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代文學

第八編 清代文學

清代文學概述

明崇禎十七年( 1644 ),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明亡。這年五月,滿洲貴族所建立的清王朝,大舉向關內進攻,宣布定都北京,成立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為了維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清王朝實行嚴厲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文字獄案件之繁多,株連之廣,懲治之殘酷,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大規模類書、叢書的纂修,不僅成為束縛知識分子的手段,清政府也藉機查禁、銷毀了一大批古代文獻。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目睹明王朝的敗亡,他們痛定思痛,批判宋明理學空談心性的學風,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在學術思想、社會思潮的轉變中,文學思想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清初的文學創作都較為強調文學的社會功用。

隨著清王朝文化專制的加強,學者們吸收繼承了清初學者所強調的通經服古,重視實證的治學方法,而丟掉了其積極的思想內容,走向由文字音韻入手研治經書的考據一途,形成了乾嘉考據學派。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確立,詩歌中肌理說的提出,都體現了乾嘉學風的影響。

在清中葉的文學領域,也呈現出類似晚明的反傳統、尊情求變的思潮。如詩歌領域的袁枚、小說領域的《儒林外史》、《紅樓夢》的出現,都富有思想解放精神。

清代文學的發展呈現出一種集大成的景象,除了元明以來新興的小說、戲曲的蓬勃發展外,詩、詞、古文等的創作也蔚為大觀。雖然其成就不一,卻包羅萬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點。

第一章 清代詩文創作

本章教學重點:清代詩文創作的代表作家。

本章教學難點:清代詩學理論。

一、清代的詩

清初最富有時代精神的詩歌是遺民的作品。遺民詩人包括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屈大均等人,他們的詩歌都有著抒發家國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題,體驗深切,感情真摯。

清初錢謙益的詩歌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創作特色。除了悲悼明朝、反對清廷和恢復故國的主調外,還瀰漫著哀感沉鬱的情調。錢謙益自覺地致力於清詩建設,對明代復古派和反覆古派既各有批判,也各有吸收,在廣泛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出奇,成為清詩的開山宗匠。

在清初詩壇上,吳偉業也取得了較高成就。他的詩歌主要寫山河易主的哀痛和痛失名節的悲傷。他最大的貢獻在七言歌行,稱為「梅村體」,它能以人物命運為線索,敘寫實事,映照興衰,極盡俯仰變化,對當時和後來的敘事詩創作起了很大影響。《圓圓曲》是「梅村體」的代表作。

王士禎論詩以神韻為宗,所謂神韻,就是要求詩歌具有含蓄深蘊、言盡意不盡的特點,他的《秋柳四首》、《秦淮雜詩》等典型的體現了這一特點。

乾嘉詩壇,人才輩出。沈德潛倡格調說,力圖使詩歌歸於雅正。翁方綱倡肌理說,其詩歌理論受到考據學風的影響,強調以考據、訓詁增強詩歌的內容,融詞章、義理、考據為一。

在詩壇上獨樹一幟的是袁枚,他標舉性靈說,強調詩歌創作中情的作用,詩歌要表現性情,表現詩人的獨特個性。袁枚的詩歌也大都不受傳統思想束縛和正宗格調限制,信手拈來,具有議論新穎、筆調活潑、語言曉暢等特點。

乾嘉詩壇上較有個人特色的還有鄭燮和黃景仁等。鄭燮為「揚州八怪」之一,作詩能反映民生疾苦,抒發才情之作也較多。黃景仁的詩反映了則揭開了「盛世」的虛幻面紗,表現了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寫出了封建時代寒士的心聲。

二、清代的詞與散文

清代是一個詞的中興期。清初的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等人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陳維崧的詞摒棄詞為小道的觀念,以詞反映明末清初的國事,有「詞史」之稱。朱彝尊的詞則崇尚醇雅。

納蘭性德的詞主要寫個人命運的幽怨、回顧歷史引發的惆悵以及相思悼亡的痛苦心境。其詞真摯自然,善用白描,不事雕琢,有獨特的個人風格。

常州派發軔於嘉慶初年,開創者是張惠言,他所編的《詞選》,成為開宗立派的旗幟,他主張尊詞體,提高詞的地位,倡導意內言外、比興寄託,對扭轉詞風和指導風氣起了積極作用。常州詞派至周濟發揚光大,使之成為在晚清盛極一時的詞派。

