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法飄香塵世——犟牛居士談學佛(3)

有為無為之心

心即是佛。何心為佛?命題深奧,詳說不易,有為心與無為心都不圓滿。有為心乃生滅心,即妄心、凡夫心;無為心乃真如妙心,本來就無相無住無得,猶如虛空,又怎能稱為佛心呢?其實有為、無為之心本來不二,不二之心便是自己,此心名為佛。因一切萬法皆真如一心所現,我們的妄心本來就是真心,真心妄心本來一如,常住真心是有生有滅的妄心之體,生滅妄心是常住真心之用,所以稱為不二。法身是體,報身是用。但法身報身原本一身,真心妄心同歸一心。不過應理解,我們的真心、法身是無為;妄心、報身是有為。無為是體,有為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而稱不二。佛法亦然,說不生不滅也是方便說。若說有生滅則落於有,若說不生不滅又落於無。真如本心生而不生,滅而不滅,真如不變,不變真如,所以不可說有亦不可說無。

此理深奧,鮮為人理解。今以虛空為喻。虛空體本湛潔,日光照彩雲生,虛空色變,雖相變體未變,烏雲遮,虛空暗,雖暗體亦明。色隨境緣變化,乃生滅也;虛空體未變,即真如不動也。彩雲過本體現不滅也,烏雲至本體存而不顯不生也。真如之理猶虛空耳,物來則應,事去不留,光明自在,應用如如。但久蒙雲遮,難顯本體,待巨風起驅散暗霾雲,虛空體方顯。亦如眾生業障真如本心,才真妄顛倒。如若能一心專修,則業障可消,真心復顯,猶如明鏡。久積塵垢,磨擦修持,光明復顯,此即究竟智,稱大圓鏡智。

成佛者即將妄心轉為真心,即法身大士。但法身無為,報身有為。離開有為不顯無為;開發有為,皆本無為。我人假我,又未離真我,我們的妄心也是同理,妄心不離真心,真妄不二,真我假我本來一我,妄心真心即是一心,所以稱不二之心。佛法也如是,「心地無非,利他無我」。心地無非是體,利他無我是用,若不立心地無非之體,就不能起利他無我之用。不明此理,則有體無用,落無為;若偏執起用利他,不立心地無非之體,則有用無體,又著有為。佛法本不二法門,偏一方非佛法也。以明暗說,較易理解。無明怎見暗,無暗又怎麼能顯明呢?只有明暗互相為用。利他無我就是如此。

兩三個月前,我聽了凈空法師講《華嚴經》幾盤磁帶,從中體悟到:佛說諸法空相,說真空不空,妙空;說諸有是有,又說諸有非有;說有是虛幻,說幻亦現真;說空是真,說空亦幻;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說「修一切有為善法,即得正等正覺」;說有為又說無為,說出世又說入世;佛到處說法度人四十九年,又說未曾說一字;既說八萬四千法門,又說無量法門,反之又說不可說、不可說……從經典里,即可見無實無虛、即非即是,佛法道理如不掌握,不從自心真如本性理解,實在是難知難懂。但佛法確實奧妙無窮,真實不虛,只要依教奉行,依法起修,以假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可轉假為真,以證無為之體,以真應幻,示現有為之用。依體起用,即相離相,即相是用,離相是體。隨緣度生,不著有為,不落無為,有為無為本來不二。一切一切均是如此。那麼佛為什麼說空,又說有,分出無為、有為之法呢?佛是方便說,我們眾生因妄想、分別、執著,無始劫的劣根,背覺合塵太深,很難理解接受如來義。正因執著太深,說有即著有相,說無即著無相,說一著一,說二著二,佛以手指月讓我們看,我們就認指為月。所以,佛為度眾生這個執著心,才說非有非無,非無非有,有無不二,真妄兼說。其實都是針對眾生根性權巧方便,引眾生入聖流。若以佛之見以佛之智,不二法門也不圓融,也不可說。我這樣講,許多廣學多聞,佛學知識很深、造詣不錯的同修,恐怕接受不了。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圓覺妙明真心是一心,一心也不可得,豈可能說呢?如果同修意會還不理解,請參《維摩詰所說經》,當文殊菩薩以不二法門問維摩詰,維摩詰的表情就告訴你了。有的同修恐怕讀過此經,但關鍵之處是否注意了,當文殊菩薩問不二法門時,維摩詰瞪著眼睛默然無語,以無聲對有聲,此無聲地答是最圓融的。文殊菩薩當即領悟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言語,是真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如是如是」呀!

諸同修,我犟牛居士聞法太遲,接觸佛法不及三年,況悟性愚頑,心地散漫,自愧悟理不深,加上眼疾不讀經典,很難入佛知見。既然大家請求,只好隨緣,奉獻大家修持參考,切勿廣傳,以免貽誤世人,增我之罪過。我講的理不精、言粗俗,盼不必取言說相、文字相,只要明白心即是佛,以心為本,行為有矩,老實念佛,必證真常……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佛法與世間法的關係

六祖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與世法是一不是二,但它又有差別,而且有些觀點恰恰相反,歸結起來講佛法與世法即有差別又無差別。有差別主要表現在知見上,世法重知見,古語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開卷有益」,所謂多見多聞、聽多見廣知識才淵博。我沒文化,初小未畢業,但人家都稱我有才,因我青年時喜讀古書……但從佛學來看就不行了,佛家講一門深入,依法修行,不能旁雜。為什麼呢?因為知見多,分別心必然重,人我二見就深,因此而帶來不同見解的爭論,甚至鬥爭愈甚。如學術、學說之爭,名利之爭,權利之爭等由此而引起。凡夫再聰明也是世智辯聰。

佛法首先要破除我執、我見、我所,不破除肯定是六道無疑。為什麼?因這些全是八識田中的業因,只能障道,不能入道。道就是心法,清凈心是佛智、佛性。廣學多聞只能增長邪見,無知是根本智,有知是後得智,有知是有識之見,無知(清凈心)是智慧的母。所以學佛,心要忘機歇見,才能無礙自在,這是佛法與世法有別之處。

另外還有無別。世間法讀書提倡聯繫實際,學而致用,理論聯繫實際,反對坐而言,提倡起而行,這恰恰與佛法解行相一致。佛同樣教誨弟子,有解無行,妄增我慢,是魔弟子。解行相應則可得道。其實是講因果,行六度可成菩薩,行十願可成普賢菩薩,都是從身體力行得來的,口頭的功夫是修不出去的。佛教信、願、行三資糧都是做,必須從一點一滴的事上去修,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從起心動念上去行,才會有受用,得到真實利益。所以佛學與世法重在行上沒有差別。雖然沒差別,但佛知佛見豈是世人所能了解。如有人打我、罵我、污辱我,凡夫認為是冤家對頭,而真明佛理的學佛人則認他是善知識,是為自己提供修忍辱的善知識。貧困疾病凡夫認為是壞事,學佛人認為是因果可消業障。貧苦病厄是前世不修布施心地慳貪的果報,一不怨天尤人,二不枉求富貴,而是從現在起修福修慧了。名利恭敬,凡夫認為是榮耀,是可驕傲的資本,是好事,而學佛人認為是過眼煙雲,是造惡業的根源,是心不清凈的業障,是壞事,是障菩提的因素。

種種表現佛法與世法恰好相反,因為凡夫是無始熏染的貪嗔痴慢,迷而不覺,心是背覺合塵,不明因果關係,但依眼前的利益為是非、恩怨、好壞的標準。而佛法根據因果循環的道理,看待一切都是平等的,心體是一樣的。正如純印老人講的:「善人、惡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只是在世間表現不同,心沒有好壞之別。」諸如此類佛法與世法恰好顛倒,凡夫知見與佛知見絕對相反。明白這些道理就要轉變觀念,從小事做起,以事透理,才能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慈悲,念念清凈。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不從心上起修,縱使博通經教,講起經來口若懸河,而行與言違,非自性流露的有識之見,佛經佛法亦成了世間書、世間法。我執、煩惱必有增無減,遇到事也不會圓融,而是用你知見的方式生搬硬套,而將無為法變成有為法,佛理安在?所以說事理不二,是以事透理,絕非以理概事,這是我們學佛人應當知道的。

學佛主要在心地上的轉變,一切法門不離自心,心凈土亦凈。看破見思惑就會一法通萬法通,必然能明了佛法的真諦。但一定要專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雜修求廣學多聞,增長所知障肯定修不出清凈心,最終受害的是自己。對此勸同修千萬要注意!

