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Ascend Mate7個人體驗

華為Ascend Mate7個人體驗_手機技巧 http://www.haofanben.com/jiaocheng/shoujijiqiao/680579.html

如今,國產智能手機可謂「深得民心」,在公交地鐵看見「中華酷聯」大比例的持有量不足為奇,這是在五六年前難以想像的情景。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國產品牌智能手機是依靠價格優勢崛起的。雖然得到了普及,但距離用戶的深度認可還是有段距離,消費者容易不自覺地給「國產」和「低端」划上等號。然而,觀察今年的動向,以鎚子科技為首的品牌就打出了「高端」的口號,聯想也在最近推出了高端新品 VIBE Z2 Pro,還有即將發布的魅族 MX4 Pro,面對國際市場不甘示弱。全新的華為 Ascend Mate 7,也在他們的行列當中。

  眼前一亮的外觀設計

  「很難相信是華為的出品」,這是我拿到 Mate 7 後最想說的話。並非對華為有偏見,而是 Mate 7 較以往的出品有了不一樣的設計和更精緻的做工。Mate 7 大面積地採用金屬材質打造,整機手感非常紮實,細節處理也非常到位。其驚艷之處還體現在點亮屏幕的瞬間,6 英寸的屏幕在機身當中顯得相當緊湊,高達 83% 的屏佔比讓 Mate 7 的正面相當養眼。要知道,5.5 寸 iPhone 6 Plus 與該機的長寬參數是相當的,不得不佩服華為這次的極致追求。

  7.9 mm 的機身厚度在同尺寸手機中佔有優勢,並且,內含 4100 mAh 的電池也能夠做得如此苗條,實屬難得了。雖然 6 英寸的手機上手確實很大,不過纖薄的機身為手感提升加了作了不少貢獻。

  背面採用了流行的三段式設計。除了常規的後置鏡頭和閃光燈以外,還多了一塊按壓式指紋識別器。值得一提的是機身頂部和底部採用了塑料材質,作為天線用途。即便採用非金屬材質,但背部三段色差控制的比較理想,無太大違和感。不得不說,這種巧妙的材質設計來避免金屬機身影響信號的通病,比起在蘋果在iPhone 6 背面「粗暴」的天線布局,更加適合我的胃口。

  「做高端,必指紋」

  似乎在眾多消費者心目中,指紋識別技術是高端手機的指標之一。所以,指紋識別器是 Mate 7 突出的賣點,與三星、蘋果不同的是,華為指紋識別器很不常規地設計在機身背面。其實這種布局並非第一次出現在智能手機當中,早些年 MOTO 曾在其 MB860 運用這種設計,不過當時指紋識別的體驗並不佳。上手 Mate 7 後,你會發現指紋識別器在大屏手機背部是相當順手,並且它還支持息屏識別和 360 度的識別,易用性很強。相信用過 LG G2 或 G3 的用戶會非常喜歡 Mate 7 指紋識別器的布局設計。

  起初我挺擔心這項指紋識別功能是畫蛇添足,體驗不佳會直接導致像 MOTO MB860 的結局。即便 iPhone 把指紋解鎖做到了非常簡便的地步,仍會有用戶抵觸這項功能,因為鎖屏時無法滑動消息進入應用。Mate 7 卻帶給我驚喜,因為能夠息屏識別的優勢,我從口袋掏出手機的同時只需要把食指放在識別器上就可以解鎖,比起開屏、再滑動解鎖速度的步驟更簡單。而且,由於必須識別指紋,這種解鎖方式比取消鎖屏來得更保障。

  尤其在使用社交聊天軟體的過程中,往往我們容易在等待對方輸入的過程中息屏,再次點亮需要按電源鍵和解鎖,而在 Mate 7 上,僅需把食指放在手機背面,輕鬆亮屏繼續聊天。不誇張的說,Mate 7 上指紋解鎖的體驗一點不比蘋果做得差。

  Mate 7 的指紋識別除了能夠實現解鎖功能以外,還能夠在支付寶以及「華為錢包」上面使用,比起遙遙無期的 Apple Pay 中國版,華為與支付寶展開的合作能讓國人嘗嘗指紋付款的「快感」,在付款過程省略頻繁輸入密碼的步驟。此外,它還支持拍照時當作快門使用,且任何人的手指都可以操作,在自拍過程中無疑是利器。不過就目前而言,個人認為 Mate 7 上指紋識別器的功能還是比較局限,比如說我比較期待的相冊加密和簡訊加密就暫時沒有實現,希望在後續的系統更新可以獲得更多關於指紋識別的運用。

  新旗艦配「自主芯」

  Mate 7 採用了自家海思最新的麒麟 925 晶元,這枚處理器為 4 核 A15 1.8 GHz + 4 核 A7 1.3 GHz 的架構,同時帶有一個 i3 智能感知處理器,功能類似於蘋果 M8 協處理器。指紋識別器能夠低功耗地在息屏狀態下使用,就是這個 i3 智能感知處理器的功勞。雖然以往海思處理器有發熱量控制不佳的口碑,但在麒麟 925 上,華為已經做了很大的改進。