受清初經世致用學風的影響,清初的散文作者多留心世務,作品也有較大的學術和思想價值。寫文學散文的有被稱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其中侯方域影響最大,他的一些寫下層人物的作品,曲折生動,人物個性鮮明,具有短篇小說的特點。

桐城派在康熙年間由安徽桐城人方苞開創,與劉大櫆、姚鼐等一起,成為清代影響最大的散文派別。方苞標舉「義法」,提倡言之有物而文有條理;到姚鼐提倡「義理、考據、辭章」合一,成為具有嚴密體系的古文理論,成為縱貫清代文壇的一大文派。

第二章 《長生殿》與《桃花扇》

本意教學重點與難點:《長生殿》與《桃花扇》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清代的戲曲概況

清代的戲曲創作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了明末的余勢,文人的創作經驗達到純熟階段。清初戲曲創作的特點之一是普遍帶有明清易代而來的悲涼感和滄桑感,用戲曲寄託悲憤、哀思、抒寫內心難言的隱衷。

以李玉為代表的蘇州劇作家大都是與舞台表演緊密聯繫的專門編劇的劇作家。包括李玉、朱素臣、朱佐朝等人。他們把戲劇結構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增強了戲劇性。入清以後,受明清易代的影響,他們也由主要關心世態人情轉而關注歷史政治,創作出許多歷史劇,寄託寓意。

李玉是蘇州派中的代表作家,早年劇作以《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為最著,表現社會下層的世態人情,鞭撻唯利是圖者的卑劣行徑,戲劇衝突強烈。入清以後,李玉著力於歷史劇的創作,《清忠譜》寫晚明蘇州市民反對閹黨的事迹,是其代表作。

李漁是清代曲家中獨特的一位。他以隨遇為安為其人生主旨,過著遊盪江湖、逢迎公卿的生活。他作戲曲小說,也是用來娛樂人心的。他作劇十種,總題《笠翁十種曲》,幾乎全是婚戀故事,這些劇作運思工巧,曲詞賓白通俗流暢,具有濃厚的喜劇色彩。

清代成為地方戲曲廣泛傳播的重要時期。從康熙末年至乾隆朝,地方戲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現,以其關目排揚和獨特風格,贏得觀眾的愛好和歡迎,與崑曲一爭長短,出現花部與雅部之分。地方戲的劇目絕大多數出自下層文人和民間藝人之手,題材廣泛,貼切生活,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舞台演出本。

第二節《長生殿》

《長生殿》的作者洪昇,錢塘人,他生於世代官宦而中落的縉紳之家,他作有《四嬋娟》雜劇,四折寫四才女,寄託他婚姻美滿的情懷。他做了約二十年的太學生,處於窮困不遇之 中。康熙二十七年( 1688 ),《長生殿》三易其稿而成,京城盛演,次年八月,因在佟皇后喪期內觀劇,被人告發,被革除國子監籍。

《長生殿》演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歷史故事,習稱天寶遺事。洪昇寫作《長生殿》的時候,李楊故事已流傳了一千年。白居易的《長恨歌》在突出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念的同時,也蘊含著對唐王朝盛世消失的惋惜、慨嘆和諷諭之意。元代白樸的《梧桐雨》雜劇,同樣也是借歷史故事寫興亡之悲的。

洪昇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也有他個人的獨特想法。他「念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對李楊情緣,是同情的,也是較為讚賞的,這表現出作者對至真之情的崇尚。

在李楊情緣締結的同時,也預演著「樂極哀來」的悲劇。李隆基逐漸驕奢淫逸起來,並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這一切都表現得真切自然。

《長生殿》的後半部劇作,全部沉浸在濃郁的失落情緒中,利用回憶、夢境、遊仙等種種非現實的手法來加濃主人公的情感悲痛,《長生殿》的情感高潮在後半部分,著意渲染一種情緣易逝的失落感、人生失意不挽回的情緒,並通過反覆渲染,達到一種最強烈最沉痛的程度。

《長生殿》傳奇排揚謹嚴,關目銜接,針線綿密。劇中對李楊定情釵盒的運用,即頗富匠心。曲辭善化俗為雅,又善化用前代詩、詞、曲的名篇佳句,形成清雅秀麗的語言風格。

第三節 《桃花扇》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曲阜人。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被推舉講經,受到康熙的稱許,並破格任用他為國子監博士。次年,孔尚任去淮揚治理下河,在淮揚三年,孔尚任廣泛結交各方文士,為其日後創作《桃花扇》打下了基礎。康熙三十八年( 1699 ),《桃花扇》定稿,次年春,《桃花扇》上演,朝野轟動,孔尚任也隨即被罷官。

