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星雲大師與趙朴老

星雲大師與趙朴老作者:滿耕(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一道阻隔兩岸的海峽,牽繫著兩顆復興中國佛教巨匠的心,他們是台灣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和大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趟朴初居士,兩人雖然一緇一素,卻都是中國佛教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有著共同的信念和理想,畢生護法護敦不遺餘力:他們傾注生命的熱誠,全心全意致力於佛教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在倡導人間佛教、培育佛教人才的共同目標上形成了高度的思想交融與人格景仰,兩人惺惺相惜、肝膽相照的深情厚誼也在兩岸佛教史上譜寫出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話。千載一時,一時千載十八年前,亦即一九八六年,星雲大師應邀參加泰王六十歲大壽慶典,當時代表大陸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趟朴初長老暨其夫人也是在座嘉賓,礙於兩岸情勢,他們無法交談。可是就在典禮開始不久,趟夫人突然咳嗽不止,坐在後面的慈惠法師①拿出一顆止咳糖遞給她。趟朴老當晚回贈大作以示感謝,並與星雲大師暢談甚歡,雖然兩人相差二十歲,卻因雙方欣知彼此在許多思想觀念上都很有共識,曼谷一敘,兩人相見如故,頓成莫逆。後來星雲大師聽說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先前的兩次大會因兩岸名稱問題,一度陷於尷尬的局面,②以致隔年下一屆大會的主辦權成為燙手山芋,這時星雲大師主動爭取由美國西來寺來承辦第十六屆大會,星雲大師為兩岸的佛教會名稱想了一個折衷的方法,即中文名稱——「中國北京·中國台北」照樣沿用,英文譯名改為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Beijing Chian和The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ai pei。設想雖然周到,但依舊曲折重重,多次協商瀕於破裂。多虧在星雲大師一次又一次鍥而不捨地居間調和下,終於化解僵局,使得海峽兩岸的團體首次坐在同一個會議廳里開會,這次的會議被稱為「星雲模式」。由於大會的成功與突破,拉近了兩岸佛教界的距離,趙朴老遂誠邀星雲大師前往大陸進行訪問。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七日,星雲大師率領正團七十二人,副團五百人組成的「國際佛教促進會中國大陸弘法探親團」③,踏上了闊別整整四十年的祖國鄉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趟朴初居士與外交部長姬鵬飛親自到機場歡迎,趙朴老在北京機場見到星雲大師的第一句話就是:「干載一時,一時千載!」短短八字,卻意義深遠。正是一灣狹長的海峽,將兩岸人民分成了兩個世界,這次見面,對於兩岸佛教來說是繼往,也是開來。在公宴的致詞中,趙朴老以「萬里香花結勝因」來表達心中熱誠的歡迎之意,他又肯定星雲大師一行的到來,是兩岸佛教相互了解、互相合作的良好開端,無論在佛法上,在世間法上都能結出殊勝之果。由於是台灣佛教界第一次公開在大陸的弘法活動,星雲大師受到了大陸官方最高規格的禮遇,在人民大會堂他與國家主席楊尚昆和政協主席李先念進行了會晤,並首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演講之例,舉行了三次弘法演講、三次宗教座談會,另應邀主持佛像開光、皈依典禮,和多次即席開示說法等弘法活動。一趟大陸之行,不僅提升了中國佛教的士氣,促進佛教文化、學術研究的交流,更超越海峽兩岸的政治現實。使得北京知識界迴響頻頻,名作家白樺更以「芬芳的饋贈」為文,感念大師大陸之行給中國大陸帶來的正面影響。相知相交,惺惺相惜星雲大師和趙朴老兩人都是傑出的宗教領袖,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尊重,在海內外部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廣泛的讚譽。趙朴老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全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此外,他又是著名的社會運動家,同時他也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作家、詩人和書法家。