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別用「烈女」向鄧玉嬌致敬———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鄧玉嬌案社會性別評論專題標籤:鄧玉嬌案編者按:本專題由社會性別與發展在中國(GAD)網路在鄧玉嬌案發生後所組織的一次徵文活動編選而成。我們認為此案絕非「普通命案」,而是嚴重涉及對婦女的暴力,對婦女的暴力則又是整體的社會性別不平等和對婦女的權力壓迫的表現,因此,對此案進行基於社會性別視角和婦女人權立場的剖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在一度洶洶的輿論中,這樣的視角和立場卻相當缺乏,為此,我們以集體發聲的方式展開此次行動。 ( http://www.tecn.cn )本專題所展示的角度並不全面,更深層的討論還應當繼續,我們希望至少能夠以此提示,社會性別視角和婦女人權立場可以開啟不一樣的批判思考之路,而這樣的批判思考所要求的,既是每一位婦女公民的權利保障,也是對從歷史到當下的社會性別制度和文化的全面改造;所始終警示的,則是我們每個人在此制度文化中的責任和擔當。 ( http://www.tecn.cn )摘要——想做一個有人格與尊嚴的人竟如此之難,這讓我們再次深感底層女性生存環境的惡劣,一個想保護自我內在價值的女性卻被逼到無路可走,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是為什麼? ( http://www.tecn.cn )——在巴東鄧玉嬌案中,鄧玉嬌和她反抗的三個男人,鄧與地方相關部門,構成了一組組蒙太奇,然而,其中有些已經被提示、對案件理解和處置非常重要的信息,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 http://www.tecn.cn )——我們的社會、我們每個人,又是站在什麼立場上評判此事?人性或獸性,支持弱勢者或強權者,兩者間的區別正是分水嶺。 ( http://www.tecn.cn )——婦女人權的國際共識是:所有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或性方面的傷害或痛苦的行為,也包括威脅採用這些行為,都屬於對婦女的暴力。 ( http://www.tecn.cn )——要給鄧玉嬌一個公正的裁決,最需要的不是政府機構拍胸脯式的堅決保證,也不是已調動起來的民眾熱情,而是賦有維權監督職責的機構或組織參與到真相的揭示中。 ( http://www.tecn.cn )——司法沒有必要這麼害怕輿論,在追求正義的路途上,司法和輿論完全可以並肩前行;司法沒有必要擔心民眾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她/他們的見解來自最真實的中國生活,而且只有她/他們永遠不可能生活在別處。 ( http://www.tecn.cn )——鄧玉嬌和鄧貴大等人的衝突並不涉及「清白」或「貞節」,她的爆發是因為人格和人身安全受到侵犯,她的反抗則是對權利的自衛行動,她的激烈悲憤是基於內心的尊嚴,而並不是貞操,與此同時,她還撕開了某些特權男性的醜惡和「特殊服務」要求所掩蓋的性暴力真相,正因如此,她的行為才喚起了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 ( http://www.tecn.cn )——女性的身體權究竟屬於誰,是女性自己還是某個男性,抑或是男性主導的社會?當鄧玉嬌兩次被推倒在沙發上,難道她只能任由自己的身體和人格被踐踏?我們至少已聽到她的聲音——我的身體我做主。 ( http://www.tecn.cn )——反思該案相關的男性視角,我們不難看出,司法領域存在的社會性別問題使女性在自我保護問題上無所適從,這才是本案的深層次問題。鄧玉嬌從刑事訴訟中解脫出來,就意味著所有女性從司法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這就是無數人尤其是婦女關心此案的真正意圖:關注鄧玉嬌的命運就是關注我們自己的命運。 ( http://www.tecn.cn )底層女性同此處境,為什麼張紅萍(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在5月10日晚8點多的一刻,內向而直率的女子鄧玉嬌揮刀自衛,這是弱勢女性的人格和尊嚴與強勢男性的權力和金錢廝殺搏鬥的一刻,由這一刻,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鄧玉嬌,還有無數個同處此境的鄧玉嬌,在這個社會上最無權無勢無錢的弱勢群體——農民、城市貧民,特別是其中的女性。 ( http://www.tecn.cn )像鄧玉嬌這樣在所謂「娛樂場所」工作的女性,是最容易被侵權的人群。她們身處社會最底層,為生存才到這種地方工作,雖然飽受誤解,但她們卻希望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人格與尊嚴,通過不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使自己良心安寧。