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行概述

五行概述.threadtags_tag {margin:0px !important;background:none !important;padding:12px 0 !important;color: #444 !important;}.threadtags_tag span {border:1px solid #E6E7E1; padding:10px 14px 10px 32px; background: url(http://images.5d6d.net/dz7/default/tag.gif) no-repeat 10px 50%;}.threadtags_tag a{color:#09C !important;}相關搜索: 概述

根據鳳儀先生的五行語錄進行分析、歸納,而後從五行性理,五行生剋順逆,倫理五行,五行推轉與相成,真五行等六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五行性理

五行之說,自古有之,它與"八卦易經"同為遠古的"積精全神,與天地合一"的聖哲,在靜悟中瞭然宇宙人生的真理,並將其密碼包藏在極其簡單的符號中(如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以傳後世。後來,智慧超群的大師們,即所謂真人、至人,在大徹大悟中,解析翻譯出一些密碼,並進行推衍,發露其豐富而深邃的內涵。如上古伏羲畫八卦,但其卦辭經文均為後世的文王、孔子所系。歷代大學者又寫出卷帙浩瀚的易理巨著。五行之說,便是與易理相輔而行的哲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五行始見於《尚書·洪範篇》,該篇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經文。此在殷周交替時期,已經作為文字記錄下來了,並解釋了這五種物質的特性"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這便是五行最早的記載。在這之前,也只不過是"金、木、水、火、土"五個字(符號)而已。

後世的大學者,把五行的生克,順逆,相互制約的原理,用以說明自然界事物和社會現象發展變化的相互關係;醫學家把它運用到人的生理,病理領域中,並作為診斷治療的重要理論工具,在中國醫學的發生髮展的整個過程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歷代易學家,醫學家對五行都有闡述。

近代農民思想家王鳳儀先生本是一位目不識丁的農夫,由於篤盡倫常,義赴友難,自誠而明,在大徹大悟中,對金木水火土五行又作了有別於前人的闡釋,不拘泥於古說,把它有效地運用到人的性理,倫理和社會之中,發明了性理療病法,教人化除氣稟性,推轉五行,盡性立命,直至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先生說:"要成聖賢仙佛,非推轉五行不可。常人偏於哪一行,終久還要死在哪一行上。"如此看來,鳳儀先生豈不正是"對遠古五行密碼作了全新破譯"的大智大慧的至人嗎!五行說是古人從大自然各種現象的變化運轉中悟出來的。先生說:"太陽出於東方,東方為木,為仁;經南方為火,為禮;落於西方為金,為義;到北方就黑了,為水,為智。(中央為土,為信)。這正是上天垂象。可惜人都不知效法呢。"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能與天合一,與大自然合一,就成道了。

五行性理簡稱為"五行性"。人是稟賦五行之氣而生,木主仁,火主禮,土主信,金主義,水主智。人的元性是具備此五常之德的。然而由於氣稟所拘,物慾所蔽,致使光明澄澈的元性受到污染,不得復明。故有稟性氣質之偏。如人的性格有急、緩、智、愚、明、暗、達、滯、清、濁、薄、厚、寬、窄等等之不同。所以常人的五行性不是逆就是克,陰盛陽衰,不僅環境不順,命運多乖,且可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鳳儀先生髮明性理療病法,便是根據五行性理,使人的心性轉逆為順,化克為生,撥陰取陽,從而愈病。如能達到五行圓轉,既可修身又能齊家,可使人的精神境界臻於至善。

五行性理,"性"是指人的性格與氣質,"理"就是規律或法則。先生明道之後,深悟五行之哲理,教人掌握五行性理及其變化的規律,不僅要認識它,還能夠駕馭它,使之按正常規律運行,使可掌握自己的命運,改善人我之間的關係。在治療疾病方面,可通過五行性陰陽消長的道理來探測人的軀體臟腑疾病變化的情況,並可自我調節,自我平衡,撥陰取陽,可使疾病自然而愈。多年沉痾,由此霍然而愈者,不勝枚舉。

