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含解脫道次第 (空海法師 ) 4

阿含解脫道次第 (空海法師 ) 4

【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

  這一段講的就是說,一個人你要能夠出離生死苦海、出離六道輪迴,原因以及次第、步驟是怎麼樣?這是告訴我們解脫道的次第、步驟的意思。

【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痴,離貪、恚、痴故堪能斷老、病、死】

  你看這個經文很簡短,但已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你要能夠成佛、要邁向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次第、步驟是怎麼樣?一個人如果你有慚愧心就不會放逸,不放逸你就會身心柔軟、恭敬順語,而喜歡親近善知識。因為你喜歡親近善知識,你就會「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以前聽到別人跟我們講逆耳的忠言就很不喜歡聽,但是現在不一樣,因為這時候你是為了解脫而來,你身心柔軟、很希望能夠聽真話,別人願意告訴我們缺點,「告吾惡者是吾師」,告訴我們缺點的人是我們的老師,所以你就會「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

  一個人你真正的走在解脫道上面的話,你是回來反觀我們自己、凈化我們自己,當我們要指責別人的時候,你會有慚愧心、會有反觀的心,回來看我們自己。當我們在論別人是非的時候,我們會有慚愧心回來看我們自己;當我們在指責別人的瞋心的時候,我們會回來看我們自己有沒有瞋心?當我們在笑別人的時候,你當下會看到自己是不是五十步在笑百步?當我們在指責別人的心量狹窄,我們會有慚愧心,你會看到自己的心量到底又比別人大到多少?大了多少?有比別人大嗎?我的我慢有比別人少嗎?

  所以真正走在解脫道上面的人,是不求人短的。以前我們還沒有真正走在解脫道上的時候,常常去看到別人的臉黑,你為什麼會去看到別人的臉黑?挑別人的毛病、求別人的短呢?

那是因為你沒有回來看我們自己,沒有回來凈化我們自己,如果你真的走在解脫道上,回來看我們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我的臉沒有比別人白,我缺點沒有比別人少。我在講別人是小乘人,那問問我自己的心量又大到哪裡呢?我在講別人的瞋心,那問問自己:難道自己沒有瞋心嗎?在指責別人我慢,問問我們自己,難道自己真的沒有我慢嗎?所以一個人你真的走在解脫道上面的話,你隨時都會回來反觀,隨時都會回來看到自己真的沒有比別人好多少。這時候你不但慚愧心會增長,而且你會更有慈悲心去體諒別人、包容別人,你為什麼會對別人起瞋?因為你容納不了別人的缺點,別人所做的你看不順眼,所以你就會起瞋。你起瞋、在罵別人,但是事實上你是在告訴眾生我們自己的心量狹窄,容納不了別人的缺點,而別人的缺點又是我們自己所界定的,未必是真正別人的缺點。

  你認為別人的缺點,未必是真的缺點,而是我們自己界定的,因為他所做出來的不符合你所要的而已,不符合你的框框、不符合你的界定,你就認為這是別人的缺點。如果我們一個人沒有走在正確解脫道上面的話,那都是在看別人缺點、指責別人,認為自己是聖人、認為自己樣樣比別人好,所以變成對別人的要求都是很嚴苛、很嚴格、很挑剔,就會常求人短,甚至如果學了佛、修行之後,然後又不斷的在增長我慢,自認我懂得比你們多、經典看的比你們多,這個我慢一起來之後,你看不但沒有慚愧心,而且又常求人短,喜歡在那裡比高、比大、比小,設法要把別人比下去。

  如果你還有要設法把別人比下去那一種心,表示都還在我慢的世界,都還在世間法裡面打滾,都還沒有走在真正的解脫道上。如果你走在真正的解脫道上,會是不斷的回來反觀我們自己,你看喔!大家都知道的、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那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再來「自凈其意」,這是諸佛的教誨,真正解脫道上真的不是去跟人家比較,不是去跟人家炫耀,都不是!更不是去跟人家見諍,真正的解脫道上就是回來凈化我們的身、口、意,記得這個重要原則。

  走在正確解脫道上的重要原則就是回來不斷的凈化我們的身、口、意─「自凈其意」。唯有你真的扣住這個核心,你才能夠邁向究竟解脫,只要你有扣住這個「自凈其意」,隨時回來反觀凈化我們自己的話,那你就不求人短。你不求人短,不會去跟去論斷別人的是非、批評別人,你會節省很多的時間來深入聞思修證。所以不求人短故,你就會生信、順語、精進,為什麼會生信呢?因為你不再去論斷別人的是是非非,不再去跟別人較量,你會節省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費,你會節省很多的時間,然後不斷的精進用功、去聽聞正法。聞法之後,然後又正思惟、去消化,所以你愈聽聞你法喜會愈來愈多,這時候你就會生起堅強的信心出來了。就知道說,真的這個解脫道非常重要、非常實用,而且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時候你信心就會一直的起來了。