  這些天使用 Mate 7 的過程中都沒有出現過明顯的發熱現象,特別長時間瀏覽網頁也沒有過熱的狀況。同時,由於採用了主流的架構,麒麟 925 在遊戲兼容性方面也無太大問題。加上高配版的 Mate 7 配備了 3G RAM ,系統流暢度方面不必擔心,比如日常的社交軟體滑動,在 Mate 7 上都用得非常順手,很少出現掉幀現象。不過售價高達 2999 的標準版,還是 2G RAM +16G ROM,顯得有些不厚道,在後台程序較多的情況,必定會影響到體驗。

  【華為 Ascend Mate7 個人體驗】突如其來的 Emotion UI 3.0

  用過華為手機的尾巴對於 Emotion UI 應該不陌生。就個人的使用體驗以及與其他華為用戶的交流看來,以往的 Emotion UI 「 很難留住用戶」。儘管 Emtion UI 有著很不錯的穩定性,但由於功能創新的缺乏以及用戶界面的平庸,安分守己不去刷機,對我而言是很有「難度」。

  慶幸的是, Mate 7 上的 Emtion UI 3.0 有了不少提升,多了一些值得用戶探究的細節。為何說是「突如其來」?不久前我就在榮耀 6 的文章聊 Emotion UI 2.3 ,一眨眼 3.0 又到來了。相比更有規律,甚至要以發布會來推出新系統的小米和魅族,華為的腳步很難捉摸。另一個令人費解的是華為對於手機的命名方式,Mate 7 雖然來臨了,但似乎沒有找到 Mate 3 至 Mate 6。

  首先最直觀的變化是底部虛擬按鍵的樣式,已經更換為 Andriod Design 的風格,並且可以讓用戶自行選擇按鍵布局。同時針對大屏的優化,還能為導航欄添加一個「下拉任務欄」的按鈕,還有偏移按鍵的「單手模式」。而任務欄的樣式也為大屏手機做了重新設計,除了能夠快捷設置程序的通知開關外,左邊的時間軸非常直觀實用,而左下角的一鍵清除也用得非常順手。

  任務後台管理更改為卡片式操作,更加直觀且發揮到大屏的優勢。但是呼出後台的動畫顯得有些拖沓,這也是我之前在榮耀 6 體驗文章提到的「過度優雅」,容易讓用戶誤會為「反應遲鈍」,同時也影響系統操作效率。此外,這套後台任務布局設計還有點 Smartisan OS 的影子。

  「人有我有」的功能

  隨著智能穿戴設備的流行,不少手機加入了關於「健康」的應用,用以記錄用戶生活和運動的數據。而在 Mate 7 上我們也看到一個計步器,作為一個記錄步數的工具。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有別於智能手錶和手環,用戶在辦公室或家裡活動會一直帶著手機嗎?況且,即便準確記錄了步數,然後呢?似乎應用裡面也沒有給運動建議的功能,單純得到一個數據對用戶而言,意義何在?我想這是任何一個廠商開發軟硬體功能時需要優先思考的問題。

  細緻入微的雙卡優化

  Mate 7 上的雙卡優化確實做得非常棒。手上的這台 Mate 7 高配版本,同時支持移動聯通兩網 4G,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卡槽都支持兩家運營商的 3G/4G 網路,且卡托 1 為 Micro- SIM ,卡托 2 為 Nano- SIM ,且包裝內附贈了一個卡 2 的 Micro - SIM 卡托。這一系列的人性化硬體設計,用「絕無僅有」來形容毫不誇張。

  與硬體相適配的雙卡軟體設計是另一個值得稱讚的方面。 Mate 7 讓用戶主動定義兩張卡的功能,比如默認電話和默認上網的卡號,以及可以隨時切換使用數據服務的卡。華為憑藉自家的通訊模塊實力,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想必對移動聯通 4G 「雙休」的用戶有很大吸引力。

  通訊模塊向來是華為的強項,支持雙卡的 Mate 7 在通話軟體以及通話質量方面都優化得很棒。最直觀的體驗在於即便長時間通話,手機也不會出現明顯的發熱現象,這是最讓人放心的一點。由於目前智能手機都注重性能,通話模塊很容易被看淡,尤其是一些新晉的手機品牌,在手機基礎功能的設計和優化往往未能讓用戶滿意。然而華為這份堅持,也是作為履行手機廠商基本責任的態度,是值得稱讚的。

  【華為 Ascend Mate7 個人體驗】「日夜反差較大」的拍照效果

  Mate 7 的後置攝像頭採用了業內廣泛應用了索尼第二代堆棧式攝像頭 IMX 214,1300 萬像素的主流配置。在硬體上華為顯然比較保守,但是軟體調教方面卻能看出下了不少功夫。