有許多同修問我到底有沒有西方凈土,我理解這是佛對不明自心、不解「心凈土亦凈」的人說的,人貪求外佛,佛才因病下藥而方便說,故說西方凈土,以妄遣妄。其實凈土同遍法界,無邊無際,怎麼能有東西的方位呢?當然這是我的理解。為什麼佛說西方而不說其它三方呢?對此我也曾耍個小聰明去理解,因為日從東方出,沒於西方,以西方極樂比喻人生的歸宿。況且宇宙是無邊無際的怎麼能分出方向呢?其實是佛的方便說。那麼除一自心的凈土外,究竟有沒有西方凈土?也確實有。《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三經佛都說西方凈土依正莊嚴,各大經論也都讚揚凈土,佛菩薩決不會有妄語的,此應深信不疑。但西方凈土是唯心所現,自己心凈,西方凈土不隔毫分就在眼前,當即皆是,舉念即至。所以說「心為凈土,自性彌陀」,「心凈土亦凈」即是西方凈土。古人講「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可見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念佛是念自己的心,念心也要念自己的佛。若執著生西方就是迷了心性,偏執著了方位,迷卻了本心,怎麼會有生西方的事情呢?

古大德有一句懇切的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念佛即成佛,持名念佛,若能持至一心不亂,必萬人修萬人去,確有西方可生。這就要真信切願,到臨終時沒有其它任何念頭,只有念佛一念,即感阿彌陀佛前來接引,絕對生西。若平時未聞佛法,臨終時往劫善根突然暴發,忽然能念,哪怕只有十念亦可往生。如果平日不能真心念佛,口念心不念,臨終恐懼怕死,百感交集,冤親債主一現眼前,沒有定力,心中不起佛念,絕不能往生,只能種善根。所以才有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只有達到一心不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佛一無所有,能所雙忘,實相現前,即證了無相菩提。

所以念佛即佛,即身是佛,即行佛道,豈不殊勝?因此,修行是修自己,心外無法。念佛就是將一切法門全修了。《大集經》講:「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這句佛號是一切經典的總持,是經中的精要,是一切咒中之王。只要日常持戒嚴謹,戒身不妄動,戒心不妄想,戒口不妄說,凈心念佛,佛號成片,必定往生。若還不明白此理,「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還是一心求生西方極樂凈土吧!

法相由心起

萬法由心生,法相由自心起,此即「心動而非幡動風動」公案也。若心不動,無論幡動還是風動,在我之宇宙中並不存在,因此心不動即是佛,心動即是眾生。《金剛經》「無住生心」,無住是佛,生心是眾生,所以眾生之心是佛,佛亦是心,心佛一如,佛與眾生也平等無二。既然佛與眾生為一,那麼煩惱就是菩提,凡心也就是佛心,究竟說魔也是佛,彼岸就是此岸。此理恐一般人難以接受,明此理可立地起修,無須外尋。菩提心只向自心覓,何勞向外求?覺心在凡心中,找到凡心深處,拭凈凡塵,極樂世界必現。此即《華嚴》理事無礙也。此理非常貼切,打破了另有一種神聖世界的迷信觀念和佛的迷信色彩,佛教正途是真正走入人生領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然而若從事相上講,煩惱與菩提、凡心與佛心的確不同,其根本差別在於後天的習染。自性本凈,由妄念而覆蓋真如。若無妄,性自清,猶如虛空體本凈,被雲遮後,上凈下染體仍凈,雲散虛空顯,上下皆俱明,萬象皆現。由此可知佛性即自性,二者同根,無非自性凈即佛,自性被妄念所遮即凡夫。「去染撥雲還本原,念念彌陀彌陀現」;「佛向自心求,莫向身外覓」。有人問自性、真如心是什麼?生前走後的主人,即本來面目。欲還本原,破除妄見,開發智慧,八萬四千智慧恰對治八萬四千勞塵。破迷開悟,最殊之法莫過念佛。如何念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所說的「無念」,即不用執著心,不用意念之心,不起狂妄貪慢之心去念;而是順心之自然,以智慧觀照萬物,對萬物外境(財色名食睡),既不貪取又不攀舍。若能如此,隨處無不是自性流露,此即事來則應,事過則凈。「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心地、心田說

宇宙萬物之中間均稱為心,如地心、樹心、天心、核心……亦可代表精神、感情、意志和智慧,如良心、善心、噁心……心可思維探求宇宙及人生的本源,所以道之本源也稱心,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智慧到彼岸的核心經典。另外,心亦可理解為生萬法,長五穀、瓜果之田地,稱心田、心地。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論。

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入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將心稱地則因心生出一切世間有情無情,畜生、蟲、魚、鳥、人及佛。若能觀心而悟道,即明善惡皆由心造。佛心正,魔心邪,都是從心而生,為心所造。若能心地清凈,不造善惡,不造佛魔,豈不得到解脫自在;若是不觀此心,造善惡因,為佛為魔,豈不是凈心(自性)難顯,仍然沉淪難拔。「心地常清凈,莫種善惡因,不起分別念,悠然大自在」。

但是既然心為地,地必然要養育萬法,生善惡念,這是不可避免的正常規律。但要明白如何生?生在何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生在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上。所生之心無相,生在清凈地虛無處,就是遇事無牽掛,見相當真,即是正生心。若如此,心生處即是性,所生之心即是性。兩者關係猶如父子,一地一苗,心為地,性為苗。《壇經》:「心即地,性即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悟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心地本凈,但性有善惡,所以「性」便是王。王在則有身心,有善惡;王不在則無身心,無善惡。王在就有分別心,王去便是清凈心;王在是二心,王去就是一心。如果從分別心來講,行慈悲布施者即菩薩,能凈平直即是佛;狠毒虛妄貪著者即是魔鬼,愚痴顛倒就是眾生。由此可知,佛魔眾生全在自性之王。此王生佛心即佛,生魔心即魔,生無所住的就是法身,若生無善無惡、無相無形即是純凈、一如之心,乃佛也。此心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圓融無礙。所以心具有虛空性(永恆)、遍在性、無為性、不變性、相似性、生髮性、涵容性等。正因有此諸性,心生萬法,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一切唯心造。學佛之本在修心。

法之相

××老和尚來拜純印遺像。談話後,他讓我擬一佛法,我即用手在空中劃一圓圈,中間點一點「⊙」,他看後哈哈大笑,說了「真實之際,真實之利,真實之慧」。此即永無生滅之象。太極動而生兩儀,有天、地、陰陽,以心為軸,轉動生萬物,宇宙之變全在此心。「天玄地黃」太極生陽,中黑生底,玄分陰陽兩儀,兩儀相合生四象,此即儒家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遂有萬物」。此即佛法中道的方法,「虛無一竅正當中,無生無滅自無窮,昭昭靈靈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宇宙變化的規律:空、中、玄、妙。

○→⊙→Θ→?

