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36種心理效應(15-25)-終身學習-中國教育人博客

教育中的36種心理效應(15-25) (2010-07-09 17:22)

  • 標籤: -  分類: 與你分享
  •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十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多盛水——提高木桶的整體效應,不是去增加最長的那塊木板的長度,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補齊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和好學,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環節。比如說,我兒子升入初中以後,語文、英語、政治等文科學習成績很好,但數學成績不夠理想,我多次和兒子談心,父子倆共同摸清為什麼數學成績是一塊「最短的木塊」,然後要求兒子下功夫多做數學練習題,平時在學習過程中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實踐證明,注意「木桶」效應的運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的學習成績綜合排名在班級中的名次上升了不少。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十六):霍桑效應

      在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仍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家長,要盡多地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泄式的滿足,他們自己會感到輕鬆、舒暢。如果他們的困惑得到解除,所有的問題家長能幫助解決,提出的建議家長能得到採納,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自信,這就是「霍桑效應」在家庭教育中的最大啟示。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十七):刺蝟效應

      「刺蝟」效應可以用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來形象地說明: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怎麼也睡不舒服,困為各自身上長著刺,緊挨在一塊,反而無法睡得安寧,幾經折騰,兩隻刺蝟拉開距離,儘管外面寒風呼呼,而它們卻睡得甜乎乎的。

      獨生子女沒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養成不善於團結,不善於同情,不善於競爭,不善解人意,缺少協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我們有些家長變成了「小皇帝」的傭人,使孩子成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處處圍著孩子轉,什麼事情都依順孩子,甚至孩子提出無理要求,也採取遷就縱容的態度。從心理角度看,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特殊的心理地位,決定了家長與孩子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離,與其像兩隻刺蝟「緊挨在一塊,反而無法睡得安寧」,倒不如保持一種「親密有間」的關係,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愛而不寵,養而不嬌,對孩子做到嚴格管教,精心培養才是真正的愛。

      總的來說,在獨生子女教育中我們家長還存在著不少誤區,今天寫的內容是幾個零碎的片斷,但願能起一個借鑒的作用。如果我們平時多琢磨各種「心理效應」的得與失,那麼我們的家庭教育就能做到更加的科學化、規範化。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十八):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 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了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二元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這種超限效應在我們的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在批評學生時,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批評完後,過了一會,又覺得意猶未盡,又重複批評一次,接著還是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批評,使學生極為不耐煩,討厭至極。其實第一次挨批評時學生可能已經接受了老師正確的觀點,並下決心進行改正,但是在第二次,學生的厭煩心理就會出現,如果再來第三次,那麼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說不定因而演變成反抗心理。這樣,我們教師是好心人辦了壞事情。由此可見我們教師對於批評不能過度超量,應恰到好處,點到為止,這一點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另外教師的口頭撣,如「對不對」、「是不是」等也會造成超限效應。有時有的學生甚至不聽老師批評的內容,而去數老師在整個批評中有幾個「對不對」,這樣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十九):情緒效應

      古希臘有個傑出的哲學家叫漠克利特,。他總是笑臉迎人,不擺架子,被人美稱為「含笑的哲學家」。

      由此受到啟發,現在的商店、賓館的服務員都開展了「微笑服務」,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緒效應。同樣如果我們在平時給學生以笑臉,給學生以信任,那麼在學生犯錯誤時即使我們嚴厲批評他,他也會認為是為他好,能虛心而較快地接受老師誠懇的批評。因此,我們要清除惟我獨尊的心理,尊重學生的人格,在校內主動積極地雙向感情交流,相信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二十):空白效應

      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

      空白效應在批評時的合理運用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如:批評之後最好留有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窮追不捨」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相反如果喋喋不休地批評學生,會使學生心扉緊閉,效果極差。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二十一):近因效應

      心理實驗表明: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最後一句話決定了整句話的調子。例如:向考生說:「隨便考上一個學校,該沒有什麼問題吧?雖然基礎不好。」或者說:「雖然基礎不好,總能考上一個學校吧?」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只是語句排列的順序不同,但給人的印象是全然不同的,前者給人留下悲觀的印象,後者則相反。因此我們教師在批評學生時,應注意語句的選擇、先後順序,儘可能使它產生一個良好的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告訴我們:怒責之後莫忘安慰。例如,批評之後說:「也許,我的話講得重了一點,但願你能理解我的苦心。」用這種話作結束語,學生就會有勉勵之感,認為這一番批評雖然嚴厲了一點,但都是要我好。相反,如果用「值了沒有」「如果再犯,我決不饒你」,等窮凶極惡、命令式的結束語,只能給學生留卞一個可惡的印象。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二十二):易感效應

    由於先前的學習已經改變了學習者的知識結構,當再一次遇到這個學習材料時,他就會更容易覺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潛在意義。這種現象稱為易感效應。它常被同化理論用來解釋早複習對新知識的學習與保持的影響。同化理論認為,當新獲得的意義還比較清晰和完整地保持在認識結構中時,再一次接觸這個已學過的材料,已經獲得的認識內容會使學習者產生這種易感效應。因此,較早地進行複習,學習者易於覺察更精細的意義和微小差別。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二十三):月曜效應

    由於星期日的休息,擾亂了學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學習秩序,學習意志下降,注意分散,精神不振,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這種現象稱為月曜效應。這種效應在每天的早上和下午第一節課中也常會出現,在假期過後的開學那段時間也甚為顯著。按理休息之後應該精神倍加,效率提高,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而是按照月曜效應規律發生。有人把它也稱為月曜病。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二十四):連帶效應

       教師評改論文式試題時常常產生的一種現象,它是由前後試題的連帶關係造成的。前一試題的得分常常會影響到後一試題的得分。在客觀式的試題中,這種連帶效應不易產生,因為客觀式試題前後各題的界限比較分明,而且標準答案也比較確定,不會產生遊動;而論文式試題的標準答案卻留有遊動的餘地。目前高考閱卷中,採用了「流水作業」批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連帶效應。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二十五):免疫效應

      當學習的材料發生了顯著的遺忘後再進行複習時,學習者因發現了遺忘的內容,故能激起複習的動機,他不再把複習看成是多餘的事,就在複習中加強了努力和注意;在這們的複習中,學習者還能發現造成遺忘的原因,如新獲得的知識模糊不清,未充分分化,不穩固等,於是就在複習時想方設法加強薄弱的部分。因此,把它稱為遺忘的免疫效應,這種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麼早晚複習的效果無明顯差異的現象。因此,在教學中,要靈活地安排這兩種複習方法,兩者都不可偏廢。


    推薦閱讀:

    一張圖看懂中國教育為什麼有底氣
    為什麼大部分教師都不願意當班主任?
    一枚定時炸彈——反思中國教育
    資中筠:中國教育再不改革,人種都會退化(深度好文)
    教育反思:我們為什麼對教育如此焦慮?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 學習 | 心理 | 博客 | 終身學習 | 心理效應 | 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