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古代十大狀元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狀元

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而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歷代狀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共有592人。這592個狀元中,亦各有千秋。

中國歷史上唯一可考的駙馬狀元——鄭預 自古以來,民間就經常把駙馬與狀元這兩個詞聯繫起來,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實際上中國歷代可考的駙馬狀元只有鄭顥一位。鄭顥是唐會昌三年的狀元。本來他早有婚約在身,中狀元後打算迎娶盧家的千金。可是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萬壽公主許配給他,鄭顥偏偏不愛公主,非娶與自己青梅竹馬的盧家小姐。唐宣宗便讓宰相白敏中說服他,白敏中費盡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誘,終於迫使他娶了萬壽公主,婚後兩人生活得並不幸福,後來鄭顥多次彈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虧,替白敏中壓下了彈劾的奏章。

臉皮最厚的狀元——裴思謙 唐文宗時,宦官仇士良掌權,朝臣的生殺予奪,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謙當時只是一個秀才,但他巴結權貴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與仇士良打得火熱。這一年,裴思謙心血來潮,想當個進士,便向仇討了個帖子,去找當年的主考官高鍇。高鍇為官清正,將他轟了出去。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狀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謙又拿著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高鍇早把裴思謙忘掉了,對他說:「狀元已經有人了,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裴思謙厚著臉皮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就說:「既然如此,我要見裴秀才。」裴說:「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讓他當了狀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個狀元,此君臉皮之厚,狀元中無人可比。

相撲撲出的狀元——王嗣宗 宋太祖趙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親臨講武殿舉行殿試。考生王嗣宗、陳識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試卷均為上乘之作。誰為第一?太祖實在犯難。最後馬上得天下的太祖讓二人角力(即相撲),勝者為狀元。王嗣宗便與陳識在大殿上撲鬥起來,結果陳識倒地,王嗣宗奪得了當年的狀元。

最自信的狀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書生到山東某縣遊覽。知縣大人得知該書生頗有文采,便設宴款待。知縣的公子很蔑視那書生,問其有何特長,書生說工詩。公子便讓他誦讀一首,書生誦了一首,最後一句是:「挑盡寒燈夢不成。」公子一聽,大笑說:「此乃一瞌睡漢。」書生十分氣憤。這書生便是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一舉奪魁。他寫信給那公子:「瞌睡漢如今中了狀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聲:「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輸你一籌。」第二年,新科狀元正是這位公子——胡旦。綜觀科舉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當屬第一。

身份最高的狀元——趙楷 宋徽宗的三兒子趙楷,偷偷地參加了重和元年的科舉考試,由於他文採的確非凡,竟一路披靡,進入了殿試。在殿試中發揮更是出色,奪得了頭名狀元。發榜後,趙楷將實情告訴了徽宗。徽宗高興之餘,怕天下士子說閑話,就把當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為狀元。據傳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參加科舉,並獲得第三名(探花),但畢竟不是狀元。所以趙楷便成了中國歷史上身份最高的狀元。

最悲慘的狀元——陳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間,福建閩縣人陳安於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為大明第六個狀元。巧的是,這次中進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紛紛上告主考官偏袒同鄉,貶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張信、陳安等12人複查。這時又有人舉報張信、陳安有意將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試卷交皇上審閱,這本來莫須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將陳安革除功名,車裂而死。陳安僅僅做了不足20天的狀元,便死於非命,下場極為悲慘。

最受人推崇的狀元——康海 明孝宗時,28歲的康海進京參加會試,他發誓要奪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還是被魯鐸奪去了,他僅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氣,對眾人說:「會試時讓了魯鐸,殿試時決不再讓他人!」殿試時,康海果然發揮出色,一舉奪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絕。送皇上審閱時,孝宗也讚不絕口,聲稱:「我大明一百五十年來,無此佳作,此卷變今絕古!」遂硃批康海為狀元。 當初會試時康海不服魯鐸的氣,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氣,第二名孫清便是一個。他對眾人說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強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時的文章,嘆服。跑到康海家裡,對著他拜了半天,稱自己甘願為徒。皇上、首輔和同年的讚譽,使康海名揚天下,朝野景慕,爭一睹其風采。能與康海家沾上點邊的,都引以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過官,南京人便聲稱:「康狀元乃南京風水所出。」