空 中 玄 妙

「空中玄妙」就是佛法變化無窮的高深至理。欲認識宇宙,此即宇宙的規律的發生學、造化功。就是說妙空心生出中性,中性生出玄機,玄機生出妙理。這樣「心、性、機、理」的變化乃道的化現,是真理所在。我畫此圖恰是一個簡單的太極圖。所謂「空」即外層大圈,「中」即兩個魚眼疊後中間的一點,「玄」即一黑一白陰陽魚,「妙」即兩魚兩眼。兩魚為天地,兩眼為日月,這樣宇宙變化無窮了,即可解釋宇宙之起源變化了。宇宙本源是空,經多劫在虛空中凝聚起一個體積極小、質量極重的中子,在不停地旋轉中,輕而清的玄子構太虛,重而濁的玄子凝成了黑體。由於玄子不停地陰陽交合,最終便產生了靈妙的人類、動物和萬物。儘管「妙」由「玄」生,但「玄」亦自「中」來……所以每個人、一切法都包含著和被包含著「中」和「空」,這就是心體的遍在性和涵容性。

根據此理「空中玄妙」,可解釋人類生命。父母未生前為空,陰陽交合後為中,即初步有了生命源,佛教胎藏界、金剛界就是指此……最後成身為玄,亦成形體、氣溫等陰陽。妙即精神,肉體之分成……妙到極處,物極必反,走回頭路還要歸於空……無始無終輪迴,頭出頭沒在生生死死中。所以「空中玄妙」變化無窮、輪轉不息即構成了生命宇宙的生滅規律,形式不同,本質不變。「空中玄妙」打破了迷信鬼神體系……佛家唯識宗講,宇宙有一元心,即涅盤寂滅之海,無形無相,但卻生出如來及眾生;一切善不善之法,如來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的寂滅心智,是種子識,是流轉因,是胎藏界,是如來藏,雖然無形無相卻包容一切。用比喻講會更明了,我們不生不滅的本心就是如來,佛就是骨胳,菩薩就是我們的肉體,眾生就是衣服。衣服是肉體,肉體是骨胳,骨胳是心。但換個角度看,衣服不也是心嗎?悟到這個空心,衣服脫個無牽無掛,赤條條來去自由,便露出肉體;肉體脫了,便剩一副錚錚硬骨;骨胳再脫了,便顯露了一顆赤洒洒、圓陀陀、光灼灼、永恆不變的心,這才是自我。若再反過來說,宇宙是大日如來佛的化身,是法身佛,法身佛中包孕著許多報身佛,而我們都處在這個法身佛的中心位置成了應身佛,這樣我豈不就是這尊法身佛的佛心嗎?再往裡一深入尋,就是我們的自心,它就是法身佛的心中之心。明此理即悟空,悟空亦明本源。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

○→⊙→Θ→?

空 中 玄 妙

乃大教緣起:

○→⊙→Θ→?

動物:死 生 老 病

植物:滅 生 住 異

礦物:空 成 住 壞

順時針轉則輪迴,若從某一點起悟,逆行則回歸本原證無生法忍。

去妄即真 離幻即悟

——聽凈空法師講《圓覺經》錄音帶有感

有情數的如來藏一心中既無生起,亦無可滅,便無知見可言;非情數的法界性則究竟虛空圓滿,遍處十方,則為因地法修行。諸同修如能依此法運用於大乘實踐中,發起清凈心,則不會墮於不正確的偏見里了。

切忌以幻修幻、以妄修妄,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而出現的虛妄境界,由於堅持執著了遠離心的念想,而遠離心就是幻。直到遠離心變成了無所離的境界時,最後方真的消除了諸種幻相。只要離開幻就獲得了覺悟,「亡妄即真,離幻即悟」。

為什麼要離幻,相與幻是什麼關係?其實相幻一如,幻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不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覺心就是自性,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如如不動的。我們的身心也是幻,能對治遠離它,常作四念處觀,「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方稱菩薩。幻殆盡,悉數除去,沒有對治的幻垢,才能談得上為菩薩。

學佛人若能取得圓滿覺悟成就,應學菩薩不受法的約束,不強求用法來獲得解脫,不厭生死,不受涅盤,不專註於持守戒律,不重視修行已久的人,不輕視初學不久的人。為什麼?因為一切都是覺悟而獲得的,以此法修行則得成就,離此則無成就。圓滿覺悟普照一切,寂滅一心平等無二,眾生本來就能成佛。所謂生死涅盤,沒有生起,沒有斷滅,無來無去。主動去求證的人,既無所得亦無所失;被動去求證的人,既無住守,亦無止持。所以證得成佛,既無主動又無被動,畢竟沒有證,也無證得的人,因為一切法自性平等不壞損。諸同修,這就是修行,這就是次序,這就是思維,這就是住持,這就是方便,這就是開悟。明白這種佛法,心地焉有渾悶迷亂之理?

諸同修欲不重蹈隨輪轉境界,不生往複無窮的循環偏見,必須斷種種恩愛貪慾,它是造輪迴的根本。因為一切生命皆由淫慾而受生後正式成就生命的,所以要知道輪迴的愛是諸欲的根本,又由於有了各種慾望,又助長發動了愛性,因此才使其出現了生死相續不斷的輪迴。「欲」是因有愛才生的,「命」是因為有「欲」才存在的。眾生所以貪愛性命,還是因為以欲為本,以愛欲為因。若境界與愛心相背離,則生憎恨嫉妒,造作種種活動,才輪轉地獄、餓鬼之趣。明白這個道理,要想避免種種輪迴,一定先找到輪迴的根源。貪慾就是輪迴因,貪財色名食睡、恭敬利養,有這些想得到的慾望,就是再搞輪迴。貪就是慳貪,自己有的不願讓別人得到,舍不出去叫慳;別人有的自己眼紅總想得到手就是貪。貪與愛在一起,正因愛才捨不得,愛也是要不得,必須舍離的。世間人常說的愛情和當今社會提倡的獻上一份愛心,絕不是佛家所追求、所修證的境界,都是輪迴心輪迴法。純印老人家生前所示現的種種布施,沒有愛,金銀手飾她也不愛。舊社會有的人家揭不開鍋無米下炊,和她沒親沒故談不上愛,但她照樣往外舍。所以菩薩以各種變化在世間示現,絕不是以愛心為根本,因為愛是貪慾一種表現,菩薩度人怎能用愛心呢?天主、神、仙、魔、鬼、人、畜牲這些六道眾生都有愛,沒斷愛,這就是藉助貪慾而得入生死的道理。那麼菩薩是以什麼心態度眾生的呢?是以慈悲心。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予人以樂、拔人之苦的心。是讓眾生生起捨去愛心,換為慈悲心,從根本上斷除輪迴因。這就是佛說的「慈悲為本,方便為究竟」。如果我們學佛人能夠做到捨去諸種欲,除去憎愛之心,真的做到看得開、放得下,才會勤奮地求取如來圓滿覺悟的境界,在清凈心中便得到了開悟。

現在許多學佛人光知道末法時期修行很難,殊不知若明白根本輪迴原因所在,從根本上斷貪慾起修,如法起修,老實念佛,依教奉行,斷攀緣心,發菩提心,怎會有正法、末法之說呢?佛菩薩每時每處都在我們身邊誘導我們,攝受我們,讓你一心念佛,斷貪慾之心,你就是不聽話、捨不得,又怎麼能怪末法呢?佛在世時,也不是人人都成佛,也不是人人都相信佛的教誨嘛。有些同修不明此理,動不動認為出家好修,想出家,不知道出家更難修。一是吃十方難回報,另外出了小家,回了大家,對名聞利養爭得更厲害了,並沒有真的放棄貪愛欲的本質。更有甚者,欺師滅祖,以出家身、在家心,妖言惑眾,蠱惑人心,不傳正法,以邪法、巧言欺騙居士的供養,將做小生意的心態,憑藉出家的身份,撈取在家人所得不到的利益。不但破壞了僧團的六和敬,將來果報苦不堪言。我們居士千萬要依法不依人哪!我是出於慈悲心講這話的,別人不敢講,怕進地獄,我不怕,只要「四眾」都能回心向善,當生成就,我到地獄裡常住也無所謂。在寒冰地獄裡涼爽涼爽也不錯,在炎熱地獄裡暖烘烘的,也挺舒服。為什麼?因為我為了維護正法,勸人斷惡修善,離苦得樂。為度人而進的地獄,怎會有痛苦之感呢?我勸同修還是回心向善,遠離名利之心,以念佛因,修成佛果……

