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析「為了大家,不顧小家」

寫下這篇文字的時候,我告誡自己,盡量做到不要評判。但是今天的內容觸動了阿暖的某個情結,所以可能很難做到中立。但願不會冒犯某些朋友。

前幾天看電視訪談節目,有一個老教師向欄目組求助,訴說她的事業和家庭之間的矛盾。

這位老教師已經60多歲了,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眉目清秀,舉止得體,令人一見即生親近之意。

她從事特殊教育,開辦了一個自閉症兒童教育機構,多年來忙於這個事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獲得了很多自閉症兒童家長的讚譽和感激。

然而一切獲得都是有代價的。她不關注自己的身體,無法照顧家庭,深愛她的丈夫默默的把這些責任承擔下來,對她的唯一要求是——要她適當的多休息一下,能有時間去公園走走。

(看到此處一定有人感動了吧。不過這不是阿暖的淚點,也不是阿暖的重點,所以,且聽阿暖繼續道來。)

她求助的原因主要是她和女兒的矛盾。她的女兒已經結婚生子,遠在海外。

在自我介紹中,這個老教師是這樣說的「我把所有的愛和情懷都給了孩子們」……「但是唯獨,我內心最虧欠的一份愛,就是我的女兒」……她承認對女兒態度嚴厲,疏於照顧。當女兒需要她的時候,她經常不在。

後來,在她想對女兒的孩子表達一些關懷的時候,女兒爆發了。這位教師是這麼描述的:「她(女兒)覺得,你根本就不管我的孩子,你還發表什麼意見,你有什麼資格這麼說!我就覺得,我錯在哪裡了?」

她當然不知道錯在哪裡了。因為她覺得自己沒錯。當然,其實這也並不是她的錯。

讓阿暖試著分析一下吧。

(一)

在她的成長曆程中,在她的教育體系里,在她的人生經驗里,「捨己為人」才是一個靈魂的的高貴所在。我們小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不就是「甘於奉獻」嗎?不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嗎?再往前推二十年三十年,被洗腦的一代人只有更甚。

所以,在她的潛意識裡,這個「超我」的價值觀念已經深深的嵌入了她的靈魂,哪怕是利人利己,都會有濃濃的愧疚感。更何況,她的職業是老師。我說不清,是因為她是一個超我很強道德感極高的人所以才選擇了老師這個職業,還是這個職業把她塑造成了這樣,也許兩者皆有吧。

如果只有一個人,她當然可以毫無顧忌的去實現她的「捨己為人」的價值。但是她還有家庭。不過這並不能阻擋我們一向視「界限」如無物的國人。在國人的觀念里,我,不只包括我,還包括「我的」。我的父母,我的兒女,我的家庭,都是「我的」,都要從屬於「我」。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我判斷為「我的」,都可以被我支配,都可以被我拿來犧牲。

當然「沒有界限」這件事一個極端的反例是,沒有「我」,「我」不存在,「我」是從屬於「我的」,我的家庭/家族,我的父母,我的兒女,唯獨沒有「我」。在這種情況下,被我判斷為「我的」,我可以為他們奉獻一切。

假設,這位老師是這個前者,那麼,她當然不會認為她錯了,她只會認為別人錯了。無論誰說都沒有用,因為她的潛意識說了:「你只有這樣做,你才有價值」。這不怪她,真的。

(二)

在節目中,她的老伴說了好幾次「根本停不下來」。這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停不下來,為什麼明知虧欠女兒還不去補償,反而變本加厲的傷害她?為什麼明知虧欠女兒卻堅決的認為自己沒錯,認為女兒不懂她不支持她於是不肯原諒女兒,甚至要和女兒斷絕關係?一個母親就是這樣愛女兒的嗎?如果只是想,卻從來不做,那麼,這愛還是愛嗎?這不過是幻想而已吧。

當然,她一定是認為自己愛女兒的,甚至她可能堅信不疑,這個世界上,最愛女兒的是她。當然啦,幻想總是無所不能的。在幻想的世界裡,她當然最愛女兒了。不然,當女兒爆發的說「你根本就不管我的孩子,你還發表什麼意見,你有什麼資格這麼說」的時候,她怎麼會有那麼多委屈那麼多憤怒那麼多不甘?這委屈來源於一個錯誤的認知「我愛你,所以你也要愛我」;「我愛你,所以你要理解我」,「我愛你,所以你要支持我」。但是,憑什麼別人要這麼做呢?