《桃花扇》演的是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興亡始末。明清易代,引起了人們的心靈振撼,也引發了痛定思痛、反觀歷史的文化思潮。《桃花扇》以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離合之情為線索,真實地再現了歷史。

《桃花扇》塑造了幾個下層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藝術柳敬亭、蘇崑生等人。他們雖然人微言輕,在劇中卻是最高尚的人。他們都是關心國事、明辨是非、有著獨立人格的人物。這表明孔尚任對現實的認識和思索。

《桃花扇》在藝術構思上是非常成功的。孔尚任在力求遵守歷史真實的原則下,非常合適地選擇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離合之情,連帶顯示弘光小王朝的興亡之跡,兒女之情與興亡之跡始終緊緊結合在一起,

《桃花扇》的成功還表現在人物形象眾多,但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人物也較有層次感。

第三章《聊齋志異》

本意教學重點:《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

本意教學難點:《聊齋志異》的藝術特色。

一、 《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

蒲松齡一生困於場屋,以在縉紳人家坐館為生,生活的主要內容是讀書、教書、著書,可謂一位標準的窮書生。蒲松齡從青年時期便熱衷記述奇聞異事,《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大半生陸續寫出來的,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寄託。

《聊齋志異》中有不少寫書生科舉失意、嘲諷科場考官的篇章。《葉生》中葉生的遭遇,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境況。《司文郎》、《賈奉雉》等篇諷刺科場考官,表達出像作者一樣懷才不遇的文士的憤懣心情。

《聊齋志異》中眾多的狐鬼花妖故事,是作者長期孤獨落寞生活的精神補償。其中帶著非人的符號、擺脫了人間倫理束縛的女性形象,也蘊含了作者對兩性關係的思索和期望。

批判黑暗政治,也是《聊齋志異》的一大主題,《席方平》借陰司寫人間官府儘是貪贓枉法;《促織》對下層百姓不幸遭遇的不平,《夢狼》對貪暴殘虐的嘲諷等,都體現了作者對世道民生的熱切關注。

二、 《聊齋志異》的藝術特色

《聊齋志異》的寫法特點,魯迅先生概括為「用傳奇法,而以志怪」,作者多是有意識地結撰奇異故事,借虛擬狐鬼花妖故事以抒發情懷,寄託憂憤。

《聊齋志異》結構故事的一種模式是人入幻境,有入天界、入冥間、入仙境、入夢等。

《聊齋志異》結構故事的另一種模式是異類人化,即狐、鬼、花妖、精怪等幻化進入入世間。

《聊齋志異》增強了小說藝術素質,豐富了小說的形態、類型。它的故事多是記敘詳盡而委曲,有的篇章還特別以情節曲折有起伏跌宕之致取勝。有的故事則是截取生活的一個片段,寫出一種情態、心理。

《聊齋志異》的許多篇章帶有詩化傾向,不僅表現了小說敘事中運用了詩句、詩意,還表現在許多篇章程度不同地帶有詩的品格特徵。敘事也吸取了詩尚含蓄蘊藉的特點。

《聊齋志異》的語言既典雅簡潔又清新活潑,具有很高的語言造詣。作者對諸子百家、《左傳》、《史記》以及唐宋古文兼采並蓄,又大膽吸收和提煉當代口語方言,辭彙豐富,句法多變。

《聊齋志異》的成功,使文言小說出現了再度興盛的局面。沈起鳳的《諧鐸》、長白浩歌子的《螢窗異草》、袁枚的《子不語》等是仿效《聊齋志異》而較好的作品。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強調忠厚勸世,寫法上也向筆記雜錄靠攏,但由於作者是文史大家,其中不乏針砭社會、展示人情物理的作品,能給人以有益的啟示。

第四章《儒林外史》

本章教學重點:《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與思想內容。

本章教學難點:《儒林外史》的藝術特色。

一、吳敬梓生平、創作

吳敬梓,字敏軒,安徽全椒人。從小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教育,準備走科舉仕進之路。吳敬梓在少年時代過幾年安逸生活,但其父死後,族人相互勾結,紛紛來侵奪祖遺財產。這使吳敬梓的人生道路發生了重大轉折。 33 歲時,他移家南京,並在移家南京後創作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假託明代故事,展示了 18 世紀清代中葉的社會風俗畫。它以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題材,對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命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與探索。小說描寫了科舉制度對各階層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烏煙瘴氣的社會風氣。