眾生相續輪轉生死的根本

一切眾生由於本來就有的貪慾,進而發動了無明(煩惱),產生了事理二障。事障即仍然相續輪轉生死(貪嗔痴慢疑惡見),理障即妨礙了正確認識的見解。有此二障即凡夫,斷此即聖人。眾生想乘智慧之船在如來大覺悟海遨遊,必須勤修斷除事理二障,制伏二障得悟進入菩薩境界。若能碰到有德行和有智慧、有學問的善知識,依他語作因地法修行,頓悟、漸悟雖有了分別,終可走上菩提的正確修行之路。那麼不論他的根器是大是小,都能成就佛的結果,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求的願望卻遇到偏邪之見的人,於是不能得到正確的覺悟,即步入外道種性。造成此錯誤的原因,是因不正確的老師過錯和謬誤而引起的,而非眾生咎由自取的結果。所以學佛人應發菩薩清凈的大願力,生起增上心,依大願大修行,漸漸斷除諸種障蔽,終能登上解脫清凈的法殿,最後證得大圓滿的覺悟,進入美妙莊嚴的世界。「眾生不解脫,皆由貪慾故,若能斷憎愛,除卻貪嗔痴,皆得成佛道」。

所謂圓滿覺悟自性,皆存在於眾生之中,平等而無差別,又稱非性。它隨緣於種種情而生起,無處可取得,找、看都不會有的,也不可證得,它只能在空的實相中可遇。實相即諸法的真實相,是不生不滅的。再通俗一點講,此性即是生前走後的主人,眾生與佛菩薩無二無別平等具足。人們為什麼不知此理而將身體當作自己的本體呢?因為眾生無始以來,都是由於執著了妄想有我及愛我為實體的原因。他們不知有心就有念想,而念想是無長久的,猶如大海波濤從無間歇,剎那生滅,方生起了憎恨、愛戀,沉溺於色、聲、香、味、觸五欲之中。佛看眾生迷於此,才告誡我們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眾生想求得清凈圓滿的見解,仍然未離見思二惑,還是凡夫知見,還是認識的障礙,仍沒達到隨意自在。

凡是有觀照,並在觀照之後而取得覺悟,都是認識障礙。所以真正修行的人,是經常覺悟而不專門讓心凝住在一處,將觀照與所觀照的對象同時寂滅,猶如大樹連根拔出,也就斷掉了障礙及障礙者了。如來看障礙即是究竟覺悟,煩惱即菩提,得到念想時也是失去念想時,他們無非都是解脫而已。由此可知,真覺悟者成就佛法與破壞佛法同為涅盤,智慧與愚痴通通都為般若,無明與真如二者沒有不同的境界。這就是法性平等,猶如虛空,無須證得。此即「如來隨順覺悟自性」。

前面我講的確實對一般學佛人不易接受,也不好理解,只好在一心念佛的修持中慢慢加深理解吧。只要我們於任何時候、任何處境,心不生妄念,對種種妄見之心,也不作息取的想法,不去刻意加以認識,刻意用妄心對治妄心,這叫以妄治妄求清凈,一妄成二妄,兩妄未消反增妄。只要不主動去作息滅的想法,一切順自然,由於沒有認識而不去辨別其是否真實,這就是隨順覺悟自性。知道了這種法門,相信它,理解它,受持它,不生驚恐、畏懼之心,魔來不怕,佛來不喜,一無所求,不求神通不求感應,不求速成;相信自己既然遇到善法,當然在歷劫、在無始以來,必然供恆河沙諸佛,否則不會有此大因緣培植佛德本性。我們這些人可以說「成就了一切種智」,具足了當世成佛的因緣。切願同修勿懷疑自己能否當生成就,勿間斷念佛的殊勝功德,勿夾雜貪多貪快的執著心。那是以凡求凡之心,夾雜就不清凈,不清凈就是凡夫心。此理佛佛道同。不要到處亂跑湊熱鬧啦,不但凈心沒得到,反將兜里的錢修空了。這就叫「未知真實際,未得真實利,未有真實慧」,身外求法嘛,永遠得不到。用此法想成就解脫是不可能的,猶如煮沙求飯。沒有智慧,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開慧嘛,慧用什麼手段取得?用定。定就是如如不動之心,你若散亂有求,好趕時髦,執著於法,怎麼能生慧呢?想取功德結果丟了自性本具的功德。功德是什麼?是定慧。用什麼手段取?只有老實念佛。換句話說念佛是功德,它是「萬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與自性相應即功德,否則即福德。請諸同修善思維,加深理解。

攝心持戒 念佛成佛

戒持得凈,佛念得切,方塵垢自除,光明自現。正如藕益大師偈:「持戒便是平心,念佛便是真行。」

離此而修凈業,失去佛祖性命!

因自性本有彌陀,心中藏有極樂,念佛法門乃點鐵成金,絕待妙也!若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便知即心即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法大海,信者能入,智者能度。末世斗諍堅固,億億人學道,罕有一人證果,惟依念佛求生凈土。此法可橫超苦輪,但心不被時流所轉,便是大智慧,趨登凈土,無歧患矣!

所以欲當生超六趣,舍凈土決無一門;欲生極樂,舍念佛法門,決無他途。末世邪師紛紛登台,異議紛爭,謂彌陀不必念,供佛練功法可成佛;曰念佛法屬老牛破車過時了,欲修不如禪、密快捷;××功可肉身成佛……殊不知當世眾生福厚、根劣、德薄,禪密消業成佛,對此時人可望不可及。猶如煮沙求食。謂練功成佛者純屬魔說。末法唯以帶業念佛一法,方便徑捷,其它法門,已難成就。對此佛陀早在三千年前就已明言:「末世眾生,億億人修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當今已聞佛法卻不知老實念佛,盲目舍本求末,實乃浪費生命,拿不易得的人身當賭注,冤哉!無定力不明理的行者……

害人害己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卿卿性命」。紅樓夢中的一句話,恰可用在當今功法遍布,均偽稱佛門功,更甚者有人稱如來意旨,以神、仙之言擬測人間禍橫,妖言惑眾,製造社會混亂。有人乘機以經典誤導人,迷上加迷,身外求法。尚不知以盲引盲,本願為西方度客,實乃為邪魔拉攏弟子,斷人的慧命,罪之大矣!所以者何?非自性法也!外相求之,決無正法,毀了人的善根。若以其他功法修,只能練身不能修心,無信願行三資糧,無戒定慧根本法,結果悟理悟不得,念佛又念不熟,不究竟。原本不穩的腳跟,又遭狂風襲擊,心內徘徨,凈心難現,豈不慘矣!吾勸同修切勿盲修瞎練,只有老實念佛,切切發願、持戒、修福才是唯一選擇。「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以持名為正行,以六度為助行,只要發願,決定往生。

藕益大師法語:「佛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現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內外中間;非三世所攝,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諦審諦觀,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便成眾生知見。若仔細觀此眾生知見,仍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不屬三世不墮四句,則眾生知見當體原本即佛知佛見矣!……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凈,念得親切,自然驀地信去。」

念佛為正行

念佛必須一門深入。念佛為正行,其他戒定慧為助緣,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槳上添力,疾到彼岸。念佛之法雖多,持名為最方便,若不記數,更為穩妥。念佛人不求神通、不求感應、不求速成、不求斷妄,直念去,直念去,必獲好收成。因功夫就在一心不亂的念中矣。

只要對世間五欲看淡一分,生西方便接近一分;每日佛只增一聲,去極樂見佛便穩當一分。此理何須向人求,看淡生死,明了我本無生無死,就會看破放下;看淡世間的情感,凈心方能顯露出來,此即專修專念之要訣也!何須貪大經、持大咒,走冤枉路哉。

現今學佛人,多有貪靈異、盼速成者,豈不知欲出三界只有二法,即橫豎二法。以自己之力斷惑(見思二惑——所知障、煩惱障),名豎出,但事難成就,功夫緩慢,根性中下者不易修;以佛力接引,靠自他二力生西者,名橫出,事易功頓,利鈍根性者同樣受益。「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佛言:「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成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但信真、願切、行力,否則佛雖大慈悲普度眾生,而眾生不肯登舟,甘願受苦,佛菩薩亦無可奈何!

