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椅子分類

忠華瑞古典傢具講堂:中國傳統椅子分類

古代席地而坐,原沒有椅子.《詩經》中有「其桐其椅」句,「椅」即「梓」,是一種樹木的名稱。據考證,椅子的出現,最遲在隋、唐時期,當時椅子又名「倚子」。甘肅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就有高坐椅。到五代和兩宋,椅子的使用不斷增多,品種漸漸豐富。現在我們在藝術品收藏市場上見到的椅子,大多是明、清以來的。明、清時期,椅子的結構進一步完善,主要由椅面、椅背、搭腦、扶手、幫稱、托泥等各部分組成。種類進一步豐富,主要可分作兩大類,一類是單靠背椅,如:一統碑、燈掛椅,梳背椅、筆梗椅、屏背椅等。另一類是扶手椅,像官帽椅、玫瑰椅、圈椅、交椅、太師椅、六方椅、獨座、寶座等。眾多椅子式樣,富有鮮明的歷史特徵,是我國傢具民族形式的典型代表。

一統碑:古代一種單靠背,無扶手的椅子的名稱。其主要特徵是椅背與椅面之間呈直角,椅背上下寬度一致,搭腦兩端不出頭。稱為一統碑是言其形如一座碑碣。南方諸省亦稱「單靠」。

明式靠背椅:沒有扶手的椅子都是靠背椅,靠背椅的造型變化主要是「搭腦」與「靠背」的不同,有許多式樣。例如,比燈掛椅的後背寬的椅子叫「一統碑」椅,言其像一座碑碣,南方民間亦稱「單靠」。燈掛椅:靠背椅式樣之一,其搭腦的兩端挑出,很像江南農村竹製油盞燈的提梁而得名。梳背椅:靠背椅式樣之一,因椅子的靠背採用圓梗均勻排列而得名。屏背椅:靠背椅式樣之一,因把椅子的靠背做成屏風式而得名,常見有「獨屏背」和「三屏式」等。

燈掛椅,是單靠背椅的一種款式,其搭腦兩端挑出,因式樣像江南農村竹製油盞燈的提梁而得名。

梳背椅:椅背部分用圓梗均勻排列的一種單靠背椅,因其椅背形如梳篦,故得名。

筆梗椅:是將靠背椅的靠背背板轉換成若干根圓梗排列而成。在藝術品收藏市場上,藏家常常將筆梗椅和梳背椅混淆。其實,梳背椅的背梗是均勻排列,而筆梗椅有虛背部分,無背梗。

屏背椅:指把後背做成屏風式的單靠背椅。常見的有「獨屏背」和「三聯屏背」等,是明式傢具的一種典型式樣。

扶手椅:指的是有靠背的又帶兩側扶手的除了寶座、交椅、圈椅外統稱。

扶手椅有兩種形制,其一是南官帽椅,北方地區稱為玫瑰椅,南方地區稱為文椅,形制矮小,後背和扶手與椅座垂直;其二是四齣頭官帽椅,官帽椅是以其造型類似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名。

官帽椅:又可分為「四齣頭」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兩大類。所謂「四齣頭」是指椅子的搭腦兩端和扶手前端伸出寸許,後背為一塊靠背板,兩側扶手各安一根連幫棍。南官帽椅是南方製作的一種靠背椅,和「四齣頭」官帽椅的主要區別是搭腦左右和扶手前端不出頭。

四齣頭官帽椅是明式扶手椅的典型式樣之一,其特點在許多處都作曲線處理:椅子的「搭腦」正中削出斜坡,向兩邊呈八字微微下垂,然後又挑起,兩端出頭,形似官帽;左右扶手的前端也出頭,故名為「四齣頭官帽椅」,又有簡稱「四齣頭」。後背板是一塊上凹下凸的弧形曲面形的靠背板(側看是s形),與搭腦和椅座相連。椅子的兩條圓後腿自扶手處便向後彎曲成一個弧度與搭腦相連。扶手也是弧形的。扶手的前立棖叫鵝脖,也是弧形的。兩側扶手的中間各有一根「聯幫棍」,聯幫棍也是先向外彎,然後內斂,與扶手相接,俗稱鐮刀把。椅座之下,迎門的券口牙子採用壺門作法。四齣頭官帽椅通高120cm,座面55.5cm×43.4cm。一般與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幾置於廳堂明間的兩側,作對稱式擺放,用來接待賓客。

玫瑰椅:(明式玫瑰椅) 又名「文椅」。玫瑰椅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靠背和扶手與椅座均為垂直相交。二是靠背較低,僅比扶手略高一點,玫瑰椅一般靠窗檯擺放,這種使用方式決定了其靠背不能高出窗沿。如果和桌子一起使用,椅背不超過桌面的高度。三是因靠背的裝飾不同和採用牙子不同而有多種樣式。常見的式樣是在靠背和扶手內部裝券口牙條,與牙條埠相連的橫棖下又安矮老(短柱)或結子花,是玫瑰椅的典型樣式。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的,式樣較多,別具一格。 後背與扶手高低相差不多,椅背比一般的椅子後背低,靠窗檯陳設時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別緻。靠背和扶手內部裝有透雕的券口牙條,做工精細,是明式傢具常見的一種椅子式樣。

