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

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里,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兒童也需要藉此得出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我們擁有兩個世界。一個外在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需要認識星星、月亮、太陽,需要認識樹木、海洋……

我們還有一個內在的世界,情緒即是我們內在世界一部分。我們需要認識高興、憤怒、恐懼、悲傷,需要認知嫉妒、惱火、難過、興奮,需要認識喜悅、愛、快樂和孤獨,需要認識感受、體驗和覺察。

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組合演變出不同的價值系統。當我們以物質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就會被物化和工具化,就遠離了生命,也就等於遠離了幸福;當我們以內在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愛、平等、正義、尊重、成長、創造……就成為了我們的價值標準。

怎樣幫助兒童認知情緒並使其情緒成長、成熟呢?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和壓抑於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

准許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尤其准許孩子哭,不評判好壞。准許意味著給孩子空間與時間,讓他自然地感知。

自由是教育的首要因素

興趣是兒童在這個世界上邁出成長第一步的重要標誌。所有母親都可以發現,孩子出生後就開始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高度專註。孩子具有被某一事物觸動、刺激併產生興趣的能力,這是天生的,無需培養。這就意味著,只要兒童擁有自由,他就一定專註。擁有6年的專註,生命就會擁有了自我創造的機會。

成人並不知道什麼可以使兒童產生興趣,以讓他啟動專註之門。所以,環境必須是自由的。

成人要做的就是持續地保護這種專註力。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時觀察到這種專註力,並保護兒童不受打擾。

成人無法規範兒童,如果你試圖規範兒童,那就意味著損壞和壓抑。實際上,在中國,兒童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做事情的機會幾乎只存在於0~6歲,嚴格地說,這6年也無法保證。大量的家庭和教育機構幾乎是習慣性地安排孩子,自由活動只是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段。

只要兒童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沒有一個不專註。反過來,如果一個孩子不專註,那一定是被強制了,興趣被成人打攪了,甚至被壓抑和打碎了。

如果在兒童0~6歲,兒童每天都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在他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他必然專註;每天都專註在興趣中,他的專註力就會延長,專註力延長就會發展出生命的意志。所以,我們激勵父母和幼教機構保證兒童的興趣不受阻撓。保證這一點,就必須保證自由意志的存在,保證環境是自由的,保證兒童的行為是自由的。

當然,我們必須要有規則。規則保證我們自由的要素不被破壞,它像一個關係中的界限,使兒童變得有力量和確定。

對生命和成長的玷污

貧富、貴賤、有學識還是無知……都是現實社會世俗的價值系統。而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生命的成長系統,價值系統就不相同了。每一個生命出生,都是尊貴的。成長需要愛、接納、認可、自由、尊重、平等,然後在這種氛圍中,慢慢生活、慢慢成長,這是生命系統的價值觀。在這樣的價值系統里,無論出生於什麼樣的家庭,都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如果你把貧富家庭的孩子、貴賤家庭的孩子、無知和有學識家庭的孩子放在一起,你只能看到:哪個孩子獲得了父母的愛,哪個孩子被打擾了,哪個孩子的生命能量被掠奪了,哪個生命飽滿而有活力,哪個認知正常,哪個發展全面。如果你判斷,那個穿紅衣服的男孩是省長的兒子,那個穿白裙子的女孩的爸爸是富翁……你就徹底玷污了生命和成長。只要有孩子,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無論是公眾場合還是私人聚會,我們都要使用生命成長的價值系統來對待孩子,使用社會和世俗的價值觀念,就是對孩子的暴力。將人的生命成長同世俗的世界相比,還原人的本質才是高貴。


推薦閱讀:

《思維的利劍》:如何更好地學習
作為老師怎樣在長時間上課的情況下保持聲音狀態穩定和體力良好?
子女教育(全是精華)
請饒過大學新生
「讓人了解」作文題型,採用什麼文體更好?

TAG:教育 | 孩子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