朴老自蘇州東吳大學畢業後,自一九二八年起就在上海從事佛教和民族進步事業,先後任上海江浙佛教聯合會秘書,上海佛教會秘書,佛教凈業社社長,四明銀行行長,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理事,中國佛教會秘書、主任秘書等職務。一九五四年上海市佛教協會成立,朴老任第一任會長,接著又擔任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副會長,乃至會長,積極致力於重建恢復各地寺院,協助重建僧團領導,加強信仰、道風、敦制三大建設,他參與發起和組織的中國佛教協會,在中國歷史上佛教第一次實現了三大語系、各民族、各地區的大團結;此外,朴老創辦了中國佛教最高學府——中國佛學院並擔任院長一職,同時又恢復和修整了金陵刻經處;編印、發行了會刊《現代佛學》,領導著中國佛教步上復興之路。在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推進佛教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朴老又努力促進國際佛教徒問的友好與文化交流,一九八二年朴老榮獲日本佛教傳道協會頒與傳道功勞獎,一九八五年又獲頒日本立正佼成會創會人庭野日敬的和平獎、日本佛教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中國佛教協會成立的五十年里,朴老埋首在佛協工作了四十七年,從一九二七年在上海「覺園」佛教凈業社擔任文牘員、秘書、文書等職務算起,朴老為中國佛教服務了整整七十多個年頭,可以說,朴老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佛教。因此,當趙朴老遇到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星雲大師的時候,他顯得特別高興,尤其是得悉大師倡導和推動人間佛教與自己一直努力的目標不謀而合時,朴老感到相當激動,從國際佛光會在世界五大洲成立了百餘個協會裡,朴老深深感受到星雲大師宏大的理想與抱負,從星雲大師身上,朴老似乎又看到了中國佛教一片美好光明的前景,這時,朴老將二昌有恆沙界,貴為人天師」的對聯贈送大師,高度讚賞竭力將「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星雲大師是世界上最富貴的人。趙朴老與星雲大師從相知相交成為知己後,彼此更是惺惺相惜,朴老曾對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田青說,他一生最敬重星雲大師有二個原因:一是大師是孝子;二是沒有人像大師一樣,能把佛教的事業遍及全世界五大洲。④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六日,星雲大師返鄉探望九十三歲的老母親,朴老剛從東北巡視當地佛教回北京,便風塵僕僕,不辭勞苦奔波,以八十六歲的高齡率領「原班人馬」⑤遠自北京趕赴南京探望大師,朴老伉儷的盛情厚意使大師感動不已。在星雲大師眼中,朴老內心所散發和流露的是無限的真誠和關切,甫一見面,朴老就直拉著大師的手,稱羨大師高堂健在,仍可會面奉養,實在是大福報,接著又引了一對他作的聯子來恭賀大師「慈光照三界,大孝報四恩」。每次見面,兩人總是暢所欲言,話題從揚州明月談到蘇州庭園,從監真大師東渡談到玄奘大師西行遊記,從中國佛教的傳統保守談到日本佛教的明治維新,從西來寺的世佛會談到兩岸佛教的交流,從批評經懺談到梵咀海潮音,從毛澤東研究《金剛經》談到黑格爾的辯證法,可謂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朴老告訴大師,身體上除了耳朵重聽之外,其他都健康安好。大師安慰朴老說,世間事有時候聽不到也很奸,一些不好聽的、一些雜音,就不會來煩心了。朴老說他也是如此想,並告訴大師,日本高僧大西良慶一百零八歲時,耳朵聾了,可是當他步行在山谷問,卻又聽得見群鳥鳴叫的聲音。跟大師談話,朴老總覺得特別愉快,他說:「大師說的都好聽。」看著兩人歡敘暢談,趟夫人打趣說:「他哪裡聽不到,要聽的,句句都聽得到:不要聽的,就說聽不到。」在夫人的面前,朴老不得不承認:「我的耳朵只用來聽要聽的話,凡是不要聽的話,我都聽不到。」由於星雲大師與被日本尊為文化之父的監真大師同為揚州人,朴老引用詩句「揚州明月照英才」來讚美揚州的人才輩出。面對大師這位知己,朴老對於我國第一位最傑出的留學僧玄奘大師沒有受到後人的尊重,反而在《西遊記》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感慨萬千。朴老向大師談到他多次到訪西安大雁塔的痛心遭遇,那裡不但沒有好好宣揚玄奘大師的事迹和精神,反而採用遭改寫而俗化了的《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牛魔王、白骨精之類的模特兒,供人拍照,朴老向負責的園林局反應,結果仍然是不了了之,此事令他慨嘆不已。尤其讓朴老唏噓的是,玄奘大師已被社會俗化,而監真大師也慢慢被中國社會所遺忘。