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考炎黃帝師容成子氏族部落發展與遷徙

尋考炎黃帝師容成子氏族部落發展與遷徙

(2015-08-20 09:55:09)

標籤: 歷史 文化 分類: 太行山文化藝術

炎黃帝師容成子氏族部落

發展與遷徙

李俊傑

高平市長平之戰研究會以地方地域文化為核心,著重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古代戰爭人物。近幾年來,在研究長平之戰文化的基礎上,拓展研究領域,跟蹤地域特色人物炎黃系列氏族部落的發展與遷徙,對三皇五帝時代頗有影響的一位神話人物,部落首領有容氏容成子故事進行探索,有容氏部落與神農氏炎帝部落一樣,同呼息,共命運,主要生活在太行山地區。《逸周書·嘗麥篇》記述,蚩尤驅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述,即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蚩尤兵敗被殺。因此拉開了華夏民族和開國之戰,被史界稱為「涿鹿中原」之戰。《莊子·在宥》記載:「廣成子(容成子)南首而卧,黃帝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列仙傳》云:「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說明涿鹿之戰,炎、黃二帝拜容成子為師,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阿,在河北省涿縣一帶,打敗了蚩尤苗氏部落的進攻。之後,又與黃帝合作,三戰而得天下,打敗神農氏炎帝,逼炎帝南遷湖北隨州、湖南炎陵地區。《莊子》云:「老子師容成」。因老子李耳拜其為師,容成子最後被尊稱為「道教先驅」,成為戰國時期「八仙」之一。就此,筆者想與大家談一下「有容氏容成子」與炎、黃二帝的關係,以及其後裔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一、有容氏成名於炎黃涿鹿之戰

「有容氏」之謂,也稱大容氏、容成氏、庸氏、容氏。在三皇五帝時期已經成名於世。稱之「容成子」人物,是有歷史背景的,「有容氏」應當是容成子的真實姓,而非名或字,因為與炎黃二帝拜其為師,打敗蚩尤成名於世,被後人尊稱為「容成子」。在我國古代社會,能成為「子」的人物,一般必有成就,否則不會被稱為「子」,「成子」完全是後人對其功勞的演義。在原始社會中有容氏及其後裔氏族部落,與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部落,同時繁衍生息在華夏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主要生活在太行山地區。《莊子·胠篋》記載:「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列子》云:「黃帝與容成子居空桐之上(今甘肅平涼市西北)。」說明容成氏與神農氏、軒轅氏等氏族部落,同時代生活於黃河流域,強壯豐腴之後,由西部地區遷徙太行山,主要盤踞在太行山之巔峰羊頭山周邊地區,這裡更適宜先民生存,形成華夏氏族部落聰明體中心,以炎帝創立的「上黨」為政治核心。《周禮·地官司徒》記載:「五族為黨,五黨為州。」在某種意義上講,已經說透了「上黨」一詞古、大、尊榮的含義。容成氏主要以河北省容城縣為部落中心,向四周遷徙。在夏末商初,有容氏遷至今河南修武縣。《莊子·在宥》記載:「廣成子(容成子)南首而卧,黃帝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列仙傳》云:「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莊子》云:「老子師容成。」《淮南子·修務訓》記載:「昔者蒼頡作書,容成造歷。」。《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有仲容之國,帝俊生仲容」而名。《穆天子傳》載有「容氏國」。從以上古典史料中記載分析,有容氏在春秋戰國之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落聯盟體。《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容成氏之時,道路雁行列處,托嬰兒於巢上,置餘糧於畝首。」《史記·索隱》記載「《世本》及《律歷》云:黃帝使……『容成綜斯六術而著調歷。』《後漢書》注,引《博物志》云:『容成氏作歷,黃帝史官』。」《漢書·藝文志》載有《容成子·十四篇》、《容成陰道·二六卷》。《春秋元命苞》記載:「庸成氏八世。」《路史·前紀五》記載:「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河北《容城縣誌》記載:「漢封降王有容氏於此,置容城縣。」在漢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匈娜降王徐盧容城侯,賜容城國。筆者認為,《莊子》記載的「老子師容成」,應當是從師炎帝、黃帝容成氏的之後,說明在春秋時期容成子後裔乃是最高智慧的代表人物。不僅是道教的始祖,也是兵者鬼道之始祖。從歷史文獻記載分析,要比思想家、謀略家、兵學家、教育家、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成師早出3000年之上。根據《炎黃帝世系圖譜》推測計算,中容系第五代之孫。黃帝與炎帝執政時間晚很多年,黃帝執政的時間大致在公元前2697年,甲子年繼位。世系圖譜為軒轅黃帝(生)——昌意(生)——乾荒(生)——顓頊(生了四子)——伯稱、仲容、駱明、窮蟬。仲容以自己的姓名建「仲容國」

