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幫助自卑的人找到自我價值感--北京海明心理諮詢中心

怎麼幫助自卑的人找到自我價值感作者:海明 | 來源:網路轉摘 | 時間:2009-11-27 |

弱體群體在我的諮詢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儘管我所從事的工作不是福利性質的,對於弱勢群體只是象徵性地收取諮詢費,但我還是儘力幫助他們,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之所以收取象徵性的諮詢費(比如一元錢),是因為我要傳達給他們一個信息:我的服務是有價值的,我幫助你不是因為我同情你,而是因為你需要幫助,僅此而已。我不想讓他背上一個感恩的包袱,而是讓他從心理上站起來,因為心若在夢就在。

  弱勢群體的心理問題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是強烈的自卑感。這是他們最深刻的心理體驗,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弱勢地位,使他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體驗不到自身價值,甚至還會遭到強勢群體的厭棄。自我價值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喪失自我價值體驗,使他們心態失衡,陷入惡性的心理體驗之中,走不出這個心理的陰影,就很難擺脫現實的困境。別人欺負他,即使內心不負氣,也自認為是正常的,非常認同自己的弱勢身份。這種強烈的自卑心理極易導致自殺行為。

  其二,過分敏感,自尊心強。弱體群體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唯恐被人忽略,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任何負面的評價都會導致內心激烈的衝突,甚至扭曲別人的評價,比如,別人真誠地誇他,他會認為是挖苦。他們非常敏感,跟他們交往時,必須謹小慎微,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都會在其內心引起波瀾,胡亂猜疑。

  其三,容易情緒化。他們表面上好象逆來順受,然而過分壓抑恰恰積聚了隨時爆發的能量。由於他們缺少應對能力,失業、離異、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導致心理壓力。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認為別人睢不起自己,難以忍受,往往產生過激言行。比如有些民工受老闆欺負,會因此自殺。他們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大動干戈,拳腳相向。有時當他們無力應對危機時,還會自殘,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造成"弱勢"的原因有許多,給弱勢群體提供心理支持時,求助者往往把自己的問題歸結於社會環境,提出不少超出心理諮詢範圍的要求。我告訴他們,我不是社會學家也不是政府官員,而是一個心理學工作者,我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只能解決心理問題。其實心理問題解決了,就會看到希望。正如劉歡所唱:心若在,夢就在,只不過就是從頭再來。

  對於弱勢群體的心理諮詢,我的諮詢策略是幫助他們直面自身的心理問題,尤其是自卑心理。鼓勵他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不可改變的事物上,而是那些可以改變的方面。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力量非常渺少,其實,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卑本來是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是向上的動力,會使一個人不斷超越自我,積極行動,也可以是向內的動力,讓一個人行為變得越來越退縮,什麼也不敢做。然而,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只有在行動中才能體驗到。自卑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能力有限,做事情時過分謹慎,害怕出錯,等到自認為萬無一失的時候才行動,事實上,無論你考慮得如何周密,在實際行動中會出現很多意外,這些意外往往會給自卑者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行動更加退縮,以此作為心理防禦機制,避免更大的傷害。在諮詢中,求助者用這種強大的退縮力量把自己緊緊包裹起來,這種力量非常強大,怎麼能說自己非常弱小呢?如果這種力量向外發展,同樣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可以成就許多事情。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正是引導求助者走出困境的起點,逐漸發現自我價值,事物本身並沒有改變,但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據說,從前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女兒,一個賣雨傘一個開洗衣店,天晴的時候老太太憂心忡忡,別人問為什麼,她說:"我賣雨傘的女兒生意不好,我心裡難過。"但是下雨的時候她也不高興,她說:"我開洗衣店的女兒生意不好,洗好的衣服曬不幹"。後來,有人告訴她:"其實,天睛的時候你可以為你開洗衣店的女兒高興,下雨天你可以為你賣雨傘的女兒高興。"老太太恍然大悟。這個故事給你的啟示是不言而喻的,生活有多面性,你可以選擇快樂也可選擇痛苦,主動權在自己的手裡。

  一旦協助求助者找到自我價值感,他會從心理上站起來,找到自信,增加抗挫折能力,真正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既不怨天也不尤人,而是腳踏實地。俄羅斯一位作家說過一句話:大狗叫小狗也要叫。此外,求助者也要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在遭遇心理危機時,不是一個人獨自面對,而是找到親戚朋友傾訴一番,傾訴可以緩解心理壓力。

