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現納甲與連山易之謎

發現納甲與連山易之謎一、《連山》是一個比《歸藏》《周易》更加龐大的理論體系:

桓譚《新論》曰:《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簡。又曰:《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

《連山》為夏《易》,《歸藏》為殷商《易》。考古發現的王家台秦簡《歸藏》約有四千餘字,與桓譚《新論》「《歸藏》四千三百言」相吻合。「夏《易》繁而殷《易》簡」,「《連山》八萬言」,內容如此龐大,實為囊括天文、地理、物候、人文、軍事、巫祝、卜筮、農業、營造等夏時書的總彙集。劉向、劉歆父子和東漢王充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後人亦有增益),故《山海經》屬於《連山》的地理書部分。

《尚書·周書·洪範》: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佔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龜筮共違於人,用靜吉,用作凶。

人們多以為《洪範九疇》為周書,箕子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故實為夏時書耳,大禹用之,商湯用之,武王亦用之。五行為《洪範九疇》一,卜筮為《洪範九疇》七。五行是最古的自然科學,《洪範五行》短短的三句話總結了五行的生數、性德、五味,這是五行學說的核心內容。此後的河圖、干支、日書、《黃帝內經》五行理論皆以此為基礎。卜筮的作用是稽疑,卜筮是最古的預測科學,《周禮·春官宗伯》謂:

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參,九曰巫環,以辨吉凶。

嚴格說來,八萬言的《連山》絕對稱得上是鴻篇巨著,它不可能僅有筮書組成,它的主體內容可能與預測學密切相關,而預測學有龜卜、五行、筮策三大體系,五行與筮策都是源自上古的天文曆法。古人稱天文曆法為天道、天時,《易》起源於天文曆法,越古老的《易經》體系其天文曆法(天道)的味道就越濃厚。如此,《連山》即《夏道》《夏時》。

二、孔子言《夏時》或為《連山》:

孔子言《夏道》《夏禮》為《夏時》,言《殷道》《殷禮》為《坤乾》:

《禮記·表記》: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

《禮記·禮運》: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鄭玄註:得《夏時》,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得《坤乾》,得殷陰陽之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藏》。

可見孔子得殷代陰陽之類書,其中有《歸藏》(即《坤乾》)並觀之。《坤乾》即《歸藏》,以此推斷《夏時》當與《連山》有密切關係。

《論語·為政》: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張問孔子:「十世以後的社會情態可以了解嗎?」先師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文化精神與典章制度,所減少的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文化精神與典章制度,所減少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人像這樣傳承周朝文化精神與典章制度,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了解的。」

《論語·八佾》: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於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禮記·中庸》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禮與《易》的關係最為密切:

「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禮運》)

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地。(《禮運》)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記》)

《周易·繫辭傳》: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魯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時孔子12歲)春,晉侯派韓起到魯國,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

「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可見,包括《易》《春秋》在內的一切文獻典籍都可以稱為「禮」。如此,孔子稱《連山》為「夏禮」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孔子在《論語·八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在《禮記·禮運》說「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這說明孔子所知道的《連山》以天文曆法為主體,他掌握的文獻比夏之後裔杞國還要多,所謂「杞不足徵也」。以下談孔子演說《連山易》。

三、孔子演說《連山易》——《易本命》

(一)《易本命》原本屬於《連山易》:

《大戴禮記·易本命》:

子曰:夫《易》之生人、禽、獸、萬物昆蟲,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飛或行,而莫知其情。惟達道德者,能原本之矣。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日化也。……晝生者類父,夜生者類母。

凡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邱陵發牡,溪谷為牝。蚌蛤龜珠,與月盛虛。……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故王者動必以道,靜必以理;動不以道,靜不以理,則自夭而不壽,訞孽數起,神靈不見,風雨不時,暴風水旱並興,人民夭死,五穀不滋,六畜不蕃息。

這段話也見於《淮南子·墬形訓》和《孔子家語·執轡》,三處意思幾乎完全相同,而用詞稍異。從《大戴禮記·易本命》看,全篇是講《易》對人、禽、獸、萬物昆蟲生命的認識,第一段是講人、禽、獸、蟲的氣數、生數與日、月、北斗、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的關係。第二段著重簡述地理與物種的關係。第四段言王者必須要效法天道《易》理。全文內容上下貫通,明顯是出於同一文獻,此文獻稱之為《大戴禮記·易本命》,顯然是古《易》。既然不是《周易》,必屬於《連山》或者是《歸藏》。

《孔子家語·執轡》(王肅注)是以子夏(名商)的口氣寫的:

子夏問於孔子曰:「商聞《易》之生人及萬物、鳥獸昆蟲,各有奇耦,氣分不同,易主天地以生萬物,言受氣各有分數不齊同,分扶問反而凡人莫知其情,唯達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一主日,從一而生,日者陽,從奇數,日數十,從甲至癸也八九七十二,偶以從奇,奇主辰,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偶以承奇,陰以承陽,辰數十二,從子至亥也,奇居宜反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斗次日月故以主斗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音不過五,故五為音四九三十六,六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星二十八宿,為四方,方有七度,七主星也二九一十八,八主風,風為蟲,故蟲八月而生。風之數盡於八,凡蟲為風,風為蟲也。……晝生者類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陰主牝,至陽主牡。敢問其然乎?」

孔子曰:「然,吾昔聞老聃亦如汝之言。」

子夏曰:「商聞《山書》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溪谷為牝,蚌蛤龜珠,與日月而盛虛。月盛則蚌蛤之屬滿,月虧則虛是……倮蟲三百有六十而人為之長,此乾巛之美也。乾天巛地殊形異類之數,王者動必以道動,靜必以道靜,必順理以奉天地之性,而不害其所主,謂之仁聖焉?」

子夏言終而出,子貢進曰:「商之論也何如?」孔子曰:「汝謂何也?」對曰:「微則微矣,然則非治世之待也。」孔子曰:「然,各其所能。」孔子曰然,子貢治世不待世事,世事之急然,亦各其所知能也。

《大戴禮記·易本命》的兩段文字說的是同一部《易》書,子夏在《孔子家語·執轡》中明說此《易》書的名稱是《山書》,我們知道傳本《周易》的八經卦卦名最初是用初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所以《山書》即《連山》,《連山》首艮山,故曰《山書》,《歸藏》首坤,故曰《坤乾》。

當然,要證明《易本命》屬於《連山》,以上的論據還遠遠不足。以下我們詳細解析《易本命》,在解析之前,先介紹《連山·初經》即《神農先天八卦圖》,神農八卦即連山八卦,《周易正義》卷首「案《世譜》等群書,神農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神農先天八卦圖》的解說詳見《周易密鑰》之「伏羲、神農、黃帝先天八卦源流圖證」,彝族八卦和馬王堆帛書易八卦都是神農先天八卦。孔子云:「禮失而求諸野。」神農先天八卦歷經4500年被彝族同胞保留至今,「地不愛寶」,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帛書《易》,帛書《易》六十四卦卦序也是按照神農先天八卦排列的。

