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的靈魂之閑情

所謂閑情,就是沒有負重感的心情、情懷。

  以輕鬆的腳步走入山水田園,樹木花草之間,聆聽著自然生物的聲音,心為所動,情為之爽,心神飄蕩,雖在塵世,而已再無塵世憂愁煩惱所擾,近似達及返璞歸真,自我超脫的一種情懷。與閑著沒事說長道短,無事生非,不能通解。

  而如此自然風光,自然境象,注於筆端,揮灑而出神情飄蕩之篇。讀之亦不覺為其感染,如臨其境,心為之闊,情為之飄。這樣的文字,這樣的作品,這樣的詩歌,在古代,隨著人類的腳步一路走來,緣於其自然,緣於其自由,人們爭相傳頌,爭相書寫,其生命,就宛如大自然一樣,非但經久不衰,而且愈見其鮮活,生機盎然,鬱鬱蔥蔥,有江河日上之勢。

緣於其存在和發展,緣於其美和自然,其生命和其靈魂,會愈見萬里飄香,萬古長青。

  尤其在當下生活壓力甚大的時代,這類素材的作品,可以說是一種提神劑,或者說忘憂草。正如張說《喜度嶺》詩中的句子之所說:「見花便獨笑,見草即忘憂。」

  我們一提到詩,一般要推崇盛唐氣象。盛唐,其實不光是詩盛,社會也盛。當時社會安定,國力強大,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稱得上繁榮。不過後來就不行了。社會也動蕩了,而詩壇也就剩下了老杜支撐大局。

  

在河清海晏的時候,國家富強的時候,是最利於文人發揮其行文特長的時候。而在戰亂時代,這些文人,一般就可以弄個謀士參軍之類的官噹噹。比如諸葛亮,比如羅貫中。

  諸葛亮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估計永遠山人一個,直到了賬。羅貫中本來是參謀一類的幹部,領導一直不採納計策,天下大勢已定,乾脆寫書去了。滿腹經綸,安邦定國之才,只能在文字一列派上用場。

  誰也不要說公平或物盡其才。這世上永遠有公平二字,也永遠毫無公平而可言。皇帝世襲,文人居官也是扎堆。比如唐宋八大家,蘇氏家族就佔了三個,俱非工農。不在網上,必在網下。千古定律。

而在古代,或者單說唐朝吧,教育不普及,大多數文人,一般都不是種地的。有地位,有銀子,有閑暇,自然要遊山玩水,青樓行院。再就是我們都看過《西遊記》。西天取經,就發生在唐朝。佛道文化盛行。佛道兩家,它的教化不同,而崇尚,針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而言,可以說大同小異,返璞歸真,凈心明性。所有這些,都是詩歌發展的最為堅強的後盾。而文人或者詩人,隱逸情懷也隨之而生。當然並非就是真正的遁隱。閒情逸緻使然,嚮往自由,自然,崇尚的是一種身在紅塵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這類詩一般以寫景為主。而景句,其實也是情句。即,作者筆下的景物、風景,都也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元素。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這要看詩人的行文風格之側重。

當然也有例外,以寫意敘事為主,也為表述閒情逸緻之情懷。比如白居易的《吟懷》詩,其中有幾句這樣寫道:

  閑官是賓客,賓客無牽累。

  嵇康日日懶,畢卓時時醉。

  酒肆夜深歸,僧房日高睡。

  形安不勞苦,神泰無憂畏。

  從官三十年,無如今氣味。

  而大部分閑情詩作,還是以田園山水、花草樹木等大自然的物象景色為主。比如這類題材的開創者之一的陶淵明。而他的曠世名篇《飲酒》,不知傾倒了多少代的多少覬覦遠離塵世喧囂、心向自然的人間大士。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後來的孟浩然與王維等一干人,將閑情詩推向高潮。而陶淵明之所以最終走向田園山水,自然風光。主要原因還是仕途道路坎坷多多,險惡重重。而後來者,則是追求的這類超然物外的隱者境界,並非人生之路就真的脫離了現實。也就好比咱們今人,生活中的應酬與勞作勞心,使得我們的體力與精力都不勝負荷,故而寫點閑情,寫點山水花草,甚至脫離現實寫點恩愛纏綿以及相思痛苦,謀求個一時的「放下」而已。

  像這類題材的詩歌,如果能寫出來意境,富於靈魂,慢說作者自己,便是讀者讀之,也會有超然物外靈魂飄蕩的那種感覺。

晁端禮《浣溪沙·清潤風光雨後天》:

  清潤風光雨後天。薔薇花謝綠窗前。

  碧琉璃瓦欲生煙。

  十里閑情憑蝶夢,一春幽怨付鯤弦。

  小樓今夜月重圓。

  這闕詞,別的咱不去管,單看「十里閑情憑蝶夢」這一句。當然他用了典。十里之閑情,憑之蝶夢翩翩,其空靈之境,空靈之美,以及美境,已具襲人之力。讀之品之,彷彿其境恰有,躍然眼前,心靈之手,不知不覺,會為其所牽引,隨之化蝶飛飄。這就是句子意境的靈魂和魅力之所在。是景又是情,是情又是景,太妙了!