即使她真的愛女兒,也不能要求女兒同樣愛她,即使她為了女兒犧牲了一切,也不能要求女兒同樣為你犧牲一切。這才是愛,否則,就是交易。只有交易,才能明碼標價。

何況,這位老師,她並沒有為女兒犧牲任何東西呢,不,也許她犧牲了,她犧牲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的責任。

其實她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她是矛盾的,她一方面知道自己是虧欠女兒的,一方面卻又堅決的不想補償女兒,她一方面因為虧欠女兒而痛苦,另一方面因為不肯補償女兒而煩惱。另外,還有一個力量在撕扯著她——她自己的夢想,她自己的價值,她不想放棄,她不能放棄,她沒有辦法沒有力量放棄。

這麼痛苦,怎麼辦呢?那就工作吧,用工作忘記這些矛盾這些糾結,暫時讓這四面八方的痛苦不再撕扯。所以,她成為一個工作狂,在工作中她能耐心細心溫情脈脈,誠如片中所言「一談起自閉症的孩子們,S老師則一臉的幸福和自豪」。是的,只有這樣她才覺得幸福,覺得自豪,這是女兒給不了她的。

此時忽然想起無數美劇和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場景,父母會對孩子說:I am proud of you。有幾個國人父母這樣說過?國人父母可以去跟別人炫耀,我家孩子多麼優秀多麼爭氣,但是面對孩子是吝於一句誇獎的。為什麼?因為去向別人炫耀,可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使他們獲得存在感,而誇獎孩子則不會。這應該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甚至已經變成中國人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此處阿暖就不深入了。

(三)

這位母親是個十分有控制欲的人。用精神分析來說,是肛欲期固結。她的控制表現在節目中的時時處處。她說對女兒要求嚴格,她不容女兒有反對的意見,女兒稍一反抗,便能觸動她那脆弱的不堪一擊的自尊,使她出離憤怒,憤怒到與她的骨肉形同陌路。

在一方面來說,她是很有力量的,堅持自己的夢想,堅持把自己的愛給別人,而不是自己的家人。這裡可能隱藏著一個非常堅固的核心信念「我不配」。但是,人還是想得到愛的,所以,她會發展出另一個信念「我只有不停的把愛給出去,才可能換來一點回應」,當然她給出去的對象,不包括「我的」,而是「我的」之外的事物。

所以在另一方面,她是十分沒有力量的。她沒有力量從這個埋藏在潛意識深處的情結中掙脫出來,只能被它控制。

(四)

這位母親,她不幸福嗎?並不是。她的幸福感有她自己滿足的通路。她自己說了「看著這些自閉症的孩子一點一點進步,我真的覺得很幸福,很自豪。」所以,她很幸福呢。而且她很幸運。她很幸運有一個深愛她的丈夫,她很幸運有一個聽話的,聰明的,一直期待著她的女兒。在她描述女兒保胎時說的那句話的時候,「什麼時候我生出一個這樣(自閉症)的孩子,你就如願了。」當然女兒說的是氣話,她聽了是感到自己憤怒,自己委屈,然而聽在我的耳中,只看到了女兒的無奈和失望。

(五)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們必須明確一點,無論出發點如何,。於社會而言,她稱得上高尚。於家庭而言,她也是有功有過且功大於過的。一方面,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她可能忽視了女兒,甚至傷害了女兒——但是,誰家孩子沒被父母傷害過?另一方面,她給女兒樹立了一個勤奮的,自強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女人的形象。女兒的成功,未嘗不是向這樣一個「好媽媽」認同的結果。當然在女兒心裡,一定還有一個忽視自己的,傷害自己的「壞媽媽」,當這個壞媽媽投射出來,女兒便反抗,便爭吵,便委屈,便憤怒。當那個「好媽媽」投射出來的時候,女兒就關心她,愛護她,理解她,支持她。

關於女兒

另外,要說說女兒。觸動我情結的其實是女兒。

首先,從道德從法律從傳統上來說,女兒已經成年,也許不應該要求從父母那裡獲得什麼幫助。養孩子是女兒的事,母親不幫你是天經地義的事。我想其實理智的女兒也知道這一點。但是,人都是感情的動物。

理智上來說,成年的女兒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感情上來說,當一個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他首先一定會想到家人朋友。但是,如果他的親人明明有能力也不幫他的話,想像一下,他會是多麼的失望呢。為什麼別人有的他沒有?為什麼別人唾手可得的他千求萬請也得不到?