五行性的陰陽消長之變化,可由人的面形、體態、氣色、聲音以及氣質的清濁中觀察出來(與《內經陰陽二十五人篇》不同)。先生在性理療病的實踐中,發現恨怨惱怒煩及貪妄不平之心,是危害身心健康和破壞人我關係的主要因素,這是屬於五行性中的陰面。其陽面則為純潔善良光明之德性。(這裡所講的陰陽是心性的陰陽,不同於中醫學生理,病理的陰陽)。先生說:"恨怨惱怒煩是五毒,怒傷肝,恨傷心,怨傷脾,惱傷肺,煩傷腎"。五毒是人的氣稟性,化除五毒,即是"化性",此乃五行性理學說的關鍵。

先生說:"人的命都是好命,只因人的性不好,才把命鬧壞了。"所以他特彆強調人要化性。五行具體在每個人的心性中不是單一的,而是五行具有,但各有所偏,主次各異,陰陽懸殊,並有生克順逆,相互制約的複雜關係,因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性格與氣質。

五行表現在性、心、身三界中,無須勉強劃分,將每一行的表現內容分屬於性心身。其實心與性,總是彼此關聯,相互制約的,而身又受心性的支配。所以每一行在三界中的作用,是無法截然分開的。譬如陽木仁德,既含藏在心中,也體現在性中。陰火在心和性中都表現為急躁。如此等等。研究五行的關鍵就是撥陰取陽,推轉五行。

鳳儀先生不拘泥古人之僅使五行滯於理論上的闡釋。而是在歷史上第一次將五行運用到為人處世,修身齊家等日用生活的實踐中,使五行思想與現實融會起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價值。五行性識別如下。

1、木性

木性的外表,面長瘦而露骨,上寬下窄,色偏青,身體細高,肩背聳直,腳步高壓有聲,語音直而短,齒音重,氣芽軒昂,生氣時面帶凶氣,多現青色。木性分陽木陰木,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陽木即是真木,是木之本性,主仁德,正直有主意,有擔當力,敢作敢當,好生惡殺,公而忘私,心口如一,遇事不盲從,有定見。處事不謅諛,行為端正,能忍辱。所以先生說"木是能立的。"常存悲天憫人之心,化欲求世之願,捨己為人,古往今來,凡成大業者,皆俱陽木之性。陽木的核心是一個"仁"字,它體現了天地的好生之德,正如果木核中之"仁",具有生生不息之機。

陰木性情粗暴,出言撞人,好陰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性多偏激,執拗頑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毀謗,掘人隱私,好抗上,寧折不彎,不接受意見,做事不許人反駁,器量窄小不耐激觸,難成事功。在家庭中多虧孝道。平生遇事多難,常不如意,因而怒氣填胸,愈形乖戾。

陰木好怒,怒的表現:

(1)受人壓制,到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竟氣得深身發抖,一旦暴發,便燃起怒火,甚至一試決鬥,後悔莫及。(2)人之所為,違背己意,大發脾氣。(3)見事不合理,出於氣憤,打抱不平。(4)不滿情感,發泄於外,有時火冒三丈,暴躁如雷,不考慮後果。(5)怒的特點,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往往干出無法挽回的蠢事。

陰木內存,好怒傷肝,肝氣不舒,胸脯疼痛,肚腹膨脹,頭迷眼花,兩臂麻木,四肢無力,耳鳴牙痛以及中風等。這便是受陰木之害。要想愈病,必須撥陰取陽,化陰木為陽木,生出仁德、愛人愛物之心。如果使用"問性法",可多問"主意"。(詳見本篇《問性法》以下同)

2、火性

火性人,面上尖中寬下窄,多豐滿,色偏紅。走路搖擺,行動急速,說話聲音尖而破,舌音重,毛髮稀疏。生氣時,面紅耳赤。火性分陽火陰火,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陽火即是真火,是火的本性。光明磊落,通情達理,溫恭安祥,守禮守分,文采節制,表芽有章,聰明謙讓,舉止大方,事無巨細,考慮周詳。能高瞻遠矚,明理達時,有"無入而不自得"之象。所以先生說"火是撥正的。"古今創製大經大法的偉人哲士,皆是陽火性的功能。陽火的核心是"明理"。不明理就等於在黑暗中走路,隨時有落進陷阱的危險。

