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社會學家說是因為性太易得

城市

董芷菲昨天

結婚率下降到底是經濟學問題還是文化問題?

跟前幾代相比,現在的美國年輕人結婚率更低了:調研機構皮尤 2014 年的調查顯示,25 歲以上的美國人里,23% 的男性和 17% 的女性從未結過婚,而在 1960 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 10% 和 8%。

結婚時間也延後了。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數據,首次結婚的年齡(中位數)一直在不斷增大。2016 年該數據在美國男性中是 30 歲,女性是 28 歲;1996 年分別是 27 歲和 25 歲。

明尼蘇達州大學的 Steven Ruggles 估計:目前 20~30 歲的美國人中,將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選擇終身不進入婚姻。比之前歷史上的最高值 10% 高出許多。

為什麼不結婚?有研究顯示經濟形勢和所處階級很關鍵:有穩定工作的男人更可能結婚。中高收入的年輕人比收入低的年輕人更可能結婚。

不過,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社會學副教授 Mark Regnerus 在進行面對面訪談和問卷調查之後,認為廉價、過於易得的性愛是美國人結婚率下降的原因。 他出了本書論述自己理論《Cheap Sex(廉價的性:男人、婚姻和一夫一妻制的改變)》。

Regnerus 認為過去傳統婚姻中的性有這樣的「經濟原理」:男人是需求方,女人是供給方。他稱其為「交換型的關係」。女人提供性(他認為通常情況下女性是性行為的「守門人」),男人提供家庭的資源、承諾和忠誠等。他認為過去這種傳統的交換型關係有利於婚姻的產生(雖然也導致了很多女性在婚姻中的從屬關係)。

而現在,隨著女性走出家庭工作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她們不是那麼需要男人的「資源」了,因為她們中一些人能做到自給自足。男人也就不需要像過去那樣付出足夠的代價才能獲得性。

他認為其他讓性越來越容易的因素包括:因為避孕的措施,性行為比之前更安全,婚前性行為和正式關係之外的性更加常見,也沒那麼恥辱的屬性了。網路和技術帶來的各種相親和約 X 的軟體也為性提供了一定便利。

根據 2014 年他參與的「美國戀愛關係」對 1.5 萬人的調查,40 歲以下男性中 32%的人在和女性開始建立關係之前會先上床。他研究的訪談對象不少表現出來這樣的態度:會在「享受了足夠自由」之後選擇結婚。

「現在的年輕人還是和過去(幾代)一樣,希望婚姻能長久而忠誠,只是他們沒發現這需要審慎、自控和智慧的決策,」Mark Regnerus 說。「不是愛情已死,而是婚姻對男性的激勵——讓他們能犧牲或者作出承諾的那些(觀念和習俗)瓦解了。所以婚姻的道路比過去更加迂迴了。 」

關於結婚率下降是個經濟學問題還是文化問題,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一般左派會將其視作經濟問題——他們覺得如果低學歷(比如高中畢業)的男性能獲得更好的工作,那麼結婚率可能將上升。而右派可能會把結婚率下降歸結為文化上價值觀的改變。如果按這種角度劃分,Mark Regnerus 的觀點可能偏保守的一派。

《大西洋月刊》的編輯 Julie Beck 認為 Mark Regnerus 在性別上犯了純粹主義的錯誤。他的假設是:所有男性都很渴望性,相比之下,女性比男性更重視負責任的性(而不是玩玩而已)。不過實際上,對待性是否謹慎不是能通過性別劃分的——這世界上也有保守而忠誠的男性,以及對待性開放的女性。「他像你奶奶似的,不停地告誡你:如果男人嘗了牛奶,就不會買奶牛了,」Julie Beck 這樣說。

題圖來自 Pixabay

  • 結婚率
  • 性愛
  • 社會學
  • 推薦閱讀:

    圖說:職場年輕人應避免的職場誤區
    重返20歲——身處年輕人與老年人互不理解的時代
    有沒有那一個瞬間覺得年輕真好
    毛小雨:誰砸死了自由戀愛的印度年輕人
    婚姻法新解拯救婚齡年輕人?

    TAG:社會學 | 社會 | 美國 | 結婚 | 年輕人 | 年輕 | 社會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