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聆聽 | 沒有實修慈悲心的人,無法在修行上有所成就

實修慈悲 來自昌列寺 06:15

導語:對大乘佛教徒而言,修行的好壞,可以從是否能夠經常生起慈悲之心,付諸踐行菩薩道而看出來。若沒有對眾生產生慈悲心,就沒有資糧的來源,也無法增長善根、累積福報,也不太容易消除業障。沒有實修慈悲心的人,無法在修行上有所成就。

尊貴的阿底峽尊者之弟子仲敦巴尊者,有一次想知道大弟子之一的博瓦多在遠方作什麼。有人回答:「他正宣揚佛法,令很多人剃度出家,成百上千人跟隨他學佛。」結果尊者並沒有如大家所預期地大大讚嘆他,而只是說:「哦!非常好,這也是一種修法。」

他又問另外一個叫朴穹瓦的弟子在作什麼。有弟子說:「四處募捐,然後蓋寺廟、僧房,幫助修行人作功德。」尊者說:「這也很好,也是一種修法。」

大家覺得很奇怪,因為博瓦多在宣揚佛法,朴穹瓦在到處募捐來幫他們蓋僧房、寺廟,應該都是非常殊勝難得的大功德,可尊者卻並沒有大加稱讚。

後來尊者又問另外一個叫康巴龍巴的弟子在做作什麼。弟子們說:「他啊!在一個山溝邊上,也沒有做什麼事,每天只是低著頭在那兒,時不時莫名其妙地掩面哭泣……」

尊者聽到這個回答,立刻摘掉自己的帽子,並哭泣著說,「康巴龍巴才是真正的學佛者,他真正在修法,真實不虛地在利益眾生啊!」

大家聽了更覺得奇怪了。於是尊者進一步解釋道:「他是因為想到輪迴中眾生的苦難,不知不覺生起了慈悲心,於是才常常為了眾生哭泣。」尊者讚歎因為慈悲天下所有眾生而哭泣的弟子,是從「實修慈悲」的角度進行的珍貴開示。

佛法慧命的延續方式可分為經教和證教兩種,經教是教理的傳揚,有助於佛法傳承的維持;證教則是將法教理論的部分,付諸實修。

要真正體味到佛法精華甘露的美妙,不能離開實修。當然,經教與證教並沒有好壞的差別,但只有實修,才能生起真正的慈悲。

修行者在日常聞思修佛法的過程中,有多少時間可以清凈地讓慈悲瀰漫在自己的心中?常常看似做了很多事情,只是有口無心。

從心中並沒有覺得六道眾生有多少苦難,我們應該精進努力聞思修佛法,盡心力為他們做些什麼。如今很多修行人,就算偶爾會生起慈悲心,這種感覺卻不夠強烈。

佛經里常常比喻產生慈悲心的「強烈度」,要像一位失去雙臂的母親,當看到自己的小孩落入水中,心急如焚地想要救小孩上岸,那種急迫的心態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倘若不能長期有意識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不斷增上,不能提升自己慈悲心的「強烈度」,很容易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麻木不仁。

表面上會念誦四無量心和菩提心的各種祈請文,其實卻無法從內心中感受到救度眾生願行菩提心的迫切與重要,這是大家要反思和警惕的!

輪迴中的眾生無量無邊,目前還在凡夫地的修行者,當然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救度他們。沒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時候,不要忘記虔誠的「祈禱」,要發自內心虔誠地向具德上師以及佛、法、僧三寶祈禱。

當你百分百的虔誠祈禱時,一定能夠獲得他們的巨大加持,內心中會自然而然生起一種慈悲力,這來自於本具佛性的己心和佛心的相應,而虔誠祈請的過程,也是修慈悲的方法之一。

《攝正法經》上說:「欲成佛者,無須學多法,學一法即可。誰有慈悲之法,成佛之因有如在其掌心。」所以,實修慈悲心,對於想要成佛者,特別是對大乘佛教徒而言,極其重要。

若沒有對眾生產生慈悲心,就沒有資糧的來源,也就無法增長善根、累積福報。我們常說的「消業障」也是一樣,如果沒有慈悲心,業障也不太容易消除。

因為「業」是緣於無始以來的「我」,對不同眾生而造作的,如果無法對所有眾生一視同仁以慈悲心相對待,就無法藉由所有眾生的力量,消除緣於眾生所造作的業。沒有實修慈悲心的人,無法在修行上有所成就。

因此,觀察一個人修行的好壞,可以從觀察他是否經常生起慈悲之心,付諸踐行菩薩道的事而看出來。倘若一個人看起來嘴巴上很會說佛法,卻不願意為眾生付出,那根本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點擊閱讀|必須放下過度的執著,是一切關愛的前提


推薦閱讀:

土登翁修堪布:一天不說話你能做到嗎?善護口業,守護好自他
果卿居士漫談慈悲梁皇寶懺連載【八】
胡蘭成與張愛玲—《因為相愛,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TAG:修行 | 成就 | 沒有 | 用心 | 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