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卷上》曰:「《歸藏·初經》者,伏羲初畫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經:初乾、初奭(坤)、初艮、初兌、初犖(坎)、初離、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畫,即此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薛氏(晉太尉參軍薛貞)曰:『昔神農氏既重為六十四卦,而《初經》更本包犧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農氏因之也。』」

愚按:晉代前《歸藏》易之文從未面世,晉以降歷代《歸藏》的版本均出自汲冢書《易繇:陰陽卦》,晉人王隱在《晉書·武帝紀》中提到汲簡中「古書有《易卦》,似《連山》、《歸藏》」,王隱並不能確定是《連山》還是《歸藏》,竊以為所謂「《歸藏·初經》」可能是《連山·初經》之誤,正如晉太尉參軍薛貞所說,《連山》為神農所創,故《初經》應屬《連山》。

《連山·初經》神農先天八卦圖

由於人們已不知道《連山》易的真面目,以至於《連山·初經》以及《連山》卦序分別在1600年前的晉代和公元1973年先後兩次出土,無人能識別它的「真身」。同樣,伴隨中國人2000多年的《易本命》也一直沒有被驗明「真身」。

先天八卦決定卦序,後天八卦決定卦象。「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干寶《周禮注》引云:「此《連山》之易也。」羅泌《路史·發揮》亦云。《三易》共用同一個後天八卦,《周易·說卦傳》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明言艮卦既為起始又為終點,夏曆以寅月為正月,以丑為臘月,至今猶然。

《易本命》屬於《連山》,那是在大禹治水以後,大禹和伯益寫作《山海經》的時期。這個時期正是從太陽曆向太陰曆轉化整合的時期,根據《山海經》中的《大荒東經》描繪有日月升起之山,《大荒西經》描繪有日月下落之山,以此用來觀測日月行度以確定季節。

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著名的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大口尊刻有「日火山」(日月山)古文字圖案,山字呈五峰,上邊是大火星、金烏或者是月亮(「火」字逐漸向「月」字轉變),最上邊是太陽。陶文再現了古人以山峰為參照物觀測日、月、大火星。

大汶口陶文「日烏山」(日月山)

小臣系卣(yǒu)(殷墟晚期)銘文出現的兩個「易」字

大汶口陶文「日烏山」(日月山)與殷墟晚期小臣系卣(yǒu)銘文出現的兩個「易」字相對照,兩者雖然相距1500年,卻是一脈相承。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斷「日月山」就是「易」字。擺在我們面前的古代文物與古代文獻,證明《說文》引《秘書》釋「易」字(「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當有所本。甚至還可以斷定「日月山」就是「連山易」,因為「山」字五峰,山連山也。日、月、山,正是下文《連山》《易本命》的前三卦之序。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年代與大禹時期很接近,而且大禹的「法定接班人」兼《山海經》「主筆」的伯益就是東夷人(大汶口文化核心區域)。

劉宗迪在《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一書中提出了二十八星宿起源於山峰坐標的猜想,吳曉東進一步在《大荒南經》與《大荒北經》文本里尋找到不被人發現的另外七對南北相對的用來觀測星辰的山峰,並將這二十八座山峰為單位所描繪的內容與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做了比較,發現它們有許多驚人的相似性。從而認為,二十八星宿的劃分起源於《大荒經》中的用來觀測星辰的二十八座山峰(吳曉東:從《大荒經》中的二十八座山與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對應來解讀《山海經》)。

現在我們回到《易本命》圖表,《連山·初經》的經卦排序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易本命》開始說「天一,地二,人三」,即乾一,坤二,艮三。乾為日,為太陽曆十天干;坤為月,為太陰曆十二地支。艮為人,人以山為參照系觀測日月(《山海經》),故艮為山,所以把艮卦放在第三位,是因為山的作用大。故《山書》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溪谷為牝……」。細心的人會發現:《連山·初經》是先艮兌後坎離,故《山書》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艮東北、兌西、坎北、離南,所以先緯後經。後邊三句總是以「山」為首,高者、丘陵皆是山也,《山書》強調「山為積德」,《周易》繼承之。《山書》總結說「此乾巛之美也」(巛,坤古字,也是坤卦符),此明示說《易》也。《孔子家語·執轡》最後言「微則微矣」,這使人聯想到《禮記·經解》孔子曰:「絜靜精微,《易》教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可見《易本命》《山書》言《易》無疑,《易》以《山書》為名,定是《連山易》也。(二)《連山·初經》六子首艮探秘:

首先按《連山·初經》八經卦的排序是:乾一坤二艮三兌四坎五離六震七巽八,最初沒有卦名,只是用八個數表卦。《連山·初經》六子的順序以少男艮山為首,愚以為有以下理由:

1.《易》是古人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第一法寶,4500年前全球發生了大洪水,大難興邦,原華夏地區各個部落民族因為治理洪水的需要組成了國家雛形,這就是夏朝。《連山易》及其《山海經》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道家文化屬於夏朝《連山易》體系,《釋名》「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大洪水之後民眾遷居於高山也,故仙字古作「僊」。遷(遷)、仙(僊)、夏、艮古音接近(艮,見紐),聲母j、q、x皆是舌面前音,這四個字的字形也相似。夏曆以寅為首,寅,東北,艮卦。邵子曰:「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謂之人統,《易》曰《連山》,以艮為首者,人也。」

連山氏即神農氏,傳說《連山易》最早為神農所作,夏禹因之。《神農本草經》及道家煉丹之學如《抱朴子·內篇》皆以山石礦物(硫磺、硃砂之類)為上品養生之食品,這對於我們現在來說簡直是匪夷所思。歷史上肯定存在過「以礦物質為上品養生食品」這一史實,否則它不會成為古代的經典文獻。竊以為,這正是大洪水之後民眾集結於高山之巔,聖賢高人嘗試從山石中開發食物的歷史記錄。《說卦傳》「艮為果蓏」,果蓏為草本和木本的種子果實,平原土地肥沃,何以獨言艮山有果蓏?此大洪水時期人們的食物只能來源於山也。

洪水淹沒了陸地,泰山成為最大的棲息地,當時倖存的中原百姓主要集結在泰山上。後世帝王封禪泰山,當與古人棲息泰山有關。倖存者們望著泰山下,看著山下「洪水蕩蕩」,屍體重疊,不由得毛骨悚然,古來以泰山底下為地獄,當源於此也。

只有在如此的大洪水的歷史背景下,我們才能理解《山書》上所說的話:「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艮山為積德,這在《周易》也有繼承,《周易》凡上卦為艮者皆有尚賢之義,如山火賁卦六五束帛求賢,山天大畜卦「不家食吉,養賢也」,皆與山雷頤卦「聖人養賢」類同。古人以為伏羲、黃帝最後皆成仙。《周易》上卦為艮的上九爻都是指世外的聖賢。