所以佛在自心,法在自身,佛要自己作,功要自己修。佛法靠自修自證,勿外尋。學佛主要是學的一種境界,絕不是神通。有人看似學佛晚,又很隨便,不露用功的相,實際境界很高,你能說人家修得不正嗎?境界是內在的,它所表現的與一般人無二無別,待人接物、舉止言談,此即內外一如,諸法空性,這就是經書講的「心能虛,神自明」,虛乃凈也。這就是學佛之根本。若心不能虛,心常存妄念,便會被鬼神所測度而淪為邪。純印老人常講「心正即佛,心邪即魔」。如若心虛(凈)無物,不僅鬼神難測,自己也不知有心了,神識自然靈明,這就是超越生死。「心為道之體,道為心之用」。一個人若能察心反觀自性,則圓融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入不思維境界),頓超彼岸。

念佛與自本性契合,佛乃自性佛(覺),應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這就要求我們學佛人,一切不動念頭,舉念皆乖。應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凈,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此層次較高,若能做到,可達理一心不亂,可生實報莊嚴土。起碼與觀音、勢至相差無幾的大菩薩,都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即同時分證常寂光凈土。

其實真實慧,就是不思維境界,「若生知識解,即是顛倒見,睹境能無心,當體皆佛現」。若能在一切情境中,不起念、不生心,也就見到了菩提覺心,即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凈土宗的一心不亂。無心之心便是實心,實心就是不生不壞、無形無相的真如本性,也就是菩提心、佛心。所以凡夫心與佛心是不二之心,經上講的心佛不二,「觀境若虛空,無物心不現,四維環宇中,真心全度遍」。所以眾生真如本心是永恆的,形體萬變,心性一如,如是如是。以上講的,老居士可能理解不了,沒關係,只要「事事無求,隨緣做善,一心念佛」,此生一定能成就。最後祝大家蓮台有位,早證菩提!

佛法深奧義理

空:○

非空非非空,包含凈虛空。

無形無相體,本性乃從容。

空卻妄心還本原,無邊無際現一真。

行者若明空妙理,放下即得自在身。

明此理不起心、不動念,離相即相證菩提,不分別、不執著出十法界。兩袖清風,自在隨緣,視生死如休焉,生平必快樂無極。「無智亦無得」,空空來,空空走,身外之物,無一帶走,唯業隨身。空即一真,眾生本性,如來性也。空含萬物、萬法,宇宙被覆焉。此即非空非不空,空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其含說不盡之有,乃妙有妙空也!空是本體,如來性也。空才能無生滅,不現相,空如如不動,若動必生萬法,演新章。空即一真境界也!

勸君學佛莫貪求,萬事無心為真修。

無心實體無心法,修得此心法也休。

中:⊙

上下左右等虛空,諸法實諦心正中。

不偏不倚菩薩道,離開四相即大乘。

中是空的第一義,是演化萬法的起點,是本體覺心的運用。心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為凈正真心、正心、中心,此心常恆不變,此心偏離則生變化。凈心無煩惱,凈心生智慧,凈心才純正。「純印」之義,純為凈,印為法,即修此心之法也。明此理斷四相,與人無爭,於事無求,「心中有佛,行為有矩」,「隨緣度歲月,安分度時光」,「心正即佛,心邪即魔」。世人心不正,以分別心求取捨,以假相為實得,奔爭不休,心擺不平,佛性難顯。唯此空中之心,才是真的造物主。此心偏離本性即妄心,此心正還本原,即佛心、真心、正心顯。

玄:Θ

對立雙方若合一,即現般若無差異。

任憑玄奧千萬變,陰陽無礙始為一。

一切智,道種智由此而生,宇宙變化造物之功不離此理。此變化亦由心生(中心),以陰陽而論:虛空為陽(蓋覆地也),山河大地為陰(受其蓋覆也);大地為陽(山),海河為陰(受地載浮也);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明自性為大丈夫);佛法為陽,邪魔為陰;有形體為陽,無形體為陰;明正為陽,暗邪為陰……應明體相一如,事理不二,對立而存,若離雙亡,互補滋生。佛法不離世法,佛法不壞世法,佛法世法非二,本心之現也,其變化乃識之作用也。世人好求一舍一,所以不得圓融。求一者迷,合一則覺。此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體也;事,相也。理,心性中。

妙:?

陰陽互轉若擴延,四大分離已形成。

一母所生分四相,玄妙而後又歸真。

○ ⊙ Θ ?

死 生 老 病

滅 生 住 異

空 成 住 壞

妙是無常的終極顯現,四大分離返本原(空)。謂境緣,事物發展的生滅上起,又轉入新的規律再發展變化,但萬變不離此規律,無人可以改變。但若截止輪轉,必須逆向而回,達、住一真之空,乃真常境界也!否則必無休止地輪轉。由此輪轉,六根方見宇宙萬物紛呈之變化,若能截流逆行,則可洞達諸法性,空卻萬法達一真。證一真,一切即真,不生不滅矣!此理不空,「我」難徹明了。若遇頓根者可一觸即發,徹悟之深也!吾人學佛不及三載,為悟「⊙」中觀近一載,因吾本凡夫,實難入不思維般若境界體解大道,思想幾乎近崩潰邊緣……後幸得有人暗助,方粗淺入理。今記下,待吾走後機緣至,供大德上智者參研,吾之願也。

什麼是善根福德因緣

《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善根、福德、因緣呢?此法門,難值難信,難得難聞,如此稀有難逢的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大乘法門,又是捷中之捷、精中之精、要中之要、簡中之簡的平等成佛、當生成就、萬人修萬人去的無上大法,我們今生遇到是因緣具足了。善根是什麼?善根是信解,真信不疑,實信自己能成就,對此法絕沒有絲毫半信半疑,真正理解一句彌陀聖號就是四十八願,就是凈土五經一論,就是大藏經的濃縮,如理如法地修必達不思議境界。福德是什麼?是依教修行。我去吉林與居士探討佛法,兩次三聖像放光,尤其大勢至菩薩,光遮聖體,暗喻末法修行必走他所修之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句佛號念到底,老實念,要真干,否則福德因緣就不具足、不圓滿,往生無望。

如何彌補呢?勿貪雜求全,心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依佛《大集經》「末法億億人修,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依教修行,精進不懈,一門深入,只有這樣才能補足善根福德不足之處。要捨得,要放下,舍乾乾淨淨,得才能圓圓滿滿,當生必證菩提。現在人太聰明了,知識太廣了,在修行中夾雜選大乘、小乘,此即是二法,是邪說、魔說。大小一如,主要在心而非在法。世人愈學愈糊塗,結果修成魔,可憐愍者呀!期盼有緣善知識能聽我眼不閱經論、無知無解、只會念佛人的說教吧,我的體會和盤托出,怎奈汝不信我呀……奈何,奈何……

啟蒙恩師——凈空法師

啟蒙未謀面恩師——凈空法師,一心秉諸佛本懷,歷勞苦游世界,弘正法續法運,傳戒律,護僧團,度群品,諸行超卓示範,人共所知,毋俟贅述。

吾犟牛,花甲緣至,聞壹百零七《無量壽解》,銹鎖頓開,倔犟之性被佛經論所折服。師弘法、講經有異,但無不指歸凈土,勸人念佛成佛。示語不離本宗,不涉玄妙,法語樸實,愚頓可受,聞者無不知歸,若行依言而行,坐家穩修,當下與諸佛共肩。吾之醒悟實純印度之,恩師凈空導之。

時空末法,若有緣聞法師講解經論、開示,如法修行,即無末法、正法之說也!吾不敢獨餐法味,於領會之餘,倡導同修,人人咸沾法益。欲當生成就者,唯念佛法門,別無他途。非無量法門不殊,實吾等根性不契機也!