一千二百五十年前,由於監真大師把中國的建築、農業、醫學、文學等文化帶到日本,被稱為日本的「文化之父」,這是一件不爭的歷史,但日本卻一直強調,他們是透過遣唐使,大量吸收中國文化之後,又向歐美學習經濟、政治、科學、文學等。明治維新以來,他們不但國際化超越我國,現在我國要研究佛學,身為「源祖」的中國,倒過來還得向後輩的日本學習,作為一個中國人豈不汗顏慚愧!朴老非常關心大師的身體,經常叮嚀大師要為佛教前途而善自珍重,為了更多地了解大師,朴老必定細讀《星雲日記》,在大師的日記中,朴老看到了大師在世界各地弘法雲遊的忙碌足跡和各地佛教發展的碩果,不禁連連直誇大師是個世界人。大師卻有些無奈,慨嘆道::口灣叫我是外省人,大陸喊我是台灣和尚,我只好定義自己為『地球人』。」朴老聽了,反而愈加讚賞:「那和孔夫子一樣,孔子曾說自己:『丘也,東南西北人。』」朴老一番窩心鼓舞的話語,說得星雲大師心中頓感寬慰舒坦。朴老學識廣博,詩詞書法皆臻上乘。尤其足朴老作詩的風格一如他的言語,簡潔明快,直抒胸臆。不做作,不艱澀,詞中感情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一如清溪般明亮清澈,樸實自然。為了紀念南京第二次的見面,朴老親自揮毫,題了兩首詩:大孝終身慕父母,深悲歷劫利群生:西來祖意云何是?無盡天涯赤子心。一時千載莫非緣,法炬同擎照海天,自勉與公堅此願,莊嚴國土萬年安。星雲大師來金陵省母,余藉緣南下與師相見,共敘昔年「千載一時,一時千載」之悟,相視而笑。得詩—一首,奉乞印可。癸酉年 趙朴初值得注意的是,朴老透過「自勉與公堅此願,莊嚴國土萬年安」的詩句,堅決表達了要與星雲大師攜手亘勉,以教為命,竭盡所能護持佛法的信念和決心。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四年四月二日朴老再次以八十七歲的高齡,專程在大師抵達南京的數天前,從北京搭乘十八小時的火車到上海,再換乘五個小時的火車趕到南京等候大師的到來,當兩人互相行禮並緊緊握手的時候,星雲大師深深地體會到了眼前這位老人的慈心和熱忱。朴老非常重視這次的會面,他贈送給大師的禮品也別具意義,有金線織繡的「佛」字捲軸一幅,複印弘一大師親筆書寫的《藥師如來功德本願經》六冊,中國佛協出版的《佛教嘉言書法集》一冊和《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文集》二冊。其中,尤以他親手書寫的(調寄憶江南)一詞,流露出對中國佛教的深切期許,使大師倍感彌足珍貴。言談問,朴老對於參加香港天壇大佛開光的慶典活動,港督彭定康向他合掌為禮很是高興。另外,他派遣的五個學生至斯里蘭卡獲得學位,能直接翻譯巴利文大藏經,看到佛教在各地不斷發展,他非常得意。唯一使朴老引以為憂的是大陸的佛教雖能夠建寺院,對人才的培養卻仍嫌不足,朴老期盼台灣佛教界能透過中國佛教協會和大陸互動來往,如此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收到整合的效果。接著,朴老跟大師說起了一件事:「一九四七年的某一天,太虛大師在上海玉佛寺打電話給我,叫我到寺里見他,哪知見了面,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人生佛教》只是囑咐我要好好的護持佛教,說他要去無錫和常州。當時只覺奇怪,為何為了這點事,太虛老要我大老遠趕來,百思不解,自覺力量不夠,無法扛下這個重擔,但看太虛老非常認真的樣子,只好直下承擔。十天以後,太虛大師突然心臟突病發圓寂。直到現在才體會太虛大師原來在暗示他的無(錫)常(州)已到,並將弘揚人間佛教的事託付予我,讓我奸好護持中國佛教。」是日傍晚,星雲大師作東在雨花精舍宴請朴老伉儷,座中還有雪煩、圓湛、明陽、安上法師等人。席間,朴老興緻很高,除了對素菜讚不絕口之外,更喜愛大師從台灣帶去的豆腐乳。四月五日,朴老邀請星雲大師至西康賓館作半日談話,在吩咐幕僚人員出去把門關上後,朴老將一副剛寫好的墨寶慎重地交給大師:四月二日 星雲大師招宴於雨花精舍香積飯,風味勝龍華。妙供喜承慈母笑,孝行今見法王家,眷屬是蓮花。談般若,持誦襲唐音。不減不增諸法相,有聲有色大心人,善護未來因。該詩詞主要是朴老向大師表達了雨花精舍晚宴的讚歎和謝意,上海龍華寺的素齋在國內極富盛名,可是朴老卻認為大師所宴請的素齋比龍華寺的還要出色。朴老向來舌燦蓮花,予人歡喜,最後一句的「善護未來因」,卻似有所指,似有所託。但是他們兩人的知心共鳴,未能親聆的人,自然不得而知。大師和趙朴老別後,也曾致電向朴老表達問候致意。雖然身處美國的大師和中國大陸的朴老遙隔太平洋,相距千里,但是透過話筒的音聲傳達了彼此的訊息與關懷,令兩人超越了空間,拉近了距離。一九九五年,朴老得知大師動心臟手術,特別寫信表示關切,又對於心定和尚繼任佛光山住持,朴老也向大師歡喜表示「道場得人,慧燈普耀,同此馨香致賀」之意。當《星雲禪話》由大陸出版社付梓之際,朴老又隨喜為該書親筆題字。晚年的朴老心中經常惦記著大師和台灣佛教的發展情況,大師一九八九年在大陸的講話錄音,朴老每一片卡帶都認真地聽過。有時候久無大師的音訊,朴老就會問身邊的秘書,有沒有那邊的消息?