她們已經退守到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她們的生活目標已經縮小又縮小到僅僅糊口。可是,有些男人卻自認為不但可以隨意買賣性服務,還可以強行逼迫女性提供性服務,可以隨意將女性的尊嚴踩在腳下。鄧貴大等人之所以對鄧玉嬌再三糾纏,是因為他們不能接受自己在如此「賤人」面前竟無法實現權力意志,於是他就一定要證明自己擁有對她的權力。不幸的是,鄧貴大找錯了對象。 ( http://www.tecn.cn )想做一個有人格與尊嚴的人竟如此之難,這讓我們再次深感底層女性生存環境的惡劣。一個想保護自我內在價值的女性卻被逼到無路可走,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是為什麼?我們不得不追問:那種僅將女性看作慾望對象、男性是慾望主體的思想,為什麼還存在於某些人的思維定勢中,甚至還受到強化?一個男人面對一個女人的特權自信,與整體的性別不平等之間又有什麼密切的聯繫?是什麼制度和文化塑造了僅以金錢權勢論地位的價值觀,並助長了男性特權對女性的壓迫? ( http://www.tecn.cn )值得追問的蒙太奇黃傑(良友劇團)何謂蒙太奇?這是一種影視剪接手法,指通過鏡頭間的並列甚至衝突製造出新的意義,比如,將母親在煮菜、洗衣、帶小孩、父親坐在沙發上看報這些鏡頭連接在一起,就會讓觀眾產生「母親忙碌、父親悠閑」的印象,也就是說,A鏡頭加B鏡頭並非A和B的簡單綜合,而是生出C的新內容和概念。 ( http://www.tecn.cn )在巴東鄧玉嬌案中,鄧玉嬌和她反抗的三個男人,鄧與地方相關部門,就構成了一組組蒙太奇,在其中,各方角色的活動相互映照,呈現出蒙太奇般的效果,然而,其中有些已經被提示、對案件理解和處置非常重要的信息,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回溯蒙太奇的蹤跡,我產生了以下疑問: ( http://www.tecn.cn )當鄧玉嬌聲明自己不在水療區工作、不能提供「特殊服務」、退出水療區進到另外房間的時候,三人還要繼續追趕,公安局為何不追問三人用意何在? ( http://www.tecn.cn )一個瘦弱女子,面對三個男人,只有一把三寸長的水果刀,如何瞬間致死一人,致傷一人?不難推想,當時鄧貴大正將鄧玉嬌按倒在沙發上,因此無暇看到玉嬌從包里拿出刀來,被刺時由於身體處於傾斜狀態而無法及時躲閃,而玉嬌在鄧貴大起身之前只是本能地不斷刺下去。這還是巴東警方所聲稱的「推坐」嗎? ( http://www.tecn.cn )巴東公安送主動報警的鄧玉嬌去醫院進行所謂「鑒定」,讓鄧女被捆綁在床上哭喊「爸爸」,卻不對另外兩名男性當事人拘留訊問,為什麼? ( http://www.tecn.cn )巴東公安幾次通報中的細節多有變化,左右支 ,屢受質疑卻越發強硬,誰給了他們這樣做的動機和膽量?鄧玉嬌的內衣等重要證據,為什麼在案發十天、在律師提醒不能動之後,卻很快被鄧母一洗了之,繼而連律師也被宣布解除委託關係,其中公安機關到底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 http://www.tecn.cn )社會公眾一邊倒地同情殺人的鄧玉嬌,而對另一方包括死者卻頗有恨恨不平之意,為什麼?中國早已簽署《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等多項人權公約,《婦女權益保護法》頒布也有17年了,而在鄧玉嬌案發生並詭異進展的今天,同時還有許多婦女權益被侵害的報道,侵權「潛規則」幾乎已成婦女生存所必須面對的「明規則」,婦女的生存權、人身權、人格權、健康權、發展權……為何缺失,如何保障? ( http://www.tecn.cn )每一個問題都值得推敲,對每個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又將構成我們每個人的蒙太奇。弱勢與強權,立場的分水嶺丁娟人類的進步始終伴隨著一種搏弈的基本旋律——人性對獸性的戰爭,當人性戰勝獸性,社會便會發展,儘管這種搏弈有時會付出血的高昂代價。 ( http://www.tecn.cn )血的代價雖然有形卻並非惟一,還有一種代價不是物質的,它流不出有色的血,卻可以沁出精神的淚水,可以浸染人的靈魂,它不會給人帶來肉體的痛,但心靈的創傷卻可能更加痛切。對鄧玉嬌案的報道讓我感到,退化的人性與肆虐的獸性至今依然在激烈搏弈。 ( http://www.tecn.cn )這博弈的一方是三個男人、公務員,他們公然尋求涉性消費,並在遭到拒絕後無所顧忌地羞辱對方,其間看不到他們的自尊和對他人的尊重,更看不到公務員應有的行為準則。就算只把這當作一次交易,他們也沒有對交易自由的尊重,視女性為玩物而且不準女性反抗,如此傳統的惡相令人作嘔。 ( http://www.tecn.cn )另一方是年輕女子鄧玉嬌,她挑戰了千百年來的潛規則——花錢就能購買一切,包括婦女的自由與尊嚴。