陰火性,急躁多貪,喜虛榮,好誇張,行多狂妄,奔高貪好,爭名逐利。外明內暗,見人不見己,知進不知退,得理不讓人。常以屑瑣事故,致使全家不歡。欺負老實人,吹毛求疵,好爭理,喜奉承。可與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做事虎頭蛇尾,態度拘謹,行多過失,屢改屢犯,老年多昏憒。一生多苦。

陰火好恨,恨的表現:

(1)個人利益被傷害,氣憤得不到發泄時的心情。(2)內心潛藏著不滿意,伺機報復;滿足不了私慾,便耿耿於懷。(3)自尊心受到傷害,一有觸動,便引起憤恨的火焰。(4)愈得不到發泄,埋藏在心底的禍源愈強烈,一旦暴發,便可釀成大禍。(5)恨的特點,隱而後發,一發便易引起狂濤巨浪,往往存有預謀。

陰火內存,恨多傷心,心跳心慌,頭暈目眩,驚怖不眠,甚者神經錯亂,顛狂譫語,喑啞疔瘡,危及身命,這是受陰火之害。要想愈病,必須化陰火為陽火,以辭讓為心,責己達時。如用問性法,須問"明理"。

3、土性

土性人,面容豐厚多方,色偏黃,背隆腰厚,唇厚,手背後,行動穩重,語音寬宏,唇音重,氣度沉穩,生氣時面色發黃。土性分陽土陰土,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陽土即真土,是土之本性,信實忠厚,篤誠淳樸,寬宏大量,能容能化,勤儉樸素,克盡職責,舉止穩重,言行一致,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久。先生說:"土是存良心的"。對奇才異能,可兼收並蓄,厚德載物,為成功之母。陽土性的核心是一個"信"字。信是諸德之根本。

陰土性人,固執呆板,樸拙,思想單純,蠢笨蠻橫,心小量窄,近於愚直,易上當受騙。不開通,雖言信行果,未必中理。寡言少語,好生怨氣,疑心特大,無中生有,以假當真。一生多累。

陰土好怨,怨的表現:

(1)受欺侮或受壓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狀態。(2)事情沒做好,受斥責,內心委屈。(3)吃虧了,口不言,心憋屈,疑忌他人。(4)事不遂心,埋怨別人。(5)怨的特點,含而不露,忍而不發,不傷他人,傷自己。

陰土內存,怨氣傷脾,脾胃軟弱,膨悶脹飽。胃寒腹痛,上吐下瀉,消化不良,食慾減退,重則噎膈轉食,有傷元氣,中虧氣短,或氣淤氣窒。要想愈病,必須化陰土為陽土,明因果,生信實,法自然。如用問性法,可問"信實"。

4、金性

金性人,面形長方,色偏白,顴稍高,唇薄齒利,身段苗條,眉清目秀,舉止輕靈,氣度活潑,說話聲音響亮。生氣時面色蒼白。金性分陽金陰金,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陽金即是真金,主義氣,性豪爽,善交際,善言談,活潑開朗,敏捷果斷,取人之長,知過必改,危難不避,勞怨弗辭,見義勇為,見得思義。所以鳳儀先生說"金是分清的"。善於判別善惡是非真偽。古今成大功的奇才義士,光彩人物,多屬陽金之功力。陽金的核心是一個"義"字。古人注釋:"義者,宜也。"只要應當做的,雖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辭。故古人極贊有大義的英雄豪傑,稱為"大義參天"。

陰金性多虛假,好分辯,喜變更,虛妄不實,嘴甜心苦,好冷笑,習於諂媚。更為甚者,殘忍嫉妒,巧言令色,笑裡藏刀。妒功害能,掩人善行,喜聞人過,好言人短。刻薄寡恩。得權在位,便能亂世,凶奸之徒,多由此出。在家庭,則父子責善,夫妻寡義,分崩離析。