一旦獲得消息,朴老總是拿著電話記錄久久不放,有時甚至反覆地看上多遍。一九九九年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迎請佛牙舍利瞻禮大會,趙朴老以九十二歲高齡專程往香港參加,他特別撥冗安排時間與星雲大師會面,那次也是兩人最後的一次面談。朴老向大師私下表示,香港之行除了關懷香港佛教的事業發展,重遊天壇大佛了解寶蓮禪寺捐助希望工程學校進展事宜之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能見大師一面,他自知時日不多,希望把握時間再和大師好好談談。面對朴老這份捨命赴港的隆情盛意,星雲大師感動莫名,當下承諾朴老願為中國佛教的發揚光大竭盡全力。禮重情意更重星雲大師和趙朴老的交往,平常除了書信往來之外,只有互通電話。有時電話聲音聽不清楚,就由夫人代聽。朴老對佛光山的男眾比丘,如之前見過面的心平和尚,以及後來繼任的住持心定法師,都有很大的期許。而對女眾的比丘尼,如慈庄、慈惠、慈容、依空法師等,都非常欣賞他們的才華。他們二老見面互贈或託人轉交的禮品也是非常值得關注,透過這些禮尚往來的交流,我們不難發現兩人雋永真情的友誼。一九八八年美國西來寺落成時,中國佛教協會的趙朴老以一套稀世法寶《龍藏》及西藏大藏經作為賀禮,十多年來星雲大師每次經過西來寺「藏經閣」,都要深深問訊,向內外含光的老友致謝。一九九三年春,星雲大師返鄉探親,朴老贈送大師一尊神態典雅優美的銅塑觀自在菩薩聖像、一套弘一大師抄寫的《金剛經》善本書、一幅徐悲鴻的釋尊說法圖,以及他本人的佛學著作,由日本著名的法藏館發行的日文譯本《佛學入門》,⑦在接受長者惠賜的同時,星雲大師唯有發願繼續努力為佛教為眾生做更多的奉獻,以此來報答朴老的知遇之恩。在朴老與星雲大師多次的會面中,朴老對一九九四年的會面最為重視,他將每次會晤的點滴與心情化為(憶江南詞)等十七首詩詞相贈予大師,充分表達了朴老內心細膩的情感及對大師殷切的寄望:(憶江南詞) 一九九四年江南紀行 朴初三月二十日至南《吊賦贈星雲大師—經年別,重到柳依依。煙雨樓台尋古寺,莊嚴誓願歷僧只,三界法雲垂。金陵會,花雨滿秦堤。登岸何須分彼此?好從當下證菩提,精進共相期。(西康賓館櫻花)經行處,眩目燦明霞。幾度蓬萊仙境見,賞心長憶故人家,應足有緣花。英雄氣,花國擅嘉名。烈烈轟轟驚一代,不辭撒手殉千生:六俠亦溫文。(三月三十一日訪金陵刻經處)刻經處,墓塔拜仁山。今日版藏過十萬,三十年兩度救頹殘,法寶護龍天。方冊藏,際會有因緣。譯著新增宗大士,慧燈巴梵續南傳,學業耀前賢。(四月二日星雲大師招宴於雨花精舍)香積飯,風味勝龍華。妙供喜迎慈母笑,孝行今見法王家,眷屬是蓮花。談般若,持誦襲唐音。不減不增諸法相,有聲有色大心人,善護未來因。談化度:萬便有多門。龍女不難成鐵漢,辯才亦可學金人,總是大悲心。談和合,四攝妙難持。同事自他都不著,利行法孔廣交流,巨浪濟輕舟。(四月三日訪雞鳴寺)雞鳴寺,風雨警憂勤。遠近潮來凡聖羅,塔波層供藥師燈,象運儻重興。飲茶處,舊日豁蒙樓。供眼江山開遠慮,騁懷雲物盪閩愁,志業未能休。台城上,一塔望歸然。三藏譯文皆舍利,更留頂骨照人天,花雨正瀰漫。(四月四日游珍珠泉)定山寺,遺想南朝,萬斛跳珠明水鏡。三層飛閣府松濤,逸興共雲高。清見底,靜慮對珠泉,第一游觀誇岸北。幾多名士汲江南,增勝料他年。(安上法師贈碧螺春新茶)殷勤意,新茗異常住。遠帶洞庭山色碧,好參微旨趙州茶,清味領禪家。(四月五日星雲法師來辭行明日將經上海南旋)來不易,滄海遠浮天,不盡恩情申孺慕。無窮行願種悲田,七日念千年。千年念:妥國與興邦,花萼騰輝兄弟愛,文明增盛兆民康,萬里好相將。道珍重,時惠好音來。北海南海非異土,天親無著是同懷,大道一心開。(四月七日邦炎、曉如、位誠自滬來寧相會喜賦)相見喜,正是雨花天,七碗初乾風起矣,三人必有我師焉。合唱憶江南。魁光閣:鬲座聚茶人。南北朋來千里遠,珍饉盤助一壺清,冠冕石頭城。夫子廟,古貌現新街,安步當車過貢院,河清有日待秦淮,容我泛舟來。(四月九日至宜興參觀陶瓷廠主人索題)陶都建,北宋已知名,坡老當年思買宅,羽仙於此著茶經,佳話說宜興。刀磨切,膩滑似柔膚,千古冰心藏一片,玉壺哪及紫砂壺,百藝讓陶都。(游太極洞)真仙境,鄰省聚仙。洞里舟游銀漢回,奇怪石涌黃山,天上又人間。仙人洞,賢守故鄉迎。美意洞前花爛熳,隆情洞里石嶙峋,切切感余心。(赴無錫途中)不言老,聊發少年狂,千里尋春春待我,江南一路菜花黃,農女採茶忙。(四月十日游小靈山)黿頭渚,景色勝天堂,七十—一爭供奉,小靈山裡建禪堂,大佛法輪王。(月亮灣)竹樓上、清茗助清思。月亮灣頭波濫濫,柳陰堤上雨絲絲,收傘上船兒。(舟游太湖)飛龍號,昔歲大洋游,今日龍舟湖岸望,萬人如海占黿頭,妙晝眼中收·(舟中茗坐生繼蘭工藝師為余塑像)盲師像,國寶重東鄰,始信吾邦傳絕藝,斯須茗坐為留真,妙手嘆如神。(北歸前一日作)江南好,春意喜漫漫。兩岸六和深憶念,雙周三地飽游觀、詩思壯波瀾。行筆至此,我們了解到朴老贈予星雲大師的詩詞中,蘊含著某種特指含義和連帶關係,從一九八九年的「萬里香花結勝因」到一九九四年的「善護未來因」,不難看出朴老對大師這位摯友寄予深情的託付與厚望,每每朴老提到「因」,也就意味著他在希望重視實踐的星雲大師去開展和發揚中國佛教未來的碩「果」了。