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焦慮媽媽成功轉型好媽媽?

發表於2015-11-18 17:43:01

你允許老公有自己的時間,但又抱怨他為家庭付出太少;

你總要負責安排全家人的事情;

你很想休息一下,但家人要你去休息時,你卻閑不來;

希望家裡永遠一塵不染,孩子永遠快樂,當事情不能完美,你又會內疚;

老公對孩子的教育,家務的幫忙,你不太看得上,可又希望他猜到你在想什麼;

……

媽媽們從未像如今這般焦慮,好像由不得自己不多想。做媽媽必須這樣嗎?為什麼越焦慮孩子狀態越差?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更重要的是,媽媽的焦慮,到底能夠帶給孩子什麼?

身份:全能照顧 vs 保姆媽媽

儘管為孩子的衣食住行操碎了心,這並不代表就是好媽媽。照顧是積極的、有效的,而不是讓自己深陷於繁雜之中。

情緒:合適的情緒表達 vs 情緒僵化

焦慮使人緊張,缺乏柔軟和彈性,情緒表達因此容易失控。一個內心有空間的媽媽,情緒表達是合適的。

控制:對孩子分離個體化 vs 焦慮控制

分(這)離(是)個(什)體(么)化(鬼),簡而言之,在心理上,孩子從與媽媽一體化的狀態,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媽媽的焦慮和控制會阻礙孩子正常分離。

怎麼辦?心理學家來幫你

來認識兩位心理學家,第一位是梅蘭妮·克萊因。

她是弗洛伊德同時代的精神分析師,在克萊因之前,沒有人進行過兒童精神分析。她認為:兒童第一個產生關係的是母親,關係構成了心智生命的本質。

第二位,客體關係理論的代表人物威爾弗雷德·比昂。

他提出了「容器」的概念,在親子關係中的含義是:成長是充滿挑戰的,當孩子面臨任何難以面對的情緒和感受,母親就是他成長最好的容器。

搬出這兩位響噹噹的人物,其實只想說一個道理:做母親是一種天性,也是後天學習,焦慮顯然並不能幫助你成為好媽媽。

3+1親子課堂:如何從焦慮媽媽成功轉型好媽媽?

什麼是3+1?

三次紮實的技術性課程+一次答疑

為什麼要3+1?

脫離了實踐的理論,很難改善家庭教養方式,所以壹心理親子課堂既有理論鋪墊,也提供針對家庭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案。

課程學什麼?

課程信息

一個月四次課總費用:180元/位

本課程適宜:0-16歲孩子的父母;教育工作者;心理學愛好者

講師:胡慎之

資深心理諮詢師,從業十餘年,精通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領域。

諮詢師鮮有的跨界能力,長期活躍於專業領域和公眾領域,創立心理類網路節目《世道胡說》,點擊量超過310萬,引發公眾對心理觀念的強烈討論和關注。

以心理專家的身份,參與備受關注的青少年真人秀《變形記》,並寫出同名書籍,教導父母面對最頭痛的問題:孩子叛逆,解決緊張的親子關係。

以兩個兒子的育兒經歷為藍本,寫就《童心密碼》,講述兒童心理發育,教會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應對自如。

加入國內多檔節目,包括《心理訪談》《變形計》《婚姻保衛戰》《一虎一席談》等。

主辦方

壹心理

課程形式

在線視頻直播,微吼為唯一直播平台


推薦閱讀:

吳思:轉型清算律
「光州事件」與韓國製度轉型
Its Microservices ...Its docker ...Its orgnization structure - 肖然
新零售時代,零售行業如何「新」出未來?
張千帆:憲政轉型與人格再造的中國使命(第3頁)———愛思想: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TAG:媽媽 | 焦慮 | 成功 | 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