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的儒家思想

本文共計1680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特約作者:中原禿筆

主角:儒家思想

——歷史故事

儒,本有變通之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人部》是這麼解釋的,「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柔者,彎曲又筆直之樹木。好似象鼻,可直可曲,變化自如。而儒家思想,來源於堯舜,以及西周的《尚書》《詩經》,最後又孔子編撰修改後確認。

先秦時期,孔子創建儒學,主張「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就是「大同」、「大一統」。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為政以德」,要求君主以德治國,善待百姓;

第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嚴格確定長幼尊卑次序;

第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堅決維護統治者利益;

第四,「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將讀書和做官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第五,「有教無類」,打破了官府在教育上的壟斷,為寒門子弟提供了上升的渠道;

第六,「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厭惡勞作,歧視體力勞動;

第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忽視現實,沉迷過去;

第八,「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重視修身養德。

此時儒家思想的閃光點在於幾個方面:

第一,重視教化;

第二,注重修身;

第三,確立了人倫規範;

第四,維護國家一統。

而不足的地方,則遺害後世多年。一,注重做官,鄙視其他行業;二,喜歡沉溺過去,不願立足現實改革維新;三,將人劃分等級,並嚴格維護等級秩序。

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而最著名的則是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向儒學加入了「義」的思想,具體闡述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而荀子則加入了厚今薄古的「法後王」思想,具體主張為「制天命而用之」,「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

先秦之後,集儒學於大成的,就是漢代的董仲舒。董仲舒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吸收了荀子「法後王」的觀念,同時也摒棄了孔子恢復井田制、刑不上大夫的歷史殘留。在批判繼承儒家思想的同時,董仲舒又吸收了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發展了一套新的儒學體系。

於是,漢代的國民是中國曆朝歷代最富有朝氣的時代,人們勇於公戰,怯欲私鬥,爭相建立功勛,卻又沒有後世的迂腐顢頇。

之後漢代滅亡,經歷兩晉,社會政治黑暗,士人壓抑,百姓深受苦難。儒學便又一次受到了質疑,於是兩晉文人爭相修道清談,最後弄得偏安半壁,山河破碎。

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在「入世」思想中增加了「出世」的觀念,使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失意的時候多了一條棲身的精神寄託。

到了隋唐時期,儒學又一次大放光彩,經世致用的同時又能變通明達。於是,萬國來朝,四夷賓服,列國爭相學習漢學。

燦爛過後,往往就是凋零。唐朝滅亡後,歷經五代十國,到了統一的宋朝時,再也沒有了大國的雍容氣度。到了南宋,鑒於天下總是戰亂,國家難以穩定。

於是,朱熹修改儒家經典,重新解釋儒家思想,並對理和氣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這些雖然完善充實了儒家思想,但是由於對「理」的過於重視,使得南宋之後的世人大多「平日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與此同時,朱熹又主張「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進一步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愈發趨於愚昧。

此時的儒學已經開始走下坡的路了,經曆元人的野蠻統治、明朝的黨政、閹宦,到了明朝中期,王陽明苦學朱熹的理學(即儒學),卻發現理學並不能經世致用。於是,便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儒學感悟,開創出了一條新的儒學之路——心學。

心學的兩大特徵:第一,擺脫心靈枷鎖,追求精神自由;第二,身體力行,經世致用。

這種學說,在明後期及清朝佔據主流,然而陽明先生死後,心學在此分裂。之後經世致用的部分慢慢消逝了,剩下的就是那是顢頇的朝臣宣講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自愚的學問了。

民國後,封建專制制度被推翻了,作為封建社會的支柱——儒學也隨之被打倒了。可是,作為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思想,就能這麼隨意地推翻在地嗎?

儒學固然是維護封建制度的,但是它的很多思想對今天的人們依然是有用的。它不應該被全面打倒,更不應該被視為毒蛇猛獸,況且,它是打不倒的,它早已經滲透進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有趣,有用,有態度

盡在【歷史故事】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王守仁可以被稱為聖人么?
張載「為天地立心」的心是誰的心?如果天地有心,為什麼還要立?
儒家思想的核心除了「仁」有哪些?
儒家思想與中國科技發展分析?
王陽明如何看待「前面有懸崖,閉上眼睛就沒有懸崖了」這類問題?

TAG:思想 | 儒家 | 真實 | 儒家思想 | 還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