關注佛教未來長久以來,星雲大師將趙朴老視為「最敬重的長者」和「最知心的朋友」,大師從內心深處欽佩朴老,戚念朴老,主要是兩人無論在人間佛教的理念上或對未來佛教的發展上,想法理念共識都非常一致,在兩人的心目中,佛教永遠擺在生命中第一位,因為佛教是人們心中的根,精神上的依靠。朴老曾經向星雲大師說了一個他的親身經歷,這事也證明佛教在中國的重要性,和大陸人民對佛教的渴望。有一回,朴老到雲南察看地震過後寺院損害的情況,當地民眾向他說:「我們的家倒了,我們都沒有哭,寺院倒了,我們個個落淚了。」可見寺院道場是住持「佛法」的慧命根本,也更能深刻地體會到佛教影響民眾之深遠,佛教徒責任之重大。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訪問大陸北京,趙朴老當時就緊握大師的雙手說:「讓我們共同推動人間佛教吧!」他認為人間佛教具有國際性、民族性、群眾性、複雜性、長期性的五項特性,是任何朝代不可消滅和改變的事實,即使是唯物主義也無法阻止民眾的佛教信仰。朴老經常強調:二不教是一門文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朴老在中國宗教學學會第三次會議上,對有些地方存在的因對宗教的無知,而產生的盲目排斥宗教、批判宗教,阻礙國家宗教政策落實的現象,提出了激烈的批評。在第五、六屆佛代會上,朴老分別提出一個思想(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三大優良傳統(中國佛教農禪並重、學術研究、國際交往的優良傳統)和加強五項自身建設(信仰、道風、人才、教制、組織建設)的重要講話,他號召全國佛教徒「愛國守法」、二壯嚴國土,利樂有情」,要求出家人「獨身、素食、僧裝整齊」。為了促進中、韓、日佛教界的交往,朴老又表達了黃金紐帶的具體構想。朴老善於審時度勢,能把握時代脈搏,採取對策,協助有關部門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理解、支持佛教,使佛教事業在中國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在朴老看來,一個人如果摒棄宗教,那連話都會說得不周全。因為「世界、如實、現行、現實、相對、絕對、弘揚、剎那、悲觀、清規戒律、臨時抱佛腳……」等等一系列詞語、說法,都來自佛教。一個單純的見面打招呼,彼此互稱「同志」,這個詞最早也來自佛教的,所以中國人若不承認佛教、不使用佛教用語,幾乎無法說話。為此,朴老將所有與佛教有關的一般用語,結集彙編成《俗語法源》一書。朴老如此用心良苦,星雲大師遂將該書由佛光出版社發行流通。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早在佛光山創建之際,星雲大師就將「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作為佛光山的四大宗旨,首重興學育才的佛教紮根工作,這點與朴老重視佛教人才培育的觀點⑩是完全契合的,朴老在恢復中國佛學院、金陵刻經處,創辦《法音》雜誌、佛教圖書文物館、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同時,曾在北京組織召開漢傳佛教經書流通工作會議、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向各級佛協和全國佛教界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再三強調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為培養國際交往和弘法的人才,朴老向日本、斯里蘭卡、英國、韓國、緬甸等國家派出了數批留學生⑩。一九九三年一月,星雲大師又與朴老交流僧伽教育方面的看法,同時向朴老提出為佛學院畢業學生謀求出路的建言,如果佛學院提供寬廣的出路,便能招到素質良好的學生,也比較容易留住人才。在大陸佛學院畢業生的出路方面,大師提出下列意見:一、派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弘法,擔任布教師。二、派到全國,尤其邊疆地區做佛教的田野調查研究。三、到各地做佛教音樂採風和調查研究。四、投入各地佛教會和寺院做行政管理工作。五、擔任佛教文化名勝地區的特別導遊。六、整理佛教文獻,從事佛毅典籍出版。七、由佛協在各困苦地區,辦理社會性的義校,派畢業生來教學。八、在各寺院興辦短期佛學班,或其他事業。再者,當今是一個高度專業化和系統化的多元社會,佛教如果不從專業人才的培養著手,未來恐怕難以和社會競爭,尤其現代的弘法應用和行政管理,更是不可少。基於這個考量,在佛學院的教學上,大師建議採取分科教育的方法。另外,進一步興辦社會性的佛教綜合大學,大師認為也有其必要。接著,大師指出,如果在文化和旅遊事業上能有作為,不但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在經濟上資助佛教的發展。