來越大,脾氣也越來越差,最後把自己耗死了。

更糟糕的是,她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自己不善於和人溝通」,其實是「她太過追求確定性「。這是作為一個領導,她要慢慢學習的。


這篇文字,我們對上一篇文章里的《簡化職業五問》的第五問「你是不是願意成為領導」,做了進一步的分析。無論你選擇成為團隊領導,還是團隊支持或單幹,都可以,這是個人選擇。還是那句話,我們要把事情想清楚。

但是,無論你是否願意成為領導,我還是建議大家先去具備成為一名領導的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成長為一名好的領導,和成為一名優秀的單幹者,克服的困難有相似之處。這也是我們下一篇《悟性:力的相變》要解釋的問題。

郁宏翔

用現實主義的方式,靜候理想主義的未來


推薦閱讀:

關於讀《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思考和感悟
為什麼你要努力浪費,那麼貴的人生資源?
3條建議,想讓你從此不再迷茫
身邊的人都是讓我舒服的人
了解自己!了解崗位!了解公司!

TAG:自我認知 | 領導力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