饒宗頤說:《連山易》以艮卦為首,夏代何以首艮?以理推之,其時洪水未能控制,其民降丘宅土,觀古陶文記宅土事,卜辭云:「王乎宅丘。」丘為小山高陵,民居高地為便,故以艮(山)為首務,八卦中以「山」為首,為當時生活寫照。艮,止也,民止於山,乃得安處(《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證》:談《歸藏斗圖》——早期卜辭「從斗」釋義與北斗信仰溯源)。

2.根據彝族八卦的介紹,當時有幼子繼承家業的習俗,艮為少男,故艮為三。彝籍明載:「在普天之下,父母靠幼子。」(《彝族源流》)彝族八卦和帛書易八卦按「幼子承嗣宗法系」排列,不是出於偶然,而是與彝族的宗法制度相對應。

彝族文化一直認為,彝族與漢族同祖同宗,《彝漢教典》(彝文書名音譯為「耐莎慕謎」,其意亦可譯為《彝漢史論》)所說:

彝族與漢族,古時同祖宗,

同祖子裔多,後來舉分支:

老大遷東方,後來成漢族;

老二遷南方,就是我彝族。

易謀遠《彝族史要》考證:彝族是以母族昆夷而祖古東夷族。彝族多元起源的一源是昆夷,而昆夷是源出古東夷的顓頊族。

《說文》「夷,東方之人也。」「夷族」為古東夷後裔,故解放前彝族一直叫「夷族」。1954年彝族代表到北京中南海開會,毛主席提出將「夷」字改為「彝」字。他認為彝是宮殿里放東西的,房子底下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日子就富裕了。大家聽了都很高興,一致表示贊成。從此,「彝族」就被正式定為彝族各個支系的統一族稱。主席很高明,《禮記正義》曰:「夏後氏以雞夷者,夷即彝,彝,法也。」

而夏文化的地域以山東東夷為中心,伯益為東夷人,益、夷、易音近假借,伯益或為《連山易》的作者。

(三)破譯《易本命》《連山》象數之謎:

《大戴禮記·易本命》本於古易象數,八卦與基本物象的關係解讀,劉彬先生的《<大戴禮記·易本命>象數發微》一文已有論述(《周易研究》2003年第01期),其中艮為狗、離為鹿(離為麗,從鹿)、巽為風、風從蟲符合《周易·說卦傳》外,其它乾為人、坤為馬可從其他古文獻找到根據,該文認為「兌為豕、坎為猿、震為虎」較難考證。

劉彬先生的考證很有見地。如果我們撇開這些,直接進入古人的思維狀態去看《易本命》,會輕而易舉地發現先賢作《易》的思路。

連山八卦《易本命》圖表:

八卦

乘數

氣數、曆數

基本物象

訓詁

乾:甲壬

九九八十一

一主日,日數十

日主人

太陽曆

坤:乙癸

八九七十二

辰為月,十二月

月主馬

太陰曆

艮:丙

七九六十三

斗主三

斗主狗

山三,音訓

艮,止也,為狗。狗斗,音訓

兌:丁

六九五十四

四主時(四時)

時主豕

四時豕,音訓

坎:戊

五九四十五

五為音(五音)

音主猿

音猿,音訓

離:己

四九三十六

六為律(六律)

律主鹿

離六律鹿,音訓

震:庚

三九二十七

七主星(七星)

星主虎

震,起也,

起七,音訓

巽:辛

二九一十八

八主風(八風)

風為蟲

風蟲,音訓

《易本命》基本物象的奧秘在音訓。上古、中古時期,文字剛剛發明不久,信息交流仍以語言為主(道家所謂口傳心授),故以「因聲取義」者為主流,同音同義,音近假借也。此傳統一直連續到秦漢,故先秦文獻通假字極多。

《易本命》開始說「天一,地二,人三」,即乾一,坤二,艮三。乾為日,為太陽曆十天干,坤為月,為太陰曆十二地支。艮為人,人以山為參照系觀測日月(《山海經》),三與山音近假借(水族水書《連山易》,水語的讀音為:連散。三與散同音),故以山為參照系觀測日月。作為參照物的山是靜止的,所以艮為止,狗的作用是制止外人,故艮為狗,斗、狗音近假借。項安世《周易玩辭》引《子夏易傳》釋《說卦》「艮為狗」曰:「斗主狗,斗止而動,艮之象也。」是子夏知艮卦有斗象。再說,古代的曆法以乾卦太陽曆為首,坤卦太陰曆次之,三是北斗曆法(月建、七星二十八宿)。

兌為四,四為四時。孔穎達曰:「坎主水瀆,豕處污濕,故為豕。」兌為澤水,故亦為豕。時、豕音近假借。

坎為五,五為五音。坎為耳為音,音、猿音近假借。

離為六,六為六律。離為麗為鹿,離、六、律、鹿音近假借。

震為七,七為七星。震,陽在初,自下向上而動,故《雜卦傳》「震,起也」,起、七音近假借。

巽為八,八為八風。巽為風,風從蟲,風、蟲音近假借。

(四)《易本命》《連山》「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探源:

在夏代,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是自然科學常識。

夏代古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

《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白虎通》:「聲五、音八何?聲為本,出於五行;音為末,象八風」。此所以列以五音、八風。

《太平御覽》卷九引《王子年拾遺記》王子年《拾遺記》曰:「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

《素問·針解》: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

《靈樞·九針論》: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另見於《黃帝針灸甲乙經》卷五)

《孫子算經》卷下:術曰:置四十九加難月,減行年,所余以天除一,地除二,人除三,四時除四,五行除五,六律除六,七星除七,八風除八,九州除九。其不盡者,奇則為男,耦則為女。

《靈樞·九針論》說「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說卦傳》雲「成言乎艮」,艮為成,故三為艮卦。又說「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坎為五,為冬,子月。

(五)破譯《易本命》《連山》與納甲、太陽曆、河圖、洛書的關係(10月28日):

1.破譯《易本命》《連山》與納甲的關係:

納甲即八卦與天乾的對應配比。八卦與天干皆起源於上古的天文曆法太陽曆,其時曆法與《易》不分,故納甲當起源甚早。十天干文字最古,《倉頡書》28字中就有四個天干:「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世本·作篇》說「大撓作甲子」,《呂氏春秋·勿躬》說同,張守節《史記正義》雲「黃帝受神莢,命大撓造甲子,容成造歷是也。」《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雲「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這是以六十甲子紀年的標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片完整的「六十甲子」表,說明六十甲子確有其很早的淵源。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言納甲,本於《參同契》。然京房積算已言天地乾坤之象,益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是則西漢之前已有之矣。魏伯陽因其說而以月象附會之。」