師宏願旨在專修凈土,普證無生,安養相聚,師願滿矣!吾犟牛雖愚頑,殘年不久,亦願同師度有緣,「一部經,一聲佛號,一生成就」。只有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方為學佛人真智慧也!

明理修行

眾生不覺,起於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有念則迷,無念則悟。佛者覺,無念也!念佛以覺(始、本覺)之佛攝不覺之念(心),以覺攝不覺達念佛三昧。此三昧為一切三昧之王,因步入解脫之道、成佛之果也。所以念佛三昧,「大方廣」莫過於是。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知不斷不生智慧,心不空不得真佛。

清凈平等覺(大方廣)即戒定慧三學,又是自性三寶,果報無量壽。

三皈:皈是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依是依靠三寶。皈依佛,為自性覺;皈依法,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頭,依正思正見;皈依僧,從一切污染思想、見解、心地中回頭依清凈心。

眾生輪迴主要有二障:執著是煩惱障——見、思二惑;分別是所知障——以假當真。

妄想是無明。十法界愈往上愈單純,愈往下愈複雜,最複雜是地獄眾生。

只要離妄心用真心,即覺悟的菩提心——大心也。就入一真法界。

魔是煩惱,總分有四種:五陰魔(色受想行識)、煩惱魔、死魔、天魔。四種魔障礙心性。

五陰中色為身體總代表;識是神識,成佛轉識成大圓鏡智、真如本性、理體如來,識不生不滅;受是身體對苦樂的感受和心理對憂喜的感受;舍是身體無苦樂,心無憂喜。但舍是短時間的,保持不長,沒有三昧。受的境界無量無邊,三昧也無量無邊,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菩薩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是做好樣子給人看。

愛語:是予人以樂,讓人明理。

利行: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國家。

同事: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

怎樣才能不障悟性

不用心機就不障悟性了。紅樓夢有句偈,「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害了卿卿性命」。用心機最終都是害自己,天天計較人我是非,所以障悟性。心不凈怎生智?凡傷害別人的事情,不要想、不要做、不要說,就是要隨緣作善,就不障悟性了。放下!放下!一切放下!放下即入理,放下即無住,放下即無相,放下即無生,放下即無性,放下即無所得,放下即凈心,自性即顯。所謂放下非是不做事,工作、學習、生意、事業照常,心不隨動。「事來則應,事過則凈」。

翻紙、啃紙是沒放下,決無智慧,是有識有見。依文解義是邪說魔說,佛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法緣生無性,不放下則有漏,必常六道輪轉。

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

若不見般若,是亦被法縛。

若人見般若,是人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

大乘講無性,講不可得,若以所得心講大乘,即大執著。

無所得是什麼?清凈心植眾德本,清凈心一切無所得。無所得有,無所得空,一切法無所得;清凈心無我、無法,無法也無,無我也無。為什麼說見般若、不見般若,有被法縛、有得解脫兩種結果呢?以無所得心修一切法,一切法皆可得;以有所得心修一切法,一切法均不可得。為什麼有人身體有疾病,天天在佛像前求,結果病不見好,反怪佛菩薩不靈不佑。實不明此理也!吾入佛門前身患嚴重氣管喘息,嚴重冠心病、神經官能症、直腸癌、胃潰瘍等多種疾病,自從學佛後,無所求,整日念佛,隨緣作善不及一年,疾病全無,白髮變黑,面相全變了,手臉老年斑不知不覺也消失了。顯見有求、無求必得兩結果。世尊講「心凈體亦凈」,真實不虛。

六度在一心念佛中

同修問我如何使六度圓滿,就是發心專念。發心是因,專念是行,發心為解,專念為證。學人應在一心上下功夫,無不成就者。

一心念佛具足六度萬行:

一、若能一心念佛,必能捨棄境緣,對境緣統統放下,即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梵語到彼岸,究竟圓滿之意)。

二、一心念佛,諸惡莫作,心不起惡想,即持戒波羅蜜。若真一心念佛,決不應再有一個持戒念頭,再找戒律修即破了一個圓滿的戒律,必掛一漏萬,所持的必定是個不圓滿的戒律。戒是防非止惡,整個律藏無外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惡念不起,見思惑斷了,小乘戒律圓滿成就。若善念沒有了,所知障破了,斷了塵沙煩惱,菩薩戒律圓滿了,一心念佛戒定慧都在其中。

三、一心念佛,心即柔和、柔軟,遇事不起心不動念,即忍辱波羅蜜,無忍辱相。若還有忍的念頭,心沒清凈,本來無一物嘛。

四、一心念佛,永不懈怠,不退惰,佛號綿綿密密,「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各人工作好上加好,即精進波羅蜜。執事廢理成就不大,執理廢事,必墮三途。口念可斷,心念決不能斷。

五、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即禪定波羅蜜。

六、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對外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均明了通達,但心不起念頭,即般若波羅蜜。

可見六波羅蜜即在一心念佛中。只要一心念佛,統統圓滿,統統具足。一心念佛萬行具足,直接修心,直接了生死,直接出三界,所以佛稱此法為易學難信之法。眾生都好搞離奇古怪,有的人說自己是大佛轉世,欺騙多少眾生入魔道,若有點小神通,眾生更信了。此即末法時佛法弱、邪法興的表現。

修學忌雜廣

學佛一定不要雜修,最忌誦經不專一,經咒全通必然稀鬆,毫無益處。經是文字包袱,背得愈多,走路愈困難。步子邁不動,怎麼去極樂。學佛就是入海行舟,先深(入)後廣。深就是廣,廣就是深,深廣不二。得其門而入,融會貫通,一切全通。況能死守佛號見到彌陀,無不通之理。「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是要深入。深入就是精專、精純。

百年前「純印」二字來到人間,就喻修行要精純。最精純之法莫過於念佛,佛號的功德力不可思議,可明心見性。性又稱心,心是名,性是用。菩薩修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變是心,隨緣是用;不變是空,隨緣是有。空有不二。

前面講學佛猶如入海行舟,先深後廣。先深得諦理,後廣得萬法。理無礙事必無礙,理事皆無礙。諦理是清凈心,萬法是廣學多聞,清凈心(入諦理)得總相,廣學多聞得別相。小乘人得總相,法執不破,不前進不度人了,偏空;菩薩得別相,出空入假,在度眾生中斷無明證法身。菩薩是佛的因地,念佛人可直證聖流。入諦理可消狂慧(依文解義)、可消業障、可斷煩惱、可除妄想、可破無明、可證法身。只有老實念佛,專一修行,一心念佛,自心悟證,方能入諦理,靠經論、依外緣不能入諦理。明白念佛可成佛之理後,一切經論全放下,放下!放下!老實念佛,依聖言量不會差的。老實是福,貪法是苦——念佛!念佛!一心念佛!