富有傳奇色彩的狀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狀元,在他中狀元之前,浙江民間便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浙江的狀元在大清朝是「始於史,終於鍾。」殿試時,他的試卷被主考官擬為第三,皇上御覽時,十分推崇他的書法,說:「此人楷書工整,必定是個正人君子」於是欽定他為狀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後一個狀元叫鍾駿聲,驚人地驗證了「始於史,終於鍾」的說法。

最能吃的狀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間丁丑科的狀元。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加之思路、寫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試時揣了36個饅頭。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賴也要賴在考場里把文章寫完,怕到時挨餓,所以要帶足乾糧。 果然,天黑了,考生們都交了卷,李蟠才剛剛開了個頭,監考官過來催他交卷。他急得滿頭大汗,聲淚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學生畢生之業,在此一舉。請千萬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寫完。」監考官見他可憐,就發給他幾支蠟燭。這時他帶的36個饅頭早已吃完,又厚著臉皮要了幾個饅頭,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這件事後,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竟破例讓他當上了頭名狀元。與他同榜的探花做詩一首調戲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土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自此,「餑餑狀元」李蟠傳遍士林。

最僥倖的狀元——畢沅 畢沅中狀元前是軍機處的一個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與同僚儲重光、童鳳三人在軍機處值班。此三人都順利通過了會試,準備參加於4月26日舉行的殿試。儲、童二人想回寓所準備明天的殿試,便對老實的畢沅說:「我倆書法好,有望奪魁。你書法不行,就別做非分之想了,替我倆代勞吧。」清朝殿試的確有偏重書法的現象,而畢沅的書法又的確不行,就答應了。當夜,陝甘總督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摺轉到軍機處,畢沅詳加研讀。沒想到第二天殿試考時務策,題目正是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畢沅胸有成竹,揮筆立就。開榜結果,畢沅高中狀元。儲重光中了榜眼,童鳳則列二甲第六。當儲、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後,無不嗟嘆。

【延伸閱讀】

古代科舉軼事:名字好長得帥皆可成狀元

【核心提示】當咸豐皇帝即位時,有位應試的孫姓舉人立即悄悄改名為「孫慶咸」。開科後,雖然他的文章平平,但考官看見這個名字好,為博新主子歡心,遂將他取為會試第一名。

科舉,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對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廣泛影響,很少有一種制度能夠和它相比。比如,深深滲透到中國人思想和血液中的狀元文化就是一例。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結束。現代高考制度和過去的科舉制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文化的血脈是無法割斷的,延續過1300多年之久的科舉文化對中國人思想的潛移默化影響,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我們都無法迴避。

「狀元」稱號最早出自唐朝

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始施行,直到清末廢止,其間除了蒙元初期的幾十年停止了一段,無論是歷時長久的統一王朝,還是不斷更迭的五代十國;無論是漢族人建立的帝國,還是少數民族政權,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之久。

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秦以前的商周時代主要是貴族世襲制。戰國時諸侯紛爭,得人才者昌,出現過下級士族及庶民大量登上政治舞台的現象。兩漢時代主要行「察舉制」,就是定期由郡國長官聽取「鄉舉里選」的意見,考察轄區內的人才,薦舉給中央去做官。魏晉南北朝時,察舉演化成為「九品中正制」,察舉大權完全掌握在各地的豪門世族手中,以致弊端叢生,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種非常有害於人才發展的局面。

隋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地方豪族把持察舉的特權,「九品中正制」漸廢,開始試驗由中央設科目,地方舉人才,經考試後入仕的作法,這就是科舉制度的開端。又因為隋煬帝喜文學,他始設的「進士科」後來成了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一科。

整個隋朝大約只考四五次,開頭考取的叫秀才,後來考取的才叫進士,總共只有秀才進士12人。

唐代「選士多因隋制」,初期科目之名繁多,據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統計,「見於史者凡50餘科」,是名副其實的「設科取士」、「分科舉人」。武則天以後,每年常規考選的科目,只有「進士」和「明經」兩科了。宋代王安石變法後,只留下了進士一科,元、明、清相沿不變。雖不是「分科舉士」了,但「科舉」這個稱謂卻一直沿用下來。 「狀元」一詞始於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又稱狀頭。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朝廷開辦貢舉,考取進士四人,第一名是孫伏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唐代的狀元還不像後世那樣受人艷羨。唐代狀元並不為史書所特別記錄,兩《唐書》里有傳的狀元,如王維、柳公權、李固言,只稱「中進士第」,並不強調其狀元頭銜。而且,唐代考中狀元也和其他進士一樣,只有再通過吏部試才能入仕做官。