《儒林外史》還描寫了科舉制度的一批派生物,即所謂的「名士」,他們雖沒有取得功名進入仕途,卻仍忘不了功名富貴。這群名士的醜惡行徑,構成腐敗社會的文化奇觀。

吳敬梓描寫了一批真儒名賢,體現了作者改造社會的理想。但是,真儒名賢的教化並未能挽救世風,作者看到社會改造理想的難以實現,又不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他又將目光轉向社會底層,寫出一群不受功名富貴污染的市井平民形象,但這也只能是作者心造的幻影而已。

二、《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

《儒林外史》打破了傳統通俗小說靠緊張的情節推進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繪生活,寫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態。它把目光從奇人奇事轉向現實社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示了一幅幅的社會風俗畫。

《儒林外史》所寫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實面貌,通過平凡的生活寫出平凡人的真實性格。人物擺脫了類型化,而有豐富的個性。

《儒林外史》改變了傳統小說中說書人的評述模式,採取了第三人稱隱身人的客觀觀察的敘事方式,讓讀者直接與生活見面,大大縮短了小說形象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儒林外史》將諷刺藝術發展到新的境界。它的諷刺是真實的,「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諷刺是婉曲的而又鋒利的。

第五章《紅樓夢》與其他小說

本章教學重點:《紅樓夢》的人物形象。

本章教學難點:《紅樓夢》的藝術特點與其他小說的特點。

第一節《紅樓夢》

一、《紅樓夢》的作者與版本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他生長在南京,少年時代曾經歷過一段富貴繁華的貴族生活,曹家是康熙的親信近臣。雍正五年( 1727 ),曹家被抄家,曹雪芹隨全家來到北京,境遇潦倒,晚年生活更加窮苦。曹雪芹將他的悲劇體驗,他的探索精神,都熔鑄到了《紅樓夢》中。

《紅樓夢》最初以 80 回抄本的形式在社會上流傳,本名《石頭記》,這些抄本上,大都有署名脂硯齋、畸笏叟等人的評語,又稱為「脂評本」。後 40 迴文字,一般認為是程偉元、高鶚所補。

二、《紅樓夢》的藝術形象

《紅樓夢》通過賈寶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的悲劇,揭示了造成這種悲劇的根源,對封建社會及其文化進行了深刻反思,表現出一種精神的覺醒。

《紅樓夢》以賈府的衰落過程為主線,描繪了上至皇宮、下及鄉村的廣闊歷史畫面,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末世尖銳而複雜的矛盾衝突,從而客觀上顯示了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歷史趨勢。

小說中的主人公賈寶玉的叛逆行為,包含著對封建道德原則的蔑視,對仕途經濟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的反抗;他的痛苦,則體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

三、《紅樓夢》的藝術成就

《紅樓夢》藝術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個性化的人物形象。作者善於將不同人物,特別是相近人物進行對比,以突出他們的獨特性。《紅樓夢》完全改變了過去古代小說人物類型化、絕對化的描寫,寫出了人物的豐富性。

《紅樓夢》是寫實與詩化的統一體,作者善於創造出詩畫一體的優美意境,還善於運用象徵手法,使作品具有詩一樣含蓄、朦朧的特點,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紅樓夢》的情節結構是渾融一體的網狀結構,事件、人物眾多,卻層次分明,互相制約。許多情節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各個事件互為因果,毫不間斷。

《紅樓夢》突破了說書人敘事的傳統,敘述角度上創造性地以敘述人多角度複合敘述,取代了說書人單一的全知角度的敘述。敘事角度的靈活運用,使作品寫得更加真實,人物性格更為鮮明。

《紅樓夢》的作者繼承我國文學語言的優良傳統並加以豐富 和發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形成生動形象、準確精鍊、自然流暢、有生活氣息和感染力的文學語言。

第二節 《鏡花緣》及其他

清代其他長篇小說的創作是豐富多彩的。雖篇幅有長有短、價值有大有小,但它們都共同為清代小說的繁榮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一 《鏡花緣》

