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啟蒙補課抱佛腳

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講了《三字經》後,最近又在講《弟子規》。《三字經》和《弟子規》都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教材,以前只是私塾先生讓小孩子們背誦的,現在由大學教授在電視上對著廣大觀眾講,聽眾或觀眾大都不是小孩子,這種現象讓人多少有點彆扭。本是每個人童年時候該學習的知識,現在只能在成年後再學,能否學進去還值得懷疑。我對此現象的理解是,由於當今中國社會道德狀況令人堪憂,《百家講壇》大概也想以這種方式,給現如今的中國人補補課。 我小的時候,由於文革大批判的需要,讀過《三字經》,但沒有讀過《弟子規》。相比之下,《三字經》比較長,1722個字,《弟子規》比較短,1080個字。《三字經》既有很多道理,也有一些每個中國人必備的歷史知識,它對於每個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規》主要是一些品行要求和禮儀規範。兩者同時又是識字課本,小孩子讀了這些啟蒙教材,既認了字,又學到了必要的基礎知識。有些內容小孩子未必能深入理解,例如《三字經》中的「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光這十二個字,千百年來有多少學者、專家說來說去,而《三字經》只要求小孩子記住這些常識即可,長大以後慢慢理解,就如同牛吃草,以後再反芻消化。 《弟子規》中「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就是孔子所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放到現在看,如果每個人小時候都讀過《弟子規》,都記住這十二個字,那麼,那些自己生產的食品自己知道不好而不吃,卻賣給別人吃的現象還會大量出現嗎?中國近代以來的有些知識分子實在是不可理喻。他們先是把中國傳統描繪得一團糟,把優秀傳統給毀掉了,造成的結果是,脫離了傳統的現代人,失去了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和道德常識,出現了種種本不該出現的現象。這些知識分子又反過頭來說中國人有劣根性。我們現在要問的是:如果不是他們把傳統毀掉,所謂「劣根性」還存在嗎?人性的弱點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樣,沒有誰好誰壞一說,中國傳統的「蒙學」就是用一些良好的規範來修正人性的弱點。現代反傳統的知識分子把這些必要的修正方法都否定了,除了「自由」之類空洞的概念,又沒有更高明的辦法,對幼兒園的小孩子也大講自由發展。如今的中國社會不得不承擔各種「自由」的後果,例如道德沙塵暴,從源頭上說,道德沙塵暴真正的始作俑者,難道不是這些錯誤對待中國傳統的現代知識分子? 中國的蒙養書起源很早,2000多年前,秦朝的李斯寫過《倉頡篇》,西漢的史游寫過《急就章》,應該是現在已知最早兒童啟蒙讀物。但因年代久遠,考古發現只有殘篇。現存最早完整的兒童啟蒙讀物是南北朝時期的《千字文》,距今已有1500年。古代兒童啟蒙讀物最著名的應該是《三字經》。《三字經》出現於南宋末期,距今已700多年。《三字經》與其他的蒙養書不同在於,宋朝從技術上說,已經出現了活版印刷;從教育體系上說,宋朝已經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學校。宋朝的經濟又非常發達,今人指出,宋朝的經濟實力占當時全世界GDP的80%左右。生活富裕,讀書識字的成本下降,廣大的中國人都能接受最基礎的教育,《三字經》就是普及教育的典型。與此同時,歐洲的學校少得可憐,西方人號稱大學起源於歐洲,實際上,那個時候歐洲所謂的大學,10來歲的小孩子就入學,要連著讀十幾年,等於從小學到大學混在一起,因此,它只是少數貴族階層的師徒作坊式的教育。與中國在宋朝的普及教育相比,差距太大。當時歐洲90%以上的人是文盲,如今各個重要的歐洲國家,如英法德,自己的文字也只是剛剛誕生。《弟子規》出現的時間比《三字經》晚,但它的影響同樣很大,可以說僅次於《三字經》。 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啟蒙是對每一個孩子的教育,而歐洲200多年前的啟蒙運動,是針對成人的。歐洲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中出現的一部分內容,無非是中國早已有之的兒童蒙學,例如,吃飯、會客、赴宴等各種行為禮儀規範,刀叉、餐巾怎麼放、怎麼拿,說話的態度,穿衣服的規矩等等。如今,中國錯誤地拋棄自己的傳統,跟著西方人學,結果不得不也像西方人一樣,對成年人進行啟蒙教育。雖說臨時抱佛腳大概也能有點用,但與歷史上從容不迫的兒童啟蒙教育相比,實在是一個悲哀。因此,我認為,《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蒙學教育內容,應該重新進入學校。前幾年,廣東省搞了一個《新三字經》,這也是一個辦法,把傳統蒙學中某些不合適的內容修改一下,很方便就可以拿來用。《三字經》就有這種狀況。歷史記載說《三字經》出現於南宋,那麼,現在《三字經》中元明清的內容是哪來的?顯然不是宋朝人寫的,而是後人修改或增加的。 如果我們現在的小學教育能夠有這些優秀的蒙學內容,那麼,這些最基本的歷史知識,最基礎的行為處事、待人接物的道德規範就能在每個人的兒童時期開始形成,這也是每個人踏入社會必須具備的起碼的道德素質。我相信,那樣的話,道德沙塵暴現象就會減少很多,也不用大學教授在電視上對著價值觀已經形成的成年人,吃力又費勁地搞啟蒙補課。換個角度看,當一些著名知識分子時刻不忘貶低「道德旗幟」的時候,又有什麼資格來指責「道德沙塵暴」?

附《弟子規》全文《論語-學而篇》有這樣的文字:「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子規》的各章篇目就取自於此。

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悌: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信: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愛眾: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力學文: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房室清 牆壁凈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推薦閱讀:

沒出過國、老公也不是老外的你如何英語啟蒙?丨英語頻道主持人、孫儷校友,張蒙晰專訪
《佛典啟蒙輯要》序
如何跟孩子談錢的歷史?——ki媽兒童財商筆記之錢的發展史
兒童啟蒙詩詞詳析2
朱良暉六壬輯要啟蒙

TAG:啟蒙 | 補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