陰金多惱,惱的表現:

(1)對環境不滿意,但又難以擺脫的心理狀態。(2)看不上的人,還躲不開,孤芳自賞,"患人之不己知"。(3)瑣事纏身,撓撓不休;或事不遂心,說不出,道不明,處於自我折磨的心境。(4)處事虛偽,但又露了破綻時的心情。(5)惱的特點,多出於嫉妒,好表現小動作。

陰金內存,好惱傷肺,氣喘咳嗽,肺結核咯血,甚則肺癆,肺癌以及各種肺經疾病,這便是受陰金之害,要想愈病,必須化陰金為陽金,生出義氣,遇事多想人之好處。如用問性法,可問"響亮"。

5、水性

水性人的面形多肥,漫團,下稍寬,色偏黑,眉粗目大,行動遲緩,語音慢而低,喉音重,氣度和藹。生氣時,色發暗。水性分陽水陰水,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陽水即是真水,活潑自然,隨遇而安。沉穩雅靜,智慧巧思,和萬緣而不變。恬淡虛靜,涵養力強,功成不居。真水主智慧,性柔和,智慧之光無處不照,所以鳳儀先生說"水是周遍一切的"。古人淡泊明志,必寧靜致遠。中外發明家,多為陽水之功能。陽水的核心是"智"。孔子說:"智者樂水",朱熹解為"智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孔子是大智者,當然樂水。老子說"上善若水"。但是知而不行的人,並不是真智慧。

陰水性人,多愚魯,好煩悶,遇事退縮,習慣邋遢。行多迂闊、多憂多慮,自卑自棄。好包屈,喜生回頭氣,優柔寡斷,缺獨立性,進退失據,處事失機後時,一生多受氣。

陰水多煩,煩的表現:(1)窩囊苦悶,自卑退縮的心境。(2)隨不上大流,別人嫌他慢,他反嫌別人急。(3)不合群,人家看他無能,他自己煩悶,他最不喜歡看不對他心的人。(4)性緩慢,失機後時,好後悔,猶豫不定。(5)煩的特點,自我封閉,人我思想感情交流的通道被堵塞。

陰水內存,多煩傷腎,腰酸腿疼腹痛,虛痿腎虧,好生悶氣,氣落轉寒,患疝氣鬱結等病。欲好病,必須化陰水為陽水,多認不是,撥陰取陽。要有處知之明,生出柔和智慧。如用問性法,可問"柔和"。

每個人雖然五行俱全,但各有所偏。有的人偏於木火土性,有的人偏於木火金性,有的人偏於土水性,有的人偏於水金性等等。然而必有一種性為主,如以木性為主,以土性為主等等。每個人的形與色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如有的人是木性的面形,而是火性的顏色。或土性的面形而金性的顏色,或金性的面形而木性的顏色。聲音亦是如此。當然也有形色音,同屬某一行的,等等不一。先生說:"看人的性要先看形,後看色,就知道順逆了。"

二、五行生剋順逆

"五行往前行是順",即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往回行是逆",木生水,水生金,金生土,土生火,火生木。"五行往旁行是相剋"。(詳見"五行順逆生克圖")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所說的相生,就是彼此相益,相互促進。相剋就是相互制約,彼此剋制,有傷對方。逆行就是往反方面運行了。鳳儀先生所講的五行性理,關鍵是撥陰取陽。轉逆為順、化克為生,最後達到五行圓轉。五行性中的逆行或相剋,是發生在陰面或陰陽混雜的情況下,如能做到撥陰取陽時,就不存在逆與克了。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既可體現在自身,也可發生在人我之間。