《鏡花緣》的作者為李汝珍。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號松石道人,人稱北平子,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曾經做過河南縣丞,終生不達。他學問淵博,精通音韻,鄙薄時文。著有《李氏音鑒》、《鏡花緣》等。《鏡花緣》一百回,是李汝珍根據《山海經》以及歷代筆記雜著的記載,馳騁想像而寫成的一部小說。小說的前半部寫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遊歷海外三十餘國的奇異經歷,後半部寫諸花神所託生的一百個才女參加武則天所設的女試。小說表現了一些新的思想,如主張男女平等、同情讚美婦女、反對八股文等,對各種醜惡現象也不乏批判。所以,小說中有才能的是女子,男人也纏足。小說的構思比較奇特,能通過想像的國度將現實社會的各種現象揭示出來,生動地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種種惡俗的憎恨。但它最大的弱點在於人物形象多蒼白無力,性格不夠鮮明,尤其是後半部多為文字遊戲,賣弄才學。

二《水滸後傳》

陳忱( 1615——1671),字遐心,號雁宕山樵,浙江烏程(今湖州市)人。他的《水滸後傳》是清初的小說續書中成就比較高的一部小說依據原書的結局,敘寫梁山未死的英雄再度起義,由反貪官污吏,轉為反抗入侵的金兵,最後到海外創立基業的故事。作品一方面寄託了作者的亡國之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江南遺民不肯臣服新王朝的普遍心理。作品在敘事模式上趨向尋常生活化,注重抒情寫意。

三《說岳全傳》

題為錢采編的《說岳全傳》,是在各種「岳傳」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作者生平不詳。全書八十回。小說歌頌了岳飛等人堅決抗金的英勇鬥爭,痛斥了秦檜等人卑鄙的投降活動,愛憎十分分明。在小說中除了突出岳飛精忠報國特點外,還讓他具有好結義友、待人寬厚等優點,這是作者順應時勢,把重視人民抗敵力量的卓越見識賦予岳飛。此為超越以往「岳傳」之處。但作品仍存在較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人物形象也不夠鮮明突出。

四《醒世姻緣傳》

《醒世姻緣傳》,一百回,原署「西周生輯著,然藜子校定」,有人認為是清代蒲松齡作,但缺乏確證。《醒世姻緣傳》是繼《金瓶梅》之後的又一部以一個家庭為描寫中心的長篇白話小說。小說寫一個兩世姻緣、輪迴報應的故事。前二十二回寫晁源攜妓女珍哥射死一狐狸,後娶珍哥為妾,虐待妻計氏,使計氏自縊。此為前世。二十三回後,寫晁源托生為狄希陳,被射死的狐狸托生為其妻薛素姐,計氏托生為其妾童寄姐。狄希陳成為極端懼內的人,薛素姐、童寄姐變為極端兇悍的潑婦,她們想出各種稀奇古怪的辦法來折磨狄。後經高僧指點前世因果,誦《金剛經》一萬遍,才得消除。小說的主旨是通過說因果報應來勸人為善。但同時也應看到,它反映了古代婚姻制度所帶來的問題,同時以家庭為中心,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小說長達百萬字,情節瑣碎冗長,但人物寫得較好,山東土語運用得非常生動。

第六章 晚清小說

本章教學重點:了解譴責小說代表作品的主要內容。

本章教學難點:狹義與公案小說的特點。

一 晚清小說的新發展

清後期特別是清末幾十年間,小說大量印行,在題材和內容方面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其中一部分是狹邪小說和俠義公案小說,基本以宣揚封建禮教、維護封建統治的作品為主,(間或有冷靜的寫實意味的作品如韓邦慶《海上花列傳》)這類小說的代表作有陳森的《品花寶鑒》、魏子安的《花月痕》、俞達的《青樓夢》等(狹邪小說);石玉昆的《三俠五義》、俞萬春的《蕩寇志》、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等(俠義公案小說)。另外卻也出現了大量以抨擊官場黑暗為中心的政治小說,在梁啟超大力提倡的「小說界革命」的推動下,各類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揭露吏治的種種弊端、諷刺卑劣的世態人情,以期「驚醒國民」、「裨益社會」的小說不斷刊載在新興的報刊上,當時「社會小說」、「官場小說」、「實業小說」等名稱,魯迅先生統稱之為「譴責小說」。