唐代狀元沒有高出一般進士之上的特殊榮耀,這和當時的考試與錄取方式等很有關係。狀元既不是像宋代那樣由皇帝經殿試「欽點」,也不是全憑考場上的答卷定名次,通常是由考官決定。而考官受人請託和接受推薦,取誰為狀元都屬正常現象。

宋朝狀元最「拉風」

唐代科舉,考試和錄取透明度都很大,所謂通關節,是指在考前就和主考官約定,用不著在考場內、答卷上或在閱卷時作弊,雖不正大光明,卻也不違法。

自宋太祖禁止公薦,科考逐步過渡到以答卷定棄取。宋真宗時,建立起相當完備的考試規則,試卷糊名彌封,不論主考官出於什麼動機——受請託、受賄或是愛才,要想預定錄取誰,都不能公開進行了,完全憑考場上的答捲來定錄取與否。

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視科舉,宋太祖親自行殿試,由皇帝定狀元。殿試的定製,使皇帝成為座主,他選定的第一名門生當然重要。宋太宗曾親自寫詩賜與呂蒙正、胡旦、陳堯叟等狀元。狀元及第,立即授予很優的官職,並且升遷很快。北宋狀元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而政績為史家所稱道者,有呂蒙正、王曾、李迪、蘇易簡、蔡齊等。

宋代朝廷竭力給予新科進士各種榮耀。新進士錄取後,皇帝親自一一接見並賜宴(如聞喜宴、瓊林宴等);詔令宮中衛士為狀元清道開路,前呼後擁,公卿以下無不駐足觀望,連皇帝也行注目禮。其情景之壯觀,就是出外領兵打仗、奏凱還師的將軍回京,場面也不及此。

宋代科舉,起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治平三年(1066)英宗正式規定,此後每三年舉行一次,並成為定製,為歷代所遵循。

北宋殿試前三名均稱「狀元」;南宋時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並為後代所沿用。狀元一詞的來歷前面已經說明過,而第二名好比榜中的眼睛,故稱榜眼。探花則源於唐朝杏園的探花宴選少年俊秀者為探花郎的習俗。

權臣之子得中狀元也有政治鬥爭

明正德六年,四川新都人楊慎考中狀元,他父親楊廷和是當時的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楊慎是現任宰相之子中狀元的第一例。雖也曾引起一些竊竊私語,如有人說,殿試首席讀卷官、內閣首輔李東陽先把策題告訴了楊慎,楊慎才「所對獨詳」,但楊慎的學識淵博,才思敏捷,素為朝野所公認,所以即使到嘉靖初年楊慎父子以「議大禮」而獲罪,政敵們也並不糾纏此事。後來楊慎最終成為明代成就最為突出的大學者,就更堵死了所有非議者的口。

但是明萬曆初年,宰相張居正的兒子張懋修中了狀元,引起的議論可就紛繁複雜,導致的後果更是非常嚴重的了。

張居正是明代最有權勢的宰相,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然而功高震主的張居正,在皇權至上的時代結局必定是悲劇。萬曆十年,張居正病死,不久明神宗就削奪他的一切封贈,隨即抄家。

萬曆四年(1576)鄉試,張居正的兩個兒子張嗣修、張懋修考中舉人。這並不算稀奇,到此為止人們也不會說什麼。然而到萬曆五年會試,張嗣修一甲二名考中榜眼。人們雖不敢明言,但懷疑的目光、私下的議論就難免了。更令人驚愕的是萬曆八年會試,張懋修狀元及第,大魁天下,更讓許多人心生不滿。直言敢諫的御史魏允貞上疏,認為「輔史子弟不應中式」,立即遭遇貶黜。張居正位高權重,他認可了的事,誰也不能說三道四。可是兩年以後張居正去世,張懋修、張嗣修兄弟考中狀元、榜眼的事,便成了張居正的一大罪狀,有人揭發說張懋修的狀元策是他人代作的。結果張氏兄弟的功名雖然沒有被明令革除,但他們都以父罪而「謫戎」,命運也很悲慘。反對張居正的人更給張懋修加上了「關節狀元」以至更難聽的「野鳥為鸞」的惡名,很難洗刷清楚了。張居正死時,他的第五個兒子尚幼,有人作詩嘲諷:「狀元榜眼盡歸張,豈是文星照楚鄉。若是相公身不死,五官必定探花郎。」