而且,她不是以自殺、自殘抗衡傳統,而是奮起反抗,捍衛人權,這讓她顯得更加勇敢。 ( http://www.tecn.cn )第三方是裁決前兩方衝突的國家——公安部門、檢察院和法院,以及相關的社會機構,甚至每個公民、每個人。當地公安部門的一些人分不清抑鬱症與精神病的區別,卻迫不及待地給鄧玉姣帶上了精神病或疑似的帽子;法律已經放棄有罪推定,但通過媒體報道卻依然可以看到對鄧玉姣有罪推定的痕迹。而我們的社會、我們每個人,又是站在什麼立場上評判此事?人性或獸性,支持弱勢者或強權者,兩者間的區別正是分水嶺。 ( http://www.tecn.cn )維權監督力量介入才能保證公正黃艷葵 黃約(廣西財經學院社會性別與發展研究所)鄧玉嬌案引起舉國關注,而我們到底為什麼會對此案如此關注?是因為案情「有可能」涉嫌性侵犯嗎?不是,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是因為有政府官員出入涉嫌色情的娛樂場所嗎?不是,對這種違法違紀卻屢禁不止的現象我們早不陌生;是因為殺人這一情節本身嗎?也不是,因為此案的刑事審判還遠沒有提上日程,目前種種關於鄧玉嬌法律責任的說法,都只是以「如果」開始,以「那麼」結束的假設性描述。 ( http://www.tecn.cn )我們所關注的,我們想揭開的,只是一個女人對兩個陌生男人痛下殺手的真正原因。法律的公平來源於對真相的揭示,通過法律程序還原真相併給予各方當事人公正,是公眾所關心並期待的焦點。然而遺憾的是,發案至今,我們仍然處在對真相的迷茫中,政府通報不停變換說法,各路媒體發各種布小道消息,專家學者爭相設計判決結果,平民百姓則如陷雲霧中。 ( http://www.tecn.cn )回歸冷靜,要給鄧玉嬌一個公正的裁決,最需要的不是政府機構拍胸脯式的堅決保證,也不是已被輿論調動起來的民眾熱情,而是賦有維權和監督職責的機構或組織參與到對真相的揭示中。然而,除了當地公安機關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夠介入取證調查過程,公眾對執法機關的公信力卻又普遍存疑,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預言,除非案件的結果能百分百如民意所願,否則,無論司法機關得出什麼樣的結論,都無法讓公眾信服。 ( http://www.tecn.cn )為了獲得具有公信力的案件結論,維權和監督力量必須獲得獨立介入的空間。代理律師應當擁有與當事人同在的權利,而不是除了抱頭痛哭之外別無他法;檢察機關既然負有「對偵查機關偵查的案件進行審查」的責任,就應當從偵查階段開始監督公安機關如何構造法律事實,而不是僅僅處理後者提交的案卷;婦聯組織,既然負有「代表和維護婦女權益」的責任,就不應當僅以局外人的姿態表示一下正在「密切關注」,而是應當進入具體的案情環節,切實維護婦女的正當權益。 ( http://www.tecn.cn )也談「輿論與司法各守界限」王暉鄧玉嬌案越發複雜了,在激烈的討論中,不乏有人呼籲要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一些神經敏感人士已經開始想像,司法和輿論將會產生又一次激烈的衝突。 ( http://www.tecn.cn )近年來,人所周知,輿論和司法的關係愈來愈緊張,儘管司法承認並歡迎輿論的監督作用,但同時也對輿論保持著高度警惕,總覺得輿論是挾民意而脅司法,使司法不能清靜地、專業地、獨立地完成它神聖的使命。所以,這次也有評論早早早地提醒民眾要注意司法判斷與輿論判斷的區別,稱僅根據警方通報或鄧女及其律師的聲言來做道德判斷缺少法律意義。而司法只能「以證據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所以此案未來還是要轉而訴求於程序性的監督,以免輿論聲浪雖大,一進入司法程序卻又無法得到認可。(見2009年5月23日新京報) ( http://www.tecn.cn )這一觀點恰當地提醒了我們,輿論不僅要促使社會持續關注焦點事件,以使公民的知情權和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免遭各種可能的侵害,而且也要注意提供理性知識,注意進行程序性的監督。畢竟,在一個專業化已經滲透於所有行業的時代,在法律被稱作人類「理性結晶」的時代,再沒有什麼比「非理性」和「非專業」這兩個謚語能更有力地將某些意見拋進垃圾箱了。 ( http://www.tecn.cn )但是「理性」和「專業」又由誰掌握,司法機關就一定是理性和專業的嗎?又是誰有權評判輿論的理性和專業性,決定輿論中的知識能否得到司法認可呢? ( http://www.tecn.cn )事實上,司法機關的專業性和公正性也正是當前輿論的關注對象之一,因為在很大程度上,現在的正式訴訟渠道和法律人集團的信譽本身已成為社會正義經常譴責的對象。即便民眾直接對案件是非發表了意見,那也並不像有人所說的那樣是為了過一把法官癮,他們直接表達的是對社會正義的訴求,間接表達的則對司法的不信任。 ( http://www.tecn.cn )和輿論相比,更值得司法警惕的是當地政府已經充分表現了的權勢。