  別人以前認為那個是自了漢的,你就會知道那是錯誤的論斷。真正你要度化眾生,要先回來度化自己,所以這時候不管別人怎麼講,你就是有非常堅固的信心,生信、順語。因為你走在解脫道上,身心會愈來愈柔軟,這個「順」就是我們身心柔軟的展現,包括你對待別人,不只是對待善知識恭敬柔軟,你對待一切眾生也都會用慈悲來善待一切眾生,你不會尖酸刻薄,不會去挑別人的毛病,不會去攻擊、打壓別人、不會去瞧不起別人,不會去設法要把別人比下去。所以這時候你是生信、順語,而且很精進用功。

  因為你精進用功,所以你就不掉舉、不會弔兒啷噹、不會讓自己覺得很無聊,然後能夠不掉、住律儀、學戒。這時候你漸漸的深入聞、思、修、證,來到不掉、住律儀,那都是進入實修。你收攝六根、很精進用功,當你精進用功的時候,你就是走在持戒的路上。「戒」─ 因為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種種的善因緣就會愈來愈多,所以學戒故就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因為你認真的在聞、思、修、證,包括四念處,你都不斷的在開發,從身念處開始做起。

  以前人家說那個是小乘的、不究竟、不重要,你現在不會為那些所動,你知道說這是非常重要,諸佛他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一條解脫之路,你有非常堅定的信心,而且你本身去做了,你也會覺得很實用、很實際。這時候你會不斷的一直在開發四念處,四念處的身念處就是要開發我們的覺性,你有正知正念、有覺性,妄念就會漸漸減少,你就不失念,不會在那裡打妄想,不會在那裡起貪、起瞋,你會走在聞思上面,然後不斷的開發我們的明覺。

  所以正知正念就漸漸一直的在加深、加廣,「住不亂心」你的心就會愈來愈寧靜、愈來愈定,你前面有了正見,你有聞思基礎,建立了正見之後,然後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這些都會一直的出來。包括後面的正定都會出來,所以就會「住不亂心」,你的心就不會再散心雜話、也不會散亂,你的心很清醒、很柔、很明覺,這就是四念處不斷的開發。因為你的心又有寧靜下來。

  「不亂心故」所以能夠正思惟,因為你有前面的聞思基礎,然後又加上四念處的開發,你就能夠進一步的來到止觀雙運,就能夠知道怎麼樣去正思惟,而要思惟的內容是什麼?你也清清楚楚。別人以為「三法印」、「四聖諦」不重要,你知道說那是不正確的,而正思惟的內容正是要扣住「四念處」、扣住「四聖諦」、扣住「三法印」。記得!正思惟的主要內容是「四聖諦」跟「三法印」,所以當你能夠有正知、正見又有正定,然後又能夠止觀雙運,這時候你就是「習近正道」。

  你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就不會懈怠,會很精進用功,而且知道如果我們要邁向究竟解脫的話,就明了自己正是處在苦海浮沉,又是在造很多的業。這時候你會給自己很強的自我勉勵,非達目的絕不終止,非達究竟解脫絕不終止。所以世間的名利對你沒有吸引力,我是為解脫而來,我是為了悟生死大事而來,你會很精進用功、不會懈怠的。

  「心不懈怠故」,因為你繼續精進用功、不斷的深入聞思修證,所以你能夠照見到內心的種種結縛,這就是來到「明心見性」。你明心基礎打好之後,再來你能夠體悟「三法印」,也就是見到大自然的運轉法則、見到法性。因為你「明心」又不斷的去開發,明心的基礎愈來愈穩固愈深入,你又有反觀的能力,所以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呢?你都可以看到我有沒有在展現我見、身見?我有沒有在展現我慢?我有沒有在展現瞋心?你都能夠隨時的照見,你真的能夠照見,這個就是「現見法」。

  《阿含經》裡面所講的見法就是這些,你在歷緣對境的當下,能夠看到自己的「五蓋」,

看到自己的六根跟六塵在接觸的當下有沒有打結?這個叫「現見法」。當你能夠這樣不斷的掌握到正確的方向,又用正確的方法去用功之後,你會清楚的了解,只要我有這些結縛的話,我會帶給自己的是痛苦,也會帶給別人的是痛苦,所以你會知道說,真的要把它去除掉,要把深層裡面的那些結縛解開。你的各種結縛會因為你的反觀,會因為你的明心而照見到,種種結縛就會一一的解開、解開、解開。你就最初會先斷三結、三個結縛,這裡所講的「不著身見」也就是斷身見,「不著戒禁取」也就是說戒禁取結也斷除了,「度疑惑」疑結也破除了,這就是斷三結,也就是證到初果。

  來到證到初果的境界,你繼續再深入聞思修證、繼續再深入用功,「不疑故不起貪、恚、痴」。因為你現在已經體悟到法味,已經能夠法眼打開了,你不但處處見法,體會到說真的釋迦牟尼佛所跟我們講的這些無上甚深微妙法是真實不虛。你親證、你為法做見證,所以你本身的法喜會一直泉湧出來,一方面你本身那種凈化能力又會愈強,你不疑,又不斷的繼續深入用功,再來你會從初果、二果、三果,這樣不斷的一直上來,而這個上來的過程就是,我們對於內心的種種結縛斷除了多少?以前觀念知見錯誤的時候,總是在看別人的臉黑,總是要跟別人比大比小,總是在炫耀我慢,如果你在那種世界裡面打滾,你修個三大阿僧祇劫、幾十億年,你都還是解脫不了。

