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琅琊榜》反響為何如此之高?

導讀

近日,古裝劇《琅琊榜》熱播,對於這部最受歡迎與好評的電視劇,您是否對它情有獨鍾呢?劇中又有哪些元素令您印象深刻?

是精彩的劇情,還是演員們精湛的演技?

劇中一幕被網友們贊為「擁有七米三氣場的眼神」

是鮮明的人物個性,還是唯美的劇中畫面?

每個畫面對人物以及場景的把控,讓人在觀劇的同時,一飽眼福。

是精美的服裝配飾,還是發人深省的台詞?

劇中服飾精美絕倫,連配飾也是專門打造,圖中人物頭頂玉冠便是其中之一。

劇中道出人心的台詞比比皆是:「世間有多少好朋友,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原本可以一輩子莫逆相交,可誰會料到旦夕驚變,從此以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天涯路遠」/「坦誠待人被視為天真,不謀心機被視為幼稚,世風如此,誰人之過」……

這種種細節講究,讓《琅琊榜》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諸多觀眾為之拍案叫好,在此,廣譽遠也以獨特的視角觀劇,帶您瞧瞧這部劇中所蘊含的中華禮儀之美。

看劇解析·《琅琊榜》劇中禮儀

作揖之禮

作揖是這部電視劇中出鏡率最高的禮儀行為。關於「揖禮」,您了解幾分?

「揖禮」屬於相見禮。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周公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自此,揖禮開始大行於天下。

周揖禮盛行於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期間,其行禮手態為: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併攏,左掌撫托右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內,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拱手為禮。此禮節文官武將或君臣均可使用,多用於文官。左主陽,男屬陽,右主陰,女屬陰,因而女子揖禮又與上述有所不同:雙手疊抱於左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內,欠身約20度。

行揖禮時,人們沒有身體接觸,較為衛生,而且站立作揖節省時間,姿態優美,又可避免因對方沒有及時配合回應而產生的尷尬場面,是古代人文智慧的體現。

座次與坐姿

賓客(右一)拜訪侯爺府,其座設於主人左側。

從古至今,論座次,究竟是「以左為上」還是「以右為尊」呢?

其實,「尊左」及「尊右」經過一段時期的歷史演變:從東漢至隋唐、兩宋,我國逐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這一時期,左僕射高於右僕射,左丞相高於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後,一改舊制,規定以右為尊,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復改以左為尊,此製為明、清兩代沿用了幾百年。

因此,我國傳統禮儀多以左為上位,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為「虛左」。

除了座次,您是否發現劇中人們的坐姿有何講究呢?

其實,中國古代傳統的的坐姿主要有三種:「趺(fū)坐」,即雙足交迭,盤腿而坐;「箕踞」,即兩腿前伸,全身像簸箕形狀;「跽」(jì),即跪坐,臀部壓在後曲的小腿和腳上。沒有賓客時,坐姿可以隨便一些,但是如果和尊者,長者,朋友交談,或在議事,宴會和招待客人時,就要採用禮貌的「跽」坐姿勢。

長者為尊

跪拜謝恩

長者授禮,低頭謙受。

我國自古講究以長者為尊,那麼,在接受長者饋贈之禮時,必然要以感激之心拜謝恩惠。在古代,人們往往會向長輩行跪拜之禮,表示謝恩與尊敬,而正式跪拜,是我國行孝道的傳統禮法之一。

名諱之禮

在《琅琊榜》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其實這就是我國古代講究的名諱禮節。尊長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生前曰名,逝後曰諱。古時遇到君主或尊長者和聖賢時,不能直呼其名,書寫時也不能使用這些字,只能用改字、改音或減少字的筆劃等方法予以迴避,也稱避名諱,其本意是尊重長者、老者和賢者。

看到這裡,您是否已經體會到中華之禮的內涵呢?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彭林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禮』是把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把別人放在尊敬的位置上」。的確,中華傳統禮儀從言行舉止,到生活風俗,處處都有著謙敬之美,儒雅之韻,時至今日,這美韻仍能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承在現代文明中極具獨韻。

中華禮儀的現代傳承

從《琅琊榜》人物的舉止言行中,我們看到了中華禮儀文化的點滴。當代禮學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彭林先生說,「禮」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上至國家制度,下至個人修身養性,有著一整套的規範,中華禮儀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基因,更是中國人的文化信仰。

由彭林先生上溯到中華經典,《禮記》中記載孔子的思想:"禮也者,理也。君子無理不動"。唐初大儒孔穎達為之詮釋說:禮者,使萬物合於道理也。可見中華哲人對「禮」的認知,自古而來一脈傳承,歷經千年始終如一。

簡單地說,「禮」展示在社會公共空間上,是能夠維持秩序的行為規範,是能夠自我實現的人生途徑。禮植根於人性本身,重點在於躬行實踐,從社會的文明與制度到個人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人類本性的善良從「禮」中得以彰顯和發展。

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從周公至孔子,從東漢鄭玄奠定「三禮之學」,至一代儒宗孔穎達編纂的《禮經正義》,從《琅琊榜》反應的南北朝時期直到現在,「禮」的形式規範幾經變遷,然而其精神內涵卻超越時空的限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深刻踐行中華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展現文明的真意與善良的崇高,具有萬古不磨的永存意義。


推薦閱讀:

三命通會學習筆記(七):原造化之始開篇之數理之辯
國學之道法自然
讀《關雎》:那個得了相思病的小哥哥
《大學》求義:第六章 知與知止

TAG:國學 | 大師 | 國學大師 | 琅琊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