基於《易本命》始於「日數十」,愚以為《易本命》源自太陽曆。太陽曆把一年分成十個月,一年五季(五行),春季甲乙月、夏季丙丁月、長夏戊己月、秋季庚辛月、冬季壬癸月。古人以手計數,數,手也,數與手音近假借。人手十指,故數十。

十天干是十個數字的象數化:

一為甲、二為乙、三為丙、四為丁、五為戊、六為己、七為庚、八為辛、九為壬、十為癸。

《易本命》八卦與數字對應:

一為乾、二為坤、三為艮、四為兌、五為坎、六為離、七為震、八為巽、九為乾、十為坤。

經卦只有八個,數字有十個,所以到了九、十,重新回到起始的乾坤。

於是納甲產生了:

乾納甲壬、坤納乙癸、艮納丙、兌納丁、坎納戊、離納己、震納庚、巽納辛。

《易本命》言乾卦數十、坤卦數十二,古來難解。蓋乾納甲壬,一為甲,九為壬,一、九相加等於十,故乾卦數十;坤納乙癸,二為乙,十為癸,二、十相加等於十二,故坤卦數十二。

納甲之謎失傳了4500年終得破

2.《易本命》《連山》與太陽曆、河圖的關係:

本文第二章「孔子言《夏時》或為《連山》」,鄭玄以為《夏時》即《夏小正》。《史記·夏本紀》也說:「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而陳久金已嚴格考證《夏小正》是十月太陽曆(陳久金:論《夏小正》是十月太陽曆(自然科學史研究1982年04期))。這一觀點在經歷了許多爭議之後已逐漸為學術界所接受。從《夏小正》文字本身來看,許多星象和物候用十月太陽曆來解釋顯得更合理。李根蟠先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卷》中曾將《夏小正》原為十月太陽曆的依據作過歸納。

河圖用十個數,是古代的太陽曆,一年十個月,一個月36天(注6、7、8:陶寺觀象台可以觀測確定一個太陽回歸年中的20個時節)。太陽曆已被文獻和考古證明。河圖描述的是天文曆法季節,古人按照人手十個指頭自然會把一年分成十個月,兩隻手成雙自然會把十個月分為五季。五季即五行。所以古代最早把季節分為五個季節,春、夏、長夏、秋、冬。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個月的名稱,甲乙木即春季,丙丁火即夏季,戊己土即長夏,庚辛金即秋季,壬癸水即冬季。《易本命》暗含十天干,故與河圖有密切關

河圖:

十天干,中央是戊己土,戊就是五,戊在天干正是第五位,戊與五同音,同音同義,因為最早沒有文字,只有語言。「五」,《說文》曰「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上下兩橫表示天和地,中間的×表示天地陰陽交午化為人,這是古人對主體的認識,主體是客體的天地陰陽交互作用的節點,這就是後來的三才(三極)理論,易經八經卦的三爻即源於此。「我」、「吾」二字源自「戊」、「五」(我從戊,吾從五)。己也在中央,己是副觀察者和記錄員(記錄、書記、紀年、紀月,己是記、紀的初文),故「己」也表示「我」。

河圖中間的戊己即聖人(伏羲)的自稱(吾我己),故稱「皇極」,其數是五、十,為長夏。左為三、八,為春季;南為二、七,為夏季;右為四、九,為秋季;北為一、六,為冬季(北,背也)。

陽奇陰偶,奇數始於北(冬至一陽生),排序按順時針為一三七五九,偶數始於南(夏至一陰生),排序按順時針為二四六八(不用數十,蓋「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九,究也。」)

戰國晚期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有一幅式圖,位於簡182-190第三欄,其上方是干支表,下方是二十四時表和十二律表。

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式圖復原

(圖片來源:程少軒《放馬灘簡式圖補釋》)

放馬灘簡《日書》乙種式圖的地盤參數使用的正是《易本命》所述的象數。數字排序為一三七五,二四六八,與河圖排序一致。河圖五行本來就是人在大地上觀測自然氣候的結果,而十二地支即十二辰,《左傳·昭公七年》:「日月之會是謂辰」,故為式圖的天盤。所以放馬灘簡《日書》乙種式圖包含了太陽曆與太陰曆。

三國·姚信曰:「連山氏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歸藏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伏羲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放馬灘簡《日書》乙種式圖告訴我們河圖太陽曆與《連山》有密切的關係。

3.《易本命》、《連山》、洛書的關係:

孔安國《尚書傳》:「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之所以次敘。」

《漢書·五行志》劉歆曰:「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錫《洛書》而陳之,《洪範》是也。聖人行其道而寶其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成列,九疇由敘。」

姜亮夫《楚辭論文集·九歌解題》說:「九乃夏數者,謂夏族之尚九也。蓋夏族中心之人曰禹,禹字從蟲從九,即後虯字之本。九者象龍屬之糾繞,夏人以龍虯為宗神,置之以為主,故禹一生之績,莫不與龍與九有關:鑿龍門(見《墨子》、《呂覽》、《淮南》、《史記》、《吳越春秋》、《屍子》),青龍生於郊(《呂覽》),黃龍負舟(《呂覽》),神龍為御(《山海經》),父有化龍之傳,祖有句龍之名,尊灌用龍句(《禮·明堂位》),簨虡以龍飾(《禮·明堂位》);洪水既治,即宅九州,封崇九山,決汩九州,陂障九澤,豐殖九穀,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國語》、《墨子》),灑九澮(《墨子》),殺九首(《山海經》),命九牧(《新書》),作九鼎(《墨子》、《呂覽》、《史記》、《漢書》),和九功,敘九敘(《偽大禹謨》),親九族(《舜本紀》),詢九德之政,戴九天(《大戴禮記》),為九代舞(《山海經·海外西經》),妻九尾白狐(《吳越春秋》),天錫九疇(書·洪範》),帝告九術(《河圖握矩紀》),以九等定賦則(《禹貢》),以九洛期上皇(《莊子·天運》),東教九夷(《墨子》),飛升九嶷,啟九道(《左·襄公四年》)。諸此傳說,巧曆難盡,雖多後世附會之說,實含先史流傳之影。則歌曰《九歌》,《九辯》,樂曰《九招》,《九夏》,實與其全部傳說脈絡相承。」

《易本命》數式:

九九八十一;

八九七十二;

七九六十三;

六九五十四;

五九四十五;

四九三十六;

三九二十七;

二九一十八。

《易本命》以九起始,全部使用九進位(乘數九)演算,得出的積數個位數為卦數。被乘數與卦數合十,與洛書合十完全一致。這說明《易本命》與《連山》、洛書存在密切關係。四、帛書《周易》與《連山易》的關係:

(一)帛書《周易》簡述:

帛書《周易》八經卦為:鍵(乾)、川(坤)、根(艮)、贛(坎)、辰(震)、奪(兌)、羅(離)、筭(巽)。

帛書六十四卦實分八組,每組以上卦相同為準。上卦的次第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下卦的次第是先取與上卦同者,然後以乾、坤、艮、兌、坎、離、震、巽為序。

帛書《周易》「天地定位」章為:

天地定立(位),[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榑(薄)。

帛書《周易》卦序:

上經:

鍵、婦、掾、禮、訟、同人、無孟、狗,根、泰蓄、剝、損、蒙、蘩、頤、箇,習贛、襦、比、蹇、節、既濟、屯、井,辰、泰壯、餘、少過、歸妹、解、豐、恆。

下經:

川、奈、嗛、林、師、明夷、復、登,奪、夬、卒、欽、困、勒、隋、泰過,羅、大

有、溍、旅、乖、未濟、筮閘、鼎,筭、少毒、觀、漸、中復、渙、家人、益。

依照帛書《周易》「天地定位」章和帛書六十四卦卦序畫出帛書八卦圖,此圖與彝族八卦完全相同,《連山·初經》(即傳本《歸藏·經卦》)卦序亦然。因此,帛書六十四卦序實為《連山易》卦序。

(二)傳本《歸藏·經卦》實際是《連山·初經》:

理由如下:

1.傳本《歸藏》應該是汲冢出土易學古書的一鍋大雜燴:

王寧《傳本<歸藏>輯校》說:《歸藏》,傳為三易之一,《漢書·藝文志》無之,直到了晉代才出現,《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三卷,晉太尉參軍薛貞注,云:「《歸藏》已亡,按晉《中經》有之,惟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唐書·藝文志》著錄與《隋志》同,到了宋代,此書已殘缺,只剩下了《初經》、《齊母經》、《本蓍篇》三篇,宋代王堯臣等撰《崇文總目》卷一《易類》曰:「《歸藏》三卷,晉太尉參軍薛正(貞)注。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經》、《齊母》、《本蓍》三篇,文多闕亂,不可詳解。」《隋志》說晉《中經》里有《歸藏》,而《中經》中都是西晉武帝太康年間在汲郡(今河南汲縣)魏安釐王墓出土的戰國竹簡書,據《晉書·束皙傳》所記,這些出土的竹書中有《易經》二篇、《易爻陰陽卦》二篇、《卦下易經》一篇、《公孫段》二篇、《師春》一篇等易學作品,其中《易爻陰陽卦》是「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郭沫若認為:「晉的《中經》所著錄的都是汲冢的出品。《晉書·荀勗傳》上說:『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詔勗撰述之,以為《中經》,列在秘書。』據此可以知道所謂《歸藏易》不外是有荀勗對於《易爻陰陽卦》所賦與的擬名。……荀勗得到了《易爻陰陽卦》,便任意把它擬定為《歸藏》罷了。」但是《隋志》著錄的是十三卷,這麼大部頭,不可能只是《易爻陰陽卦》二篇,筆者認為《歸藏》十三卷應該是汲冢中出土的幾種古易書的合編,其中有《易爻陰陽卦》,也有《卦下易經》、《公孫段》等,另外還應該有一些不知名的易書,因為《束皙傳》里說除了那些知道名題的古書之外,還有「雜書十九篇」,另有「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這些雜書、無名書里應該也有易學著作。正因為是好幾種易書的合編,所以才能達到十三卷之巨,所以傳本《歸藏》應該是汲冢出土易學古書的一鍋大雜燴。

2.傳本《歸藏》有十三卷,但是僅《歸藏·鄭母經》一卷已有四千餘言,合於「《歸藏》四千三百言」之數。故十三卷大都不屬於《歸藏》。

王隱《晉書》卷一說:

「太康元年,汲縣民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書漆字數十車,皆簡編蝌蚪文字。束晢為著作,隨宜分析,皆有冥證。古書有易卦似《連山》《歸藏》。」

可知當時晉人已不能分清《連山》《歸藏》。桓譚《新論》曰:「《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簡。」湖北荊州博物館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摘要》說:「王家台秦簡《歸藏》編號者二百六十四支,未編號者二百三十支,共計四千餘字。」秦簡《歸藏》與傳本《歸藏·鄭母經》對應。宋代《歸藏》只剩下《初經》、《齊母經》、《本蓍》三篇,李過《西溪易說·原序》,先引《歸藏·初經》八卦,接著就是《歸藏·齊母經》,下列六十四卦名(實際只有五十六卦),可證這六十四卦就是《齊母經》,故屬諸卦名於《齊母經》。

《晉書·束晰傳》言「《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觀李過《西溪易說》引《歸藏》六十四卦卦序確有《周易》卦序類似,而卦辭不同,可見《齊母經》相當於《歸藏易》的《序卦傳》。而所引《西溪易說》《歸藏·初經》與《歸藏》六十四卦序毫不相干,而與《連山》之旨相合。既然《初經》屬於《連山》,汲冢書中應有《連山》,《束晰傳》說「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連山》或已折壞不能釋讀矣。

3.《三易》初經與立嫡繼承製度:

愚以為:彝族立嫡以幼,故八卦六子首艮,此《連山易》也。殷商尊母,八卦坤先乾後,《歸藏》是也,秦簡《歸藏》與傳本《鄭母經》相同,《鄭母經》即《尊母經》,鄭,奠也,尊也。周室立嫡以長,故八卦六子首震,此《周易》是也。

(三)世傳《連山》首艮並非六十四卦首艮,而是乾坤六子首艮:

前人對此已有質疑,焦循《易圖略·論《連山》《歸藏》第一》:

惟《連山》、《歸藏》,言人人殊,大率多以《連山》為伏羲而夏因之,《歸藏》為黃帝而殷因之。又謂《連山》以艮為首,《歸藏》以坤為首。婦不可以先夫,則坤不可為首也;子不可以先父,則艮不可為首也。伏羲作八卦,重六十四卦,其首皆以乾坤,故曰「乾坤定矣」,何得又首艮、首坤之說?殊足疑焉。以余推之,《連山》者,當如干令升之說,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是也。艮位東北,坤位西南,《彖》辭及之四時首春,春始於寅,當東北艮位,艮成終亦成始,故曰《連山》。「首艮」非六十四卦之序以艮為首也。……《連山》、《歸藏》明術數者也。鄭康成云:「殷陰陽之書,存者有《歸藏》。」謂之陰陽之書,則陰陽五行家言也。大幽、堪輿之屬,托諸神農、黃帝,《連山》、《歸藏》蓋即其類。……周公制官,以《連山》、《歸藏》存諸太卜,示卜筮之占可參用之而已。……文王屏《連山》、《歸藏》而繫辭,猶孔子屏辛廖卜、楚丘卜、徒父、史蘇等之說而作《十翼》。……然則周公存之太卜,何也?曰以《易》教論,則術數在所屏,以術數論,則《連山》、《歸藏》實為陰陽五行之正宗。……

