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義德行卷24——君子篇解讀

安德義德行卷——君子篇解讀

【題解】

從人格修養角度看,有聖人、君子、小人之分,從心理修養角度看,有仁、智、勇之分,兩者結合的君子則有仁君子、智君子、勇君子,顛倒一下則可以說有君子之仁、君子之智、君子之勇,從君子的內部含義看,君子有三類:A。有德者,B。有位者,C。有德有位者。

君子在《論語》一書論述頗多,「仁」是孔子的核心學說,共出現109次,「君子」是孔子的中心論題,全書中共出現107次,僅次於「仁」,可見「君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本篇所選君子,側重選了君子部分品德,如君子的博學,君子的言行,君子的態度,君子的敬畏,君子對自己的要求,君子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君子的各種美德,兼及呂坤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原文】

1、子曰:「君子不器①」。

《論語?為政篇》

【注釋】

①器:器具。任何器具都是為某種需要而做的,只有特定的用途,各種器具不能相通用。

【翻譯】

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僅僅只有一才一藝就行了。」

【解讀】

這裡談的是通才和專才的問題,「君子不器」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用途、一種才能,應該是博學而多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現代文明社會,生產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呈幾何級數增長。一個人要做通才,幾乎不可能,但在一個領域內做一個「專才」,另旁及相關學科而兼通,做一定範圍內的通才未嘗不可.

【原文】

2、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論語?為政篇》

【翻譯】

子貢問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先做後說,而且怎麼做就怎麼說。」

【解讀】

子貢善為辭令,魯國將蒙難,子貢僅憑口舌之劍,竟定魯、破齊、霸越、亡吳。其學識,悟性、成就,皆為孔門高足,系言語科的高材生,伶牙俐齒,能言善辯,他向孔子藉機告誡他「言」與「行」的關係,強調先說後做,在「行」與「言」的先後次序上告誡他要追求完美,要不斷追求進步,做一個謹言慎行的君子.

「言」與「行」的關係,即「說」與「做」的關係。一般有下列幾種:A先行後言,B先言後行,C邊言邊行,D先行而不言,F先言而不行。顯然,孔子歷來主張,「敏於事而慎於言」,先做後說。孔子在《禮記?緇衣篇》中說:「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這裡談的也是「言先行後」或「行先言後」的問題。孔子強調「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孔子的學生曾子在《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中也強調「君子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君子,德才兼備之人,有才有能,卻不事標榜、炫耀,而是埋頭苦幹,躬行而不必言,先行其勞,再論其功。而那些未行先言,多言而又「寡信」的人,則不足與謀。

【原文】

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①,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篇》

【注釋】

①以:介詞,表原因,可譯為「因為」。下句的「以」用法相同。

【翻譯】

孔子說:「君子(選拔人才,)不因為有些人的話說得好聽而提拔他,也不因為有些人有缺點而不採納他的正確的話。」

【解讀】

人是一個複雜的高級動物,有的人能說又能作,有的人能說而不能作,有的人能作不能說,有的人所說與所做相反,所以君子以言舉人,可能致誤,以行舉人,可能致誤。反之,以言廢人,可誤,以行廢人亦可誤。所以孔子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最好的方法是「聽其言,觀其行」。荀子在《大略篇》中對言行之間的關係也有妙論:「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原文】

4、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論語?衛靈公篇》

【翻譯】

孔子說「君子做人以符合道義為原則,按照禮節實行它,用謙遜的言語說出它,用誠實完成它。這樣才真正是一個君子呀!」

【解讀】

「義」為主為內,「禮」「遜」「信」為輔為外。禮為制中之器,使之不失偏頗。遜,為謙遜,行事出言當不得矜張傲慢。信,為誠信,恪守信實,使其表裡一致。 《松陽講義》中將四者之間的關係敘述殆盡,頗中肯綮,無需筆者繁敘,不顧贅引。全節照錄如次:

這一章就處事上見君子學問之精。大抵君子學問規模固極其闊大,而節目又極其細密,成個君子,不是容易的。這個義只是事之所當然,「義以為質」一句,便包得「無適無莫,義之與比」一節意思。若義上稍差,這件事就如沒質干一般,縱做得來驚天動地也不中用。萬事有萬事的義,一事有一事的義,常事有常事的義,變事有變事的義,須要認得清,立得定,參不得一毫意見,雜不得一毫功利。有了這義,則這件事大段不差了。然義又不是可徑情直遂的,非怕徑情直遂壞了這事,只是義中容不得一毫疏忽,有了一毫疏忽,事雖無傷,亦可恥也。故必禮以行之,使有節文,而無太過不及之弊焉。義又不是可稜角峭厲的,非怕稜角峭厲壞了這事,只是義中容不得一絲魯莽,有了一絲魯莽,事雖克就,深可鄙也。故必遜以出之,使去矜張,而有從容和順之美焉。既禮行遜出,則義已入細密了,又恐幾微之間,須臾之頃,誠意或不貫徹,一處不貫徹,便有一處的病;一息不貫徹,便是一息的病,不必大段虛偽,然後為義之累,故自始至終又必信以成之,使一言一動莫非實心實理之流行焉。君子之處事如此。

【原文】

5、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論語?子路篇》

【翻譯】

孔子說:「君子安詳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心情不安詳坦然。」

【解讀】

有人說:「君子小人之辨最難」,為什麼呢?明代思想家呂坤認為,「君子而近小人之跡,小人而為君子之態,此誠而辨」,「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泰」「驕」兩種狀態,形似而神異,因其形似,故而難辨,君子之泰「望之儼然」,只有走近他,才知他溫和,「即之也溫」。與之交談,方知言辭犀利而準確,不苟和,「其言也厲」。「儼然」似驕而非驕,「言厲」似傲而非傲,皆為安祥寧靜,坦蕩通達,敦大老成,舒泰而不驕矜。小人之驕則不同,患得患失,多憂多懼,有所知能,欲蓋而彌彰,似匿而實露,矜莊於世,似泰而非泰,似謙而非謙,皆為「浮薄瑣屑,淺躁刻薄,私慾內藏,矜張苟容,驕矜而不舒泰。泰然者,謙和也;驕矜者,狂傲也。高享在《周易大傳》中說:「謙者,才高而不自許,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譽,位高而不自傲。」驕矜者一概反此,形似而神不似。

另外,「而不」一詞耐人尋味,當可細究。「而不」表示兩種含義,一錶轉折,如「學而不思」,「思而不學」,意思是學習卻不思考,思考卻不學習,「而不」即表示前後轉折關係。更多的「而不「是表示中庸的一個「度」,同時表示一種「質」的區別。「泰而不驕」,「泰」「驕」形似而神異,「泰」而不過度,「泰」而不及驕,即君子,「君子泰而不驕。」「泰」而過中,「泰」而及驕,即小人,「小人驕而不泰。」諸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周」與「比」,「和」與「同」,從表面看,實難區別,深入觀察,方知有一個「質」的區別,「質」的界線。這個「質」即「中」,過「周」則為「比」,過「和」則為「同」。「而不」則告訴我們一個「度」,一個有「質變點」的「度」。

【原文】

6、子曰:「君子求諸已①,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篇》

【翻譯】

孔子說:「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嚴格要求別人。」

【解讀】

君子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君子修身以自求,雖然「人不知而不慍」,「不病人之不己知」,但也「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既然疾美名不稱揚,那麼必須修身以自求。小人不修身而苛求於人,常患人之不己知,邀功求名而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終其一身則惡名昭彰。前人多將以上三章合而觀之。

【原文】

7、孔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畏大人②,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③,侮聖人之言④。」

《論語?季氏篇》

【注釋】

①畏:敬畏。 ②大人:有修養有地位的人,可指君親師。 ③狎:輕視,調戲。 ④侮:侮慢。

【翻譯】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上天的大命,敬畏大人,畏懼聖人的言論。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無所畏懼,輕視大人,侮慢聖人的語言。」

