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容不得兩個人都正確(沈從文家書)書評

「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是沈從文所寫的幾百封情書中的一句話,所有這些情書只有一個收件人——張兆和,張兆和把這些情書的寄件人編為「青蛙13號」,其他為其寫情書的男人是青蛙1號,青蛙2號.....沈從文的情書如狂風暴雨一般,攜著不顧一切的勇氣和熱情向張兆和席捲而來。然而,張兆和卻很冷淡,他的信,她一封也沒回過。胡適勸說張兆和:「他頑固地愛著你。」張兆和的回答倔強而驕傲,她說:「我頑固地不愛他。」是的, 沈從文這一生,頑固的愛過一個女人,他經歷了千辛萬苦追求到了這個女人,與她結婚,並相守一輩子,然而,在他死去之後,這個女人卻說:「從文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這個女人在後面又說,她直到後來才逐漸開始了解他,可這個了解,也是在沈從文死去之後,女人整理沈從文的文稿才逐漸發現的。最終,她發現的,也不過是認為沈從文是一個稀有的善良的人。從年輕時他向她飛鴻求愛的浪漫到暮年裡她為他梳理一生回憶的溫馨,其間55年。他為她寫下無數美麗的文字和動人的詩,她為他付出無限美好的年華和多彩的夢。但是,多麼悲涼的「但是」,雖然相敬如賓了,雖然相濡以沫了,卻真的相知相憶過嗎? 就如紅樓夢裡對於寶釵的判詞一樣:縱然是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一)他頑固地愛著你;我頑固地不愛他!安徽張家是大家族,但是那些喧囂的回憶如今留給我們的也就只有張家的四個女兒了,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分別嫁給崑曲名家顧傳玠、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作家沈從文和漢學家傅漢斯,稱「合肥四姐妹」,美籍華人金安平博士專門有書寫這四個女人。這其中,最精彩、最感人、最知名的故事的主角就是沈從文和張兆和…也最悲涼!1927年,張兆和來到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外語系讀書。給張兆和上課的老師中就有沈從文,長她8歲。沈從文來自湘西鳳凰鎮,青山秀水臨江吊腳樓,和風細雨滿城石板路,滋潤了沈從文的文字,也氤氳了沈的心。他有著一股湖南人的蠻勁,也有鳳凰鎮的柔膩。沈從文來教書是徐志摩推薦的,校長鬍適也有意錄用,當時的沈從文在中國文壇已經飽受讚譽了!沈從文第一次登上講台,台下的學生中就有張兆和和姐姐張允和。沈老是非常緊張的,說不出話來,與民國時期老師們風流瀟洒的形象大相徑庭。而張兆和此時18歲,大二,「額頭飽滿,鼻樑高挺,秀髮齊耳,下巴稍尖,輪廓分明,清麗脫俗…」皮膚稍稍有點黑,校內學生以「黑牡丹」之稱代之。這年是1928。沈從文開始了對張兆和的追求,方式是他最鋒利的武器:文字!沈署名S先生,第一封情書這樣開頭:「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愛上了你!」兆和一心向學,不予理睬,將他和其他眾多求愛者按先後順序編成青蛙某號,擱在一邊。此後,沈從文情書不斷,頻繁到讓張兆和心生厭惡的地步!可沈從文並不死心,他一直堅持給張兆和寫情書,並還揚言,如果張兆和不答應,就去自殺。張兆和被沈從文逼急了,拿著一大摞情書,遞到當時的校長鬍適先生的辦公桌上。胡適先生卻笑著對張兆和說,你答應他罷,他是一個難得的天才,這樣的天才需要好好的呵護,可是兆和不為所動。校長情急,說:「我知道沈從文頑固地愛你!」兆和堅決:「我頑固地不愛他!」胡適不再嘮叨,他錯愕,惋惜,本來他以為社會上有了這樣的天才,人人都應幫他才是。可是校長啊校長,愛神做事,歷來不許任何人插手!胡適敗下陣來,寫信給沈從文:「這個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愛,你錯用情了…愛情不過是人生的一件事,那些說愛情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們要經得起成功,更要經得起失敗。