(四)帛書《易》卦序、京房《易》、《連山易》三者的關係:

京房(前77—前37年)的老師是焦延壽,焦延壽的老師是孟喜,史家認為這一派的易學不屬於《周易》正宗。

《漢書·儒林傳》:

(孟)喜從田王孫受《易》。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博士缺,眾人薦喜。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

這種不屬於《周易》的《易》書只能是《連山》《歸藏》之屬了。

世傳「火珠林」納甲筮法(即六爻納甲筮法)源於《京氏易傳》,京房《易》卦序與帛書《易》類似,也是分為八宮,八宮之序為乾、震、坎、艮、坤、巽、離、兌,六子之序恰與帛書《易》相反。前邊已證明納甲屬於《連山易》,帛書《易》卦序也屬於《連山易》卦序,所以京房《易》是在《連山易》的基礎上創建的。

《易本命》納甲、京房《易》納甲、虞翻納甲、《周易參同契》納甲的一致性說明納甲淵源甚早,屬於古《易》傳承。而爻辰體系(地支)則有京房《易》爻辰、鄭玄爻辰、《乾鑿度》爻辰各不一致,說明爻辰非古《易》傳承,屬易家新創而沒有定規。

(10月29日)

京房《易》與帛書《易》有密切的淵源,二者皆將六十四卦分為八宮。但二者也有明顯的差異,二者八宮排序不同,每宮八個別卦的排序也不同。帛書《易》八宮上卦的次第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下卦的次第是先取與上卦同者,然後以乾、坤、艮、兌、坎、離、震、巽為序。而京房《易》上卦的次第是乾、震、坎、艮、坤、巽、離、兌,下卦則是按變卦:初爻動為一世卦,二爻動為二世卦,五爻動為五世卦,以五世卦為基礎,四爻動為遊魂卦,以遊魂卦為基礎,下卦全變為歸魂卦。遊魂卦的下卦是八宮卦主的錯卦,故名遊魂;歸魂卦下卦是八宮卦主,故名歸魂。

京房《易》六子以震為首,震為起,起是自下向上振舉,故每宮卦序按自下向上變爻。

帛書《易》六子以艮為首,艮為止,故無變卦,每宮皆是上下重卦。

京房《易》和帛書《易》都是建立在《連山易》基礎上,京房《易》發展了《連山易》的卜筮系統,其用途仍然是卜筮。而帛書《易》只是用了《連山易》的卜筮卦序做外殼,而照抄《周易》古經的全部卦爻辭。由於《周易》古經富含哲理,孔子云「《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遺言焉」,這就為帛書《易》打下了義理說《易》的基礎。

隋·蕭吉《五行大義》云:「七八為靜,九六為動。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氣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氣消也。……故八靜也。……夏殷尚質,以用靜爻占之。……周備質文,故兼用動爻。」

李石曰:「按《乾鑿度》曰垂皇策者蓋伏羲,用蓍卦已重矣。然而世質民淳,法惟用七八,六十四卦皆不動,若乾止於乾,坤止於坤,不能變也。夏商因之,皆以七八為占,《連山》、《歸藏》是已。後世澆薄,始用九六為占(《周易》),不如是不足以應天下之變。」

《連山》《歸藏》,占其不變者,爻稱七八。《周易》占其變,爻稱九六。故帛書《易》卦序以重卦而成,與《連山》《歸藏》之旨相同。而京房《易》卦序尚變,但每宮有三個卦的上卦仍是宮主,且每宮的上爻皆不變,此效法「艮止」也,艮,陽在上而止,可見京房《易》與《連山》有密切關係,而且京房《易》的納甲完全繼承了《連山》《易本命》的納甲。

京房《易》不用卦爻辭,用五行推理,五行源自河圖太陽曆,前已述《易本命》《連山》與太陽曆、河圖有密切關係。

帛書《易》的卦序雖然源自《連山易》,但卻把《周易》的卦爻辭附著上,這是因為《連山易》的卦辭只是重卦之象,卦辭即最初的六十四卦名。《周易》的《大象傳》不言變卦、爻象,而是以上下重卦觀象,法重卦之象以修身立德,此是《連山》《歸藏》遺風。

筆者在「從《周易》中尋找《連山易》的蹤跡」一文中說,姤卦的《大象傳》是《連山易》的遺存。夏代君主稱「後」。后稷、后羿等的「後」,都是君主的意思。於是我們可以推定《易經》第四十四卦姤的《大象傳》「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誥四方」是夏代的筆法,同時與《說文》對「後」的解釋如出一轍:

後,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後也。

「施令以告四方」即「以施命誥四方」,姤卦上乾為君為後,下巽為命(巽卦《大象傳》「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故愚以為姤卦在夏代《連山易》時期當為「後卦」,後是姤的本字,《周易》姤卦已沒有了「後」義,而是遘義(遘,遇也。商周時「後」始用於君主配偶,後,偶也,遂以遘代後),故古本《周易》用「遘」字,唯王弼用「姤」(《雜卦》仍用遘),或得古義也,乾為君為後,巽為命為長女,姤從後從女,正是由姤卦卦象組合所造之字。

學者大都以為《易傳》為哲學書,《周易》古經為卜筮書,非也。不惟《周易》,《連山》《歸藏》皆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也,此「天人合一」之學即今之哲學,皆有「德義」焉。今以《尚書》虞夏為例論述之:

《尚書·虞書·大禹謨》說: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從。」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於元龜。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卜不習吉。」

這與大禹《洪範九疇》「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之旨相同。《大禹謨》又說:

益贊於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此明言天道與人德的關係。

《尚書·虞書·皋陶謨》說:

允迪厥德,謨明弼諧。……亦行有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此明言人德。

《尚書·虞書·益稷》說:

帝(舜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為。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禹曰:……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

此明言觀象,「日、月、星辰」,「六律、五聲、八音」與《易本命》「日、月、斗、四時、五音、六律、八風」類似。又《周易·繫辭傳》云: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作會」,衣也。「作服」,裳也。上為衣,下為裳,效法乾坤天地也。此人事效法天道也。

「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尚書正義》曰:「塗山,國名。辛日娶妻,至於甲日,復往治水,不以私害公。」「夏道」《連山》重山,故以山為國名;辛壬癸甲,《連山》重納甲也。

皇甫謐《帝王世紀》引《連山易》曰:

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啟是也。

這段文字與《尚書·虞書·益稷》禹「娶於塗山,辛壬癸甲」相似,可見《連山易》實為夏代眾多典籍之彙編,《易》六十四卦因上古伏羲所傳而列於典籍之首,故以《易》名統之。(2012年11月6日19:29:29)

2012年5月7日:

(五)帛書《易》崇尚《連山易》的筮法和卦序,故只有「天一地二」章沒有「大衍之數」章:

帛書《繫辭》之所以只有「天一地二」章沒有「大衍之數」章,這是因為帛書《易》崇尚《連山易》的筮法和卦序,其「天地定位」之初經以及卦序的排列都是《連山易》的系統,而納甲源自《連山易》,《連山易》使用納甲筮法,不用「大衍五十」筮法,所以刪掉了「大衍之數」章。帛書《易》保留了「天一地二」章,這是因為「天一地二」章正是納甲之源。

《連山》初經卦序為:

乾坤艮兌坎離震巽乾坤

《周易集解》引虞翻注「天一地二,以至天九地十」之下,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注之,列表如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將以上三欄並列如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乾坤艮兌坎離震巽乾坤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這個排列與八卦納甲完全相同,這再次證明納甲屬於《連山易》系統。研究《京房易》和納甲筮法的學者會發現今之納甲只是一個擺設,從來沒有人使用納甲來推算,筮法只是使用納支(爻辰)的五行生剋旺衰來推算吉凶,與納甲毫不相干。這是因為納甲是遠古的傳承,雖然後人不用了,但出於敬重祖先文化的傳統,所以一直保留在現在。

就像《周易》的「大衍之數」揲蓍從天文曆法找依據一樣,《連山易》數字筮法也是如此,十天干就是上古的天文曆數。數字筮法早在伏羲之前就已存在。1983—1987年,河南舞陽賈湖裴里崗文化遺址發掘距今9000~7800年的349座氏族墓葬里,有23座墓內陪葬有多為背、腹甲同出的烏龜殼。這些龜甲多為二、四、六、八的偶數組合(可能已有陰陽概念),在背、腹甲同出的龜殼裡,還裝有數量不等、顏色不一的小石子。這些龜甲石子就是伏羲氏時代被視為「神物」的筮占工具。大汶口墓地出土龜甲,甲內有四到六粒、十餘粒、數十粒小石子,或骨針、骨錐。石子為大小兩類,大的一類略如櫻桃,小的一類與豆粒相似。個別龜甲有燒灼的痕迹,這是龜卜的萌芽,可見龜筮先於龜卜。

從《大戴禮記·易本命》講日、月、北斗、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八個數,實際與八卦和納甲對應,《易本命》屬於《連山易》,《連山易》最初筮數用一至八。考古發現的商周筮數卦中出現的筮數絕大多數是一、五、六、七、八,古漢字的數字。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說,從一到四都是積橫畫為之,故將二、四併入六,三併入一。三十二條筮數卦共有168個數字,奇數和80,偶數和88,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易》以道陰陽,奇數與偶數的數目相對等。這說明商周筮數卦並非用「大衍之數」揲蓍所得,很可能是使用八數筮法(也有可能是十數筮法,或將九歸入七,十歸入六。也不排除有的筮數卦是「大衍之數」所得)。

周原筮數卦開始出現九,戰國天星觀竹簡筮數卦只有一、六、八、九四個數,秦代四川理番縣版岩墓葬中出現的陶制雙耳罐右耳銘文一八七一八九,又一個漢代的,左耳外有一六十。

《繫辭》「天一地二」章在古文《易》中與「大衍之數」章分開,說明西周時期數字筮法與「大衍之數」揲蓍之法並行於世,愚以為「大衍之法」程序繁瑣,與高深的天文曆數密切相關,應該屬於周室的「天機」,可能為王室成員如文王、武王、周公等人專用,「天一地二……天九地十」十數數字筮法操作簡單,可能為大夫、士族所通用。而帛書《繫辭》沒有「大衍之數」只有「天一地二」,這是基於帛書《易》尚《連山》的傳統。

《易本命》(《山書》)言「三百有六十」為「乾坤之美類」,《周易·繫辭傳》大衍之數章言「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兩者足以相發明,可見《周易》大衍之數、乾坤之策是對《連山易》筮法的繼承和發展。(2012年10月28日09:25:16)

五、水族《水書》與《連山易》的關係:

水族《水書》與《連山易》的關係,學者們論述最多。水書先生謝朝海在「水書《連山易》與《周易》的異同」文中說,水書易水語的讀音為「連散」,即「連山」(按:《易本命》三為艮,為山,三、散、山音近假借)。水書《連山易》中也有類似於京房《易》的占筮體系,納甲、爻辰完全一致。

水書研究專家韋章炳先生在「芻議《連山》、《水書》與含山玉版之謎」一文中認為水書就是失傳了數千年的古易《連山》。韋章炳先生介紹了他的三個重大研究成果:一是水書可以破解6500年前含山玉版之謎;二是水書就是失傳了數千年的中國古易《連山》;三是水書中的「口頭水書」就是上古「口頭易」的遺存。韋章炳先生從六個方面充分論證了以上觀點。他認為,一是古人敘述《連山》易時說的「山山相連」是水文字的「山」;二是水書和《連山》都有八萬言;三是水書與《連山》一樣,都是古代卜學,且以「言」的形式表述易理;四是水書與《連山》不僅都以「山」為卦,且有兩個相同的山名;五是水書和《連山》有相同的文化特徵,即80%是干支符號;六是從水文字是象形文字的特徵分析,很多專家已經研究認為水書的創製年代與《連山》大致相同。他還認為「口頭水書」中含有大量華夏古音等。

52萬字的《中國水書探析》是韋章炳先生潛心研究水書幾十年的學術性專著。書中介紹說,《水書》有八山:

艮為艮山,水語讀「敢棍木」,

震為整山,水語讀「整控人」,

巽為亨山,水語讀「亨土棒」,

離為歷山,水語讀「歷雅蒙」,

坤為奮山,水語讀「奮喪夫」,

兌為兌山,水語讀「兌哈南」,

乾為兼山,水語讀「兼朵馬」,

坎為坎山,水語讀「坎朵牢」。

愚按:水語的第一字是卦名,後兩字言卦德。

艮、敢,音近假借。震、整音近假借。巽為風,風、亨音近假借。離為麗,與歷音近假借。坤為順,與奮音近假借。乾為健,與兼音近假借。

艮為止,「敢棍木」或為以棍木遮攔。震為「整控人」,即管理人,李過《西溪易說》引《歸藏·初經》震為釐,釐,理也。巽「亨土棒」,巽為木。

離為「歷雅蒙」,《太玄·文》:「罔、直、蒙、酋、冥。」《玄文》並說明:「直,東方,春;蒙,南方,夏;酋,西方,秋;罔,冥,北方,冬。」黃壽祺案:「直之言殖也。直為繁殖,故以為春;蒙為蒙覆,草木修長,故以為夏;酋為蓄聚,萬物成就,故以為秋;罔、冥為閉藏,無形,故以為冬也。」故離為蒙。

坤「奮喪夫」,坤為母也,母壽長於父也。「兌哈南」,義不明。「兼朵馬」,乾為馬也。「坎朵牢」,坎為勞卦,《西溪易說》以坎為犖,「犖」、「牢」皆是「勞」的假借。坎為陷,《荀九家》「坎為桎梏」,故坎為牢。