  但是當你掌握到解脫道的核心要領之後,這時候你回來不斷的見法,又凈化我們自己,很快!你種種結縛會不斷的斷除、斷除,到後來十個結全部都斷除,就是這裡所講的「不疑故不起貪、恚、痴」。也就是說十個結全部統統斷除了,當一個人內心的種種結縛全部都解開之後,就是解脫自在啊!快樂仙人、快樂神仙!這就是佛陀所講的出離生死苦海,也就是所謂的「成佛」。你能夠離開貪、瞋、痴,「故堪能斷老、病、死」,也就是你才能夠真正的出離六道輪迴,才會來到什麼叫做不生不死的世界?才會真正體證到《心經》所講的世界。

  以上所講的,已經點出整個解脫道的核心,大家扣住這個核心逐步的深入用功,佛陀就跟我們講七年內,七年內你就能夠證到三果,因緣具足的話,你有可能證到阿羅漢果。所以學習這個解脫道,走在解脫道都不會浪費我們的生命,而且你真的用功一分就是有一分的收穫,你真的一個月的聞思修證,就會有一個月的成長。只要你認真的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三個月下來你就會發現很明顯的在成長、很明顯的在進步,半年下來你就可以反觀到,真的自己進步到自己都看得到,家人或是周遭的人他們也可以看到我們的進步。

  現在再來看【法義分享】這一段,本經首先標出:因為有「老、病、死」、「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的問題,所以才有修行與解脫的問題。悉達多太子是在二十九歲那一年,觀察到生命的黑洞,這裡講「黑洞」就是死亡的意思,因為他觀察到黑洞的厲害而無比震撼,

因而爆發出修行的動力,用生命去找尋出離生死輪迴之道。如果你也觀察到生命的黑洞的厲害,你也會爆發出修行的動力,修行是為了解決生死大事、脫離生死輪迴的大問題,注意這句話喔!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佛法是幫助我們解決生死大事、脫離生死輪迴,很實際、很實用,而這個不需要很長久時間,只要大家掌握到正確的方法,都是這一生這一世的。

  《阿含經》後面裡面所講都是現世,現世解脫、現見法,解脫道是有次第、有步驟的,行者只要依佛陀所開示的次第、步驟而行,要見法、證果並非難事,若能夠像佛陀一樣,用生命去找尋宇宙人生的真理與解脫之道,你也能跟佛陀一樣,此生此世就能夠達到究竟涅盤、解脫自在的彼岸。佛陀本身就是以身作則,告訴我們是怎麼樣的走出來?祂的解脫之路是怎麼樣走過來?除了自己走過來之外,還清清楚楚的告訴你怎麼樣走過來?歷史上那些阿羅漢

他們都是依循著佛陀所講的,逐漸的邁向究竟解脫,像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他們都是這樣一步一腳印的去做,去做、去走、然後印證佛陀所講的真的是真實不虛。如果這條解脫之路只有佛陀、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可以做到,其它人做不到,這樣就不實際也不實用,而且眾生也沒辦法邁向解脫,但佛陀不講那些不切實際的,不講那些對眾生不重要、不實用的那些法,佛陀來這個世間不是要向眾生炫耀我是,我能,而是要告訴眾生我是怎麼樣走出來?也歡迎大家一步一腳印的去實踐、去做,你一樣可以出離苦海,這就是佛陀的大慈大悲。

  解脫道並不是很深,不是很難懂,而是在於我們做了多少?我們願不願意去實踐?就好像說三歲小孩都知道,問題是八十老翁都行不得啊!眾生喜歡在那裡坐而談玄談空、喜歡在那裡見諍,而很少會去力行真正的解脫道。諸佛他們走過,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去走?你真的願意去走、願意去做,你就可以一樣來到究竟解脫。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眾生在苦海浮沉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慚愧心,沒有照見到我還在苦海裡面浮沉,我很多觀念知見錯誤,然後又在那裡捆綁自己,在那裡誤導自己,然後用貪、瞋、痴在傷害自己,也在傷害眾生,你看不到。看不到,所以你就沒有慚愧心,然後又不斷的在世間的名利堆裡面打滾,這時候你會「放逸不恭敬」,對真正要告訴你解脫道的善知識不會恭敬的,他要對你說真話,你是會起瞋的。所以你比較喜歡那些告訴你怎麼樣陞官?怎麼樣發財?怎麼樣去走後路?怎麼樣去什麼…?沒多久就可以很顯赫,所以你會習近那些惡知識,怎麼樣去走旁門左道?因為你習近惡知識,沒有真正要解脫,所以你就「不欲見聖」,「不欲聞法而常求人短」,你看這樣一步一步的過來,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