你千萬要掙扎,不要讓一個小女子誇口說,她曾碎了沈從文的心…此人太年輕,生活經驗太少…故能拒人自喜。」看來胡校長做學問可以,這方面著實菜了。本來以為胡先生是箇中高手呢,他曾說過,做學問要在不疑處生疑,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有如此哲學的人多半是看透了人生的,不知為何獨在這件事上,糊塗得一塌糊塗!但是胡先生畢竟是大家,坦蕩的胸襟還是有的,他把寫給沈從文的信的副本寄給兆和。張兆和在日記中寫道:「胡先生只知道愛是可貴的,以為只要是誠意的就應當接受,他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被愛者如果也愛他,是甘願的接受,那當然沒話說。他沒有知道,如果被愛者不愛這獻上愛的人,而只因他愛的誠摯就勉強接受了他,這人為地,非有兩心互應的永恆結合,不但不是幸福的設計,終會釀成更大的麻煩與苦惱。」還是兆和看得明白,她是不準備給沈從文留下任何一絲希望了!(二)幾百封情書,鋪滿從青島到蘇州的路!此後沈從文去了青島大學教書,一如既往地寫情書,空中飛鴻:「我希望我能學做一個男子,愛你卻不再來麻煩你,我愛你一天,總是要認真生活一天,也極力免除你不安的一天。為著這個世界上有我永遠傾心的人在,我一定要努力切實做個人的。」「『萑葦』是易折的,『磐石』是難動的,我的生命等於『萑葦』,愛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這為了自己心愛的人而積極生活的態度自然要比那尋死覓活的招數更能讓兆和看得起吧!兆和雖仍不愛他,但是也漸漸有了那麼一絲同情,她想給沈從文回一封信,但終於還是沒落筆。在日記中,兆和寫道:「自己到如此地步,還處處為人著想,我雖不覺得他可愛,但這一片心腸總是可憐可敬的了。」或許,兆和的心扉,開了那麼一絲縫隙吧!但是,那吹進心門的,青島的海風和鳳凰的江風,真的有區別嗎…二姐張允和後來回憶,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對這個鄉下人的看法逐漸改變了,真是一點也想不起來了。可是,畢竟還是改變了看法!伴隨著郵遞員一趟一趟地送著只有去信沒有迴音的情書,時間來到了1932年夏,沈從文不堪相思之苦,從青島跑到蘇州兆和住處,朝聖!兆和去了圖書館,二姐允和在家。讓沈老師進家來,沈老師不肯,讓沈老師先回去,沈老師又不甘。偌大個太陽當頭照著,二姐也著實不忍,於是,要了沈的旅店地址,讓他回去了。兆和不是不知道沈從文要來,所以二姐也埋怨她明知沈千里迢迢來到蘇州卻還躲起來不見,實在失了風度。張允和讓三妹去看看沈從文。但是,名門閨秀跑到旅店裡去看望一個男人,在當時實在是不靠譜兒!於是,允和教兆和:就說家裡有很多弟弟,歡迎沈老師來家玩兒!兆和一字不漏地說了。此次蘇州之行,沈從文頗費心思,帶了一對書夾,是長嘴鳥造型的,還有一些書,托巴金買的: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的精裝本英譯俄國小說。兆和在中國公學是學外文的。為了買這些書,他賣掉了一本書的版權。現在想想,那個買走沈從文小說版權的傢伙實在是賺大了,不過,沈從文比他還賺:兆和留下了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和《獵人日記》。張兆和的家人比她更早地接受了沈從文:張父本就欣賞文化人,繼母也不攔著,張家小五更是喜歡這個會講故事的青蛙13號,甚至用自己的零花錢給他買了一瓶汽水。張兆和開始接受沈從文了,芳心暗許!但是,她自己也知道接受的原因絕非愛!或許只是愛他的信吧,讀信已成為生活中早已習慣的一部分!兆和說:「是誰個安排了這樣不近情理的事,叫人人看了搖頭!」從後來的一切來看,也可以說張兆和始終沒有真正愛上過沈從文——這個動不動就哭,一激動就流鼻血,說話操著口音,形象著實不佳的湖南鄉下人。然而,就算始終頑固地不愛他,不恰恰說明張兆和接受了一個始終不想接受的人,違背了自己嗎?或許有人質疑:一個張兆和的動搖可以代表全部女人嗎?我覺得,如張這樣的女人都放棄自己的底線,才更能說明問題!張兆和生來不受寵,骨子裡帶著股韌勁。她不哭不鬧,吃咸豇豆喝稀飯;母親給買的布娃娃她用手撕了,保姆做的泥娃娃她用板凳砸了,後來家人給她一個橡皮娃娃,撕不壞砸不爛,兆和想了一會兒,拿出一把剪刀,一刀就把頭剪了下來!