圈椅:圈背連著扶手的扶手椅,圈背和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坐靠時可使人的臂膀倚著圈形的扶手,十分舒適。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是我國獨具民族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圈椅是因靠背與扶手相連成圈形而得名。一般陳設在正屋八仙桌的左右兩側(注意放法,不是正對著放)。圈椅是交椅的改進。圓婉優美的椅圈通過後立柱,從高到低一順而下,成為扶手。靠背板向後凹曲。坐靠時,人的臂膀倚在圈形的扶手上感到十分舒適。從結構上看,四條圓腿略為四挖,前腿的上端叫「鵝脖」承托扶手。扶手下裝有向外彎曲的聯幫棍(又叫「鐮刀把」);座下裝壺門券口牙子;腿跟處裝有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管腳棖,叫步步高管腳棖。圈椅在明代曾稱為「太師椅」。 圈椅的圓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對木材的紋理選用要求很高,也很費料,講究的採用「三拼」(即用三條弧形的木,用楔釘榫連成的),一般則採用「五拼」。 從結構上看,明式圈椅有兩大類常規做法。第一種,即前腿與鵝脖(扶手下的立棖)為同一根木材,後腿與靠背的立棖為同一根木材,靠背板攢框嵌板而成,其上略有浮雕裝飾。座下三面均裝有壺門式雕花券口牙子。圈椅的鵝脖(前腿上端)一般是曲形的,在椅圈與立柱、鵝脖與扶手、靠背板與椅圈之榫結處,均裝有鎪花邊的花牙。腳跟處裝有步步高管腳棖,其下亦裝有鎪花邊的腳牙。此類椅式,風格簡樸,清新雅緻。從工藝上講,此類椅式的四條腿要用長木料,對木料的紋理走向要求很高,製作難度也較大(因四腿略外挖,又是圓腿,榫卯製作難度很大)。 第二類,鵝脖和椅圈立柱與腿足分別製作,是圈椅的另一類結構形式。靠椅座下採用面板、束腰、托腮、牙板、三彎腿、龍爪足、托泥的結構形式。靠背板上有精美的浮雕裝飾。靠背板、後立柱、鵝脖均裝有曲邊花牙。高束腰的兩側有柱,嵌有板式的浮雕螭龍裝飾。托腮較寬。三彎腿與壺門式牙子榫接得很好,渾然一體,其上有卷草紋浮雕。龍爪足下有須彌座式托泥。托泥也採用壺門式牙條。此類椅式,風格豪華,氣勢不凡。從工藝上講,因此類椅式座與腿是分離的,四條腿只用短木料,對木料紋理走向要求不高,因腿與牙條,管腿棖是垂直相交,故製作較易。

交椅:坐具,亦稱「交床」、「胡床」,是古時一種可摺疊的圈背扶手椅。宋代陶轂《清異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胡床施轉開以交足,穿便條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時稱逍遙座。」交椅,原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摺疊坐具,叫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其特點是可以摺疊,便於攜帶。這種椅子的結構上很像馬扎,擺放時,採用方框形結構製成的椅腿,沿一個鐵軸拉開,呈交叉狀而得名。交椅有圓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坐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十分舒服;座面是軟屜,椅腿可以摺疊,下面有放腳的踏床。交椅在南宋時就已經製作相當完善。交椅在元明時仍然流行。使用時,交椅擺成八字方位,賓主對坐;也可在大堂正中放一把交椅,左右兩側擺放一至數把交椅。到清代中期,由於其他椅子的流行,這種可摺疊的交椅便不再流行。交椅的圓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對木材的紋理選用要求很高,講究者是三拼(即用三條弧形的木,用楔釘榫連成的),一般為五拼。

太師椅:是形體龐大、做工精細、設在廳堂上的扶手椅的通稱。清代以後多指大型圈椅式交椅。

明式南官帽椅 是流行南方的椅式。南方製作的官帽椅與「四齣頭官帽椅」稍有不同,即「搭腦」的兩端和兩個扶手的前端均不出挑,但「搭腦」仍向後凹進,形似官帽,故名「南官帽椅」,是明式傢具中椅子的代表式樣之一。南官帽椅也有幾種樣式。有一種四齣頭官帽椅,靠背很高,自扶手處起向後打了個活彎,靠背板也是向後打了個活彎與搭腦相連。正是由於椅後腿有較大的彎曲度,不僅製作工藝較難,而且還費料,但卻是明代流行的樣式。背板上有浮雕雙螭團花紋,這也是明式椅流行的做法。椅座之下的結構與一般椅式相同。靠背較矮的樣式,靠背用三根直圓立棖,座下面三面均採用羅鍋棖加矮老,腳跟處裝步步高趕棖。還有的南官帽椅,椅座為扇面形,搭腦的弧度則向後凸,與大邊的方向相反。全器為素渾面,只在靠背板上浮雕。座面下三面安裝「窪堂肚」券口矛子,沿邊起「燈草線」。

六方椅:椅子的變體做法,往往將座位的前緣加長後做成六角形椅面,故相應地設有六足,扶手前端也不出挑。北方稱六方椅,江南一帶稱之為六角椅。

獨座:清代園林和大戶人家廳堂上使用的扶手椅。其形體浮重,尺寸較大,有氣魄,並常雕刻雲紋、靈芝紋等,一般靠背中央還嵌有圓形雲石,是江南地區別具一格的坐椅。

寶座:宮廷大殿上供皇帝使用的扶手椅,一般都施以雲龍彩鳳等繁複的雕刻紋樣,髹塗金漆,極度富麗華貴。北京故宮太和殿中央,在約兩米高的七階木台上安放著一把鏤空金漆雕龍扶手椅,即稱「寶座」。

以上是幾種常見古典椅。除此之外還有圍椅、轎椅、仙椅、大椅、暖椅、炕椅、文椅、禪椅、睡翁椅、花籃椅等等,有十餘大類,近百個品種。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制度2000年沉澱的精華與公司治理結構改革
黃賓虹-近代印人|篆刻,名家,印人|::e景苑::中國傳統文化信息網~~放眼天下風物秀,容...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與太極拳
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背後蘊藏著多少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婚俗面面觀

TAG:中國 | 中國傳統 | 分類 | 傳統 | 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