(1)自我五行相生

為人以仁德心為本,立定主意,關心他人,能吃虧忍辱,是為五行中的陽木。再能高瞻遠矚,知時達務,深明事理,事無大小,必處理得當,不計較私利,不貪便宜,這是由木走到明理火上,是為"木生火"。如能做到心胸開闊,能容能化,忠厚信實,誠懇待人,言行一致,信人不疑。事情失敗,絕不怨人,這便是由陽火走到土上,是為"火生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遇事有判斷力,是非分明,辦事果斷,義氣圓足,是為陽金,這便是"土生金"。事情錯了,認己不是,謙虛柔和,絕不爭功,虛靜自然,是為智慧水,這是"金生水"。遇事能同情人,愛護人,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這便是"水生木"了。這是男子的行運。

女子行運則與男子相反。先生說:女子以逆為順,這樣男女能互相躲開路。但孀婦則與男子行運相同。"女子以逆為順,主要體現在家庭倫理間,在社會上工作者就不一定完全如此了。"

女子木性要立起主意,以仁慈為重,不怕困難,能吃虧讓人,這是陽木。由木要向水上行,多認不是,柔和待人,不爭理,不搶先,這是"木往水上行"。待人有義氣,分清別濁,委曲求全,多找人的好處,是"水向金上行"。寬宏大量,如土之"厚德載物",誠信為本,這是"由金向土上行"。遇事明理達時,絕不怨人,以禮自守,不為虛榮所引誘,"這是由土行到火上"。安分守己,堅持正見,不隨是非曲直到轉移,不被外物所誘惑,這是由"火行到木上"。這是女子的行運。

五行性撥陰取陽,陽氣充盈,與五行相應的臟腑,都得到陽光照耀,氣機暢達,自然身強體健,精力充沛,心腎相交,百病不生。

以上是五行相生的一般理論。但五行性達到撥陰取陽時,男女的行運就不一定必須截然相反了。先生說:"從前男子取法太陽,女子取法太陰,男順行,女逆行,今後女子若明道而能自立的,也可以同男子順行了。"這段話充分地體現了先生常說的"時代不同,行道也不同了"的獨到見解。

上述男女五行的行運是五行相生的常規理論。然而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則看他(她)的本性是哪一行打底(為主)如是木性打底,就必須從木性上化陰為陽,才能夠生陽火。否則,陰木絕生不起陽火來。如果是陰水性,就生不起陽木來。先生說:"水是生木的,然而陰了,就寒,寒就不能生木了"。所以必須返到陽面,才能相生。如果是陰土性打底,必須遇事責己而不怨人,化陰土為陽土,才能生起陽金。否則滿腹怨氣,怎能生出義氣金來。其餘,火性、金性,都是如此。

(2)人我五行相生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必然要有你我他的人際關係,其中必然有五行相生的道理。比如他是陰木性,好生怒氣,說話又直又硬,不考慮別人的接受能力,張口就說。我要想與他關係處好,必須用陽水性對待他,持以溫和的態度,待他怒氣過後,再以溫言勸解,這樣,他不僅能接受,並且感激我。這叫"水生木"。否則他硬我也硬,必然鬧成僵局,使矛盾激化。

比如對方是陰火性,一點就著,或爭強好勝,喜虛榮,好爭理。這樣人,我就要用陽木對待他,定住主意,不隨他轉,存仁愛心,不與之計較。看他氣的面紅耳赤,覺得可憐,待他火氣消了,清醒之後,再和他談清道理,他自會聽得進去。這叫"木生火"。

對方是陰土性,死板不靈活,固執己見,好生怨氣,不能通情達理,說話死硬,很難令人接受。我則應以陽火對待他,認清他的特性,不與之爭理,說清道理,耐心開導。對這種性格的人,不能急於求成,不可能用三言兩語,就可使他頓開茅塞。必須掌握他的內心活動,說話能打動他的心,才能奏效。這便是以我的明理火,他的陰土,叫作"火生土"。

對方是陰金性,能說會道,花言巧語,處事虛偽,對這種人不應生厭煩心,要認清他的本質,用沉穩老練的土性對待他,不受他的欺騙,他能說就讓他說去吧。不論如何,在我面前施展不了他的伎倆,最終不得不收歙他的氣焰。這便是用我的土生他的金。叫作"土生金"。