方千里《浣溪沙》:

  菱藕花開來路香。滿船絲竹載西涼。

  波搖發彩粉生光。

  翡翠雙飛尋密浦,鴛鴦濃睡倚回塘。

  閑情須與酒商量。

  這闕詞,除去最後一句,其餘五句寫的都是景。而當看到這充滿自然之美倫美倫的景緻,就算是讀者,也會發表最後這一句感言。如此閒情逸緻的船上遊玩,沒有美酒怎成?令人躍躍欲試,真想立刻拿來酒瓶,沒有菜,也先灌半斤再說。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該詩得到好多讚譽和稱道。

《西清詩話》:洞庭天下壯觀,騷人墨客題者眾矣,終未若此詩頷聯一語氣象。

  《升庵詩話》: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雖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為法。

  《唐詩鏡》:渾渾不落邊際。三、四愜當,渾若天成。

  《唐詩從繩》:此篇望人援手,不直露本意,但微以比興出之,幽婉可法。此前後兩切格。前敘望洞庭,後半贈張,故名兩切,五、六呼應句,又是正呼反應法。

  孟山人這首詩當然有隱意。因為是贈張丞相的。咱只按寫景看,到最後一聯。意思是:眼睜睜的看著別的釣魚的人,自己心裡也想得到魚,卻又苦於沒有漁具,空存想望。我們看了這首詩,是不是也與詩人一樣,也想要去垂釣?這就是「是讀者之所想,又非讀者所能道出」的境界。

而最令人心情扶搖直上的句子,我還是比較偏愛兩個。

  一者: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老杜。

  二者: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王維。

  雖然意象與場景不一樣,但畫面一般。三維立體。我們讀之,眼睛與心情,也會隨境象而動。先是平面,我們的眼睛也是平視,由白鷺而上青天和坐看而雲起,眼睛的視線就會隨其立體畫面而動,而上移,畫面在起,視線在上移,不知不覺,視線就上天了,心情,也會像眼睛的視線一樣,隨之而上,不知不覺就上了藍天,萬里飄蕩。這樣的意境,就算是嘴上不服,心裡也得服。

我們如果寫這樣的意境,假如又能寫出來此等意境,同樣是以謀求一時的脫卻塵世喧囂,達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那麼,何必去寫空無的相思之愁之傷之痛呢!不都是津津樂道自我感覺良好地在說「我寫我開心,我寫我快樂」嗎?

  我永遠不排斥誰人崇尚什麼風格。不過我提倡,那些喜歡寫憂傷苦悶詩詞的詩友,倒不如別開生面,轉入對這一類素材的描寫。千萬不要將「大哭就是大笑」、「痛苦就是幸福」當辯證法說,天下本來就沒有「煎熬和折磨就是快樂和陶醉」的道理。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王維。

我們都讀過《憫農》,鋤禾是很苦的。然而王維是不是寫出了甜蜜和如臨其境?在家養蠶的婦道人家,已經做了飯,鋤禾的男人回到家,相見歡聲笑語,有如牛郎織女終得相會,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偎依纏綿。令人讀之,都感到心裡美滋滋的,甜甜的,直想演示一回,好幸福。這描素,就應驗了《天仙配》中的唱詞:夫妻恩愛苦也甜。

  把美好和快樂寫出來,送給廣大讀者,我想,這點文采,誰也不應該吝嗇。也等於是在助人為樂,一種美德的傳承。

  我們拼搏在職場,勞作在工地,品夠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心神都磨出了老繭,形態遍體鱗傷。偷得浮生半日閑,走入山水田園,花草樹木之中,蟲鳥為我們歌唱,清風為我們撣塵,白云為我們跳舞,長河為我們伴奏,高山任我們長嘯,大地為我們迴旋,將這種感覺,感受,注入詩詞歌賦之中,自己心情為之暢達,讀者心情為之陶醉。不亦樂乎。

和平年代,為富而競爭,愈見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記得前幾年央視聯播過電視劇,記不清名字了,裡邊有台詞,這樣說「小時候聽奶奶說,人要掉進錢罐子里,就不是人了!」所以人在錢面前展開的競爭,其實就是沒有硝煙的戰鬥。商場如戰場,激烈而無情。何處減壓減負?只有大自然。

  也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方不亮西方亮。情場失意詞者勝。這對閑情詩的發展,反而功莫大焉。就用一首老外的歌曲,結束這次交流吧!

  尼羅河(年輕的時候,在萬人觀看的舞台上,一位美女在身旁手風琴伴奏,演唱過這首歌,我試試「老態龍鍾」了還能唱不):

月亮剛剛爬上山崗,尼羅河水閃金光。家鄉美麗的土地上,勞動的人們在歌唱。忘掉你的憂愁和悲傷,唱出美好的希望。用勞動的汗水和歌聲,迎接豐收的好時光。啊……月亮掛在碧藍的天空,尼羅河水在蕩漾。晚風拂過的椰樹下面,勞動的人們在歌唱。吹起你那動人的阿拉戈,再把鈴鼓搖響。讓一天的勞累和辛苦,隨著歌聲遺忘。啊……

  只希望閑情詩和我唱的這首歌,能給大家帶去好心情。

  ——理野2018年4月2日於太行山下陋室。

推薦閱讀:

論十二道靈魂的診斷
學練體會: 下蹲「三一二」的靈魂
你們都搞錯了,佛教根本不相信有靈魂存在
詮釋靈魂
看星盤尋找靈魂伴侶

TAG: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