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合掌觀音

詩讚

  禮敬合掌觀世音 耳根圓通法門開

  清凈寶覺徧含容 普令解脫越苦海

願力

  合掌觀音護佑:「至誠合作,事業騰達。」

合掌觀音

合掌觀音是三十三觀音相之一,合掌立像,因以其虛(空)心合掌之故,稱為合掌觀音。表示三十三身中的婆羅門身。

合掌

  梵語an~jali,巴利語同。又作合十。即合併兩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禮拜之意。本為印度自古所行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凈之手,故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凈面之合一,故藉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之面目。般若心經中之『不垢不凈』即為此意。關於恭敬合掌禮佛之文,廣見於諸經論中,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舉之(大九·九下)『恭敬合掌禮』,觀無量壽經所舉之(大一二·三四五上)『合掌叉手,讚歎諸佛』等。又觀音義疏卷上載,我國以拱手為恭,印度以合掌為敬。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還源,入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之意。又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之禮法共有九等,合掌為其中之第四位。

  關於合掌之形式,以密教而言,將左右兩手配於金剛界與胎藏界,或理與智、定與慧等,並將十指配於五大、十波羅蜜等。此外,大日經疏卷十三,舉出十二合掌之說,即:(一)堅實心合掌。(二)虛心合掌,又稱空心合掌。(三)未敷(開)蓮合掌。(四)初割蓮合掌。(五)顯露合掌。(六)持水合掌。(七)歸命合掌,又稱金剛合掌。(八)反叉合掌。(九)反脊(背)互相著合掌。(十)橫柱指合掌。(十一)覆手向下合掌。(十二)覆手合掌。此十二合掌,皆具有深奧之意義。〔法華經譬喻品、法苑珠林卷二十、禪林象器箋卷十〕

合掌觀音

一、名稱來由

   相傳在湖州有一對鄰居,張木匠是做木工的,陳老漢是種果樹的,可兩家屋子挨的太近,經常為了自己屋子的面積大吵大鬧,成了一對冤家,從此再不來往。觀音菩薩化作一個很有錢的商人來教化兩人,她賣了陳老漢多餘的木材,很便宜的賣給張木匠,又花錢請張木匠介紹很多親戚朋友來販賣陳老漢的水果,漸漸的兩家有了往來,以前的隔閡也都消除了,成了魚水之親,誰都需要誰,誰都離不開誰。這時觀音菩薩現出合掌法相,教化人們和衷共濟,和諧相處。

二、合掌的含義

  關於恭敬合掌禮佛之文,廣見於諸經論中,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舉之(大九·九下)「恭敬合掌禮」,觀無量壽經所舉之(大一二·三四五上)「合掌叉手,讚歎諸佛」等。又觀音義疏卷上載,我國以拱手為恭,印度以合掌為敬。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還源,入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之意。又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之禮法共有九等,合掌為其中之第四位。

三、合掌的形式

  關於合掌之形式,以密教而言,將左右兩手配於金剛界與胎藏界,或理與智、定與慧等,並將十指配於五大、十波羅蜜等。此外,大日經疏卷十三,舉出十二合掌之說,即:

  (1)堅實心合掌。 虛心合掌,又稱空心合掌。

  (3)未敷(開)蓮合掌。

  (4)初割蓮合掌。

  (5)顯露合掌。

  (6)持水合掌。

  (7)歸命合掌,又稱金剛合掌。

  (8)反叉合掌。

  (9)反脊(背)互相著合掌。

  (10)橫柱指合掌。

  (11)覆手向下合掌。

  (12)覆手合掌。

  此十二合掌,皆具有深奧之意義。(法華經譬喻品、法苑珠林卷二十、禪林象器箋卷十)

四、合掌觀音

  合掌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此菩薩為立像,以其虛(空)心合掌之故,稱為合掌觀音。合掌觀音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而隨緣示現三十三身,其中之婆羅門身,即配當於此合掌觀音。

五、道場

  三亞南山寺三十三觀音堂

  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濟禪寺

  【觀音合掌】亦是指青貝外層的鱗葉兩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

六、觀音合掌手法

  唵wèng 縛wá日rì啰là達dá磨mó 悉xī馱tuó縛wá 施shī迦jiā啰là 梭suō哈hā

七、如何拜觀音

  一、心存恭敬。

  二、身心清凈。

  三、做好人,存好心。

  四、形式在其次。

  五、最好有正確的目的。

  簡言之,心敬,身凈,存善心,就夠了,這是根本。詳說就多了。

  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云:「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十二大願