朴老聞後,提出希望大師能委派師資赴大陸的佛學院,教授現代佛學和寺院管理,或興辦佛教事業,帶動佛教發展等意見。當兩人談到金陵刻經處時,大師又建議出版雙月刊或季刊,設立「金陵印經會」,發起每月印經會,以吸引對佛法有心的人士大家共同來助印流通,發揮印經的力量。此外,積極倡導藏經電腦化也甚有必要。星雲大師的一席建言,朴老即以「智者二日,黃金萬兩」極表讚賞。最後,大師將「志在國家統一,行在佛教復興以及教育文化是佛教的生命」兩點作為是次會談的總結,在進行長達數小時的促膝談話之後,朴老不但欣喜接受,並給予大師很高的評價,此舉充分反映了他們之間為振興中國佛教,重視培養人才及發展文化事業所產生的思想共鳴和相互理解。台灣情,中國心在星雲大師弘法利生一甲子的歲月里,他的足跡踏逼了世界各地,去年二一OO三)星雲大師到了南美洲的巴西主持了國際佛光會理事會議,聖保羅州聯警察總監法蘭西斯科先生的一番話令大師深受觸動,他說:「巴西沒有巴西人,因為巴西主要都是外來移民,凡是住在巴西的,都是巴西人。」大師聞後,內心非常感慨,他想到自己在台灣已經住了五十四年了,但是至今沒有人認定他是:口灣人」,相反,倒有許多台灣光復後才出生,比大師晚到台灣的,卻說自己足三口灣人」,將大師歸類為「大陸人」。在台灣主體性的問題上,大師的立場非常肯定:台灣,沒有台灣人,凡是居住在台灣的人民,都是台灣人。更準確地說,三口灣人」都是「中國人」。在大師看來,兩岸人民彼此都是同胞手足,都有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幾次返鄉探親下來的感覺就是中國人拿心來迎接大師,而大師也是用心去擁抱同胞,無論走到哪裡,大師依然心繫祖國,鄉土情深,所保持的永遠是「一顆中國心,一點台灣情」、 「愛台灣,也愛中國」。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到大陸,盡自己的力量留下了實質的回鎮。趙朴老將大師所捐贈的大型巴士二輛,編印在佛協刊物上紀念。此後,大師一直很關心當地的佛教發展,除了按期寄贈《普門雜誌》、《覺世旬刊》至大陸外,還為大陸佛學院提供十二萬人民幣的獎學金(每人六百元,共二百名),幫助大陸培養佛教人才之用。又將歷經二十年新編的《佛光大辭典》版權無條件給予當地以簡體字出版,希望以次對大陸佛教的逐步復興聊表寸心。一九九二年華東、華中大水災,世界各地佛光會和大師發起捐款賑濟,共同捐助了五十萬美金,其中有的是托紅十字會代為發放,有的是托殘障協會鄧朴方先生髮放,還有十萬美金是請中國佛教協會代為發放。為此,朴老向大師發自肺腑的讚許:「您那十萬美元不僅替中國佛教協會增加了面子,更讓各地的道場得到了救助,所以,國家、人民、佛教會都非常感謝您。」一九九四年,大師在參觀南京金陵刻經處時,當場捐助一萬美金,同時又允諾幫助發展軟硬體設備,引介台灣的印刷公司,助其在印刷技術上有所更新、進步。在文化方面,佛光山除了與大陸學者合作《佛教百問系列叢書》、《中國佛教經典寶藏》一百三十二冊之外,並將獲得金鼎獎的《佛光大辭典》八鉅冊以不收版權費的方式,交由中國佛教協會在大陸發行。大師又提出舉辦「海峽兩岸佛教學術會議」的建議,雙方並同意由(北京)中國佛教研究所和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合辦。朴老則將自己主編的《西安佛教彩塑》、《佛教嘉言錄》和《俗語法源》等三本書授權給佛光出版社在台灣發行。佛光山與大陸學術方面的交流,繼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於一九九O年八月主辦「大理佛教文化考察團」,為台灣首次主動探訪之舉;又委派依淳、依昱法師於同年十月八日參加敦煌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一九九三年四月三日,邀敦煌科學研究員寧強至佛光山講演;同年五月二日,招待上海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參觀文化事業:六月二十六日,中國人民、北京、南開、吉林等大陸二十多名校長及教授學者至佛光山與大師座談,此後陸續有大陸學者來佛光山訪問,這也說明了佛教成為了海峽兩岸交流的最好溝通橋樑。在國際佛教的拓展方面,因考慮到世界的佛教徒人數以中國最多,而目前的「世佛會」也是當初太虛大師促成等因素,星雲大師曾建議朴老起來號召成立「世界佛教總會」來發揮佛教的影響力。朴老認為,以區域性組織的方式加入「世佛會」,也許能解決海峽兩岸佛教交流的問題,因此,他曾向中共外交部建議,讓大陸更多區域性組織人會,(世佛會規定每個國家可以有三個團體會員),擴大中國佛教徒與世界人士的來往聯誼,加深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三日,星雲大師致函朴老,向他稟告四月二十九日於東京召開國際佛光會第四屆理事會中,經全體決議通過,禮聘朴老為該會榮譽會長,大師更誠懇表示,希望將來能禮請朴老來出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榮譽會長,藉此因緣讓全世界五百萬的佛光人,都能關心神州大陸的建設和佛教的復興,相信中國的富強,必定能帶來全世界的福祉!