  所以你就不信、難教、戾語、懶墮,告訴你來學佛很重要,你認為那不重要,那是老年人的、那是別人在求精神寄託、是迷信,你就是不信。你不信的話就難教,沒辦法!就算我們把整個解脫道很珍貴的法寶送到你面前,免費跟你結緣、送給你,你也還是一樣棄如蔽屣不會珍惜,因緣不成熟的時候,你就是不信、難教。但是等到有一天,如果你真的覺醒,一定要邁向解脫,等到有一天你有慚愧心、你有恭敬心,然後你要「樂見聖賢、樂聞正法」,接觸到這些解脫道的數據、這些法的時候,你會覺得真的非常的珍貴,會知道說這真的是要用生命去找法、用生命去修,才能夠得來的。

  眾生因為沒有發現到解脫道的重要,所以不信、難教,然後繼續在掉舉、不律儀、不學戒。你種惡因就是惡的果,沒有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所以你就沒辦法解脫,會繼續怎麼樣呢?不堪離老、病、死而繼續在苦海裡面浮沉,然後繼續在展現貪、瞋、痴、展現我慢。這就是告訴我們眾生在苦海浮沉的原因,也就是告訴我們墮落之道、輪迴之道。當你清楚了解之後,這就是一面鏡子讓你照見我們自己現在在哪個位子上面?我現在在輪迴道的哪個位子上面?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說真的不好玩,真的這樣在苦海裡面浮沉沒完沒了,有一天當你發起勇猛心要精進用功的時候,這時候就會有慚愧心出來,這個無慚就不會有了。

  當你真正有慚愧心的時候,你就不放逸,然後就會恭敬、柔軟心。以前習近惡知識,現在是會要親近善知識,其它的就以此類推,你會真的反過來。所以說世間的輪迴道跟出世間的解脫道是背道而馳,一百八十度的相反。當你真正走在解脫道上面,你就會「欲見賢聖、欲聞正法」,會很喜歡去聽聞正法,告訴你說我們現在在上解脫道課程,你會百般設法克服種種困難,一定要來學習聽聞解脫道,或是我們現在衛星電視台有在播出,你會設法克服各種困難,一定要看這個節目,你會喜歡聽聞法。

  當你有走在解脫道上面,以前是常求人短,現在改過來,不求人短了。就這樣一念之差,當你有正確的觀念知見之後就反過來了,所以你說要成佛、要解脫,不是到遙遠的他方世界去,是當下、現在,你能不能把觀念知見扭轉過來,這個非常重要,以後大家要慢慢去體會。

當你能夠見聖賢、聞法,然後不求人短,你的信心就會愈來愈強,你就不會難教,講話也不會戾語,而是會柔軟然後會精進用功,慢慢你就會不掉舉,然後會學律儀,就是守護六根精進用功,你會持正確的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各種惡因惡緣漸漸減少,各種善因善緣逐漸的增加,這時候呢?因為你有很多的善因善緣在累積,加上你又正確的聞法、親近善知識,有正知正見、有聞思基礎之後,又知道怎麼用功,你就能夠建立起正知正念。

  建立起正知正念,你的散亂心就沒有了,就能夠有一個明覺的心出來,一個清醒明覺的心就會出來,一個柔軟的心、慈悲的心就會出來。所以你就能夠去正思惟,而且不會懈怠,這時候呢?你所習近的都是屬於正道、解脫道,你會遠離那些惡道,你習近正道,當然包括說你就漸漸的出離了三惡道,這時候你的身見會斷除,因為你會不斷的回來反觀我們自己,所以身見、疑結、戒禁取結這些就會破除掉。破除掉之後,就是斷三結,就能夠來到所謂的初果,證到初果的聖人,進入四雙八輩裡面。當你進到入聖者之流,這就是入流。

  證到初果之後,你一定會繼續再用功、繼續用功,在你的精進用功的聞思修證之下,

你的貪、瞋、痴、我慢統統都會斷除、都會止息。因為無明破除了,這個「痴」就是無明,無明也破除了,你了悟了真理實相,包括本身也凈化清凈,你就能夠離老、病、死,也就是說出離六道輪迴,來到成佛、解脫自在的彼岸。所以這時候苦海就消失,涅盤彼岸就現前,解脫難不難?不會很困難,在於你真的要不要去實踐?要不要去做而已?如果你真的願意去做,涅盤的彼岸就在這裡、就在此岸,你真的要去實踐,佛陀就跟我們講那是這一生這一世的事情,成佛解脫都是這一生這一世的事情。