【解讀】

三戒,戒事;三畏,戒心。君子當有所畏懼,若一無所畏,一無所懼,則會肆意妄為,無惡不作。「畏天命」,人事以外未來不可知之事,冥冥之中事物運行發展而不可知的規律,在天命面前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小心謹慎。「畏大人」,「大人」一說有位者,如鄭玄,一說有德位者,大人,即聖人,如何晏。若「大人」即「聖人」,與後文「聖人之言」相重,應當是有位者。「畏大人」,人事以內可知之事,即畏懼有位之人。畏位,即孟子所說的敬位,敬叔父呢,還是敬弟弟,假若弟弟在接受祭祀跪拜的位置,擔任接受祭祀的代理人,「弟為屍」,那麼就應該「敬弟」,敬弟則是敬位,「大人」是有位之人,「畏大人」即畏位,敬位。大人亦可具體指「君」「親」「師」。「畏聖人之言」,,「日月徑天,江河行地,置之四海而皆準,行之萬世而不悖。」 聖人之言,是人類社會行為的準則,不得違抗。抗拒者即遭天命報應,人事譴責,災禍不斷。小人不畏天命,天報應,輕視大人,人報應,侮慢聖人之言,肆意妄為,無所顧忌,天人共誅之。

【原文】

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篇》

【注釋】

①和:和諧,協調。 同:指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翻譯】

孔子說:「君子和諧而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和諧。」

【解讀】

「和」是中國哲學史上重要的哲學範疇,是天、地、人的一種和諧狀態,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是事物多樣性矛盾的和諧統一,包括事物的多樣性,多面性。由多樣性引伸而來的相對獨立性,既有對立的一面,又有統一的一面,它是對立中的統一,統一中的對立。因為「和」才能生物,因為「和」才能誕生新的生命,「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和」猶如《易經》表示事物矛盾的「睽」卦一樣,《彖傳》說:「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天地乖睽矛盾而能化育萬物,男女乖睽心志溝通卻能孕育生命,萬物乖睽能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蓬勃生長。「睽」從矛盾的對立性角度講,「和」則是從矛盾的統一性角度講,但其功用卻一致。「和實生物」,睽也生物。「睽之時用大矣哉!」「和」的哲學更早更形象化的解釋,當屬大孔子十二歲的晏子對齊侯的一番談話:他認為「和如羹焉」,「和」就是烹制菜肴,要鹽醬醋以及各類調料,加以水火,然後由廚師調和,「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的關係也同菜肴烹制一樣:「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同」則不一樣,「以同裨同」,即同類事物相合,簡單事物機械相加,否認事物的矛盾和差異,是絕對等同,「和實生物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同則不繼」,「盡乃棄矣」,「聲一無聽,色一無紋,味一無果,物一不講」,任何同一事物的簡單相加均不能產生新事物。君臣關係的相處,也應取和而去同。晏子批評梁丘據,認為梁丘據與齊侯的關係則是「同」而非「和」。「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孔子將這一組哲學概念,引入對君子小人區別判斷的標誌。朱熹註:「君子尚義,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為和」。

【原文】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篇》

【注釋】

①周:合群,用道義來團結眾多的人。 比:勾結,結黨營私。

【翻譯】

孔子說:「君子團結卻不勾結,小人勾結卻不團結。」

【解讀】

「周而不比」是孔子一貫主張的一種交友的原則,與「比而不周」相對。古人以「忠信為周」、「義合為周」、「為公為周」。「周」與「慎交友」的心理是一致的,不可與忠信不如己者為友,不可與志不同道不合者為友,不可與損公利私者為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以「物以類聚」來推知其為人,以何人為友,見友如見人。鑒其友知其人亦是由「周」而派生的一種「知人」的方法。唯其「周」者,才能稱為君子。「比而不周」是孔子一貫反對的一種交友的行為。「周」為君子,「比」為小人。古人以「親狎為比」、「利合為比」、「謀私為比」。「比」者之所以為小人,是因為某個利害關係而暫時勾結在一起,圖謀私利,他們排除異己,阿黨同謀,逆正氣而刮邪風,危害風氣,危害綱常;在處置行為上不莊重不合禮節的狎近,而君子之交淡如水,處平常之態,兩者區別一見而得知,《論語》還有「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黨」句,與「周而不比」同義。宋代歐陽修作《朋黨論》,現將其中一段輯錄如下,以供參考: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異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原文】