可惜當時因受限於大陸的宗教政策,因此未能成功,這是他們兩人都引以為隱的事。趙朴老人雖在大陸,但對台灣佛教界的動態非常關心,當他得悉星雲大師奉獻三百萬的稿費所得給天主教、基督教籌辦的民間社會團體之後,一直讚歎有加。對於七號公園的觀音像能夠藉助星雲大師的力量圓滿解決,他也顯得欣慰萬分,他還特別留意《普門雜誌》以及佛光出版社出版的動向。當他知道為了籌建佛光大學,佛光山和佛光會的僧信眾發起托缽興學活動,藝文界有心人士們共同發起文物義賣來成就此一佛教盛事時,朴老發出了由衷的讚歎。朴老是一位詩詞書法大家,在大陸,他的題詞、題詩、題字隨處可見。他最樂於為寺廟道場書寫詩詞,卻不曾見他為商店寫過任何招牌。在得知大師將他的一幅墨寶在台灣為籌建佛光大學義賣得款台幣五十六萬後,朴老相當高興,因為辦一所佛教大學也是他久遠以來一個大心愿。關於他們二老,不但同時對佛教的教育事業發心貢獻,就是星雲大師與嚴寬怙居士共同在大陸捐建的百家以上之希望小學,也是朴老所欣見樂聞的好事。如同朴老所說,佛教一切都是講究因緣,在(贊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詩)中,朴老提及了一段有關佛指舍利的紀錄:一九八七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時,佛協前往石經山雷音洞迎佛舍利,同日得陝西人民政府電告法門寺塔下發現佛指舍利及其法物,從唐朝咸通十五年(八七四)深藏地下長達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的聖物終於重見天日。一九八八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法門寺正式對外開放,翌年,星雲大師首度返鄉探親弘法,當時趙朴老即邀請大師前往法門寺共瞻佛指舍利,十多年來,星雲大師心系佛指舍利蒞台供奉巡禮之念。適逢因緣成熟,大陸佛教界和有關方面為了尊重台灣佛教界的信仰,欣然同意佛指舍利赴台供奉,經各方積極努力,以及大陸有關人士奔走,終於敲定恭迎佛指舍利蒞台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達成佛指舍利來台供奉協議,也即是台灣佛教界的四大山頭、九大門派、五大團體共同迎請,數十位諸山長老、高僧大德聯名簽署邀請函,並成立台灣地區佛教界恭迎佛指委員會,由中國佛教協會推舉星雲大師擔任主任委員與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委員會,統籌所有事宜,在十方因緣成就下,促成了二OO二年迎請佛指舍利蒞台巡禮供奉三十七日的盛事,此舉終於了卻了大師多年的心愿。當朴老周遊各個佛教國家,聽聞當地誦經梵唱,沈穩莊嚴,相比之下,中國經懺的花俏、流俗,讓他產生改革之想,回國後,立即囑咐佛協整理出一套中國的標準梵哏,供各寺院依循。因聽說佛光山叢林學院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在國家音樂廳演唱,朴老非常肯定這種將佛教的傳統音樂加以藝術化的作法。二OO三年十一月,享譽世界的佛光山梵暝讚頌團②首次在北京中山堂、上海大劇院的演出,無論是唱誦音聲、舞台設計、舞蹈國樂的完美配合都重重地震撼了大陸各界人士,讓每一位聽眾都深刻地感受到梵哏音聲的清凈和諧的意境,以及佛教音樂的樸實柔和之美。有監於此,二OO四年三月,大陸佛教界邀請台灣佛光山攜手合辦「海峽兩岸以及中華佛教音樂展演」,由兩岸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八大名寺百餘位僧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美國洛杉磯柯達劇院、加拿大英女皇劇院聯合演出佛教梵咀。由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法師擔任團長,名譽團長則由星雲大師擔任。星雲大師表示,台灣佛光山梵暝中的海潮音,就是他在五十年前和一些同道們從大陸帶到台灣的,在台灣有了新的發展和演變。兩岸人民同文同種,路途雖遠,但血脈相連,雖有山海阻隔,但佛緣一致。通過兩岸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使兩岸梵咀能夠首次進行同台交流展演,繼而將中華優美的傳統文化推向世界,不僅在美洲寫下歷史的新紀元,也為兩岸和平交流跨入新的里程碑,這是「千載一時,一時干載」的盛事,令人振奮,值得慶賀。在中國和平與統一的問題上,朴老曾經深表關心,大師將他的想法告訴了朴老,他一貫的立場是主張海峽兩岸要和平統一,但是不少人都將其歸為統派。其實,大師自己並不屬任何派別,有的只是:口灣情,中國心」。每當想到一個國家的分裂,將造成多少的妻離子散,苦了干百萬的人民百姓,大師心中總有一份不忍的悲愍。因此,大師一直期盼著台灣的自由民主能夠繼續發展,同時也殷切希望中國大陸的經濟文化能夠更加開放,讓兩岸人民先從經濟生活上拉近彼此距離,然後再由政治方面獲得互相和諧尊重的相處。