  現在請大家翻到最前面的目錄,《阿含解脫道次第》就是參考佛陀所講過的修行的次第、步驟有幾經,然後把它綜合起來,所以《阿含解脫道次第》從第○章,然後從第一章開始,第○章是空海所寫出來跟大家勉勵的。從第一章到三十六章,這三十六章的次第、步驟,也就是我們從凡夫位要邁向解脫的次第步驟,不要以為這是小乘的,這是不了義的,錯了!那些知見統統放下歸零,我們重新認識《阿含》,重新來聽聞,你真的會得到很多很多的無價之寶。如果你真的願意重新來過、好好去聽聞的話,那空海所回饋給大家的,不是用有形的幾百萬、幾千萬所能夠衡量的,這是空海所發現的「百千萬劫難遭遇」的解脫道,毫無保留的把它呈現出來跟大家來分享,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大家好好下功夫去研讀。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個目錄的次第是怎麼樣呢?第一章到第六章,這幾章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培養人天善法的階段,也就是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的階段,當一個人你真的有這些善根、福德、因緣之後,你就能夠聽聞到「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正法,而佛陀所講的解脫道正法的核心,我們把它整理在第七章到十七章之間。

  所以第七章到十七章就是整個佛教佛法的核心,所有教理的精髓核心在第七章到十七章,後面十八章到二十七章是告訴我們修行的內容與方法。佛教常常會講到修行是要聞、思、修、證,前面聞、思的內容就是第七章到十七章,但是我光聞、思這些,如果你沒有去實修的話,你還是數他人珍寶啊!還只是在研究那個寶藏圖而已。前面第七章到十七章是讓我們了解寶藏圖之後,開始我們要上路,要去走、要去找寶、要去找法了。

  十八章到二十七章就是帶領大家實際一步一腳印去修行、修持的方法,這些都是很實際、很實用,絕對不空談。空海因為有走過來,所以才發現它的真實、實用,如果我們本身沒有去走、沒有去做的話,那還是空談沒用。因為有走過,發現真的非常實際,諸佛、佛陀祂們以前所走過的解脫之路,都把它呈現出來、把它繪畫出來,讓大家清楚的看到。

 二十八章到三十四章就是屬於實證證果的內容,聞、思之後你去實修,實修只要你觀念方法正確的話,很快你就可以證悟到,這就是證果。證悟的內容除了了悟「四聖諦」,最重要的就是去徹證「三法印」,唯有你徹證「三法印」,你才能夠真正體悟、體證「四聖諦」。當你深度的去聞思修,體證到「三法印」、「四聖諦」之後,又回來反觀照見到我們的種種結縛,這時候你一個結一個結不斷的解開、解開、解開,到後來你種種捆綁的結縛統統鬆脫掉了,這就是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而二十八章到三十四章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止觀雙運?如何去證悟、去見法、去證果?都是有方法可修、可證、可達的。

 佛陀祂們這樣走過來,只要大家一步一腳印的上來,你一樣可以來到證果的階段,至於你證的是初果、二果、三果或是四果,最主要是看你個人下了多少決心?用了多少功夫?如果你聽聞了之後,還是覺得這個沒什麼啊!這個不重要啊!這個聽了我好像會了、我好像懂了,

這個沒有什麼、沒有什麼吸引力,如果你是這樣的話,就算你再學個十年二十年,連初果都證不到的。一定要去實踐、一定要腳踏實地的聽到哪裡、知道哪裡就做到哪裡,馬上去實踐,這樣很快有去消化,你就一步一步的這樣一直上來。到後來沒多久,就能夠來到三十四章,溶入一體世界,體證《心經》。只要你真的好好把這個解脫道去聞思修的話,沒多久,半年、頂多一年,你就能夠體證到《心經》所講的世界,體證到然後再逐步的深入,有一天你就能夠真的做到、真的做到。

  有的人就會認為說《阿含經》是小乘,四念處這個不了義不重要,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為什麼呢?有的人就會認為說你走解脫道的人跟我們要行菩薩道的不一樣,我們要生生世世常常度化眾生。難道釋迦牟尼佛跟他們那些弟子證果之後,大家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佛陀本身就是走過這個解脫道之後,然後就行菩薩道去普度眾生,佛陀也協助這些有緣的弟子好好深入聞思修證,將來當你真的能夠為法作見證之後,很自然的你一定是大慈大悲愍眾生。

  所以我們看看那些真正有修有證的阿羅漢,都是真的到處風塵朴朴的來告訴眾生什麼叫做真正的出離苦海的解脫道?他們到處去弘法度眾生,難道這個不是菩薩道的展現嗎?所以三十四章、三十五章,一樣把《阿含經》裡面有講到的那些解脫者,他們去弘法度化眾生的情況把它整理出來,三十四章、三十五章就是解脫道跟菩薩道合一的具體展現。

  空海還是跟大家勉勵一點就是說,佛教真正的特色,不同於其它宗教的是在於解脫道,如果佛教失去了這個解脫道的核心,也就會失去了佛法的精髓特色。真正佛教所要展現的菩薩道,它一定是建立在解脫道上,歷史上的佛陀及那些阿羅漢都是如此,你真正要大慈大悲愍眾生、要度化眾生,一定是先要嚴格要求自己,這一條路我一定要走過來,我要親證、要徹證,我真的走過這一條路之後,你很自然清清楚楚這一條路怎麼走?而且你也一定會大慈大悲回來倒駕慈航,回來告訴眾生怎麼樣出離苦海?這些都是真實不虛。