有了這樣的先例,以致後來萬曆二十年前後的首輔沈一貫,為了避嫌,竟讓本來很有才華的兒子沈泰鴻放棄科考。沈泰鴻對此不能理解,結果父子反目成仇。

「卷面外因素」造就的狀元

在狀元錄取中,除了權勢因素的影響外,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姓名、相貌等,有時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名字只是一個符號,但在科舉時代,有時因一個名字,竟關乎得失,繫於禍福。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殿試,原擬第一名是孫曰恭。當大臣們把寫好的名單呈明成祖朱棣過目的時候,朱棣一看就連連說,不行不行,孫暴怎能做狀元。古人直行書寫,曰與恭連起來看,看著就像個暴字。最後按皇上的意思,將第三名的邢寬點為狀元。朱棣為什麼忌諱這個暴字而推崇寬字?這有很深的心理因素。因為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本來沒有資格做皇帝,是通過陰謀和武力而奪取皇位的,因為害怕別人說他殘暴,所以對暴字有特殊的敏感。他力圖在晚年樹立一個寬厚仁慈的形象,邢寬因此得了便宜。因為朱棣認為,邢寬這個名字隱含著「刑政寬和」的意思。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壽。這一年的殿試中,主考官們發現應試舉人中有個叫王壽彭的,壽彭是壽比彭祖的意思,彭祖是傳說中的老壽星,活了800多歲。為討慈禧歡心,考官們決定擬王壽彭為第一名,呈太后審定。果然慈禧見了這個名字很喜歡,很順利就欽點他為狀元。

也有投機取巧、臨時改名的。當咸豐皇帝即位時,有位應試的孫姓舉人立即悄悄改名為「孫慶咸」。開科後,雖然他的文章平平,但考官看見這個名字好,為博新主子歡心,遂將他取為會試第一名。

名字取得好不好很重要,相貌長得帥不帥關鍵時刻也會成為決定因素。洪武四年(1371),明朝舉行開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本來擬定郭沖為狀元,可是朱元璋覺得此人貌不驚人,不足以顯示大明帝國的新興氣象,於是將氣宇軒昂、相貌堂堂的吳伯宗點為狀元,「以壯國威」。

明弘治十二年(1499)殿試,原定浙江人豐熙為第一名,但因為豐熙一隻腳有毛病,就改選廣東南海相貌不俗的倫文敘為狀元。但豐熙的對策寫得很出色,皇帝十分讚賞,就定他為一甲第二名,卻賜同狀元及第,作為安慰。豐熙成為戴狀元冠的副狀元,千古僅此一例。

古代狀元軼事

狀元平均年齡大約三十歲

歷史上的狀元大都是青年,據統計,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狀元,其及第時平均年齡如下:

唐朝狀元平均29.4歲;

宋朝狀元平均29.6歲;

元朝狀元平均29.5歲;

明朝狀元平均32.3歲;

清朝狀元平均31.9歲。

據傳說,狀元中年齡最大的是北宋時期的梁顥,參加科考47年,登龍門時已82歲了。梁顥中狀元後,官至翰林學士、當過開封府尹,到92歲才壽終正寢。而他的兒子梁固,後來也考取了狀元。

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要數唐朝的賈至和明朝的丁顯,都是17歲得中狀元,可謂少年得志。關於丁顯還有一段趣事。據說當年殿試前夕,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枚特別大的釘子牢牢釘在牆上。朱元璋第二天閱卷時看見丁顯這個名字,丁者釘也,顯者應夢也,丁顯就被欽定為狀元,人們稱之為「應夢狀元」。