誦經之法

讀經是修戒定慧,不要摻雜第六識,思得絕對是假的、錯的。凈心出真智,無知才能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是體,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是用;無知是慧,無所不知是智(世間智)。讀經不解義是修根本智,久熏性顯,摸到電源開關,「啪」——千年暗室全亮。讀經智慧未顯怎麼辦?放下,念佛!心凈下來,善根顯露再去讀經,就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只有念佛功德可快顯。諸惡莫作是功,是戒;眾善奉行是德,是定;自凈其意即入聖,是慧。若人識自心,大地無寸土;若人明此理,一切皆如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自度、度人,是事相是俗諦;自凈其意是理體是真諦。

貪經論不開智慧,因所知障障智慧,見惑障智,思惑煩惱(妄想)障定(障慧少障定多)。這兩種障其因就是我慢心、人我執、法我執,所以經法貪不得。照大夫所開的治百病的方子抓藥,其人非死不可!開方要對症,經論要專一,否則不得成就。此論非我人不讀經論故,實乃古大德及當今凈空法師所倡導。

因經是開慧(見性)的助緣,舍本求末愚痴也。文字相是假,智慧是真。佛說文字顯總持(陀羅尼),總持離文字。文字相是助緣,取相叫智障,不取相叫智母。「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住,不住相、境、緣,方生心、性、實相。這樣才可稱為如如文字修。

古人講:「見幻即離,離幻即覺,無所離處,當下圓覺,不必外求。」

清凈心是智慧之母,廣學多聞是助緣。佛法本是無相法,深到不可思議,孫中山先生說,「佛學可正哲學之偏」。既無相,如何會入?以無住心,即清凈心,無求無得心會入。也就是以無住契無相法,才能了解佛法。切記最捷徑的入理之路——老實念佛!老實是俗諦,佛是真諦。二諦不離自心(一真)。

障智慧三種緣

一、狂慧心不持戒;二、好多事喜攀緣(含善法);三、喜憒鬧,外境擾心不凈。

所以生智慧必須心出家,意守心空斷慾念。尤其淫慾心是三途根,五欲是六道因。身在家心出家最得修。

沒有智慧了生死的無有是處,古大德無一不是開慧者。但世尊大慈大悲,對末法眾生別開一門,只要至誠、懇切、真信此法不雜修,切願當生成就往生極樂,一心念佛,老實念佛,專稱阿彌陀佛名號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一定可生安養。三根全收。因稱名念佛戒定慧具足,無大智慧者是不會信受奉行的。但必須去掉障智慧的三種緣,免影響念佛的真誠心,故智慧是以清凈心為種。念佛法門,以凈心相念為純,「純印」之名即此理也!

清凈心如何得到呢?

老實念佛,一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得到了。念到成片即可往生。念茲在茲,「凡夫去凈土」。我與同修全是漸根人,非頓根人。末法時只有踏踏實實,真真確確老實念佛,不改題目漸漸修,可漸漸進,必漸漸(或一旦遇外緣觸動)開悟、開智慧。切記!切記!心勿外緣!經論放下,咒語放下,心清清凈凈老實念佛。不求增智,不求開悟,不求往生。有求之心凡夫心。無求可得,有求不得,老實念佛!

心無一念即佛,一心不亂稱佛名可見佛!

智慧必有因緣,凈心是增智的因,廣學多聞是外緣。經論外緣,可作敲智慧之門的磚頭用。兩者若顛倒執著,不得受用。讀經論的所知見解,非智慧乃狂慧。一次去某寺院,住持是新從佛學院畢業的,見到我頭不抬、眼不睜,為其跪拜亦不屑一顧。待我坐後開口便問:「讀了幾部大經?」「不會讀經,只會念佛。」「念佛若能成就,要經典何用?!」……最後不歡而散。孰不知清凈心就是智慧,清凈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也就是清凈心。心生萬法嘛。所以智慧就是清凈心,當然此非凡夫所證,我等凡夫明理後,盡量往此理靠近,八地菩薩方得總持(陀羅尼)。欲證此理,老實念佛,一心念佛!一部經精專,一聲佛號精純,一生必得成就。

修福慧方成道

世人多好修福,因修福有相看得見,能體會到。什麼是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福;對外面的打罵、謗、毀、讚譽能不分別,不動念即修福。什麼是修慧呢?慧由心生,若能將上述之事相成為無體無相的理持、法持即修慧。對五度法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無我相即修般若慧。有相修福,無相修即慧,福慧本一。慧由福中生,福賴慧之培,缺一不可。所以佛是福慧究竟圓滿,稱兩足尊。猶如車的兩輪,鳥的兩翅,佛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所以單修福從事相上修,既使是建塔廟也不得成就。

慧從何處生?從清凈心中生。多讀經論無慧生,經論是生慧的助緣;清凈心是智慧的母,是智慧的本,是智慧的根。廣學多聞是後得智,無知才能無所不知。有知有見、有想有念是煩惱無明之本,一念不生般若生,般若即無知。

無慧即愚痴,「一闡提」。一個人愈精進時,更要勇猛,更上一層樓。否則魔易乘虛而入斷你的慧命(枉增煩惱),外魔干擾重重,易退道心。

我們修行,天天修佛道,念佛、誦經,若一念不正有貪嗔痴,必為魔所使。純印老人講「心正不招外祟」就是此理。一念心正,佛在舍;一念心不正,魔在堂。魔佛不二,全在一心。一念心生十法界,所以守心修戒才是修行的基礎。

法無優劣 契機則靈

萬法圓融,無一不是了生死的。如參禪、念佛、看經、拜懺,種種法門對機而行。個人是什麼機緣,法契機則生效。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講「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凡夫心盡,當下見性,見性成佛。

凡夫心是什麼?就是執著心。順境歡喜,逆境惱,財色名食睡斷不了,誦經念佛欲斷妄,不待功成想作佛……都是執著心,都是凡夫心。若能凡聖雙忘,境緣隨流水,我自不動心,修任何法門均可成道。但末法眾生能達此境者微乎甚微,必依賴二力相加方為究竟。此即念佛法門,非他法不殊,乃人心不朴也!

心生妄,不理妄,如如不動,日久功深,水可穿石。「口誦彌陀心凈洗,必與極樂結因緣」。若能一念不生,直下承當。既然凈土可普度三根直趨聖路又何必繞大圈子呢?古德講,「誦經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聰明人自選法門吧!

同修說我勸人單提名號、專持一經,是滅法。其理由是,佛講法四十九年,開八萬四千法門,為何讓人持一經呢?年青人為什麼不乘有生年多閱經論呢?看似有理,殊不知誰人能知自己的生命什麼時候劃休止符。況且佛早在三千年前《大集經》就闡明末法眾生唯修凈土方能成就……我們偏偏要違悖聖教,逆行修道,成就如何不問可知。我勸同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快將呼吸念佛法掌握住,佛號成片就有了往生的六成把握。一定要信願堅固,不疑、不惰、不雜,如此修下去,終有見佛時。

迴向與念佛

學佛人無不將每日善行、念佛的功德迴向親人及法界眾生,《華嚴》普賢十大願王最後一願「普皆迴向」,可見迴向非常重要。

什麼是迴向?非是天天在佛像前念一遍迴向文,或將迴向文編得非常圓滿,義理包涵很廣很大,極樂世界佛菩薩就會為你載入功德冊了。這樣不明理天天念,既回不了,也向不了。迴向的真實義是不著相。只有對善行、功德不著相,心才能清凈,凈心與佛無二無別。

迴向是時時、事事提醒學佛人不著相。真心本無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境緣色相均了不可得。所以迴向絕不是記掛善行或有念功德,迴向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行的功德決不記掛。迴向應迴向實際,迴向真心,迴向菩提(覺悟),一句話就是迴向真如本性。既然如此,就應一法不立,清凈無為(本性)。