  佛教本身是屬於智能型的宗教,解脫道不會困難,要邁向解脫涅盤的彼岸真的不會困難,只要大家願意-一步一腳印的去做,實實在在的去聞思修證,很快有一天你也能夠為法作見證。

佛教經典之集成:

  佛教講的是理智、智慧,要有求真求證的精神,我們要回到歷史的事實上面來了解歷史的實相是怎麼樣?讓各種經論能夠回到它原來該有的位子上面來,讓我們能夠如實觀、來看待各部經典、各種經典。一般以為經典就是佛陀這樣講,全部都是阿難這樣背誦,然後這樣記錄下來,這是一般的傳說。但是回歸到歷史上的事實面卻不是完全這樣、有不少的出入。我們要客觀的來了解,印順長老在這方面有一本著作─「佛教聖典之集成」,把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論,在什麼時候編輯的?什麼時候出土的?這方面印老他都已經參考國內外的信息,漸漸已經把它釐清出來,讓眾生了解哪些經典是在什麼時候出來的?哪些經典是在什麼時候出來的?這個並不是否定大乘佛教的經典不重要,並不是這樣,而是我們要知道

所有大乘經典的總源頭是來自於《四部阿含》,也就是沒有《四部阿含》就沒有所謂的大乘經典。

  最初就只有《四部阿含》而已,所以它是個總源頭。但是因為《阿含》裡面有很多的深義不太容易了解,加上時空流傳一久之後,很多原來的深義不但變成很幽微,後來的人不容易了解,所以有些祖師大德們就再針對《阿含》裡面的那些深義,再加以補充、再加以申論、再加以詳細的敘述,希望能夠把《阿含》裡面的深義再闡揚出來。還有《阿含》裡面的般若智能的這個系統,因為這是屬於活的、屬於智能的,在經典文字裡面,縱然你有把經典文字流傳下來,但是那個活生生的那一部分是很難很難流傳得下來。一些祖師大德也是大慈大悲,

希望盡量把佛法裡面的很深的那一部份能夠再把它闡揚、詮釋、詮述出來,這就是初期大乘般若系統整個出土的很重要的因緣,印老他也非常推崇初期大乘般若系統這方面,像《心經》、《金剛經》、《般若經》都是屬於這方面的系統,這個都是在闡揚《阿含》裡面的深義。但是我們要知道,沒有《阿含》就沒有其它的經論,我們不要忘了根本溯源。

  參考以前指導我《阿含》這方面、楊郁文教授著作的一些整理,有比較詳細的把各種經典出來的時間,在佛陀大般涅盤後,我們稱為佛紀。佛陀大般涅盤那時候開始算佛紀零年,然後再一年一年的累積下來,所以以下所講的時間都是在佛陀大般涅盤之後多久,這些經典、論書才出來,這是屬於研究所級的才有在解析,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夠概略跟大家分享一下而已。

  佛陀最初一代言教並沒有寫下來,只有靠大家的背誦,等到佛陀大般涅盤之後,這些弟子經過大迦葉的召集,大家再會合在一起討論,一起進行大眾的結集。而最初出來的,因為愈重要的一定是愈先把它聚集起來,最先出來的南傳稱為相應部,也就是北傳《雜阿含經》裡面的修多羅這一部分,修多羅也就是整個佛法的法義核心所在,這個都集中在《雜阿含》裡面。所謂的修多羅是一個翻譯的音譯,而這個音譯原來意思是這一部分就是跟真理相契合、相契應的。修多羅意思就是說,這一部分是跟真理實相相契應的,也就是所敘述的都是大自然的真理實相,不管你到哪裡都可以檢驗。因為所講的這些一定是跟實相相應,你們都可以去檢驗的,這個叫做修多羅。

  這就是把不可言說的那一部分─實相無相、實相不可說,但是那些智慧者大慈大悲,還是設法把它說出來,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相應部,也就是修多羅這一部分,主要重點就是集中在《雜阿含經》。其次《中阿含》,它就包含有一些論的味道。因為佛陀有時候講經說法

不是這樣單純的幾句講過而已,《雜阿含》有很多都是講的很簡短,但是佛陀講經說法的時候,有時候一樣會講重點,然後再來加以申論、再加以論述,或是有時候會經過大家的一些討論,

然後再經佛陀幫助大家不了解的地方再加以解析、解釋詳細一點。所以《雜阿含》裡面就是把修多羅這一部分,再加以申論、加以比較詳細的解析,這個就是屬於《中阿含》這一部分。

  慢慢的再編輯,經過佛滅後一百多年,然後在二百年之間,《四部阿含》就逐漸的形成,

《四部阿含》最初的集結是《雜阿含》,再來就是《中阿含》,再來就是《長阿含》。經過慢慢的演變及大家慢慢的集思廣益,因為經典不容易背誦,所以就把它做一個有系統的歸納。有關於一的,講到一方面的,就把它集中在一起;講到二這一部分就把它集中在一起,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就是屬於《增一阿含》。所以《增一阿含》事實上就是比較有系統的把它歸納整理,再來南傳的話,就稱為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這個跟北傳的四阿含幾乎都是大同小異,大部分都是雷同的,都可以對比。