正如學者馮象曾指出的,法律人標榜職業「中立」、程序正義,其目的在於主張法治話語相對其他政治話語的獨立地位,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具有嚴格細膩的職業倫理。而現在,在當地司法是否有能力獨立於政府權力,能否保有職業倫理尚十分令人懷疑的情況下,不去強調司法對權勢的獨立,而一味強調司法對輿論的獨立,強化司法對輿論的排斥心理,難道不會使本就失衡的天平更加傾斜嗎? ( http://www.tecn.cn )案件的法律處置是司法機關的專門職責,但社會輿論對司法過程依然具有監督的權力,一如俄國思想家巴赫金指出,法律如同生活實踐中的言語,也是滲透意識形態的多聲部喧囂,它不可能有一刻寧靜獨立,自成一體;它總是充盈著這樣那樣的對話與對抗,服務於某些集團和個人的利益,無論是否明示。所以法律的理性判斷總是各種利益鬥爭的結果,其正義與否當然應該接受輿論和歷史的評說,而正義從來都不是脫離社會現實的,法官對正義的抉擇理應盡量接近社會民眾的共識,無須以這種共識為基礎,卻相信法官可以僅依程序和條文就能給出合乎正義的判決,這種說法如同空中樓閣,而且在目前的現實情況下,反而會為權勢操縱法律提供又一個安全通道。 ( http://www.tecn.cn )司法沒有必要這麼害怕輿論,在追求正義的路途上,司法和輿論完全可以並肩前行;司法沒有必要擔心民眾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她/他們的見解來自最真實的中國生活,而且只有她/他們永遠不可能生活在別處。 ( http://www.tecn.cn )假如鄧玉嬌……馮媛這些天來看到來自巴東方面的新聞,著實讓人氣憤,某些機關欲蓋彌彰甚至對當事人家屬施壓的行為,與法治精神實在相差甚遠。各界人士則通過各種媒體發出了追求公平和正義的呼聲,並推動了全國婦聯做出「正密切關注」的表態。相信這些努力都會有助於推動此案的司法公正,而且,無論最終的司法決定如何,輿論已經形成共識——對強求,鄧玉嬌有權拒絕;對強迫的行為,鄧玉嬌有權防衛。 ( http://www.tecn.cn )讓人欣慰的是,有如此多的社會各界人士在關注和呼籲,在用證據和常識分析,用良知和理性判斷。透過這些議論,也讓我產生了一些遠慮,由此產生了這樣一些假設: ( http://www.tecn.cn )——假如此案最終獲得大多數人能接受的判決結果:鄧玉嬌被判緩刑甚至免於處罰,就意味著公正的實現嗎?也許多數人會說,是的。其實不盡然,這樣的判決將對鄧玉嬌個人實際有利,然而其實質卻未必公正。認定她有自首情節或有抑鬱症或精神障礙,可以導致她獲得刑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但另一方面,這樣的判決還是開脫了死者違背婦女意志、侵犯婦女權利的行為責任,那也就表明,我們的法官對婦女權利相關法律的領會還是有偏差,今後,巴東或其他地方的法官們還可能將女性維護自身權利和安全的正當防衛視作對他人的傷害,或者視作精神不正常的結果。如果真是這樣,即使鄧玉嬌得到的是緩刑甚至免予處罰,也很難說是公正的。 ( http://www.tecn.cn )——假如不是鄧玉嬌,而是性工作者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拒絕提供服務而導致類似的悲劇,民心的天平又將如何衡量,我們還會表彰她對「節操」的捍衛,還會捍衛她們說「不」的權利,還會堅持她們的反抗是正當防衛嗎?在這方面,婦女人權的國際共識是:所有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或性方面的傷害或痛苦的行為,也包括威脅採用這些行為,都屬於對婦女的暴力,這裡的「婦女」沒有例外,即便是從事「特殊服務」的女性,只要違背她的意願強行施暴或威脅施暴,都是對她的暴力侵犯,她們自己和全社會都有權、應該為她們的權利辯護,國家機關也有責任保障她們的權利。 ( http://www.tecn.cn )——還有更理想的假如:鄧玉嬌案正在推動全國婦聯更加敏感地就婦女權益重大事件做出反應,也正在幫助我們更充分地認識到強化性別平等國家機制的必要性,那麼,這種機制可以如何開始構造?我們可以設想,各級人大常委會關婦女的委員會應該進一步地發揮作用,政府應該設立平等部或賦予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更強的職能,應該在開展對有關性別暴力的現有法律評估、以及執法調查和檢查的基礎上,在下一部婦女發展綱要中明確有關目標和措施。還有,司法和執法部門應該結合各自身職責開展婦女權利相關培訓,尤其應該舉一反三地分析,在目前的法律思維、法律概念中,有哪些傳統的、以男性經驗和男權制度為出發點的觀念影響了立案、偵查和判決,例如,基於男性間肢體衝突情形的現行防衛概念,並不能解釋很多婦女在長期受暴或體力懸殊狀態下的特殊經驗,那麼,這種防衛概念又應該如何修正? ( http://www.tecn.cn )2010年3月將逢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十五周年後續行動評估,中國是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東道主,也曾積極推動此次會議做出對婦女平等、發展和和平的諸多承諾,目前國家想必已在準備相關國別報告,我寄望於國家以鄧玉嬌案為契機,推動反對性別暴力和婦女人權保障,同時踐行剛剛頒布不久的國家人權行動方案,讓我們的立法、司法、執法系統和全社會都能夠更好地保障婦女的權益。 ( http://www.tecn.cn )別用「烈女」向鄧玉嬌致敬佟吉清中國的文化觀念本來「以死為大」,然而鄧玉嬌案中的死者鄧貴大卻遭到了公眾的唾棄,殺人者鄧玉嬌卻被說成是「2009年中國第一烈女」,有人為其做傳,有人給她送去匾額,有人要為她立一塊貞潔碑……「烈女」這如此傳統的稱謂又重新復活,作為一種極致的讚頌強加到這個80後年輕女孩頭上。 ( http://www.tecn.cn )鄧玉嬌真的是「烈女」嗎?這要從什麼是「烈女」說起。那些沉睡在牌坊匾額下的古代「烈女」有兩種類型:為丈夫守節終生孤獨至死的女人;為反抗性侵害而死的女人,將鄧玉嬌稱為「烈女」,顯然是在讚美她對性侵害的激烈反抗。但是,「烈女」之稱突出強調的是女性貞操的重要性,傳統的性別壓迫下,傳統性別壓迫的一種,男人可以三妻四妾、拈花惹草,而女人卻沒有性的自主權,只有性的義務,包括為了維護某個特定男人對她的性權力而抵抗他人染指的義務,這就是所謂「烈女」的來歷:她的生命遠沒有男權社會所勒索的「清白」更重要。「烈女」們看似個性剛烈堅貞不屈,其實她們別無選擇,因為一旦失貞,她就將生不如死。「烈女」的名單中浸透著婦女的血淚,這個概念對婦女看似褒揚實則壓迫,早就應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箱。 ( http://www.tecn.cn )從已經披露的案情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鄧玉嬌和鄧貴大等人的衝突並不涉及「清白」和「貞節」,她的爆發是因為人格和人身安全受到侵犯,她的反抗則是對權利的自衛行動,她的激烈悲憤是基於內心的尊嚴,而並不是貞操,與此同時,她還撕開了某些特權男性的醜惡和「特殊服務」要求所掩蓋的性暴力真相,正因如此,她的行為才喚起了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對這一切的深沉涵義,想以一聲「烈女」來概括、來讚美,太輕浮,太狹隘,太歪曲。 ( http://www.tecn.cn )經魯迅等人至今的深刻揭露和批判,「烈女」一詞卻並沒有死亡,相反,每當有婦女反抗性侵害的報道出現,它就重新復活,一次次試圖將維權抗爭的婦女納入傳統的節烈框架,也同時潛在地鼓勵婦女繼續為了貞操輕視生命。幾年前,華坤女性調查中心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守貞『烈女』」報道最不受女性歡迎,多數被調查者認為,「烈女」本身是值得同情的,但媒體不應該為婦女樹立不惜以生命或者終身殘疾為代價保住忠貞的榜樣,這種把婦女往絕路上引的傾向既不人道也不能解決婦女的社會地位問題。 ( http://www.tecn.cn )甘做「烈女」的婦女是傳統制度的受害者,把並非「烈女」的鄧玉嬌說成是「烈女」,則反映出這種制度仍然受到一些人自覺不自覺的膜拜,為了徹底終結這種制度,對思想和語言進行清洗是十分必要的,何況,就算是表達敬意,也不能一廂情願、強加於人,還記得鄧玉嬌女伴的話嗎?——「她不想當烈女,如果她能回歸正常,她會說,我只想保護自己。」 ( http://www.tecn.cn )我的身體誰做主楊暘(中華女子學院 07級女性學系)男權制諸多潛規則的作用,使鄧玉嬌事件變得撲朔迷離,一些人也持一種「打醬油」式的旁觀者心態——有人說鄧貴大運氣不好,有人說鄧玉嬌是「烈女」。 ( http://www.tecn.cn )「運氣論」的潛台詞是承認性交易的合法性,雖然在中國大陸嫖娼是違法行為,公務員嫖娼更是被嚴厲禁止,然而對男人特別是有權勢的男人購買性服務的認同卻相當公開,並理直氣壯地凌駕於法律之上。於是,一位網友猜度「三個官員只是要求買淫,並不是要強姦」的言論竟有人附和,認為「精彩」,他們無非是想說,強姦才是罪,買淫不是錯,鄧貴大等人的主觀動機至少無辜。其實,嫖娼還是強姦都是對婦女的壓迫,都是把女性當作供男性發泄生理慾望的物件,而男權制只是基於其貞操觀才對這兩者做出區別:一雙玉臂萬人枕的性工作者人盡可夫,沒有貞操可言,所以不必在意她的權利是否受到侵犯;而強姦卻是對良家婦女貞操的破壞,冒犯了其真正的「物權」,所以才構成社會公敵,才應該予以懲罰,在這區別中一致的是對婦女性權利的否定。在這樣的男權規則統治下,即使法律層層規定,也阻攔不住鄧貴大那樣的男人向鄧玉嬌強求「特殊服務」,並由此為性暴力打開了通道,使關於暴力的原本應該清晰的是非卻變得含混不定。 ( http://www.tecn.cn )「烈女論」的觀點則可解構為兩方面:首先,性工作者是寡廉鮮恥的,鄧玉嬌誓死保衛「貞操」,拒絕被當作性工作者,恪守了良家婦女的行為準則,值得表彰。