她從來不聽別人的,也不稀罕任何人的關心和好意,她留短髮,黒黑的胖胖的,不願意把自己打扮得秀氣,永遠穿一件男士藍粗布袍子。去參加別人的婚禮,人家囑咐務必作件新衣服,她又做了一件新的男士藍粗布袍子。就是這麼一個有主意的女人,就是這麼一個當著胡適校長的面說頑固地不愛沈從文的女人,就是這麼一個讀著成千上萬封情書過日子卻從未回過一封信從未動過一次心的女人,妥協了,最終妥協了!!!繼續吧:沈從文回到青島後,攻勢不減。他托二姐允和幫忙成全,另外也向張父提起這門親事,就說:如果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張兆和畢竟沒有招架住這幾百封情書!二姐允和去拍電報告知沈從文,機靈的她只發了一個字:「允」!沈從文自然能會意。可是兆和怕不保險,又去發了一條:「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發報員不解,兆和說照發就是!據考證,這是中國第一封白話文電報,用幾百封情書換來的,浪漫得有點發酸發苦…....1933年,沈從文辭去青島大學教職,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園宣布結婚,沒有隆重的儀式,家裡也很寒磣。文人有骨氣,當過兵文人更是如此,除了自己的女人,他不向任何人低頭!不管安徽張家多有錢,沈從文不要一分。家裡雖不能說徒四壁,但也著實無長物。連件像樣的家用電器都沒有!只有梁思成、林徽因送的錦緞百子圖罩單看上去還有些喜氣。不管怎麼說,日子是開始了…寫沈張故事的文章,大多從此處開始描述二人婚後雖有坎坷但最終攜手走完一生,是幸福的。但是,果真如此嗎?(三)開在信紙上的愛情之花,在柴米油鹽中能依然綻放嗎?沈從文有風骨,不要嫁妝,但苦了張家三小姐。更何況,他還喜歡收藏古董文物一類的東西,兆和卻為三斗米而發愁,說他「打腫臉充胖子…不是紳士冒充紳士」。生活本就拮据了,還有個敗家的九妹跟著哥哥沈從文。有時候,沈從文會當掉兆和的一些首飾,或者補貼家用,或者賣古玩。一次當了兆和的玉戒指,還把當票忘在衣服口袋裡,洗掉了。兆和雖不說什麼,但是心裡失落恐怕是難免的。她雖然喜歡不為人注意,但是骨子裡是好強而且叛逆的。也有自己的夢,有自己的理想,寫過小說《湖畔》,文筆相當好——那個年代,學外文的女子怎麼可能沒有點浪漫情結呢?但是,生活著實讓她浪漫不起來,不僅生活的客體,也包括那個陪她一同生活的人,始終沒能點燃她的激情。張兆和,雖然答應嫁給了沈從文,但是卻從來沒有真正欣賞、愛慕過這個令無數女子欣賞、愛慕的人。這或許才是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悲劇所在吧。沈從文為兆和寫情書,也為她寫小說。「有了你,我相信這一生還會寫得出許多更好的文章!」《邊城》里的翠翠、《長河》里的夭夭,《三三》里的三三,都是黑皮膚女孩,都是兆和。可以說,沒有張兆和,也就沒有《湘行散記》,沒有《從文家書》,沒有《邊城》,沒有「沈從文」了。而張兆和是個紅顏,但不是知己。她並不喜歡沈從文所寫的故事,也不欣賞他的文章。更甚至,在沈從文聲名大作之時,張兆和還總忍不住去修改沈從文文中的語法,以至於最後沈不敢再讓她看自己的新作。這也難怪,幾代望族留下來的傳統,講究的就是一個規矩,不比「鄉下人」 的自由靈動,更何況兆和學得是國人看重語法的外文呢!但是,不管怎麼解釋,這樣一個事實是難以掩蓋的:張兆和並不懂沈從文。林語堂說過一句很貼切的話: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學,女子卻懂得人生!沈從文希望生活可以浪漫一些,哲學一些,他想不到現實里的那些事;張兆和更希望生活可以浪漫一些,但是現實逼著她不得不現實,直面人生。 和文人,或者說和有思想的人相愛真的很辛苦,理想國里的愛情之花很難在現實中找到相宜的土壤!沈從文的激情也被這日常凡俗瑣事消磨殆盡,羅曼蒂克的情愫大打折扣。1935年的小說《自殺》就很能說明問題了。(五)如果我愛你是你的不幸,你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樣長久的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去世。把無限的眷戀留給了白髮蒼蒼的三三,留給了柔美的湘西。