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老陝來看看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老陝來看看

門道提示:農曆四月十九

大概是與那一句「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流傳有關。殊不知這一句話讓很多不了解秦腔的人忽略了它的古老的美和它悠久的藝術生命。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青海、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秦腔開創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秦腔音樂反映了陝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較適宜於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加上秦腔藝人逐漸創造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處,都給各劇種以不同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

吹火

亦稱噴火,一般多用於有妖怪、鬼魂出現的劇目中。秦腔《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將松香研成粉末,用籮過濾,再用一種纖維長、拉力強的白麻紙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後剪去紙頭。

變臉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等劇種的生、旦、醜行皆有此特技。其變法有「變臉型」和「吹麵灰」兩種。

頂燈

演者將一盞油燈點著,置於頭頂,耍各種動作。秦腔《三進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賭博被其妻處罰頂

打碗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及漢調二簧等劇種演神廟會戲時常用的打鬼特技。《打台》的天官,《太和城》的孫武子等凈角、鬚生也用此技,其表演方法是將一碗擲於空中飛轉,用另一隻碗飛出擊打,兩碗同在空中粉碎。

鞭掃燈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和漢調二簧凈、旦行的表演特技。有鞭掃燈花和「紙擺子」(把

紙擰成繩子一樣的條子)掃燈花兩種。

踩蹺

秦腔、漢調二簧旦角表演特技。蹺子是木製腳墊,尖而小,約三寸長,外面套繡花小鞋。演員只能用兩個腳指穿假鞋,而且要將鞋綁在腳指上,因此,稱之為扎蹺。

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和漢調二簧等劇種中毛凈所用的一種特技。牙技分為「咬牙」和「耍牙」兩種。咬牙:也叫磨牙,毛凈常用此技。演員用上、下牙齒咬緊磨動,發出咯吱吱的聲音,表示咬牙切齒的恨。

屍吊

亦稱「大上吊」[劉全進瓜],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眉戶等劇種均有此特技。演出前,先將一根長吊杆,平綁於入場口的柱子上,桿的一端在台口,另一端藏於台內側。劇中人上吊時,站椅上,將白綾吊圈綁於桿頭,然後將吊圈套在脖子,蹬倒椅子。

在秦人眼中,秦腔是大戲,板胡響處,鑼鼓起時,高亢的唱腔響遏行雲,那種氣勢豪情,與軟語呢喃的劇種絕對是兩重天。


推薦閱讀:

猜猜猜!湖北省戲曲演員(凈行)能力提升班開課了,這次主講的專家是誰呢?
請給青年戲曲演員打開一扇看到未來的窗
南戲活化石——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相關介紹及資源共享

TAG:傳統戲曲 | 文化 | 秦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