  現在跟大家解析佛法的流變以及經典的出土,最初這個源頭,也就是從佛陀一代講經說法的地方,然後祂到處到各地去弘法,後來弟子們把這些佛陀所講的集合起來、聚合起來,最初是沒有經典的記錄,只有背誦,而主要的背誦是阿難在負責,因為阿難跟隨佛陀二十幾年,佛陀的晚年阿難都是當侍者,所以阿難背得最多,最初並沒有經典,但是當佛陀大般涅盤之後,弟子們把佛陀所講過的這些能夠記的、能夠集中的,都把它集中起來,能夠記憶的、記得到的就把它記下來,而最初的那一種結集,真的就是靠大家的背誦這樣而已。

  最初整理出來的,北傳稱為《雜阿含》,南傳就是稱為《相應部》,這是相同的,名稱不一樣而已。如果概略來講,《阿含》就是比較偏重在音譯─聲音的翻譯,《相應部》這個相應,它是比較有在詮釋那個意思、意義─意思的翻譯。所講的這些阿含呢?它就是跟真理實相是相應的,可以相呼應的、可以檢驗的、可以禁得起考驗、禁得起求真求證的。比如說佛陀無常法印,但是這個無常法印呢?你是不是跟事實相符合、完全相應呢?你可以去檢驗、可以去求證。面對那些解脫者、智慧者而言,他們所講的所講的真理、所講的法則一定是跟實相相應的,這個如果是聲音音譯的話,我們就稱為《阿含》。

  所以事實上這是相同的,慢慢的編輯、慢慢的編輯就形成了《四部阿含》,《四部阿含》是在佛滅後二百六十五年左右完成,當《四部阿含》完成之後,佛教也開始漸漸的分裂了,分裂成為大眾部跟上座部,這是必然的現象。因為世間法就是不斷的流變、不斷的流變,它就一定是會分裂的,這是很正常。加上阿育王在佛滅後〈佛紀二八四年〉,把佛教推廣為國際化,所以佛教也流傳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區域,這時候偏於印度西北部的就是屬於大眾部這個系統,但是這時候都還沒有所謂的大乘這個名稱,只有大眾部跟上座部。

  上座部慢慢的他們就是往斯里蘭卡、泰國、緬甸這方面來發展,大眾部就是往印度的西北部發展,所以在中亞地區,那時候大乘佛教非常的興盛。現在要再進一步跟大家分析就是,這些經典它們正確的位子在哪裡?大眾部後來就慢慢演變成為大乘佛教,因為大眾部他們大家都是比較主動要去弘法,大家都是有這一種老婆婆心切的那種菩薩心腸,希望要積極的去弘法度眾生,而上座部是偏重於要實修實證,先好好把自己修好再去度化眾生,你做到多少再講多少,所以就是一步一腳印的去做。

  對於經典方面,南傳的沒有什麼改變,跟北傳的《四阿含》就是只有差一個,南傳有這個小部經,所以南傳稱為五部尼嘎亞,尼嘎亞就是南傳大藏經的一個翻譯,南傳稱為五部,而北傳呢?因為流傳到中亞之後,加上是形成一個國際的大溶爐,國際的文化交流,結果北傳慢慢的愈來愈多元化,加上大家又是積極的要去弘法度化眾生,所以就慢慢的演變成為大乘部派。初期的大乘醞釀是在佛紀四百四十五年左右到佛紀六零四年的時候,初期的大乘經典編輯出來了,再來中期的大乘經典是在七四四年(佛滅後七百多年)。至於初期出來的經典是什麼?中期出來的經典是什麼?請大家可以參考印老所編輯的「聖典之集成」。

  哪些經典是在什麼時候出來的?這不是印老他一個人的創作發明,都是有經過國內外的這些史學家嚴格去考證,他們從各種角度去考證,本書後面所列的佛教史大事略記也有一些數據可以參考。再來佛教慢慢的進入後期,後期是在佛滅後一千一百五十年,這時候公元是六零六年,公元六百多年也就是公元七世紀,進入後期之後,也有後期出來的經典,哪些是屬於後期出來的經典,大家都可以去查這些數據。再來中期的佛教,一方面印度有傳存,也開始傳流到中國、中原地區來。所以到中期後期佛教北傳的大乘佛教又分為印度佛教跟中國佛教,印度佛教因為在婆羅門教、印度教的環境情況之下,加上印度佛教本身不斷的在論戰不休,大家欠缺實修實證,就是以學術化的角度一直不斷的在論戰論戰,導致佛教在印度漸漸的滅亡,這是在公元十世紀左右。