二、古容國衰落於商王朝鬼方之戰

容、庸古音近通用,而庸是出自容,比容成氏要晚很多。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庸字的出現,說明在商之前有這個部落的存在。商王朝武丁時期,滅容氏國後,征容氏作奴隸,主要修築城池。有專家認為「奴隸」之義(同墉或鄘)。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下卷《釋庸》云:「西周銅器《韻簋》雲,『先虎臣後庸』,以庸為奴隸。」《爾雅·釋詁》「訓庸為勞。」《路史·前紀五》云:「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莊子·胠篋》記載:「容成氏」,《六韜·大明篇》作「庸成氏」,顧實在《結繩而治時代之文書》專門註解云:「容成氏,即庸成氏。」《穆天子傳》稱:「群玉之山,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策府。」從上述古史記載分析,容成氏的後裔,在商王朝時期主要從事修築城牆的奴隸,因「附庸」而故名。因修築殷都(河南安陽)有功,復被商王封為「庸國」。王應麟《詩地理考·卷一》云:「鄘城,即鄘國,本庸姓之國。」大清光緒《彭縣誌·卷一·沿革志》記載:「庸城縣,在今懷慶府(河南)修武縣。庸國,善於鑄造大鐘,常向王室獻寶,得到信任,被封為諸侯國,便加「邑」偏旁而稱「鄘」。因大鐘響聲「庸庸」,與大鼓的響聲「彭彭」一樣,象徵雄偉,這個庸的圖騰便成為國號。後人於庸字加金旁,成為鏞字。以上對於容成、容城、庸成、庸城、墉、鄘、滽、佣、鏞的考證和解釋,就是庸國取名的來源和發展。」山西《陵川縣誌》記載,古有庸城,即今附城也。說明在古的羊頭山下和淇水、丹火之域,仍有原始社會「五族為黨,五黨為州」時期,原始「上黨」地區先祖的留下的足印,為揭解容成氏部落曾經生活在羊頭山下提供了尋考的條件和依據。容成氏與炎帝、黃帝氏族部落一脈相承,都是古老上黨地區「五族為黨」,新石器時期真實存在的寫照。

