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恆鵬:醫療行業創新指南—《創新者的處方》讀後感

朱恆鵬:醫療行業創新指南—《創新者的處方》讀後感

《創新者的處方》一書的作者克里斯坦森,給美國醫療體系開了一個處方,這對於美國也許是錦上添花,但對中國是雪中送炭。

這本書的內容相當龐大,書中有一些具體的商業模式,包括了醫療服務、藥品、器械、醫保、醫學教育等,不僅僅是形而上的理論推演,還有一些具體的、專業的、實操的方案。我想就這本書中的一些思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 、顛覆的三大推動因素

首先,克里斯坦森提到了顛覆的三大推動因素。

第一、技術創新。克里斯坦森所講的技術創新,不是做一個高大上的東西,而是把一個高大上的東西簡化,使解決問題的方法規範化和常規化。讓它的成本降低,讓普通老百姓用得起;讓技術門檻降低,不需要培訓也能用。

第二、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是顛覆式創新的核心。醫療體制之所以如此讓我們感覺到不好,是因為沒有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有所突破。

第三、商業生態環境。一個小的改革,要真正擴大、發揮效果,大的系統要隨之改變。創新其實是需要一個商業生態環境與之匹配的。中國今天很多的新興體制和模式沒有發生效果,甚至帶來弊端,是因為我們整個大的實體經濟環境沒有與之配合。克里斯坦森強調顛覆式創新最大的困難是在這裡。

二、誰才是真正的顛覆者

首先,一個行業的領軍者可能是創新技術的發明者,但往往不是顛覆式創新的實操者。因為往往最初的革命者、改革者,做大做強以後成為既得利益者,難以改革。

其次,誰是顛覆的主要引領者?書中是指望美國那些不堪巨額醫療保險負擔的大企業,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是受害者,美國醫療體制是他們沉重的負擔,而美國的醫院、醫生和商保,則很可能都是改革的阻礙者。

第三點,顛覆式創新會發生在哪些領域?克教授的答案是,在未被開發的市場和沒有需求的市場。沒有需求的含義,不是說大家不想買,而是說你沒有錢,買不起。這裡關鍵是,我們很多新興醫療服務模式,有一個讓人擔憂的趨勢,走向為三甲醫院、為高端客戶服務。就企業而言,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就顛覆式創新而言,則是背道而馳。

三、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創新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三種商業模式分別為專家主導模式(solutionshops)、增值服務模式(value-adding process)、協調網路模式(facilitated network)。

首先,在引領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克里斯坦森的觀點和經濟學家一致,認為價格起著關鍵的引領作用,這種引領作用通過醫療服務的支付方式來實現。廣義的商業健康保險會成為引領力量。對於中國的商保公司來說,能不能有這個遠見,進行顛覆式創新,在中國健康產業乃至金融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彎道超車方面發揮作用,要看見識,看遠見。但是,我也並不對現有的商保的公司報太大的希望,因為他們已經成為了既得利益。

其次,書中重點講了兩個方向顛覆式創新的融合,會實現整個行業的顛覆式創新。第一是非重大疾病。很多疾病的不確定性較小,如頭疼感冒,或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這些疾病的支付方式,對醫療服務模式的引導作用差異很大。例如,最簡單的按項目付費,必然是希望病人得病越多越好。對此,克里斯坦森推薦了一種家庭醫療賬戶的形式。第二是整合式醫療,指的是從全科到專科一體化的服務模式。

克里斯坦森認為這兩個方向同時做,顛覆式創新就能夠完成。

四、未來醫生會失業嗎?

30年後,我們對專業醫生的需求很可能會遠小於今天。馬雲講過一句跟克里斯坦森觀點很契合的話,他說30年後醫生找不到工作;克里斯坦森的意思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醫療模式的發展,今天專科醫生越來越多被全科醫生替代,全科醫生越來越被醫生助理、職業護士替代。隨著技術的進步,對專業醫生的需求會逐漸下降。

五、醫療監管模式如何變革

監管的目標說起來很高大上,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但克里斯坦森特彆強調,政府參與監管的過程,也會導致既得利益的形成,而既得利益者幾乎不會站出來抨擊當下的管理體系,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而拒絕改革。他提出了幾種監管模式:

第一,針對疑難雜症的診療,應採取監管醫生資質的監管方式。因為對疑難雜症的治療,往往採用專家主導的醫療服務模式,主要依靠專家的經驗和判斷,治療過程和結果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對於這樣的醫療服務,監管應集中在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生的資質和所接受過的培訓,以出身論英雄。

第二,疑難雜症畢竟是少數,而針對常見病、多發病,診斷的過程已經規範化,監管的重心需要從服務提供者的資質轉向醫療過程中的工作方式上,克里斯坦森認為保證流程規範即可。

最後,對可以實現精準醫療的疾病時,最有效的監管是關注醫療效果。監管效果並不一定需要政府監管,付費方就可以實現監管,也就是根據結果付費,治好給錢,治不好不給錢。

六、顛覆式創新的時機來了

1.變革的力量在哪裡?

我認為,第一個是創業者和投資者;第二個是政府的改革推動;第三個是商業保險公司;第四個是醫生群體;最後則是患者群體。患者群體是現有醫療體制下最大的受損者,但也是最無力的群體,發言權不取決於人數,患者不是強有力的改革推動者。關鍵是,如果前面四類群體,特別是創業者和投資者群體能把患者群體引領起來,患者群體將會成為重要的支持力量。

2.改革又從哪裡開始改呢?

有多人說,市場化改革有諸多弊端,而且醫療行業也不能進行市場化改革。市場有弊端,但是它可以矯正,也正在矯正。對於中國來說,有些過程是邁不過去的,醫改必須先走市場化的道路,讓醫生自由執業,讓人力資源由市場機制來配置。

3.創新靠什麼?

靠一個競爭性的多元市場,以及對市場的需求的高度敏感,作為培育創新的土壤,確保創新的發育和繁衍。

七、創新意義和改革突破口

創新依靠的是一個多元競爭的社會,和英美等國不同的是,在中國,醫改不僅僅只是醫改。中國醫改的核心環節是醫生的自由執業,醫生的自由執業其實涉及到事業單位的改革。我們本就人才匱乏,但有限的人才還被束縛在單位體制下,做一大堆沒有意義的事,這恰恰是我們創新最大的危害。

所以,當下中國如果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顛覆性創新,就應當首先思考如何進行事業單位的改革和社會服務業改革。把本就佔比不高的高學歷的人才釋放出來,讓他們不是忙著寫論文或者巴結領導,而是眼睛向下看到老百姓的需求,創造更多價值,這才是是中國實現創新、破解醫改難題的關鍵所在。

摘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有刪節)


推薦閱讀:

醫療器械故障致患者死亡,醫院承擔次要責任
2018年醫療建康哪些領域最被看好?我們和幾位知名投資人聊了聊【年終盤點】
直播課—你不知道的輸卵管和卵巢問題
細數中國醫療的五大怪狀
冬日常見傳染病有哪些?

TAG: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