  Mate 7 的日間拍照效果非常理想,白平衡準確,對焦迅速,且畫面銳度相當可觀。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能夠直接獲得不錯的原片。加上 Mate 7 系統相機支持自動 HDR 的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挽救手機攝影寬容度不足的問題。

  但相對來說,夜間或者弱光環境的拍照,表現就大不理想。Mate 7 在弱光環境拍攝,對焦和白平衡都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在畫質方面就有所下降,細節出現塗抹現象。這也是在之前榮耀 6 上出現的問題,華為對於夜景拍照的優化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而系統相機方面,是華為軟體優化進步的小縮影。一路走來,我們看見華為手機上的系統相機從一個功能豐富的設計發展至如今的簡潔實用為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 EMUI 3.0 相機功能的簡陋,而是更加直觀的操作熱讓用戶體驗得到大幅提升。並且 Emotion 3.0 系統相冊中還支持直接下拉切換相機,這點做得非常人性化。

  尤為突出的續航能力

  在提升性能和完美外觀的雙重要求下,大部分旗艦手機都犧牲了續航能力。至於配備 4100 mAh 電池的 Mate 7 續航到底如何,是我最為關心的。就個人使用來看,在滿電狀態下,從早上七點半到晚上十一點半,社交軟體使用時間居多,通話大約 1 小時左右,亮度自動亮度的情況,使用了 60% 的電量。如果當天使用上網頻率更高,到晚上 8 點左右也能維持在 20% 的剩餘電量。這種續航表現對比其他旗艦機來說還是很不錯的。相信有不少人會覺得是「犧牲」2K 解析度帶來更長續航的好處,但就個人體驗看來,1080P 的解析度在 6 英寸的屏幕已經足夠細膩,2K 屏在清晰度微妙提升的基礎上,帶來了亮度不足、發熱量大以及影響續航的代價,得不償失。

  Mate 7 除了續航表現不錯以外,還能充當「雷鋒」為其他電子設備充電。雖然這項功能並非第一次在華為產品中出現,但是在 Mate 7 上依舊保留,是令人欣喜的地方。以後,忘了帶移動電源也不怕找不到藉口來親近妹紙啦。「來,哥的手機能幫你的充電」。

  【華為 Ascend Mate7 個人體驗】主動降噪的魅力

  與 Mate 7 共同上市的還有一款適配它的主動降噪耳機 —— AM180。也許不少尾巴對於華為耳機的印象並不太好,而確實手機配件上,其出品也實屬一般。不過,伴隨 Mate 7 到來了這副主動降噪耳機 AM180 帶給我不少驚喜。與普通入耳式的被動降噪耳機不同的是,AM 180 帶有電池,開啟主動降噪以後能夠在收集環境噪音,同時在耳塞中放出相位相反的頻譜進行降噪。最為明顯的感覺是,在帶上耳機並未開啟音樂時,環境噪音已經被很大程度地降低,而播放音樂的過程中也不必把音量刻意提高就能享受音樂。並且,官方稱 AM180 的降噪系統針對飛機引擎做了優化,相信這是經常商務出行的用戶最為期待的功能。

  由於採用了 13mm 驅動單元以及高分子水晶複合材料膜片,即使關閉降噪效果作為普通耳機同樣展現高水準音質,大大降低了聲學失真,實現高保真音效。有別於其他降噪耳機,AM 180 上用於降噪的電池使用 Mate 7 的 3.5mm 介面就能為其充電,而不需要外接其他充電線。意味著配合 Mate 7 使用這副耳機,完全不用擔心電池不足的問題。而即便在其他電子設備使用這副耳機,同樣能實現降噪效果,並能夠達到兩小時左右的續航,實用性方面非常強悍。需要明確的是 ,即便電池耗盡,AM180 還是能夠當普通耳機使用。

  關於「值與不值」的問題

  聽說 Mate 7 是華為準備已久的新品,所以其國際性發布會也選址德國柏林。它的到來並沒有讓人失望,而且還讓我們看見一個更加成熟、有底氣的華為。可以說,手握 Mate 7 ,從內到外,都看得出是一份用心之作。雖說高配版的售價並沒帶來驚喜,也談不上親民,但足夠合情合理。可能很多人手持 2999 和 3699 的預算,會更加傾向於國際品牌。不過,Mate 7 上閃耀著許多光環是許多國際旗艦新品也無法企及的,比如穩定的發熱控制,優質的通話質量、一流的雙卡優化,以及優秀的續航能力。Ascend Mate 7 並不是依靠性價比來突圍而出,而是通過獨有的閃光點來吸引眼球,以及憑藉更加本土化的設計來適應國人的使用習慣。至於值與不值的問題,就剩下個人需求的部分要思考了。


推薦閱讀:

12經絡就是人體的天然藥庫
人體奇經八脈動畫圖,人體所有穴位都在!(無價之寶,趕緊收藏)
咸、甜、酸、苦、辣過量,對應人體五髒的傷害!
五行與人體的關聯
看了不白看:驚人的人體風水

TAG:人體 | 華為 | 體驗 | M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