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圖·像思維與佛學》

《圖·像思維與佛學》序虛即實,實即虛,亦虛亦實,即虛即實。色即空,空即色,亦色亦空,即空即色。圖即像,像即圖,亦圖亦像,即圖即像。陰即陽,陽即陰,亦陰亦陽,即陰即陽。凡起心動念,皆生善惡、虛實、色空、陰陽、圖像。緣起性空,直指心性,放下立成,解悟脫穎。今佛光兄,凝古今佛理述圖像,聚東土諸法注風水,取諸物則隨性而率真,感萬事則順理而茲明。余甚歡喜贊曰:領五台之靈穎兮駐文殊,處峨嵋之偉慧兮頤普賢,安九華之敦禎兮雍地藏,妙普陀之曠闊兮融觀音。皆如如不動,無所從來。凈密相證,禪乘相應。十萬大千皆佛景,不住生心印佳音。若心動境轉,即得圖生像,若意能應理,即得像忘形,若神能感物,即得態忘性,若力能撥障,即離智得勢,若知能同惑,即慧眼始生。故:形定態生,場呈靈應;勢呈道生,悟啟慧應。謁曰:即空即了,即空空了,即了即空,空即了了。真空妙有,十方從應,即凡即聖,一念鑄成。是謂序易罡乙酉歲末撰於聚勢齋引論一、佛教既是世界性宗教之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拄(佛、道、儒)之一。佛學既源自佛教,又不等同於當代世界主流學派關於宗教定義之下的所謂「佛教」。佛學是集東西方古今哲學,邏輯學(尤其是歌德爾悖論邏輯),生物學,心理學,倫理學,語言學,思維科學,文字學,文學,美學,藝術,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之大成的理性價值科學體系。佛學的理論、智慧、知識、方法、技術、工具既深奧,又通俗;既富含哲理,又契合科學;既充滿智慧,又體現人文關懷;既可授業解惑,又可修身養性圓滿人生。更是當代人類面對自身生存、延續、發展重重危機並眾多災難最有效的理性思維方式,兼具最高價值理性和最大工具理性的大慧大智。二、易罡先生創立的「圖·像思維」學(易·像學說),從某種意義上來分析,也可看成是佛學認識論與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換位思考之,佛學和佛家修持方式也普通運用「圖·像思維」的形式。譬如:藏傳佛教密宗禪定修持的核心在於「觀想」,「觀想」即「圖像」與「自我」逐步契合的思維方式。又如:漢傳佛學天台宗在比喻佛的五智十慧時,採用燭光反射,於四面八方各置一鏡的形式,象徵佛的智慧之光無處不在,不存任何陰影(類似:現代醫學手術時的「無影燈」),這也是一種圖像思維方式。而禪宗「止觀」入定方法,則是為了排除宇宙萬物一切幻像(圖像)在腦海中的不斷流動,達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其實也是圖像思維的又一種運用。尤其是漢傳佛學凈土宗,則以念佛和觀想西方極樂凈土世界,以及自己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過程,作為修持的關鍵。因此,整個北傳佛學的「既心既佛」,「宇宙萬物,芸芸眾生皆為心生,皆為眾生心力所造」的基本理論,更是一種抽象化的「圖像思維學」理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佛學有關一切物質世界,信息世界,精神世界萬物萬象,皆為心生,皆為心力所想所造的理論,就是人類哲學層面和宗教層面與人類思維科學層面的「圖·像思維之學」。三、易罡與智宣根據「圖·像思維」學(易·像學說)108圖配108漢字,又衍生324個漢字的模式,相應對之於佛學「宇宙和自然觀」,「生命(眾生)和人生觀」,「修行(戒學)參悟(定學)智慧(般若)觀」各108漢字,以應「圖·像思維之學」,以解人間社會和芸芸眾生的108種煩惱。四、佛學宇宙和自然觀可歸結為:緣起性空,實有真空,成、住、壞、滅,地、水、火、風(空),無色有色有欲三(世)界,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上二十八層天,下十八層地獄,中六道於「一芥子內」,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無盡劫難,善惡業報自定流轉(轉迴流轉業報自定),夢幻泡影如露如電,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佛學生命(眾生)和人生觀可簡釋為:「眾生平等人人平等(生命價值一律平等),眾生人人皆有佛性(一切生命皆可成佛),胎、卵、濕、化(生育眾生)三途六道,生死八難輪迴流轉,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五陰)盛苦,眼、耳、鼻、舌、身、意,色、香、聲、味、觸、法,受、想、行、識皆空,人生108種煩惱,肉身易壞(肉體無常),三毒三災三劫恆在,佛法難聞佛道難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六、佛學修行、參悟、智慧(般若)論可簡介為:「(佛學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一切行苦)涅槃寂靜(諸法實相涅槃成佛),四歸(三歸)五戒學了義經,行八正道布施持戒(遵德守法募捐助人),忍辱禪定精進般若(持六度萬行),諸惡莫作諸善盡行,自覺覺他覺悟眾生,行十善業修平常心(學修佛家五智十慧),苦集滅道(四聖之諦)勸化眾生,消108(種)煩惱息滅三毒(息貪、瞋、痴得大智慧),顯密雙學禪凈雙修,漸悟頓悟五乘佛法,五力五行十智十諦,終得涅槃(終成佛道)!」七、易罡、智宣認為:以圖·像思維之法,行禪定密修之術,佛學即是圖·像思維之學,圖·像思維亦是學修佛法之學;圖·像思維學是佛學禪密方法,佛學禪密方法亦是圖·像思維之學。因之,圖·像思維學與佛學是名為圖·像思維學與佛學,圖·像思維學與佛學是實為圖·像思維學即佛學!智宣易罡撰公元2006年1月3日後記易罡兄用東方智慧,從人類共同並共通的思維方式入手,用108個最簡單的圖?像思維,融會貫通哲學、宗教和科學的三大學術思想,開創一種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的新路徑,以期達及在新世紀、新千年從人類思維與智慧的精神需求層面,推動和諧、和睦、和平,和而共通,和而不同,和而認同,和而相互理解,探求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融的價值觀,其行可嘉。因種種善緣,易罡兄與玉真子、嚴放、阿冬、智宣等學友,因共同的善念、善識、善知,將道學、哲學、文學與佛學特長所交融,從人類科學文明(工具理性)、倫理文明(價值理性)相同的本質特徵,以及形式、方法、工具上的相似性入手,共同研究「圖?像思維」,整體感悟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融。余從佛學感悟圖?像思維,盛妙,是以記之。佛學認為,五蘊和合,諸緣相聚,實有真空,空能顯有,而成佛之道則有八萬四千法門;根據禪宗學派方法,「像為心生」,「圖為幻影」(《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像為五意五識之反映」,「圖為外觀?客觀之表象」;「圖與像都是或『緣起性空』,或『實有真空』,或『假有實空』,但其本質則『皆為心生』」。其實,在古老的東方哲學和當代科學之中,蘊涵著最偉大的、最深刻、最簡明的道理。我與易罡共撰《圖·像思維與佛學》,一家心得,不一而足,望方家指正。智宣撰於京都佛光寮佛歷二五四九年臘月初八佛得道吉祥日(公元2006年1月7日)
推薦閱讀:

人話佛哲002 | 手刃邪惡的強者,比滿口道德的懦夫,更如法。
神、仙、妖、怪、鬼、魔、佛、靈、精,有什麼區別?
【佛學殿堂】拜懺可以消業障嗎?
比丘記事: 祖廟傳奇
佛學研究總結第三版

TAG:思維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