如果這個孩子,他是在充滿了愛和關懷的家庭里長大,也許他失望一會兒就算了。但是如果他的成長環境是被忽視,是感受不到愛和關懷,會發生什麼呢?

要知道,孩子不會考慮各種各樣的情況、理由,他只會想,是我不好,所以我沒有,我得不到。看,一個自卑的孩子就這樣被成功的塑造出來了。當然自卑也不全然是壞事,正因為自卑,我們才更加努力的追求。然而很多時候,自卑阻礙了我們前進的步伐,隔斷了我們獲得幸福的能力。

回到現在,女兒的求助被拒絕的這個事件,就會觸發由此形成的情結,我把這個情結的名字叫做「無助」。當小小的她的要求一次一次被拒絕被忽視,當她的求助一次一次得不到回應,就會有一種無助、孤獨和茫然的感覺瀰漫開來。她會覺得,沒有人是可以信任的,沒有人是能夠幫助我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有自己。這種情緒感受,是十分痛苦的,而這個情結,這些感受,會被生活中類似的事件喚起。

說一說節目中在她的描述下的女兒吧。

她退休以後,女兒給她買了很多健身卡,讓她去放鬆,去鍛煉,去享受生活。——女兒是愛她的。

女兒在事業上、學業上,家庭上都挺不讓她操心,女兒很優秀的。她對女兒一向很嚴厲。——這就是控制呢。

女兒因為身體原因,懷孕是十分艱難痛苦的歷程。女兒先兆流產,在家裡保胎,她給孩子在家裡上課,自閉症的孩子會情緒崩潰,尖叫,哭喊,女兒煩躁憤怒,她說「這是保胎嗎?什麼時候我生出一個這樣的孩子,你就如願了。」她委屈了,而女兒呢?該委屈的不應該是女兒嗎?

她陪女兒做B超,到了上課的時間,她把女兒扔在醫院自己回去上課了。

女兒生產後,她沒管過孩子,突然有一天終於有空關心一下孩子了,發現孩子腹瀉,於是她對女兒說「你給他吃什麼了?」我想,這句話一定不是輕言慢語的出來的,一定帶著指責的語氣,但是可能她沒意識到,於是女兒爆發了,女兒說「你根本就不管我的孩子,你還發表什麼意見,你有什麼資格這麼說」。我想,在女兒小的時候,一定有很多次不容女兒解釋直接指責的場景。

平心而論,女兒的爆發是有原因的。然而這位母親覺得自己被冒犯了。她覺得她儘力了,她女兒不理解她,她沒有錯。她的憤怒來自權威地位被挑戰,來自控制感的喪失,來自自戀的受挫。

她要求女兒向她道歉,女兒道歉了,可她不接受,女兒多次努力,她都不接受….然後她居然想斷絕母女關係。

這個時候,我分明看到一個被遺棄的小女孩,在寒冷下雪的夜裡瑟縮成一團,連一根火柴都沒有……

女兒長久以來,都非常非常努力的想讓媽媽看她一眼,可是媽媽就是不看她。

媽媽自己也說了「無論女兒動之以情還是曉之以理,就是打動不了我。」

為什麼女兒打動不了她?天下的父母不都是愛孩子的嗎?

然而並不是。

這世上有很多父母是沒有愛的能力的。他們不會愛自己,不會愛自己的人,如何會愛別人呢。她以為的投向外界的,給予自閉症兒童的是愛,然而那並不是。那只是滿足她願望的工具。她不愛自己的根源是,她覺得——我不配。

這不怪她。怪的是她的成長環境。

並不是只有DNA才能遺傳。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和DNA同樣顯著,甚至更加顯著。

為什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並不僅僅是因為龍有龍的基因,鳳有鳳的基因。而是因為,龍從小看的學的是行雲布雨,鳳從小看的學的是棲於梧桐,鳴於朝陽,而老鼠從小學的就是打洞。

前面這個故事,並不是個別現象,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體驗,或者更接近母親,或者更接近女兒,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罷了。所以,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怎樣把這一代一代的循環在自己這裡終結。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內容也許有點零散,但寫這些的時候,阿暖是深深的投入其中的。童鞋們姑妄讀之吧。)


推薦閱讀:

蜂箱尺寸問題!大家來討論
香港四大家族之何家族譜(四)
跟大家聊聊「命」和「運」
摩納哥打尤文圖斯,大家看好摩納哥的青春風,還是尤文?
聽說大家都喜歡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