對方是陰土性,性格緩慢。愚魯不達,不明事理,好生煩悶之氣。我則千萬不能看不起他,要用義氣的金性對待他,尊重他的人格,愛護他,托起他,使他能和我親近,這樣,他自會聽我的勸導。這叫"金生水"。先生說:"托起愚人是賢人。"

2、五行相剋

五行相剋,既可體現在自身,也可體現在人我之間。

(1)自身五行相剋

木克土:我見太深,對人不服,還說不出,暗中生怨氣。假如是小孩必不聽管教,這就叫"木克土"。這樣人多現出面黃肌瘦的容顏,不服人屬木,生怨氣屬土,所以最容易患胃腸疾病(脾胃屬土)。木克土的性多虧孝道。如何救治呢?必須補陽火,心存孝念,明理達時(屬陽火),不生怨氣,遇事有主意,不越禮,自然不動稟性。既知道自己的苦惱,更要體會他人的心理,做到心胸開闊(屬陽土),轉為"木生火,火生土",自可免除木克土之害。若是女子木克土的,則應木往水上行,以逆為順,多認不是,生出柔和水,就不克了。

土克水:陰土性人,呆板固執,見識狹隘,愚而自用,遇事看開,好生悶氣(屬土),不聽勸說。當事情失意後,便抑鬱不樂,憂慮發煩(屬水),不知查找原因,只知生回頭氣,越尋思越痛苦,越回憶越悔恨,這便是"土克水"。陰氣下凝,必傷腎臟(腎屬水),面色發暗,這樣性格,對妻子和兒女,大為不利。自身易患腰腿疼痛,纏綿不愈。欲救治,必生出真金,找他人的好處,生出義氣金,能包容人,轉化為"土生金,金生水",疾病自可痊癒。女子土克水的性,要向火上行(以逆為順),能明理達時,不煩人,像陰土一見太陽光,土自然鬆軟。而有活力了。

水克火:性格迂緩,愚魯不達,逃退無據,屬水,但心中貪好,外表柔和,心裡著急。更或心強好高(屬火),而事與願違,大失所望時,便落得慪煙憋氣,委屈後悔(屬水),形成"水克火"。對心臟最為不利,易患心臟病(心屬火)。現出油漬漬地暗紅面色。這樣性格對丈夫不利,幼年時對父親不利。要想化克為生,必須認自己不是,立起主意,生出仁德心,不為名牽利誘,轉化為"水生木木生火"可免除水克火之苦。女子水克火的性,則應水往金上行以逆為順,找人好處,活潑響亮,生出義氣金,自然能化克為生。

火克金:性格淺薄浮躁,好爭理,主貪,愛顯露自己(屬火),不能容事,缺乏涵蓄力,咀碎好叨叨,喜分辯(屬金),最好操心,對子女大為不利,家中易傷財,是為"火克金"。面色潮紅,有傷肺臟(肺屬金),尤其老不舍心,兒孫不願接近他,不得享受晚年天倫之樂,易患肺心病。要想化克為生必須生出真土,寬宏大量,放下心來,以樸厚的情懷(屬土)來補救其淺薄狹隘的性格,轉為"火生土、土生金"。方可免受火克金之苦。女子火克金的性,則火應往木上行,要有主意,定住位,去掉貪心,生出愛人愛物的仁德之心,火縮到木上,就不克了。

金克木:好訐人之短,專找稜縫,喜說人之隱私,強詞奪理,為陰金性。但當理屈詞窮時,心中不服,暗生怒氣(屬木),內心分辯不已(屬金),是為"金克木"。面現青白色,胸肋疼痛,肝氣不舒,易患肝病(肝屬木)。金克木的性,多難少財,兒女受克制。欲救治必須多認不是,遇事虛心讓步,有自知之明,認識自己的個性強,氣量小,應學會含垢納污,冷靜處事(屬水),便可轉為"金生水,水生木,自可消除金克木之苦。女子金克木,則金應往土上行,以逆為順,寬厚待人,不糾纏小事,容人容物,金縮到土上,轉過去,自然不克了。"

