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佛塔之演變(52)

中國佛塔之演變(52)

明、清文峰塔中異型塔

川沙古城牆位於上海川沙新川路171號觀瀾小學內,始建於明朝1557年,是川沙人民為抵禦倭寇入侵而建。在古城牆上面有魁星閣、岳碑亭和文筆塔三座建築。但其中1918年建的文筆塔已於2011年拆除。

上海浦東川沙文筆塔(網路照片)

浙江奉化市西塢鎮停山村天峰塔,始建年代無從查考。塔為單層六面石塔,沒有基座,直接建造在山頂的巨岩上面。塔底部周長8米余。塔身高4.08米。

浙江奉化天峰塔(網路照片)

紫金岩塔位於浙江寧海縣深甽鎮清潭村村口,據記載,紫金岩塔始建於元元貞元年(1295年),重建於明,清朝時兩次被毀,之後由村民集資重建。塔形如巨螺,塔呈圓錐形體,高6.7米,歷來被視為鎮溪護村之寶。

浙江寧海深甽鎮紫金岩塔(網路照片)

文峰塔位於安徽旌德蔡家橋鎮喬亭村,建於明嘉靖九年四月(1530年)。其形狀為圓錐台體,上小下大,頂扣葫蘆形石頂,狀如卓筆,因名「石峰文筆」,系方形花崗石砌築而成,高11.7米。

安徽旌德喬亭文峰塔(網路照片)

永鎮塔座落於江西東鄉紅亮墾殖場鄭家村,塔修建年代正考究中。(一說約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共七層,磚石結構,高11.2米。

江西東鄉永鎮塔(網路照片)

湖北宜都文筆塔,始建於清代,緣於興文運、昌科舉者。1991年重新修建。塔高四丈許,下圍一丈余,以青石混凝,昂昂然立於烏龜嶺。

湖北宜都文峰塔(網路照片)

文筆峰塔位於惠安縣城孔廟背負螺山,建於明代。高約8米。

福建惠安文筆峰(網路照片)

東壁塔位於廣西平果縣舊城鄉菊良村內堪屯前的筆塔山上,塔上石刻記載,建於清道光丁未年(1847年)。塔用方塊青石砌成,實心,因其狀如飽蘸墨汁的巨大筆鋒,故又稱筆塔。

廣西平果東壁塔(網路照片)

沙涌文筆塔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南區沙涌社區文筆山上,始建於清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988年重修,是沙涌村民為紀念馬南寶抗元撫宋有功,同時也為了壯鄉聲、振興科舉功名而建。塔高約18米。

廣東中山沙涌文筆塔(網路照片)

文峰塔在河南寶豐縣城南邊的淺山坡上,是一座明代建築的實心磚塔。據清朝乾隆年間《寶豐縣誌》記載,文峰塔興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建塔起因「乃前邑令以科目勖士,信術士之說而為之」。

河南寶豐文峰塔(網路照片)

河南湯陰文筆塔位於湯陰縣東南城牆舊址上,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塔身喇嘛式磚石建築。全塔建於高5米,方7.5米的石台基上。塔身呈圓錐形,共九層,高13米。

河南湯陰文筆塔(網路照片)

山西介休文峰塔坐落於太岳山脈,是一座青石砌築,通體實心,圓柱形石塔。塔高25.18米,據有關資料記載,文峰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建,咸豐九年被毀,同治九年(1870年)又重建。

山西介休文峰塔(網路照片)

文筆塔位於山西河曲縣城東五里大東梁,主體部分由青磚白灰壘砌,是一座圓形實心塔,高20多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捐資修建。

山西河曲文筆塔(網路照片)

靜升文峰塔位於山西晉中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南,為清代晚期建築,塔身總高約30米。

山西靈石靜升文筆塔(網路照片)

蒼頡塔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座落於明心寺鎮唐明渡村。塔身為圓形。珠寶頂,磚石結構,共五層,高25米。2004年8月對其全面維修。

四川資中蒼頡塔(網路照片)

南塔又名文峰塔,位於重慶大足區龍崗鎮南面南山,始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為圓錐形石結構塔。南山上南塔與北山上的多寶塔(北塔)隔城遙望,相映生輝。

重慶大足南山文峰塔(網路照片)

文筆塔位於貴州岑鞏思州古城東的鳳凰山上。始建年代無考。按思州城建造,有明、清年間多次重建及維修,思州文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說明思州文筆塔始建年代久矣。文筆塔酷似一支巨型毛筆,高16.6米。

貴州岑鞏文筆塔(網路照片)

文筆塔位於鎮遠縣城東一公里筆岫山頂。始建無考,塔高7.93米。明弘治二年(1489年),石阡如府祁順海游鎮遠時,寫有文筆山詩一首:「巨筆卓越晴峰,天然制度工;雲霞妝五色,風物助三紅。脫穎非襄底,生華似夢中;流年多少恨,終日漫書空。」。

貴州鎮遠文筆塔(網路照片)

文筆塔位於雲南建水縣城南的拜佛山,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呈八面體,是一座具有現代風格造型,由巨大青石砌成的實心塔。塔高31.4米。

雲南建水文筆塔(網路照片)

秀峰塔位於雲南大理雲龍縣寶豐鄉東面山頂上。始建年代無考,現塔重修於清道光壬寅年(1843年)。塔高6.31米。

雲南雲龍秀峰塔(網路照片)

虹溪文筆塔位於雲南彌勒縣虹溪鎮南紮營山頂,與魁星閣遙相對應。虹溪文筆塔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塔通高17米。

雲南彌勒虹溪文筆塔(網路照片)
推薦閱讀:

漢字的形體演變和字義變化:慶
談朱熹對邵雍象數易學的發揮演變(郭彧)
梵語的起源與演變
一圖看遍中國歷代女子服飾演變史(組圖)
從宗教與政治關係的演變歷史分析建立和諧政教關係的社會意義

TAG:中國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