三、兵道之神隨炎帝羌族南遷建「庸國」

在商代,商王朝統治階級對西北地區的各方國進行打壓,統治諸多小國。庸國也不例外,屬於例入西北「鬼方國」範圍。鬼方在那裡?在歷史上有很多爭議,爭議的焦點有兩個。一說在山西太行山東南部,即今安陽西部,古商都之西,太行山諸部落聯盟體。二說位於今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太行山中部,為古代中國北方游牧族之一,是商朝時期的強敵外患。大多數古史學者認為,古鬼方在太行山上。「鬼方」的名稱可能是由「魁隗氏」演變而來,「魁隗氏」即八世(代)之首的炎帝。《竹書紀年》記載:「炎帝神農氏,其初國伊,又國耆,全而稱之,又號伊耆氏。」在末代榆罔炎帝時期改為「伊耆國」。《御覽·卷七十八》記載:「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於陳,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耒),帝哀,帝榆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時稱之。一號魁隗氏,是為農皇,或曰帝炎。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休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營都於魯,重八封之數,究八八之禮,為六十四卦。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易卦·爻辭》記載:「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鬼國,在貳負屍的北面。」筆者認為泛指北方的若干個小國。鬼方,常與昆戎、洛泉、昆夷、緄夷、串夷、赤狄等混用。《左傳·宣公十六年》記載:「十六年春,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赤狄」氏族部落在山西屯留、長治縣。《國語·鄭語》記載:「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夷、戎、狄之人。」此記載主要列舉了西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之前的34個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較大的古侯國。在商朝會有更多的若小諸侯國稱作「方國」,例如:土方、呂方、苦方、龍方、馬方、蜀方、盂方等。庸國,自然被商所滅,又隨炎帝部落後裔羌族南下巴蜀,在四川茂縣等安營紮寨,遷到西南漢水流域(今四川安康)後,怨恨商王而依附於西伯昌國。庸國與炎帝羌族積极參与周武王伐紂之戰,最後又有部分先民重返故里,樂居於太行山故土。《史記·周本紀》云:「庸(河北容城縣)、蜀、羌、髳、微(商為「微子國」,在山西潞城縣微子鎮)、盧、彭、濮。」《水經·沔水注》云:「堵水又東北逕上庸郡,故庸國也。《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九》記載:「上庸城,在竹山縣東四十里,本庸國。《書》所稱庸、蜀、羌、髳是也。庸城山,縣西五里,庸人昔居此,于山上置鼓,又名懸鼓山。」宋代,《太平寰宇紀》記載:「金州,周,庸國地。」《史記·楚世家》記載:「乃興兵伐庸、揚粵,至於鄂。」庸國抗擊,取得勝利。春秋時庸國的北面是秦國,東南是楚國,西南為巴國,處在大國的交匯之區,面臨著被大國攻佔的危險。《左傳·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記載:「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楚將率軍從句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攻庸,說服戎人首領廬戢黎攻打庸國,楚軍一直攻至庸國要地方城。《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九》記載:「竹山縣,方城山,縣東西十五里,上平坦,四面險固,山南有城周十餘里,春秋庸地。」庸國軍堅守,派裨、鯈、魚三邑軍擊潰廬戢黎軍,俘虜將領楊蔥。接著,又七次打退楚軍的進攻。楚莊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親自出征,與秦、巴會盟,商定秦國南攻山陽,巴國北攻魚邑,楚國正面進攻,群蠻見楚軍強大,又叛庸歸楚。在楚、秦、巴三面圍攻下,庸、麋二國被滅。《戰國策·楚策》云:「秦以上庸六縣為湯沐邑。」此上庸縣即秦、巴、楚滅庸後,秦國分得的庸國北部之地。東漢時在此設立上庸郡。《通志·氏族略》云:「子孫以國為氏」。再如《周易·未濟》記載:「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因此,容成氏為商王朝武丁為帝期間,建城有功,封為「庸國」。亡國的庸民一部分被楚強遷於容城(今湖北監利縣北),部分人被迫逃亡於庸州(今湖北恩施縣山區),還有一部分遷入蜀地及隴右地區。後來,庸姓人有的又遷入容陵縣(今湖南攸縣)及湘西北一帶。《衡湘傳聞》曰:「容光之佐,蓋封於此(桂陽),其子孫烏程氏,善釀(酒)者也。當夏世」,「容光為祝融兼司徒」,「徒武陵(今湖南常德),因亦有南嶽容山之號,在今施容、容美之間」。「容光又娶於州山氏,曰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麻。」《山海經》另載曰:「壽麻之國,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呂氏春秋》記載:「南服壽麻者也」。梁履繩《左通補釋·卷十》載:「庸人帥群蠻以叛楚。」下注曰:「群蠻在今湖廣辰州二府之境。」容成氏後裔形成的容(庸)姓人,分布區域面廣。《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云:「洛州河南郡(今洛陽)二十三姓有庸氏。」《古今姓氏書辯證》云:「庸,出自商諸侯之國,以國為氏,仕衛為世族,戰國(秦)有庸芮,齊有庸職。」《姓解》記載云:「《姓苑》,漢有庸光,又有膠東庸生。」漢代的庸譚,膠東(今山東)人,精通古文《尚書》,為經學家孔安國的再傳弟子。《續通志·氏族略》云:「明代有庸以弘,任黃州(今湖北黃岡)通判;容姓。」《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載:「懷州河內郡(河南焦作)十七姓有容氏。」山西長治、晉城、晉中地區的亦有容姓。

