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體穴位

郄穴

經脈氣血匯聚之處的腧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陰陽蹺脈及陰陽維脈亦各有一個郄穴,共有16個郄穴組成。郄穴,是經脈氣血曲折深聚處的穴位。郄通"隙",意指空隙;郄,又有彎曲的含義,郄穴可說是氣血曲折會聚的空隙。郄穴包括分布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郄穴,陰、陽蹻脈及陰、陽維脈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為十六郄穴。希穴常用來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陰經西穴多用於治療血分病症,陽經郄穴多用於治療氣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氣形兩傷等。當臟腑發生病變時,亦常在相應的郄穴產生疼痛、酸脹及反應物,臨床常用作診斷疾病的參考。 郄穴在臨床上作用和功能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希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十六郄穴表手太陰肺經--孔最手三陰 手厥陰心包經--郄門手少陰心經--陰郄足太陰脾經--地機足三陰 足厥陰肝經--中都足少陰賢經--水泉

俞募穴

俞募穴(腧募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聚集輸注於胸背部的特定穴。俞穴位於背腰部, 故又稱"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於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 即後正中線旁開1.5寸,其上下排列與臟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據接近某臟腑的部位來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募穴位於胸腹部,故又稱"腹募穴",其位置大體與臟腑所在部位相對應。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臟腑所屬經脈上,分布於任脈者為單穴,分布於其它經脈者一名二穴。俞募穴均為臟腑經脈之氣所輸注、結聚的部位。皆可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點。在《發揮》中有:「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經氣可以由陽行陰,由陰行陽,陰陽互通,腹背前後相應,從而達到陰陽相對平衡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當機體發生病變,內臟或陰經的病邪常可由陰而出陽分的募穴。同樣,內腑或陰經的病邪,亦可由陽而入陰分的募穴。同時還有「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陰證,實合有臟病、寒證,虛證之義;陽證,輸募穴則含有腑證、熱證、實證之上義。在臨床上,背俞穴偏於主治陰性病症,腹募穴偏於主治陽性病症。當臟腑器官發生病變時,相應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現出某些異常的變化,如皮膚變色,凹陷,突起,按壓有結節、條索狀,半球狀的異物。俞墓穴在治療之上,俞募穴不僅對臟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而且對各臟腑絡屬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肝俞,為肝臟之氣直接輸注之處,有疏肝養血之功,主治肝臟病變,因肝「開竅於目」,故取肝俞可以養肝明目,又因「肝在體為筋」,喻募穴還可以治筋脈攣急病。腧募穴1.俞募相配:又稱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與背俞相對,二者一前二後,一陰一陽,相互協同,對治療臟腑病症療效頗著,在臨床中應用得十分廣泛,尤其是癥狀比較錯綜複雜的患者。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別將本臟腑的募合穴相配,背俞穴與原穴相配?屬於遠近配穴法。由於募穴主治偏重陰性病症(包括腑病、實證、熱證),背俞穴主治偏重於陰性病症 (包括臟證,虛證,寒證);合穴主治內腑,偏於通降;原穴主治內臟偏於扶正祛邪,故募穴與合穴相配對於治療腑證,實證,熱證效果較好,而俞穴與原穴相配則對臟證,虛證,寒證較為適宜。此外,臨床取用俞、募穴時,還可視不同病情,根據經絡理論結合各種配穴方法,靈活加以運用。俞幕穴十 二 背 俞 穴 表五臟 背俞 六腑 背俞肺 肺俞 大腸 大腸俞腎 腎俞 膀胱 膀胱俞肝 肝俞 膽 膽俞心 心俞 小腸 小腸俞脾 脾俞 胃 胃俞心包 厥陰俞 三焦 三焦俞十 二 募 穴 表兩側 正中臟腑 募穴 募穴 臟腑肺 中府 膻中 心包肝 期門 巨闕 心膽 日月 中脘 胃脾 章門 石門 三焦腎 京門 關元 小腸大腸 天樞 中極 膀胱

推薦閱讀:

如何用科學方式解釋中醫的穴位?
寶寶腸胃不舒服,愛脹氣、腹瀉、便秘、食慾不好?推拿這幾個穴位很有效
點揉穴位巧解牙齦腫痛
艾炙的穴位
穴位經絡可能是存在於多維空間嗎?

TAG:人體 | 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