張兆和開始整理沈的信件和一些文字,編成《從文家書》。 1995年8月,她在《後記》中這樣寫道:「六十多年過去了,面對書桌上這幾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夢中還是在翻閱別人的故事。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太晚了!......悔之晚矣。」六十多年裡,張兆和一直活在一個她虛構的寫信人帶給她的生活里,從來不曾真正走進過沈從文,也從來不許沈從文走進自己…暮年時,像看別人的故事一樣看這個陪著自己走過六十年風雨的男人,沈從文!六十年前的沈從文寫過:如果我愛你是你的不幸,你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樣長久的!冥冥中這句話應驗了,歷經滄桑和磨難,人間的女神終於理解和懂得了天國的鄉下人,而後者又是否理解和懂得前者心中的掙扎和苦楚呢?人生有點太漫長了,有點太殘酷了。回頭再看一起走過的路,誰對誰錯,誰為誰的付出更多,誰因誰的不幸更甚,都已無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卻也不是清口的苦瓜!鄉下人的甜酒很甜,卻也滿是辛辣!張兆和當年的話沒錯:「如果被愛者不愛這獻上愛的人,而只因他愛的誠摯就勉強接受了他,這人為地,非有兩心互應的永恆結合,不但不是幸福的設計,終會釀成更大的麻煩與苦惱。」從文當年的話也沒錯:「有幸碰到讓你甘心做奴隸的女人,你也就不枉來這人世間走一遭。做奴隸算什麼,就算是做牛做馬,被五馬分屍,大卸八塊,你也是應該豁出去的!」只是,人生,容不得兩個人都正確!!!二姐允和回憶她去看望沈從文——  「沈二哥說:『莫走,二姐,你看!』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裡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對我說,『這是三姐(他也尊稱我三妹為『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我說:『我能看看嗎?』沈二哥把信放下來。又像給我又像不給我,把信放在胸前溫一下,並沒有給我,又把信塞在口袋裡,這手抓緊了信再也不出來了。我想,我真傻,怎麼看人家的情書呢,我正望著他好笑。忽然沈二哥說:『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說著就吸溜吸溜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兒像一個小孩子哭得又傷心又快樂。」  這事過了沒多久,沈從文就去世了。  他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終於,他還是回到了故鄉,歸葬在了湘西靈秀的山水裡。沈從文這一生,愛上過一個女人,他經歷了千辛萬苦追求到了這個女人,與她結婚,並相守一輩子,然而,在他死去之後,這個女人卻說:「從文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這個女人在後面又說,她直到後來才逐漸開始了解他,可這個了解,也是在沈從文死去之後,她整理沈從文的文稿才逐漸發現的。最終,她發現的,也不過是認為沈從文是一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有些故事說起來其實是很悲傷的悲傷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 前段時間我也去了鳳凰一趟,先生的墓孤零零的佇立在一個小山包上,我放了個小小的花環在大石碑上,那是我一路走到先生墓前時戴的,且讓他陪陪先生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靠努力 卻比不上關係?
今天斬獲大獎的導演,卻被逼上吊自殺:笑貧不笑娼的時代,理想算個屁!
什麼事讓你發現這個人值得深交?
我們和三和大神的距離有多遠?
沉悶封閉,一樁小事

TAG:人生 | 沈從文 | 家書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