一國兩制也好,一國多黨也好,大師唯一的心愿就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在大同的中國旗幟下,共同為全世界人類的福祉貢獻!正是基於這片熾熱的三口灣情,中國心」,大陸弘法遂成為星雲大師全球佛教開展計畫里的重點中之重點。人天眼滅,精神不朽在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振興的過程中,趙朴老無疑是最受推崇,貢獻最卓越的代表,為了推動中國的佛教事業,朴老鞠躬盡瘁,奉獻了畢生的力量。在這位長者身上,我們看到了許多高尚優秀的品質。朴老二十歲時即受持五戒,茹素行善,常常謙稱自己是佛門的普通居士,他生活簡樸,清正廉潔,老家在安徽太湖,因生前是安徽省政府顧問,所以對家鄉的建設十分關心。為了感恩朴老的幫助,安慶市政府準備為朴老建蓋一座紀念堂、紀念館,朴老未曾同意。一向注重修身養性的朴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常常要求佛教協會工作同仁注意「修德積學,筆燦蓮花一。他告誡大家,身為佛教徒,要愛國愛數,報國家恩,報眾生恩,佛教的利益必須與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我們的生命好比一滴水,只要我們肯把它放到人民的大海中去,這一滴水是永遠不會幹涸的。眼光遠大的朴老,對佛教面臨的種種問題都有深刻的洞見,除了做好漢傳佛教工作,朴老也很重視藏傳、南傳佛教,注意加強民族團結,朴老在這些方面作過許多重要講話,他提出民族與宗教的可分性及民族工作與宗教工作的不可分性的理論概括,對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甚為重要。他一直希望將南傳大藏經翻譯過來,為中國佛教注入新血。他也認為學佛應該重視南傳佛教,個中內含很多人間佛教思想的根據,相較之下,中國佛教則多為抽象理論,實行不夠。朴老無私無畏,為佛教建言獻策,從不考慮個人得失,為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佛教界的合法權益,總是向當局直言進諫,據理力爭。為了紀念佛陀涅盤二千五百年,佛協在朴老的指示下,進行了對《房山石經》的發掘、拓印的浩大工程,使得這一部歷經千年、刻在石板上的稀世法寶得以重放光輝。佛協還編印了《釋迦牟尼佛像集》、 《中國佛教畫集》,精心製作了一批佛像,在各大寺院舉辦了紀念法會。才華洋溢的朴老,佛學造詣深厚,他的《佛教常識答問》等著述深受佛教界推崇,多次再版,流傳廣泛。此外,他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十分精湛深入的研究,在詩歌詞曲和書法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詩歌詞曲作品先後結集為《滴水集》、《片石集》,其中不少名篇在國內外廣泛傳誦。至於書法作品則顯俊朗神秀,樸實清勁,在書法界久負盛名。長期從事社會慈善工作的朴老,每逢急難救助,總是率先垂範,他為自然災害和希望工程捐出個人大筆資金,直到晚年體弱多病時,還親自為遭受地震和洪水災害的地區籌集救災資金。朴老圓融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著菩薩慈悲寬闊的胸襟,對於生死大事看得很透徹,也表現得異常瀟洒。他在生前已立下遺囑,要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說自己的眼角膜一定很好,九十多歲還能寫小字:還說遺體凡可以栘作救治傷病者,請醫師盡量取用。一葉凋零,異常沉重二OOO年五月二十一日,朴老在北京往生,享年九十三歲。趙朴老一向崇尚儉樸,他在一所普通的四合院里度過了數十個春秋,木頭院門塗著深色的油漆,早就剝落了,後院的兩問房子是朴老平時布置的佛堂和書房。房間都不大,所有的空間幾乎都堆滿了書,牆上有幾幅字畫,其他都是朴老參加各種佛教活動的照片。書房現已騰出來作為靈堂之用,東面的牆上是一張朴老九十歲時拍攝的照片,旁邊貼著朴老遺囑中的一首詩:「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魂兮無我,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另一側至今仍然懸掛著星雲大師所送的輓聯——「人天眼滅」。隨著歲月悠悠,斗轉星栘,我們知道,這幅輓聯見證了朴老愛國愛教的不朽精神以及兩位佛教巨人歷久彌新的誠摯友誼!
推薦閱讀:

大師孫帥講先天後天八卦關係及應用,風水必修課——第11講
風水大師:財運與錢包顏色息息相關!別瞎買,挑對顏色輕鬆聚財
大師教你論八字
眾多風水大師揭秘,尋龍尺如何找到尋龍點穴的捷徑
09【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悟法傳衣第一](六)[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