其次,當前社會中一些道義的缺失與旁落,使得人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機感,於是傳統文化中的性別規範再度蘇醒,要求女性重揚「傳統美德」,挽救男人,重建社會秩序:假如女人能夠「冰清玉潔」,那麼男人自然就能夠正直負責了;假如女人能夠「三貞九烈」,那麼男人自然就能夠「仁義禮智信」了……對這種詢喚來說,鄧玉嬌的出現可謂正中下懷,於是有些人就迫不及待地把「烈女」的帽子扣在了她的頭上,說到底,這些人和鄧貴大一樣,不相信女人擁有和男人一樣的獨立人格。 ( http://www.tecn.cn )女性的身體權究竟屬於誰,是女性自己還是某個男性,抑或是男性主導的社會?當鄧玉嬌兩次被推倒在沙發上,難道她只能任由自己的身體和人格被踐踏?姑且不論鄧玉嬌之後的行為是否「防衛過當」,我們至少已聽到她的聲音——我的身體我做主!但願這震聾發睽的呼喊不會消融於時代的宏大敘事、國家民族的「偉業」之中。 ( http://www.tecn.cn )殺人犯、精神病人還是正當防衛者張榮麗(中華女子學院法學院副教授)近一段時間,貴州習水案件、浙江麗水、臨海案件、四川宜賓案件以及5月10 日剛發生在湖北巴東縣的鄧玉嬌案件,不斷地挑戰著公眾的道德底線,司法機關辦案的過程和審判結果也將直接影響著婦女面對犯罪時的態度和行為。對於發生在湖北巴東縣的鄧玉嬌案件,筆者一直關注其發展。根據巴東警方自5月12日起多次公開發布的通報、巴東縣人民政府新聞發言人5月21日與媒體見面中所述案件情況以及近期一些嚴肅媒體的報道,筆者認為迄今的辦案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需要澄清: ( http://www.tecn.cn )司法精神疾病鑒定的必要性這是事關鄧玉嬌是否承擔刑事責任的重要問題。巴東縣公安機關在第一次通報時就向公眾說明在鄧玉嬌隨身攜帶的包內有治療抑鬱症的藥物,這說明鄧玉嬌可能存在精神類疾病,其刑事責任能力需要經過鑒定才能確定。巴東縣公安機關於5月12日將她送到恩施州優撫醫院接受觀察,並等待精神病司法鑒定結果,應當說這些處理都是合乎刑事訴訟程序規定的。但5月19日下午,巴東縣公安局將鄧玉嬌帶離醫院,將其羈押在縣公安局看守所內,後來又改為監視居住,不知道這是鑒定的需要還是鑒定已經結束,亦或不需要鑒定了呢?關於這個問題,無論是警方還是政府發言人,似乎都沒有說清楚。 ( http://www.tecn.cn )這裡不妨結合有關法律規定,簡要介紹一下司法精神病鑒定的過程:首先,《刑事訴訟法》第120條第二款規定,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根據《關於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暫行規定》第17條的規定,先要由委託鑒定機構(一般是公、檢、法部門)出具《委託鑒定書》,說明鑒定的要求和目的,並應當提供下列材料:(一)被鑒定人及其家庭情況;(二)案件的有關材料;(三)工作單位提供的有關材料;(四)知情人對被鑒定人精神狀態的有關證言;(五)醫療記錄和其他有關檢查結果。這些材料盡量要求完全。有關醫院的醫療、住院門診記錄等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司法精神病鑒定是集體進行的,一般採用3至5人的小組方式進行。鑒定人事先查閱材料,集體對被鑒定人進行精神狀態檢查,然後集體討論做出疾病診斷,並出具鑒定結論。鑒定小組按照法律規定把簽署了每個人姓名並加蓋了鑒定機構公章的鑒定書交與委託鑒定機構,由公安司法機關依法對鑒定結論進行審查。《司法鑒定程序規則》第26條規定,司法鑒定機構應當在與委託人簽訂司法鑒定協議書之日起三十個工作日內完成委託事項的鑒定。鑒定事項涉及複雜、疑難、特殊的技術問題或者檢驗過程需要較長時間的,經本機構負責人批准,完成鑒定的時間可以延長,延長時間一般不得超過三十個工作日。《刑事訴訟法》第122條規定,對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 ( http://www.tecn.cn )從法律規定上看,司法精神病鑒定要經歷一個較為複雜的程序,是需要較長時間的。如果鑒定結論證明鄧玉嬌有精神疾病,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公安機關應當撤銷案件,釋放鄧玉嬌,其家人應儘快將其送往專業的精神病醫療機構進行治療。如果鑒定結論為鄧玉嬌沒有精神疾病,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就可以考慮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 http://www.tecn.cn )鄧玉嬌是否構成正當防衛如果鄧貴大等人只是酒後糾纏、無理取鬧,鄧玉嬌手刃他人致死,在其精神正常的情況下,屬於防衛過當,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因為鄧貴大等人行為再可惡,但錯不致死,鄧玉嬌可能觸犯的罪名有故意殺人、故意傷害。但有報道說鄧玉嬌是在遭到性侵犯的情況下持刀反抗的,如果事實真是這樣,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改變。 ( http://www.tecn.cn )我國《刑法》第20條第三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姦、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這是1997年《刑法》修改時在正當防衛規定中新增加的一款,目的就是讓公民在面對正在進行的嚴重暴力犯罪時免除防衛過當的後顧之憂,全力反抗,保全自己,學界稱其為「無限防衛權」。 ( http://www.tecn.cn )如果鄧玉嬌遭到了正在進行的性侵犯,例如鄧貴大等人將鄧玉嬌「按倒」(巴東縣警方第一次發布公告中的用語)在沙發上,開始撕扯其衣服,觸摸其身體,那麼可以視為鄧貴大等人的強姦行為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強姦罪屬於行為犯),此時鄧玉嬌的反抗即適用無限防衛權,造成鄧貴大及他人傷亡均不負刑事責任。 ( http://www.tecn.cn )證據收集以及案件定性對於鄧貴大等人來說,無論是其要求「特殊服務」,還是要求「異性洗浴服務」,實際上都是性服務。在用錢購買性服務被拒絕後,可能會採用暴力形式強迫鄧玉嬌提供性侵犯,這是一個一般常理。但從巴東警方目前的辦案過程看,似乎只注意收集證明鄧玉嬌有罪的證據,而對於收集證明其無罪的證據重視不夠。全面收集證據是我國證據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並且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 http://www.tecn.cn )性犯罪發生後,女性的衣物上存留的體液、痕迹、毛髮往往成為證明犯罪的最有力證據,而鄧玉嬌的衣物案發後一直放在其家中,警方並沒有提取鑒定,後來被其母親全部清洗,這在性犯罪案件取證中是一個重大的失誤。其他可能證明性犯罪發生的證據還有在場證人的證言,鄧貴大屍體上刀口檢驗結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證明案發時兩人的大致體位,這些對判明案件性質都會有一定幫助。必要時,在當事人同意並配合的情況下,可以對鄧玉嬌以及黃德智進行犯罪心理測試(俗稱測謊實驗),雖然測試結果不能直接在案件中作為證據使用,但可以引導司法機關確定正確的辦案方向。 ( http://www.tecn.cn )全面收集證據對於案件定性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收集到可以證明鄧貴大犯罪的相關證據,鄧玉嬌就不是犯罪嫌疑人,而是一起性犯罪的受害者,公安機關應當儘快釋放她,恢復她的人身自由。鄧玉嬌如果因犯罪有物質損失發生,可以提起民事訴訟,向鄧貴大的遺產繼承人以及其他同夥要求賠償;如果沒有鄧貴大犯罪的證據,司法精神病鑒定結果也顯示鄧玉嬌精神正常,那麼要依照法定程序追究她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 ( http://www.tecn.cn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鑒於鄧玉嬌案發後主動打110報警投案,且鄧貴大本人對其死亡結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法院在對鄧玉嬌量刑時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 http://www.tecn.cn )誰製造了婦女的司法困境在和學生討論這個案子時,一名女生這樣問:「如果碰到鄧玉嬌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如果法律專業的學生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不反抗會遭人凌辱,甚至可能會被先奸後殺,反抗又會被定為故意殺人、受到司法審判,法律將婦女推到了無法選擇的境地! ( http://www.tecn.cn )是誰製造了這個困境,是立法者嗎?不是,刑法對強姦罪在處罰上是非常嚴厲的,法定最高刑為死刑(在保留死刑的國家中對強姦罪處以死刑的並不多)。同時刑法規定公民可以適用無限防衛權的情形就包括強姦,將強姦與行兇、殺人、搶劫、綁架等並列為嚴重暴力犯罪行為。 ( http://www.tecn.cn )造成這種困境的其實是執法者,因為司法機關中的辦案人員中男性佔壓倒性多數,在沒有經過專門培訓的情況下,他們對女性心理以及女性行為的認識並不比社會上的一般男性更深刻。以男性角度看這個案件,鄧玉嬌不可能是性犯罪受害人,理由有三:第一,女性是弱者,在犯罪中多數情況下是被害角色。在性犯罪中,她們是被侮辱和損害的一方,往往用自殺自殘的方式反抗,例如搏鬥中跳樓,或者被強姦後自殺,或者受強烈刺激後精神失常。可是鄧玉嬌在與三個男人的爭吵、搏鬥中沒有用手中的刀傷害自己,反而出手刺了男性三刀,結果是一死一傷一逃跑,這哪裡符合男性眼中的弱女子形象,完全是一個冷血的「女殺手」!