(2)彼此五行相剋

人我之間相處,發生五行相剋的情形,怎樣化克為生呢?鳳儀先生說:"假如我是火性,別人用水來克,我就躲到土上去;我是土性,別人用木克,我就躲到金上去;我是金性,別人用火來克我,我就躲到水上去;我是水性,別人用土來克我,我就躲到木上去;我是木性,別人用金來克我,我就躲到火上去。這樣,自然就不受克了"。這裡所說的我是木性、火性、土性、金性、水性等等,是指我偏於五行中的某一種性,並不是說我是單純某一種性。

譬如我是火性,急躁搶尖,他是遲鈍緩慢的水性,我為了避免受他的克,就要走到沉穩寬厚的土性,這樣,就不受他的克了。

我是呆板執著的土性,他是直硬粗暴的木性,我為了避免他的克,就要走到靈活響亮的金上去,這樣,就不受他的克了。如果我是喜分辯,很脆弱的金性,他是得理不讓人,暴躁尖刻的火性,我為了避免他的克,就要走到柔和謙讓的水性上去,這樣就不受他的克了。

我是溫柔文靜或緩慢遲鈍的水性,他是咬定死理,固執不通的土性,我為了避免他的克,就要走到慈心仁愛的木性上,這樣,就不受他的克了。

我是梗直倔強的木性,他是花言巧語詭計多端的金性,我為了避免他的克,就要走到通情達理的火性上,這樣,就不受他的克了。

上述的自身五行相剋或彼此五行相剋,是指在通常的情況下發生的。但五行相剋不是絕對的,例如水能克火,然而火過盛也能克水,成為"火克水"。余可類推。

3、五行逆行

五行男走女運,女走男運,便是逆行。性是根,命是果,人是什麼性,就有什麼命,這已是被無數事實所證驗了的。

五行逆行可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害處。

(1)男子逆行

例如男子陰木性,缺乏正見,立不起真主意,遇事退縮不前,或自卑厭世,怨天尤人,看什麼都不順眼,面帶愁容,抑鬱不樂,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便是木往水上行了,對妻子大為不利。既對心身有害,家事也不順。

男子走在陰水上,萎靡不振,意志消沉,既無辦事能力,遇事又斤斤計較,分斤掰兩,說話淹人,討人厭煩,這是由水逆行到金上去了。

男子陰金性,喜好分辯、播弄是非,疑心大,信不著人,心小量窄,不能容人,見解狹隘,固執己見,好生怨氣,這是由金逆行到土上去了。

男子陰土性,缺少辦事能力,見識短淺,沒有人緣,呆板死硬,好埋怨人,還自以為是,貪高要好,遇事爭理,不安分守本,是由土走到火上去了。

男子陰火性,好貪好爭,得理不讓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怒氣一動,大發雷霆,充滿殺機,甚至放火行兇,都幹得出來,這是由火逆行到木上。如不及早轉化,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五行逆行一步,都為害不淺,如連續逆行幾步,則其為害就更大了。因為性是決定命的。

(2)女子逆行

女子個性強梁,好顯露自己,嫌丈夫無能,陰奪陽位,搶權主事,為陰木性。爭職好勝,貪高要好,性情急躁,這是木走到陰火上去了,對丈夫不利,不是多病,便是不務正業,或遠走他鄉,或生離死別。

陰火性的女人,性情乖張,欺壓老實人,不講理,反而好挑理,心眼死,不順心就埋怨人,狐疑心重,這是由火走到陰土上去了。

陰土性的女子,信不著人,好分辯,說假話,不辦實事,行動輕佻,不顧廉恥,易走入下流,這是由土走到陰金上去了。

陰金性的女子,缺乏沉穩性格,說的好,行的糟,嚴重者到處騙人,淫蕩成性,為非作歹,這是由金走到陰水上去了。

陰水性的女子,放蕩不拘,膽大妄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違法犯紀,為所欲為,這是由陰水走到陰木上去了。