四、重返故里定居河北容氏之城

戰國時期,秦國曾在商王封貴族於故庸(鄘)國地,置上庸縣(陝西山陽縣)。從諸多的古代文獻記載分析,有容氏、大容氏、容成氏,實為一個體,世代都以「容成」為號。容成氏傳至黃帝時期,成為「容成子」。事迹日顯,戰績卓著,被後尊榮為「子」。子在古代為大成之人乃為子,如孔子、孟子,孫子等,在某種事業上取得殊榮的人才成為子。容成氏有多種說法,夏代立國,商代為諸侯國,後遷於漢之西城。春秋楚滅庸國後,庸(容)姓人分遷於各地。無獨有偶,1981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容城縣城南1公里處,上坡村南50米的台地上發現新石器時期至商遺址,遺址為長方形,南北長100米,東西寬20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其文化層堆積一般在1-3米左右,面積988平方米,共分四層,從上至下依次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此次發掘,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500多件。磁山文化層出土有陶盂、支架、磨盤、磨棒等。器物形制和組合特徵均與磁山遺址相同;仰韶文化層出土有彩陶缽和雙耳褐陶罐;龍山文化層中出土有折腹盆、籃紋陶罐和雙耳罐;商代文化層陶器有鬲、簋、豆、盆、紡輪、網墜等。骨器有骨錐、刀、匕和鹿角錘。石器有刀、鐮、斧、鑿、杵、磨盤、磨棒等。此外還發現了商代晚期的2座房址,83個灰坑。房址為長方形,有門口、門檻、頂柱洞礎,以及門口外的排水設施,房內門口均有做飯用的灶,並有煙囪通往室外,這些遺迹揭示了3000多年前商民居住和生活的背景。上坡村遺址的發現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可以清晰的梳理出古史記載的真實性與現實生活中有容氏的存在與發展。對研究炎帝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阿起到有益的參考作用。

五、商周容氏以造歷鑄鼎為榮耀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大清光緒《彭縣誌》記述:「庸國,善於鑄造大鐘,常向王室獻寶,得到信任,被封為諸侯國。」與《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並不矛盾。說明庸國容氏之人,善於動手動腦,心靈手巧,在新石器時期發明了「皇曆」,在青銅時代又善於鑄造和土木建築。在太行山地區出土的戰國「容侯之鼎」,完全可以印證這個氏族部落的存在。鼎高31*直陘33厘米,耳寬7.5*高10厘米,鼎身滿工。鼎文銘載:「容侯作國然,昇凡其萬年,宓享永寶用(銘刻大致意思)。」根據《中國歷史大辭典》的記述:「傳說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容氏,少典之子。相傳與炎帝戰於阪泉,與蚩尤戰於涿鹿,打敗炎帝,擒殺蚩尤,被各部落尊為天子。」說明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容成氏容成子都姓「姬」,只是在氏族上的氏號不同而已,其實為一奶同胞,都是少典之子。說明了涿鹿之戰,是一族政要之岐,為同庭之下的家族糾紛。

從源出姒姓,後姬姓,最早為容氏、成氏、庸氏,筆者認為當出此族源,現在的通常的姓成、姓程、姓承,三個同音字不同用之姓氏,皆出自有容氏、容成氏之源。

推薦閱讀:

黃帝陵賦(一等獎)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3
黃帝軒轅氏簡介
黃帝內經解秘:中醫腎的本質
黃帝陰符經奇門遁甲釋秘

TAG:發展 | 黃帝 | 遷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