10、君子寬而不僈①,廉而不劌,辨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謂至文。

《荀子?不苟篇》

【注釋】

①僈:怠慢。

【翻譯】

君子心胸寬廣卻不怠慢他人,有原則卻不傷害他人,善於雄辯卻不與人爭吵,明察事理而不偏激,品行正直卻不盛氣凌人,堅定剛強卻不凶暴,柔順溫和卻不隨波逐流,恭敬謹慎並能寬容大度,這就叫做德行完備。

【解讀】

凡事有度,「寬而不慢」,寬和卻不簡慢,寬和,寬容,不取剛強勇猛的競爭態勢是美德,但不能簡慢,懈怠.廉是有稜角,劌是有棱而傷人,稜角太鋒利則傷人,廉,即廉隅,有方正,正直之義。孔子說:「直而無禮則絞」,正直而無禮度則傷人(絞).「辨而不爭」,辨,分辨,辨明,「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分辨不清,可以堅持到底,「爭」則是爭鬥,爭吵,好勝,堅持分辨而直至明確明白,但不能爭強好勝。「察而不激」,察,嚴察,細緻,嚴密,但不是偏激,不是苛細苛察。「直立而不勝」,直立,正直獨立,獨擋一面,擔當執持,但不是求己之好勝,求己之虛榮。「堅強而不暴」,堅強,剛勇,威猛剛強但不兇殘,暴,暴虐,暴戾。「柔從而不流」,即中庸之強,「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柔順依從,同流卻不合污,恭敬謹慎而有容德,夫是謂之文,「文」即德。

寬與慢,廉與劌,辨與爭,察與激,直立與不勝,堅強與凶暴,柔從與同流,皆應擇中而行,擇「度」而行。呂坤說:「『中』之一字,是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東南西北於四方。此是南面獨尊,道中的天子,仁、義、禮、智、信者是東西侍立,百行萬善都是北面受成者也。不意宇宙間有此一妙字,有了這一個,別個都可勾銷,五常、五行、萬善。但少了這個,都是一家貨,更成什麼道理。」

【原文】

11、君子所得不同,故其所行亦異,有小人於此,仁者憐之,義者惡之,禮者處之不失體,智者處之不取禍,信者推誠以御之而不計利害,惟聖人處小人得當可之宜。

明?呂坤《呻吟語》

【翻譯】

君子所得到的不同,所以他所行動的也不同,有小人在此,有仁德的人憐愛他,正義的人討厭他,善禮儀的人與他相處不失體,有智慧的人與他相處不取禍, 守信用的人以誠相待不計利害,只有聖人與小人相處可以做到得體而又恰當。

【解讀】

君子的含義頗為豐富,從定義的內涵角度講,有三種含義,A 有德者;B 有位者;C 有德位者。從定義的來源角度講,「君子所得不同」,有仁君子,義君子,禮君子,智君子,信君子,對待小人有許多方式,一般說,常見的方式有四種:

A、疾之,討厭他。但他可能惹來許多麻煩,甚至帶來禍亂,如孔子在《論語?泰伯篇》中說:「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B、遠之,疏遠他。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C、見之,主動接近也。如《周易?睽卦》:「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馬丟失了,不要去尋找,自己會回來的,對待惡人主動去接見他,沒有過咎。

