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思變」:智能工廠是趨勢 無人工廠也要人

去年是對中國製造業極具意義的重要一年,隨著《中國製造2025》戰略部署的推進以及「互聯網+製造」的落地,使「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成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

作為國內三大家電集團之一的美的也在去年加快了智能化改造步伐。日前,美的空調首次對外公開其位於廣州南沙工業園的全智能生產線。截至去年底,美的空調在自動化生產改造已累計投入10億元,平均自動化率為16.9%,高於行業7%的平均水平。而這兩條全智能生產線內機自動化率達到64%,外機達到65%。

通過互聯網技術把人與設備組成一個系統,並通過移動終端實現技術人員對生產的監控、訂單的即時反饋以及消費者的定製化服務,這是美的對智能製造的理解與追求。

「嚴格有效的數字化控制使得空調關鍵設備控制點得到控制,一次組裝合格率也大幅度躍升,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更加提高了產品質量。」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但事實上,美的在智能製造上的道路並不好走,除了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攻破一連串世界性和行業性的難題以外,無人化工廠隨之帶來的還有人力資源結構調整等一系列變化。而在這場浩浩蕩蕩的機器換人大潮中,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實現生產效益最大化,是美的乃至於所有製造企業的新課題。

探索智能化生產

記者在生產現場看到,美的空調的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從內部工藝到外機組裝、大到壓縮機小到螺絲釘的組裝,在相當大程度上實現了機器人的標準化作業。

據現場技術人員介紹,每一個工件都會有相對應的條碼,通過信息化系統識別,機器人會「知道」哪一個零件應該配套哪一款機型,這樣不僅實現了一條生產線能適應多種空調機型的生產,更能讓相對應的信息進行捆綁,及時通過數據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提高產品品質。此外,該生產線還利用了移動終端對生產進行管理和控制,實現管理移動化與決策數據化。

「利用互聯網把設備和人連在一起組成一個系統,再利用感測器技術,讀取當中的數據,通過計算機去分析再反饋到終端,非常便於工作人員的監控和管理。現在都用智能手機,效率提高不少,這就是智能製造的一部分。」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廣州智能工廠總經理汪小進告訴記者。

「當時談C2M(顧客面向製造)概念的時候,我們不太相信。當中的一些技術例如抽真空、母解,包括一些運行方自動,這些智能化技術在這個行業內還是沒有的,幾乎沒人敢做,在日本、德國、美國也是。而且空調的型號非常多,讓自動化生產增添了更多的難題。」參與涉及和製造全智能生產線的博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楊榆強說。

吳文新認為,全智能工廠最終的目的是品質穩定、成本最優、柔性交付。他舉例道,一條普通生產線換型時間要45分鐘,一次組裝合格率只有97%,而現在的全智能生產線換型時間只要3分鐘,一次組裝合格率高達99.9%。

事實上,互聯網等信息化智能技術的運用不僅僅體現在內部互聯。美的認為,在產品最終完成並包裝完畢後,通過直接掃描每個產品身上的「ID」號碼就能馬上與電商取得聯繫,而電商也能通過移動終端跟蹤訂單,實現了供應智能化與內外互聯。

「電商的發展讓消費者對產品有了個性化定製、更加快捷方便的需求。比如現在想下個訂單,但不喜歡我們的白色外觀,通過APP確定顏色後轉到業務部門,經過標準設計轉化生產後配送到家,最終實現品質穩定、個性化更高、柔性交付。智能化還要這樣適應發展潮流。」吳文新表示。

汪小進表示,從自動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的戰略部署是美的空調基於「互聯網+」的三階段戰略規劃,未來美的空調會進一步加大機器人的投入建設,推動從製造智能化到「全價值鏈」的智能化,更會在供應、訂單、研發、產品、生產智能化上加快步伐。

尋找人機平衡

生產的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帶來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減少了勞動力。據吳文新表示,隨著機器人數量的增加,家用空調事業部的操作工數量從2011年5萬人的峰值下降到2015年的2.8萬,2018年將會繼續下降到1.6萬。

這樣的改變同樣發生在其他事業部。美的廚房電器事業部微波爐公司總經理劉輝告訴記者,三年前微波爐公司的生產性崗位大概有1萬個,經過了近三年公司在機器人方面持續的投入,目前工人數量已經下降到7000人,未來三年還要繼續減少3000人。

而來自美的中央空調的數據顯示,該事業部近3年通過對核心零部件和全自動組裝生產線的改造,生產效率提升了70%,生產線人數下降50%,人機比達到4%以上。

美的中央空調事業部國內營銷公司經營部市場推广部長黃國強告訴記者,未來中央空調還會繼續推進機器換人。「用機器取代人手最大的好處是效率大幅提高,同時產品質量可以更加穩定,而且現在的年輕人並不喜歡工廠裡面枯燥的工作。」據黃國強表示,儘管一線工人的薪酬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招工難以及流動性過大問題仍然困擾著大部分家電生產企業,這也是美的加快機器換人的客觀促成因素。

汪小進告訴記者,美的空調在做智能化之前,生產線的負荷強度非常大,員工也有部分在流失,因此在人員遞減上,公司採取的主要是「只出不進」的方式來逐步減少人手。

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美的集團累計投入使用800多台機器人,自動化改造預計投入50億元,未來兩年預計每年會有500台新增機器人投入使用,兩年後保有量計劃為1800台。美的集團機器人產業項目總經理甄少強此前更透露,「更長期的規劃是達到上萬台。」

如此高額的投入真的會比減少的勞動力成本划算嗎?記者注意到,不僅是美的,就連更早著手建設智能工廠的海爾同樣從沒有對外公布過單線的改造/建設成本,更不用說回報周期等實際問題了。

事實上,楊愉強在談到智能生產線改造的四大難點中就提到了經濟效益的問題。「哪些地方應該用機械手,這個機械手應該配多少工人,才能達到最大經濟效益化,這個是蠻困難的,也讓投資者和我們都很頭痛。」楊愉強說。

不過,吳文新認為,實現智能化是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必經之路,從長遠來看一定是好的。而且實現智能化應該把品質放在考慮的第一位,不能單純用勞動力成本來衡量。

「智能智造工廠、無人化工廠,並不是一個人都沒有,設備管理還是需要人。」吳文新透露,美的正準備推行線上操作工用本科畢業生計劃,以適應智能生產線對操作人員提出的新要求。

汪小進告訴記者,實現智能化後,人力資源方面也會發生相對應的變化,比如說,打螺絲的崗位沒有了,但需要更多懂得機器人調整技術和生產線技術的人,未來也會更加重視技術人員的招聘和培養,並會有相對應的員工培訓計劃等,以貼近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潮流。


推薦閱讀:

中國最美的12個時辰
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微笑(第39輯)
非常大氣的緊身牛仔褲,散發出清新甜美的氣息
【圖片資料】精美的動態圖片
邂逅你,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見

TAG:趨勢 | 工廠 | 美的 | 智能工廠 | 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