《西溪易說》引《歸藏·初經》:

初乾其爭言。(按:《說卦傳》戰乎乾)

初坤榮榮之華。(坤卦古有草木之象,《坤·文言》曰:「天地變化,草木蕃」。)

初艮徼徼鳴狐。(《說卦傳》艮為狗,為黔喙之屬。故亦為狐。)

初兌其言語敦。(兌為言)

初犖為慶身不動。(坎為勞)

初離離監監。(《說卦傳》:相見乎離。監,見也。)

初釐燂若雷之聲。(震為雷)

初巽有鳥將至而垂翼。(其義不明。巽為進退。《易·明夷》:「明夷于飛,垂其翼。」王弼註:懷懼而行,行不敢顯,故曰垂其翼。)

六、秦簡《日書》與《連山易》的關係:

《水書》主要內容是《日書》。水書研究專家韋章炳先生說過:「水書和《連山》有相同的文化特徵,即80%是干支符號。」干支五行是《連山易》的主要特徵。夏後、商王名字多使用天干。《日書》在先秦竹簡中頻繁出現,而且往往與《易》類並列,如與秦簡《歸藏》一塊出土的竹簡中就有大量的《日書》。根據桓譚《新論》「《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簡」的特徵,秦簡《歸藏》四千餘言已符合《歸藏》全貌,故《日書》當屬於《連山》系統。

根據晏昌貴「簡帛《日書》與古代社會生活研究」一文的介紹,近年來,在考古發現出土的戰國秦漢簡帛中,即含有大量的《日書》及相關的文獻材料,計有:①湖北江陵九店楚簡《日書》;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日書》殘片;③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乙種;④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甲乙種;⑤湖北沙市周家台關沮秦簡《日書》;⑥湖北江陵岳山秦牘《日書》;⑦江陵王家台漢簡《日書》;⑧湖北隨州孔家坡漢簡《日書》。《日書》文本結構的一個基本特徵,是以天文曆法為經,以生活事件為緯,以五行為基本理論,共同交織成一幅日常社會的多彩畫卷。

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有艮山圖,圖文如下:

此所胃(謂)艮山,禹之離日也。從上右方數朔之初,日及枳(支)各一日,數之而復從上數。【日】與枳(支)刺艮山之胃(謂)離日。離日不可以家(嫁)女、取(娶)婦及入人民、畜生(牲),唯利以分異。離日不可以行,行不反(返)。

按:《說卦傳》「艮為山」,《連山易》為夏易,首艮。《日書》說艮山圖為大禹作,艮山圖輪廓形似「山」字,故艮山圖屬《連山易》。文中「日」為天干,枳(支)為地支,按朔(初一)甲子日自上右向左數,得夾(刺)艮山干支:丙寅、甲戌、戊寅、辛巳、己丑、癸巳、丙申、甲辰、戊申、辛亥、己未、癸亥,此與天水放馬灘秦簡乙種《日書》三一八上「離日」吻合:「丙寅、甲戌、戊寅、辛丑〈巳〉、己丑、癸巳、丙申、甲辰、戊申、辛亥、己未、癸亥,是謂離日,不可入官。」辛丑或為辛巳之誤。

七、從《說文》十天干釋讀以及古文字看《連山》八卦納甲:

「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從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頭宜為甲,甲象人頭。」

按:乾納甲,乾為首,故甲象人頭。

「乙:象春草木冤屈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乙承甲,象人頸。」

按:坤納乙,坤為地,順承於天,故坤乙象人頸。坤為柄,柄,頸也。

「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從一入冂。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凡丙之屬皆從丙。徐鍇曰:陽功成,入於冂。冂,門也,天地陰陽之門也。」

按:艮納丙,艮為門闕,丙字甲骨文、金文皆象門。

「丁:夏時萬物皆丁實,象形。丁承丙,象人心。」

按:兌納丁,兌為口,位在酉(西),丁字古文象牖(窗),酉牖同音。

「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承丁,象人脅。」

按:坎納戊,戊,我也,吾也,故戊為軀幹。戊,從戈。迫脅,以威力恐人也。

「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

按:離納己,「象人腹」,《說卦傳》離「其於人也,為大腹」。己,自己,故為腹。

「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臍。」

按:震納庚,震為雷。雷字金文含申字,申,庚也。

「辛:秋時萬物成而熟,金剛味辛。……辛承庚,象人股。」

按:巽納辛,「象人股」,故《說卦傳》「巽為股」。

「壬: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於野』。戰者,接也,象人裹妊之形。壬承辛,象人脛。」

按:乾納壬,《說卦傳》「戰乎乾」。帛書《二三子》曰:「龍戰於野者,言大人廣德而下接民也。」

「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

按:坤納癸,象人足,足接地,坤為地。水土,皆地也。

八、「八萬言」《連山易》體系彙集:

(一)《連山·初經》:乾坤艮兌坎離震巽。發現於晉汲冢書,誤以為是《歸藏·初經》。彝族八卦流傳至今,與《連山·初經》同(神農先天八卦)。

(二)《連山易》納甲:乾納甲壬、坤納乙癸、艮納丙、兌納丁、坎納戊、離納己、震納庚、巽納辛。文獻最早見於《易本命》,京房《易》、《參同契》沿用之,散見於甲骨文、金文和《說文》。

(三)《連山易》六十四卦序:即帛書《易》六十四卦序。發現於1973年出土西漢馬王堆帛書《易》。

(四)《大象傳》是《連山易》卦辭之遺存(另成文)。

(五)《連山易》後天八卦即傳本《說卦傳》後天八卦。干寶引用之。

(六)《連山易》八經卦類象即傳本《說卦傳》類象。

(七)《夏小正》屬於《連山易》的天文書(還有《左傳》所引的《夏令》)。

(八)《山海經》屬於《連山易》的地理書。

(九)《大禹謨》、《皋陶謨》、《益稷》、《洪範九疇》屬於《連山易》的人文書。

(十)《易本命》《山書》屬於《連山易》體系。

(十一)河圖、太陽曆屬於《連山易》理論基礎。

(十二)《靈樞·九針論》《孫子算經》皆《連山易》遺法。

(十三)《水書》屬於《連山易》體系。

(十四)《日書》屬於《連山易》體系。

(十五)《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屬於《連山易》之醫書。《神農本草經》以山石礦物(硫磺、硃砂之類)為上品,艮為山石也。《湯液經法》五味五行互含變化圖式,揭開了「仲景方」的奧秘。


推薦閱讀:

闖王故里新發現:大順金庫、洪門當鋪,設在拓家畔
女人被你迷倒的六個表現,你發現了幾個?
當我們行走在日本的小鎮,卻好似私奔在地中海
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科學發現:宇宙不止九個維度
發現號能順利返航嗎?

TAG: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