這樣強悍的「女殺手」怎麼能成為受害人,她只能是殺人犯。 ( http://www.tecn.cn )第二,全國各地的娛樂場所,儘管名稱不同、服務內容不同,但其中不少涉及「黃賭毒」已是公認的現實。巴東縣野三關鎮「雄風賓館夢幻城」就是這樣一個場所,其經營者已因涉及色情服務被警方傳喚。人們看待這種場所中的服務人員,就像《紅樓夢》中的柳湘蓮猜測尤三姐,雖然無憑無據,但既然東府的貓兒狗兒怕都不幹凈,何況人呢。鄧貴大想當然地認為鄧玉嬌應當給他提供「特殊服務」,恐怕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夢幻城裡的女服務員不就是干這行的嗎!辦案人員的心裡也未必沒有這樣的想法,在這種心理支配下,誰會理會對鄧玉嬌的性侵犯問題,因為對性工作者不存在性侵犯,她們就是干這行的! ( http://www.tecn.cn )第三,女殺男,民殺官,以下犯上,以卑犯尊,即使鄧玉嬌殺人的理由再充分,總要給她一些教訓才好。所以,有人在網上發帖說,如果放過鄧玉嬌,那麼娛樂場所里數量可觀的女子,稍不如意都可以拿起水果刀或者其他什麼刀亂刺一氣,綱常豈不大亂,得有多少男人死於不該死的理由,死在不該死的地方?! ( http://www.tecn.cn )反思該案相關的男性視角,我們不難看出,司法領域存在的社會性別問題使女性在自我保護時無所適從,這才是本案的深層次問題。執法者對女性正當防衛提出了過於苛刻的條件:你必須一開始就準確判斷對方行為的性質,必須在對方行為開始後進行「適度」的自我保護,必須在對方有所收斂時及時罷手,必須精準地「拿捏」好防衛的限度,這才能算是正當防衛。就算是一人對一人,恐怕也沒有幾個婦女能做到這般冷靜與沉著,更何況如鄧玉嬌的一人對三人。如果鄧玉嬌嚴格按照執法者要求的去做,恐怕早就成了鄧貴大等人的「盤中餐」了。 ( http://www.tecn.cn )在美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起轟動一時的案件:某年萬聖節之夜,一名日本留學生學著美國小孩的樣子,到各家去要糖果。走到一戶人家院里時,男主人發現了他,命令他站住別動,男主人說「站住」時並沒有用外國人容易理解的「stop」,而是說「freeze」,那個留學生不懂什麼意思,還往前走,男主人再次警告,日本留學生仍往前走,男主人立即開槍將日本留學生打死。這個美國男人不分青紅皂白開槍殺人有罪嗎?沒有!一個普通人遇到一個陌生人未經許可進入自己家,在多次警告無效的情況下開槍自衛,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也是法律應當保護的自衛行為。當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自己已經遭受侵犯或者犯罪立即將開始時,在那一瞬間,作為一個普通的人(而不是神),我們會首先想到自己的安危,要立即決定用何種方式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我們沒有義務,也沒有時間考慮對方藏於內心的真實意圖,普通人的這種心理在法律上應當得到肯定和支持。 ( http://www.tecn.cn )回到到此案,在鄧玉嬌聲明自己不提供性服務、一再躲避的情況下,鄧貴大等人仍然不依不饒,將她堵在房內,用錢打頭臉,侮辱她,將她反覆按倒在沙發上。在人格受侮辱,身體被強制的情況下,面對口口聲聲要求性服務的人,普通女性在瞬間會做出怎樣的判斷呢?自己正在遭受性侵犯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結論。然而,這種女性的心理和思維方式以及合理邏輯在本案處理中卻沒有得到尊重。 ( http://www.tecn.cn )日本留學生死了,沒有人負刑事責任,事後日本各大媒體在顯著位置上解釋「freeze」的意思,告訴國民如果在美國遇到警察或者什麼人沖您喊「freeze」的時候,您最好別動,否則會被打死,死了還白死。鄧於嬌案件的最大意義就是讓鄧貴大這些有「特殊服務」要求的人明白一個道理:如果女性說不,您最好就要停止所有糾纏和暴力侵犯行為,否則一切後果您自己承擔。從這個角度上說,鄧玉嬌不該再繼續被監視居住了,也不該被起訴,她從刑事訴訟中解脫出來,就意味著所有女性從司法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這就是無數人尤其是婦女關心此案的真正意圖:關注鄧玉嬌的命運就是關注我們自己的命運。 ( http://www.tecn.cn )(完)本專題策劃:社會性別與發展在中國(GAD)網路 執行:呂頻 楊晶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本文責編:frank
推薦閱讀:

紙上得來終覺淺
【史圖館】世界十五大經濟體歷年GDP變化
該怎麼挖掘客戶
「貧窮給你帶來了哪些好習慣?」
社會焦慮的負面效應及其應對

TAG:社會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