順便說一句,《鍘美案》寫陳世美考中狀元後被招為駙馬,富貴變心、殺妻滅子,結果被包公處死。由於這個故事廣泛流傳,很多人往往認為科舉時代凡考中狀元的,都很可能被招為駙馬。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歷史上,被招為駙馬的狀元只有唐代的鄭顥一人。原因也很簡單,古代仕子大都早婚,待到中狀元時,一般早就結婚生子了。

「連中三元」 歷史上只有17人

宋代確立了科舉考試的地方、禮部、殿試三級考試製,所以也就有了「連中三元」的說法。宋代的「三元」,指科舉考試中地方解試、中央禮部試和殿試中的三個第一名,即:解元、省元(禮部是尚書省所屬的一個部,禮部試又稱「省試」)和殿元。

一個士人能中「三元」實在太難了,即使真正的文才超眾,也還少不了幸運。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他在禮部試所作《有教無類賦》和殿試所作《有物混成賦》,都被視為模範答卷,長期為人傳誦。王曾官至宰相,是中國科舉史上僅有的十幾名「三元」中的佼佼者。

金代前期很長一段時間,科舉分鄉、府、省、殿四級考試。在大定三年,竟奇蹟般地出了一個連中「四元」的孟宗獻。金世宗知道了非常高興,本來狀元例授「從七品」,這次皇帝做主,破例授予孟宗獻「從六品」官員。不過,孟宗獻出仕不久就去世了,未見事功,他只是在科舉史上留下了一個「四元」的佳話而被後人所知。 據統計,連中「三元」,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狀元只有17人。

蘇州是最名副其實的「狀元窩」

有人做過統計,自隋唐至明清1300年間,大約進行過科舉考試788次,有名字記載的狀元671名。在歷史長河中,狀元畢竟寥若晨星。可這樣少量的狀元,也出現了「狀元窩」奇觀。

福建永泰縣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間接連出了三位狀元,即蕭國良、鄭橋、黃定。後人在縣城建「三元祠」以為紀念,並作詩曰:「相去未逾一百里,七年三度狀元來。」

「狀元窩」最突出的是蘇州。明清兩朝共出狀元204名,而蘇州獨佔34名。其中清朝狀元114名,蘇州佔27名,紹興8名,杭州6名,山東曲阜5名,這四個地方竟佔全國狀元總數的40%強。而蘇州可算名副其實的「狀元窩」。

更令人稱奇的是父子兄弟翁婿同登龍門,可謂一門佔盡風流。唐代科舉還有「察舉遺風」,所以父子兄弟狀元也較多,大約出現了七八次之多,而明清時代也都不只一次有這種現象出現。

最後一個狀元未辱名節

清光緒三十年(1904)舉行殿試,狀元是劉春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1872-1944),河北肅寧人。據說當初原擬狀元是廣東人朱汝珍。因為名字中有個珍字,慈禧最恨光緒帝的珍妃,因此慈禧就把朱汝珍一筆勾掉,換上本是第五名的劉春霖。因這時恰逢大旱,最盼甘霖。

劉春霖狀元及第後不久被派往日本留學,辛亥革命後一度隱居家中不參與政事。「九一八」事變後,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派人以溥儀名義邀請他擔任教育部長,劉春霖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斷然予以拒絕。日寇侵佔北平後,漢奸組織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以同科進士身份拉攏他擔任北平市長,也被劉春霖當面痛斥。1944年劉春霖因心臟病猝發辭世,時年73歲。

歷史上曾有一個女狀元

有一齣戲叫《女駙馬》,寫馮素珍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招為駙馬的事。現實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女狀元,出現在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時期。太平天國於1853年定鼎南京後就開科取士,先後錄取幾百名進士,其中文武狀元7人。太平天國還專門設立女科,錄取的女狀元名叫傅善祥。

傅善祥只有19歲,一舉奪魁,轟動天京。傅善祥最初在東王府任記室,也就是當秘書,後提升為殿前左丞相。 (北京日報)

推薦閱讀:

一輩子不缺錢花的手相盤點
盤點:澳洲八大名校申請全攻略(圖)
盤點007系列電影26位「邦女郎」(組圖)
盤點遭千夫指萬人罵的十大女星【圖文】

TAG:中國 | 古代 | 盤點 | 狀元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