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詞條】新石器時代 · 大汶口墓地

  中國黃河下游新石器時代的墓地。位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鎮與寧陽縣堡頭村附近的大汶河兩岸,也曾稱為堡頭遺址。面積約為82萬平方米。1959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和濟南市博物館由楊子范主持進行第一次發掘,揭露面積5400平方米,發現133座墓葬和1座橫穴式陶窯。後出有田野考古報告《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大汶口文化即由此墓地而得名。上述墓葬分為 3期,早、中期墓和晚期墓分別屬於大汶口文化的中期和晚期。對照其他遺址,估計墓地年代約在公元前3500~前2500年間。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14座有木質葬具痕迹,其中包括四壁疊放原木、頂部用原木鋪排的木槨式葬具。絕大多數死者頭向朝東。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側身、俯身或屈肢葬很少。合葬墓有8座,其中雙人的7座,3人的1座。經鑒定,有3座是男左女右的成年雙人合葬,1座是成年男女與幼女的三人合葬。還發現 5座墓只有隨葬品而無墓主或僅見零星殘骨。部分人骨上存在枕骨人工變形和拔除上側門齒的現象。

  絕大多數墓有隨葬品。以陶質器皿為最多,有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代表性的器類為鼎、豆、壺、背壺、罐、杯、鬶、盉、尊、瓶、「盔形器」等。隨葬石器均磨製規整,有穿孔石鏟、有段石錛、矛、錘以及一般的斧、刀、錛、鑿等。還有作為禮器的玉鏟及較多的玉石質飾件,有的為串飾。骨、角、蚌器中除魚鉤、魚鏢等工具、日用什物外,還有精緻的透雕象牙梳、筒、琮及鑲嵌綠松石的骨雕筒。隨葬品的精美程度,說明當時手工製作已專業化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大多數死者指骨附近發現有獐牙或獐牙鉤形器,一些死者的腰部放有塗朱的或穿孔的龜甲。隨葬獐牙、龜甲之類,應是當時的一種習俗。隨葬品中還有一些動物骨骼,有豬頭、豬下頜骨、豬身半具、豬蹄以及野獸、魚、鳥的骨頭,應是祭食。其中43座墓隨葬豬頭、豬下頜骨共96個,最多的13號墓內有14個。一些人認為,豬頭是私有財產的象徵物,隨葬豬頭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隨葬品也極不均衡。有的墓穴僅能容屍,空無一物;而大型墓中隨葬品多達數十件甚至百餘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貴重物品。這些說明氏族社會內部已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目前一般認為,大汶口墓地是父系氏族社會的遺存。

  參考書目: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74。

撥開層層泥土 重現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時空隧道 展露歷史的真實面貌

往事娓娓道來

秘密層層剝開

零距離觸摸古代文明

面對面感受歷史故事

考古中國

網站:www.kgzg.cn

微信:kgzg_cn 微博:kgzg

推薦閱讀:

「法國簡史」凱爾特人 高盧人,法國血統的起源
東亞大陸考古文化 紅山文化 石卯考古 與 黃帝的都城 朱開溝文化與北方游牧民族

TAG:考古 | 墓地 | 時代 | 新石器時代 | 石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