二 譴責小說

清末譴責小說興盛,魯迅先生認為這類小說「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補充,並及風俗。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畢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譴責小說的代表作品有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和曾樸的《孽海花》,即所謂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一]、《官場現形記》的作者李寶嘉(1867——1906),字伯元。主要作品有《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活地獄》等,《官場現形記》是其代表作。小說主要描寫了形形色色的官僚,這些官僚的共同特點是「見錢眼開,視錢如命」,為了升官發財,他們殘害人民、侵吞公款、賣官鬻爵、出賣靈魂。這是一部晚清官場百丑圖,「妖魔鬼怪,一齊都有」。作者敢於把當時官場的種種罪惡,通通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故阿英在《晚清小說史》中稱這部書為「討伐當時官場的檄文」。在藝術上,受《儒林外史》的影響較大。全書結構也與《儒林外史》略同,由許多短篇故事連綴而成每個短篇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描寫手法上也普遍使用諷刺手法。但有些地方結構鬆散,對於人物的刻畫流於浮光掠影。

[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作者吳沃堯(1866——1910),字趼人。一生中寫了30餘種小說,其中有《九命奇冤》、《恨海》、《痛史》等較著名的作品,代表作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通過九死一生(作者的化身)在二十年中耳聞目睹的無數怪現狀,描繪了官場官僚、洋場才子、三教九流等各行各業里各種人物的各種醜態,與《官場現形記》僅局限於官場不同。它以九死一生的見聞為線索,前後貫穿,結構集中。是當時一部有重要影響的作品。

[三]、《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1857——1909),字鐵雲,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劉鶚知識廣博,做過官,也是著名的實業家。小說以老殘(實即作者)的見聞為線索,描寫了晚清各種社會現象,尤其是對於所謂的清官,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認為他們實際上是酷吏。小說結構比較鬆散,但有些片斷寫得很成功。而且《老殘遊記》的語言清新流暢、富有韻味。魯迅說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作者寫景的特點是自然、逼真,有鮮明的層次和色彩。可以作為優美的散文來讀。

[四]、《孽海花》的作者曾樸(1872——1935),字孟朴,常熟(今屬江蘇)人。小說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線索,描寫了晚清上層社會的各種人物。這部小說與其他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書中的人物大多以現實人物為原型,金雯青與傅彩雲實際上就是洪鈞和賽金花。全書結構受《儒林外史》的影響,又有所突破。表現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創新。魯迅說它「結構工巧,文采斐然」。

總之,清末的這些譴責小說均反映了清末官僚的腐敗,表現了人們對清政府的厭惡,但這些反映多少有點漫畫式,注重情節而忽視人物塑造,因此,總的來說藝術成就並不高。

三、狹義公案

《兒女英雄傳》、《蕩寇志》、《三俠五義》等。

《兒女英雄傳》,作者文康。這部小說描寫安驥與俠女十三妹的故事,最大的特點是將才子佳人小說與英雄傳奇結合,認為 「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兒女心腸;有了兒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業」。這部小說在藝術上有一定的成就,結構緊湊,情節生動。其中塑造的十三妹,在民間有一定的影響。語言也比較流暢,但說教太多。《蕩寇志》,共七十回,俞萬春著。描寫張叔夜、陳希真、雲天彪等等擒殺《水滸傳》中的梁山英雄,以表達對梁山英雄的痛恨。小說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但思想傾向卻是不足取的。《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一百二十回。署石玉昆述。小說可分兩大部分:前七十回主要寫俠客義士協助清官包公斷案,懲辦豪強。後五十回主要寫俠客義士協助清官顏查散剪除馬朝賢、馬強及襄陽王等邪惡勢力的故事。小說思想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風格明快生動。

四、狹邪小說

《品花寶鑒》、《花月痕》、《青樓夢》、《海上花列傳》等。

這些作品大多落入俗套,有些還寫的是不健康的內容,如《品花寶鑒》寫的是同性戀。《青樓夢》宣揚庸俗腐朽的富貴神仙思想。其中《海上花列傳》是較有特色的一部。它描寫清末上海租界高級妓館的妓女與狎客的生活,內容不可取,但藝術上有其特點,結構嚴密,人物也寫得生動,敘述用普通話,對白用蘇州話,敘述冷靜而自然,對現代作家張愛玲等有明顯的影響。


推薦閱讀:

《水滸傳》是不是四大名著之一?
隋唐英雄有哪些經典台詞?
哪些詩句是用來形容人美的?
權力場|一夕漁樵十年燈
《尤利西斯》第十章——站在中心的群像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