  第一:廣發弘誓願:廣發弘誓大願心,度盡眾生消煩惱。

  第二:常居南海願 :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觀世音。

  第三:尋聲救苦願 :為人諸病卧高床,誠念大士得安康。

  第四:能除危險願: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五:甘露灑心愿:觀音慈把甘露灑,煩惱於是化成蓮。

  第六:常行平等願:彌陀加持常有念,隨似觀音平等心。

  第七:誓滅三塗願:觀音菩薩救苦聲,願度三塗除諸障。

  第八:枷鎖解脫願:志心持念觀自在,枷鎖苦痛得解脫。

  第九:度盡眾生願:有情眾生誓願度,曠劫精勤慈悲海。

  第十:接引西方願:虛空之中引凈土,至心誠念觀世音。

  第十一:彌陀受記願:觀音精勤宏願力,彌陀受記下世佛。

  第十二:果修十二願:十二大願弘誓深,有情共證無上道。

觀音法門

  觀音法門從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大悲咒、普門品以及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入手,菩薩是從耳根圓通觀世間音聲得證聖果,我們要修學,加上修習福慧善根,那是得大自在的法門。

  要慈悲憫憐一切眾生,只要利人不去傷害,幫助大家開創美好生命,遠去痛苦。做對於所有人有利益和有貢獻的事。

  要學十善法、六波羅密、四攝法,不要生無明憤怒火,舍掉恨毒的心,以求明心見性。多學經典,為人說法。用一顆善良清凈之心,去施與大家飲食、衣服、醫藥、和一切所需要的物品。

  在耳根圓通中,做到口念、心記、耳聽的三昧實修能力。和廣修福慧以達到行解並重,進入菩薩無意識界大安樂中,這就是萬千人民追求的妙法門。

常念觀音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法門,利益眾生,於生死苦海,為作船筏,於無明長夜為作明燈。恆觀眾生稱念聖號之音聲,無苦不拔,無樂不與。

  九法界眾生,無論是內在身心疾病綿纏,煩惱困擾,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無論是生理上,心理上,事業上,人事上,甚至聰明智能,菩提上進,乃至佛果,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稱念菩薩聖號,菩薩即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令其離苦得樂,稱心如意。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又云:「爭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凈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

  《楞嚴經》中,觀音菩薩說:「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法華經》中釋尊亦告無盡意菩薩:「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與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佛說十一面觀音神咒經》中,觀音菩薩言:「世尊,我觀世音菩薩名字,難可得聞,若復有人,稱十萬億諸佛名字,或復有人稱觀世音菩薩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無異。」又云:「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眾生,晝夜殷勤,稱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現身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一切怖畏,及三業罪,悉得除滅。況復有人,依此經教,如法修行,當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在掌中。」釋尊亦在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中告訴阿難:「但常稱名號,等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數如來功德。何況至誠供養,其福無量。」

  因為觀世音菩薩,無論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業,皆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愛護眾生,作無限度、無止境的救濟工作;何止悲心拔苦,且大慈與樂。所以慈悲,是觀音菩薩的志願,慈悲,是觀音菩薩的德性,慈悲,亦是觀音菩薩的特殊功德。觀音菩薩,由於無限慈悲的驅使,曾經救拔無邊眾生的苦惱,成就無量眾生的道業。凡稱念菩薩聖號之人,其功德不但與稱念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法王子相等,且與稱念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數如來功德相等。

  當今之世,人間苦難重重,災禍頻生,正急於需要觀音菩薩的慈悲救濟。如果人皆能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人皆能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人皆能發揚光大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平等與樂的精神,使自己與他人都變為現代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自然可以溶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人間的鬥爭,以及拯救全世界人類的不幸,給予全世界人類生活上的幸福,與心靈上的快樂!

推薦閱讀:

十方禪林准提觀音護民安家傳法大會開示
四臂觀音修持法略釋
中國人為什麼如此崇拜觀音?
觀音煙供施食的功德利益
念觀音,學觀音,做觀音,你知道觀世音菩薩從哪裡來嗎? [一點資訊]

TAG: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