迴向應迴向菩提,覺而不迷;迴向眾生,凈而不染;迴向法界,正而不邪。以此迴向之破我相,此即迴向真實義。

念佛法門是不迴向法門,不迴向是大迴向。一句佛號,念茲在茲,無迴向而迴向。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時果成,心凈土凈,無不在一念中。所以凈土念佛法門是不迴向法門,極樂是眾生唯一的歸宿。

念佛即念自本心,這就要一心稱念。一心就無妄心、無執心、無分別心;稱念就是不用第六識念,不用妄心念,不用有求心念。無求的心則清凈,必與自性相應,所以迴向就要回小心向大心,回假心向真心。說易做難。回是回歸自性,向是嚮往自性凈土,如此,學佛人方知修迴向法門。學佛人一定要有修德,要改心,以自己的修德迴向眾生,迴向親人,迴向含靈,使他們受益,具體講就是斷貪,以這樣的心迴向才會起作用。替別人受苦的心才是迴向之意。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諸惡莫作是自利,自利者功也,心地無非是功,達此即證阿羅漢;眾善奉行是利他,利他者德也,利他無我是德,達此即證菩薩果位;自凈其意則凈智圓妙,體自空寂是真功德也,此等功德,大雄無畏,慈悲無我,「法身佛無模樣,一顆圓光含萬相」,佛也!所謂功德簡言之:心正是功,行正是德,六度萬行是大功德。

修大乘應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念無相,即是菩提」。若菩提起用,即是慈悲。菩提心為因,大慈大悲為本。可見菩提心即是大慈大悲心。

念佛人應具菩提心,視萬物為一體,六道如同命,憫自他生死之苦,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自然與佛感應道交。若只知自利,著相妄求,窮劫亦不會感應道交。應以般若智,破除一切虛妄之相,以慈悲心、平等心、清凈心普度一切有情。若只知寂坐枯念,不起悲心,怎能與自心佛相應?自佛、他佛本來不二,相應只在一念心。說易行難,蓋宿世業習所障。五種障:一者煩惱障,八萬四千無量煩惱,障蓋凈心;二者業障,過去現在所造重罪,業障未除不能入道;三者生障,以宿業牽累,或病或魔,受無暇之身,不能精進;四者法障,即往劫有障法因緣,今生不得聞正法,或不能一門深入,導致此生修行徒勞;五者所知障,以種種知見,雖遇善知識,兩不和合,妨修般若。此即五蓋障。若不具廣大真心,勇猛懺悔,焉能去此五障。所以大慈悲心是修行根本。

修清凈心

念佛無計量,清凈平等就是佛。清凈心是道,平等心是德,轉凡成聖要在清凈平等心上下功夫。清凈是上求佛道,平等是下化眾生;清凈是不生不滅的無量壽(時間),平等是橫遍十方的無量光(空間);清凈是無量慧,平等是無量福。我們稱佛福慧兩足尊,即福慧圓滿絲毫不欠缺。福德是從清凈平等中來的。

念佛就是修清凈心、平等心,「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不離自性覺」。自性清凈則生實相。常聽同修說:「我念佛功夫不精純沒關係,來世再修,留在娑婆度人也不錯。」此語堂皇,但很不明理,只有證無生法忍方可在人間、天上自由往來。若不失人身,除五戒圓滿外,還要具足八種行,即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種行若不具足,佛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自顧不暇,如何度人?在人心頹廢不軌,佛法衰微的末法時期,唯有持戒念佛,老實念佛。持戒生好處,念佛得往生。依自己的願力和佛接引能帶業往生極樂,「聞法即得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唯有一心念佛,清凈平等覺就在其中。

如何修?放下即是。要放下分別心、執著心、妄念心,放下貪、嗔、痴、名聞利養。要放下前際,放下後際,放下中間。放下前際則無生,放下後際則無滅,放下中間則無住。無生無滅無住則無我,三心不可得為何放不下呢?一切法無我、我所。若明白此理,怎麼會起憎愛之心呢?我見是所知障,我所是煩惱障;我見構成人我執,我所構成法我執。放下就不貪,入四聖流;放不下就是凡夫,就要輪迴六道。放下要從心上放,非從事相上放,放下心就清凈平等了。具體做法:事來則應,事過則凈,遇事無心。

無心實體無心法,修得此心法亦休。

念佛人一定要放下萬緣,心凈則土凈。老實念佛,一心念佛,心無住,不取相,以無所求、無所得心念佛,必得大自在。

深入大乘 護持正法

何謂大乘?了義之法也。即無形、無相、無法、無作,了脫生死可當生成就之法。正法是般若。從自性中開發的究竟圓滿智慧為正法,依外力者無不是邪法。

《金剛經》雲「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正法是離相無住,「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離一切相,是諸法離相。離一切法及一切相與諸法離相就是實相。離一切相及一切法是從因上講的,諸法實相是從果上說的。正如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實相無不相,實相本空寂猶如明鏡,映物即顯,物去鏡空。無物不映,無鏡不顯,此離相無體,離體無相,體相一如。

《華嚴》講法界緣起。法界是實相,緣起是諸法。諸法性空,還是離一切相及一切法。著相追求,我相不棄,正法即滅。學人應特別明了,正法離一切相是於相離相,決非相外離相。若相外有無相,是斷滅法。相是無相之相,無相無不相。

現在人們所以被邪教所迷,主要是相上修、相上求、搞神通,佛法被邪教、外道所歪曲。

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之說乃佛的方便說。法無定法,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乃人心,依報法運也。當今社會人們的貪嗔痴尤甚,一年超十年尚不及,法運安能久待。佛涅盤太久,法運瞬逝,正法微、邪法興乃末法之必然。我們凡夫靠自力靠別業,實難與共業抗衡,難以挽回正法衰亡命運。企盼發大心之同修趕快備足三資糧(信、願、行),勿疑勿雜,一心念佛,好當生成就。要盡自己力量,為國家、為社會、為正法度一人是一人。牢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的宗旨。末法時期魔已打入四眾弟子之中,這是法運劫數使然。一切蠱惑人心的邪教所以猖獗,足證佛陀法運衰故。我們正信正修的同修既聞大乘,護持正法,修凈土者就要專弘專修凈土念佛法門,從自心起修,切勿外緣。

切記,離一切相是離一切作法的心,事相行而心如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是行,無作是心。所以一切法就是無作法。離一切相就要不著隨緣,若著隨緣,心有住而不凈,動心機、動念頭,有知見必生煩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為護持正法,佛門弟子要出世間不染世間。具體有三:

一、不染世俗。學人應有道風不染世俗,如擺闊氣講排場,以權謀私,行賄受賄,阿諛奉承,修陰宅、擇吉日,求神問卜,看相算命……

二、不染世情。情是愛,情不重不生娑婆。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法只有道義沒有感情。有感情就有分別、執著、妄想,必然生貪、嗔、痴。要用智不用情,修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學佛人若染世情必落六道墮三途。

三、不染世間學術。任何學術,皆有心之所得、取相,佛說有所得、取相者是外道法,佛法無所得不取於相。學術講心得體會、概念、邏輯等,是妄心想用,我知、我見、我想、我念、我愛、我慢。學術是有為法,落入生死。佛法無性、無塵不住有不住空。學術若是佛法,專家、科學家豈不都成佛了嗎?但佛法不排斥學術,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佛法在學術中求證,知道學術的是誰,才究竟了義。所以佛法包涵學術,但佛法絕不是學術。因為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統攝一切法,貫萬古唯一理,猶如千條江河無不入海。護持正法即護此理也。


推薦閱讀:

印度佛教史(5)業力因果論
印度佛教史(4)批判的無我觀
如來藏與梵我、神我、外道之我的區別是什麼?
我師父說丨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什麼是法報化三身?

TAG:佛法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