  當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心理諮詢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中國的弱勢群體人數超過一個億,需要一個及時有效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現在生活節奏非常快,生活中的突發事件也比較多。災難性、突發性事件給人帶來的應激心理障礙,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支持,很容易積澱下來,成為一個永遠的心理創傷,非典時期的心理恐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國內開通了不少非典心理援助熱線,但畢竟還沒有形成一種社會機制。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象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只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敵。自古以來,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尋覓。下面這些途徑和方法頗具操作性,有助於人們擺脫自卑,走向自信。 用補償心理超越自卑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走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正是這一心理機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不僅是私生子,出生微賤,且面貌醜陋,言談舉止缺乏風度,他對自己的這些缺陷十分敏感。為了補償這些缺陷,他力求從教育方面來汲取力量,拚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他在燭光、燈光、水光前讀書,儘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識的營養卻對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補償。他最終擺脫了自卑,並成為有傑出貢獻的美國總統。貝多芬從小聽覺有缺陷,耳朵全聾後還克服困難寫出了優美的《第九交響曲》,他的名言--「人啊,你當自助!」成為許多自強不息者的座右銘。 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於自卑,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義者威特·波庫指出,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靈性,憑藉這一靈性,人們得以完成許多豐功偉業。這種靈性是潛在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股力量,即維持個性,對抗外來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嚴」和「人格」。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戰勝自我。因此,令人難堪的種種因素往往可以成為發展自己的跳板。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道德取決於能否從自我設置的陷阱里超越出來,而真正能夠解救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即所謂「上帝只幫助那些能夠自救的人」。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並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於他善於戰勝自己的軟弱。一代球王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恐懼他人。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註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從此便以銳不可擋之勢進了一千多個球。球王貝利戰勝自卑的過程告訴我們: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付諸行動,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會從緊張、恐懼、自卑的中解脫出來。因此,不甘自卑,發憤圖強,積極補償,是醫治自卑的良藥。 心理補償是一種使人轉敗為勝的機制,如果運用得當,將有助於人生境界的拓展。但應注意兩點:一是不可好高鶩遠,追求不可能實現的補償目標;二是不要受賭氣情緒的驅使。只有積極的心理補償,才能激勵自己達到更高的人生目標。 用樂觀態度面對失敗 在自我補償的過程中,還須正確面對失敗。人生之路,一帆風順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無數次失敗構成的,正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始人沃特所說:「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但失敗對人畢竟是一種「負性刺激」,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沮喪、自卑。那麼,如何面對?如何自我解脫?就成為能否戰勝自卑、走向自信的關鍵。 面對挫折和失敗,惟有樂觀積極的心態,才是正確的選擇。其一,做到堅韌不拔,不因挫折而放棄追求;其二,注意調整、降低原先脫離實際的「目標」,及時改變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來激勵自己;其四,採用自我心理調適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為「經常的失敗者」,就要善於挖掘、利用自身的「資源」。雖然有時個體不能改變「環境」的「安排」,但誰也無法剝奪其作為「自我主人」的權利。應該說當今社會已大大增加了這方面的發展機遇,只要敢於嘗試,勇於拼搏,是一定會有所作為的。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乃成《史記》,就是因為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氣餒、不自卑,都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有了這一點,就會掙脫困境的束縛,走向人生的輝煌。 此外,作為一個現代人,應具有迎接失敗的心理準備。世界充滿了成功的機遇,也充滿了失敗的可能。所以要不斷提高自我應付挫折與干擾的能力,調整自己,增強社會適應力,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敗之後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成功的前奏,那麼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自卑為自信。 用實際行動建立自信 征服畏懼,戰勝自卑,不能夸夸其談,止於幻想,而必須付諸實踐,見於行動。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獲得成功。具體方法如下: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種形式的聚會中,在各種類型的課堂上,後面的座位總是先被人坐滿,大部分佔據後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為敢為人先,敢上人前,敢於將自己置於眾目睽睽之下,就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膽量。久之,這種行為就成了習慣,自卑也就在潛移默化中變為自信。另外,坐在顯眼的位置,就會放大自己在領導及老師視野中的比例,增強反覆出現的頻率,起到強化自己的作用。把這當作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雖然坐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2.睜大眼睛,正視別人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一個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傳遞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視別人,意味著自卑、膽怯、恐懼;躲避別人的眼神,則折射出陰暗、不坦蕩心態。正視別人等於告訴對方:「我是誠實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歡你。」因此,正視別人,是積極心態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徵,更是個人魅力的展示。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行走的姿勢、步伐與其心理狀態有一定關係。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是情緒低落的表現,是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過來,通過改變行走的姿勢與速度,有助於心境的調整。要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應比一般人快。將走路速度加快,就彷彿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輕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會給人帶來明朗的心境,會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練習當眾發言 面對大庭廣眾講話,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膽量,這是培養和鍛煉自信的重要途徑。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頗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眾場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別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想讓他們知道我是這麼無知。」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渺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這個諾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盡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不論是參加什麼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有許多原本木訥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過練習當眾講話而變得自信起來的,如肖伯納、田中角榮、德謨斯梯尼等。因此,當眾發言是信心的「維他命」。 5.學會微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給人自信,它是醫治信心不足的良藥。但是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一套,因為在他們恐懼時,從不試著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癒自己的不良情緒,還能馬上化解別人的敵對情緒。如果你真誠地向一個人展顏微笑,他就會對你產生好感,這種好感足以使你充滿自信。正如一首詩所說:「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喪者的白天,悲傷者的陽光,大自然的最佳營養。」


推薦閱讀:

三大行動讓男人找到真愛
找到生命真正的意義(中蒙對照)
二婚, 能找到幸福嗎?
老穿一雙鞋有什麼危害嗎?點開就找到答案
一個民科或已找到開啟使用另一半大腦的途徑

TAG:心理諮詢 | 心理 | 北京 | 諮詢 | 價值 | 自我 | 自卑 | 自我價值 | 怎麼 | 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