D、和之,主動親近他,感化他。如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以上對待小人的四種方式要根據自身的地位修養,能力而決定取捨運用何種方式,不能一概而論。本章所談的五類君子,他們因各自所秉承的修養各有偏異,所以各自所取的方式又有不同,「仁者憐之」,以慈愛之心對待;「義者惡之」,以是非之心對待;「禮者處之不失體」,以禮儀之行對待,而十分得體;「智者處之不取禍」,善於與之周旋,而又能保護自己;「信者推誠以御之而不計利害」,守信譽的是以至誠之心防備他,但不計較個人得失。仁者,仁慈寬容過份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義者一般處理的方式是「遠之」,極易造成對立面,結成死冤家;禮者,雖不失體,但給人敬而遠之的感覺;智者,雖不取禍,但給人圓滑老道世故的感覺;信者,雖以至誠待之,但易流入「硜硜然小人之信」中去。「惟聖人處小人得當可之宜」,只有聖人處之恰當適宜,或疾之,或遠之,或見之,或和之,或憐之,或惡之,或禮之,或知之,或誠之,因時,因地,因勢,因人而宜,不拘一隅,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定天之大難者此人也,為天下之大事者此人也」,待天下之小人與之俯仰進退者此人也。

【原文】

12、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或曰:「君子小人辨之最難?」曰:「君子而近小人之跡,小人而為君子之態,此誠難辨。若其大者,則如皂白不可掩也①。君子容貌敦大老成,小人容貌浮薄瑣屑②。君子平易,小人蹺蹊③,君子誠實,小人奸詐;君子多讓,小人多爭。君子少文④,小人多態。君子之心正直光明,小人之心邪曲微曖⑤。君子之言雅淡質直,惟以達意;小人之言鮮濃柔澤,務於可人。君子與人親而不昵,直諒而不養其過;小人與人狎而致情⑥,諛悅而多濟其非⑦。君子處事可以盟天質日,雖骨肉而不阿;小人處事低昂世態人情,雖昧理而不顧。君子臨義慷慨當前,惟視天下國家人物之利病,其禍福毀譽了不關心;小人臨義則觀望顧忌,先慮爵祿身家妻子之便否⑧,視社稷蒼生漫不屬已。君子事上,禮不敢不恭,難使枉道;小人事上,身不知為我,側意隨人。君子御下,防其邪而體其必至之情;小人御下,遂吾欲而忘彼同然之願⑨。君子自奉節儉恬雅,小人自奉汰侈彌文⑩,君子親賢愛士,樂道人之善,小人妒嫉賢能,樂道人之非。如此類者,色色頓殊?。孔子曰:『患不知人。』吾以為終日相與,其類可分,雖善矜持,自有不可掩者在也。」

明?呂坤《呻吟語?品藻》

【注釋】

①皂白:皂,黑色。黑白分明。 ②瑣屑:細碎,煩瑣。 ③蹺蹊:奇怪,可疑。 ④文:通「紋」。 ⑤邪曲,邪惡不正。微曖,隱微昏暗。 ⑥狎而致情:用甜言蜜語來討好別人。 ⑦諛悅:巴結,討好別人。 ⑧便否(pǐ):好壞,利與不利。 ⑨同:相同,一樣。 ⑩汰侈彌文:汰侈,驕奢過份。彌,廣大;文,文采。 ?色色頓殊:色色,各種各樣;頓,量詞,表示人數多;殊,差異,不同。