  公元十世紀左右,印度佛教滅亡的時候,在這個前後有不少的一些高僧大德翻山越嶺到西藏去,西藏佛教也是在印度佛教接受大乘佛教的這個後期方面,印度佛教的這個體系在西藏佛教開始發展密教體系,而中國佛教呢?它是接受大乘佛教的初期、中期、後期這些,都全部流傳過來,加上早期的《四部阿含》也有流傳過來,但是比較慢、比較慢,又因為中國的各宗各派又非常的興盛,尤其是禪宗在中國非常的興盛,所以中國佛教慢慢又演變成為大家很重視這個祖師語錄,我們不是說祖師語錄不好,而是很多人他一直在學佛,一開始的時候就下不少功夫在祖師語錄,某某祖師某某祖師,在這個語錄上面鑽研。我個人是給大家建議,最好大家回到最源頭來,看看釋迦牟尼佛怎麼講?一條清清楚楚的解脫路是怎麼樣?請大家回到最源頭來看,真正代表正法的解脫道是怎麼樣?

  當你清楚的掌握佛法的核心,那你來參考初期大乘佛教的初期、中期、後期的各種經典,

以及中國的這些祖師語錄,你就會清清楚楚知道說,哪些真的是可以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的去了悟真理實相?哪些講的是方便法?你就會清清楚楚,你就不會被經典這樣迷得這樣團團轉。

所以我希望大家回到冷靜客觀的立場,讓所有經典回到它該有的位子上面來,然後大家以事實為依歸,秉持客觀、求真求證的態度,哪些真的幫助我們闡揚深義?讓我們對無上甚深微妙法有更深層的體會,哪些是方便法?你就可以清清楚楚,只要但得本就不愁末,如果你能夠掌握佛法的核心,你就可以權施各種方便法,而且可以包容各種方便法,如果你不知道佛教的最大特色是解脫道,你不知道佛法的核心在哪裡的話,你會迷失在方便法上面。

  在佛教的時空的演變之中,要涉獵攝化不同的眾生,真的很多方面是需要做調整,很多方面需要兼涉不同環境、不同地區的一些方便法,來接納、來攝納不同的眾生,但是我們要掌握到佛法的精髓核心在哪裡,只要你能夠掌握核心的話,你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能夠透過各種方便來協助眾生,回到真正佛法的核心─解脫道上面來,那南傳的上座部呢?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他們就處在一個孤島上面,像斯里蘭卡或是泰國緬甸的這個地區,都沒有強大文化的入侵,所以他們南傳所用過來這些經典,就這樣一路的流傳下來,流傳下來到今天都可以對比、都可以印證。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

第一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一果報。云何為十一?卧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拄,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是謂,比丘!能行慈心,獲此十一之福。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無放逸行;

諸結漸漸薄,轉見於道跡。

以能行此慈,當生梵天上;

速疾得滅度,永至無為處。

不殺無害心,亦無勝負意;

行慈普一切,終無怨恨心。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行於慈心,廣布其義。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這一經是佛陀在勉勵大家要多行慈悲,慈悲心不怕多、不嫌多、愈多愈好,在這一經裡面佛陀就是告訴大家、告訴各位比丘,也就是告訴各位修行人,修行慈悲心有多少好處,有哪些好處呢?佛陀跟大家來解析:若有眾生修行慈心解脫,你要去修、要去做,是要去做,不是用口頭講、不是用嘴巴講,不是光在那裡發空願而已,是真的要去做。

  修行慈心解脫就是說:你努力的去體會,然後去實踐慈悲心。當你真正在慈悲善待自己、善待一切眾生,這時候你的苦、你的煩惱會消失,你會來到有一種解脫自在的快樂跟安祥。

不錯!如果還沒有來到究竟解脫之前,這時候他是一種暫時的解脫,但是你從點點滴滴開始,這樣他會慢慢的醞釀究竟解脫的能量。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修行慈心解脫,而且你廣布其義與人演說,不只是我們自己本身在行菩薩道、在做慈善、慈悲事業,我們也勸說親戚朋友他們大家一起來行善布施、修行慈悲心。如果你能夠這樣自己去做,也勸人做的話,會有哪些好的果報?

  當獲此十一果報,哪十一果報呢?因為你內心是沒有敵人、沒有瞋恨心,有一句話:「仁者無敵」。因為你慈悲善待每一個人、沒有敵人,所以你睡覺的時候很安祥,「卧安,覺安,不見惡夢」,這就是說:在睡覺的整個過程中,你都會睡的很安心、很安祥,沒有什麼牽掛、沒有什麼顧慮,因為你都慈悲善待一切眾生,你把一種安祥的磁場都散發在這個世間,所以第一個獲益的是我們自己。當你到哪裡,你都安心、安祥自在,因為你沒有去害任何人,所以你會卧安、覺安、不見惡夢。

推薦閱讀:

阿含解脫道次第 (空海法師 ) 3
正法:【六念/十念】 念戒
正法:【五下分結】 欲纏、恚纏、身見纏、戒取纏、疑纏
心地無念了了常知是本體 隨緣應機平等慈悲是妙用
疼愛歌

TAG:法師 | 解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