【翻譯】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有人問:「君子和小人最難辨別?」呂坤說:「君子與小人外在形象相近,小人又故作君子之態,的確很難辨別。若從大的方面來講,黑白分明,又不可掩飾。君子外貌敦厚老成,小人外貌輕浮煩瑣。君子平易近人,小人形跡可疑。君子誠實,小人奸詐。君子謙讓,小人爭利。君子很少掩飾,小人常常表現自己。君子光明正直,小人包藏禍心。君子說話恬雅正直,表情達意而已,小人說話甜言密語,必定取悅於人。君子與人交往親切而不過分親昵,正義直指決不姑息養過;小人與交往善用花言巧語逗人開心,討好別人常常以曲為直。君子處事可以對天盟誓,雖是親身骨肉犯法決不包庇;小人處事曲意奉迎,雖違背真理也不顧。君子臨大義則慷慨當前,以天下國家利益為重,對自己身家禍福了不關心;小人臨大義則觀望顧忌,先考慮自己的官祿和身家是否便利,對社稷蒼生漫不關心。君子對待上級,必以其禮,必以其道;小人對待上級,完全沒有自己的觀點,一味的曲意奉迎。君子對待下級,防止他邪惡不正而體諒他合理的行為;小人對待下級,滿足自己慾望而忘記別人同樣的需要。君子待己節儉閑雅,小人待己驕奢鋪排。君子親近賢德之人,愛護正義之士,喜歡說別人的美德;小人妒嫉有賢德有才能的人,喜歡說別人的壞話。諸如此等,各種各樣,不一而足。孔子說:『就怕不了解別人啊。』我認為只要整天在一起相處,就可以分辨他的類別,雖然善於掩飾,必然會有不能掩飾的地方暴露出來。」

【解讀】

本章談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其區別分兩大類:第一類從修己角度看,第二類從安人角度看。

修己包括容貌,態度,心境,言語。安人,即做人與處事,包括交人,處事,臨義,事上,御下,臨財,親賢。

第一類:修己。

容貌,君子敦厚穩重安祥寧靜,「敦大老成」,小人輕浮淺薄瑣屑猥褻,「浮薄瑣屑」。

態度,君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和藹可親,小人怪誕詭異,行為蹊蹺,面目可憎;君子待人誠懇踏實,是則是,非則非,小人待人奸詐虛偽,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君子逢利多讓,小人逢利必爭;君子坦蕩磊落,少紋飾,小人傾仄詭秘,多偽裝。

心境,君子之心正直坦誠,光明正大,小人之心邪曲隱微,含混曖昧。

言語,君子之言高雅平淡,樸實正直,直奔主題,惟以表情達意,小人之言鮮艷華麗溫柔光澤,虛以應酬,務於逗人喜愛。

第二類:安人。

與人交往,君子與人交往端莊卻不昵近輕浮,正直誠實,不養其過,友其直,友其諒,友其德,小人與人交往狎褻以達情,阿諛偷容以濟其非,友善辟,友善柔,友勢不友德。

處事,君子處事,可以指天盟誓,指日為質,雖骨肉之情絕不阿附,小人處事,俯仰與世,因情而異,「低昂世態」,變化多端,雖暗昧無理而不顧。

臨義,君子臨義,慷慨赴難,義無反顧,凜然豪氣衝天,「心存天下國家,全無一己之私心,惟視天下國家人物之利病,其禍福毀譽了不關心。」小人臨難,首鼠兩端,逡巡兩顧。觀望顧忌,心存一己之私利,全無天下國家之利弊,「先慮爵祿身家妻子之便否,視社稷蒼生漫不屬己」。

事上,君子事上,虛己謙恭,禮數周全,直道而事人,「難使枉道」,小人事上,不知我是誰,「身不知為我」,曲意逢迎,側意隨人。

御下,君子御下,防微杜漸,預防邪辟,一旦邪枉之事出現,一定考察何以如此之實情,「體其必至之情」,小人御下,為所欲為,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忘記他與我均有同類之心,「忘彼同然之願」。

臨財,君子自奉節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恬淡素雅,清心寡欲,小人自奉汰侈,聲色犬馬,奢侈浮華,錯金鏤采,文飾華美。

親賢,君子親賢敬賢,禮賢愛士,「樂道人之善」,小人彰人之過,妒人之賢,「樂道人之非」。

君子雖近小人之跡,小人亦為君子之態,君子小人確有難辨之處,若就其大者,如皂白不可掩,終日相與,色色頓殊,其類可分。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德行的根本之根是弟子規
農曆哪月出生的人,上輩子積德行善,這輩子福報多多
智諭法師《無量義經略解》德行品第一

TAG:君子 | 解讀 | 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