不論男人女人,性子陰了就容易逆(當然更容易克),越逆越陰,越陰越逆,其後果苦不堪言。欲轉逆為順,首先要正心,存心正,則行為正,有什麼行為生什麼性,性中起了變化,撥陰取陽,自然轉逆為順了。

值得注意的是,絕不可把五行性理窄化為觀人之"術",而應視之為成己成人盡性立命之道。

4、人生四季五行

鳳儀先生說:"人的一生也有個四時,春季為木,夏季為火,秋季為金,冬季為水,而土旺於四季,四季之內,含有五行"。

少壯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規律。少年時期為春季屬木;男二十歲,女十八歲交夏季屬火;男四十歲,女三十八歲交秋季屬金;男六十歲,女五十八歲交冬季屬水。

少年時期為春季,正是讀書學習,長知識,明人倫的開發階段,學會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為一生的成就打好基礎,所以春季是以"學道"為重點。

人生夏季屬火,正是逐漸挑起家庭生活重擔的時期,上有老人要盡孝,兄弟姐妹之間要盡悌,結婚後,要處理好夫妻關係,有了子女要盡慈。在社會上要盡到自己所擔負的職責,乃是施展本領,大做一番的階段,逐漸步入人生的成熟時期。所以夏季是以"行道"為重點。

人生秋季屬金,從家庭中的仰事俯畜到社會上的風吹雨打,已經過了許許多多的考驗與鍛煉,事業上已初具規模,人生觀早已定型,可以從數十年走過的歷程中總結出一定的經驗和教訓,並要逐漸趨向收斂,一生的高低上下,奮鬥成果已可見分曉,所以秋季是以"成道"為重點。人生冬季屬水,年逾花甲,已步入老年,到"冬藏"的時期了。應該"功成身退",一切一切都要由下一代接替,萬不可再爭名逐利了。應加強心性修養,以安度晚年,了脫一切,所以冬季以"了道"為重點。

土是旺於四季的,(每一季的末四年均屬土)萬物土中生,土中長,土中成,並"了"在土中。如違背上述這個人生四季的準則,五行不是逆就是克,必然遭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人生四季五行也存在順逆生克的道理。例如一個青年人,春季屬木正處在學習成長生髮的時期,是要日新月異天天進步的,這就是木生火,然而若整天消極沉悶,毫無生氣,這便是木生水逆行了。先生曾述說他自己五行轉化的過程:"我青年時期好怨人,所以生瘡癆,聽善書明理之後,才知道我的性是木生水,正是逆行,所以生瘡癆,後來明白了,向火上轉,才木生火了。"

一個人的性,對他一生的命運,有直接關係。如以木性為主的人來說:二十歲以前,走春季運,春屬木,又是木性,不生不克,平平常常。由二十歲至四十歲,走夏季火運,木生火,順生,比較順利。四十至六十歲,走秋季屬金,金克木,事情麻煩,口舌紛爭,體弱不利。想要避免此克運,要義字當先,遇事責己,認過錯,生出柔和智慧,則金生水,水生木,自可化克為生。六十歲以後交冬季,屬水,水生木,諸事順遂。

再以金性為主的人來說,青年時期為春季屬木,金克木,宜謹言慎行免去口舌是非。二十至四十歲,為夏季屬火,火克金,對肺部不利,事情瑣碎,傷財訴訟。欲扭轉此克運,宜明因果,達時務,生出信實心,則補陽土,自能調劑,變為火生土,土生金,消除恨怨,轉克為順了。四十至六十歲為秋季屬金,二金相併為用,順逆互見,遇事多讓,以不爭為上。六十歲以後交冬季屬水,金生水,中平之運。

如偏於火性的人,由於陰火盛,冬季屬水,形成水克火,因而老年多昏憒,欲免受其害,必及早下工夫,存仁德,樹慈心,遇事沉著冷靜,三思而後行,認不是,少爭理,變為水生木,木生火,自可轉克為生了。

人到老年屬水運,本應退居,托底補漏,家事也好,事業也好,都要移交給下一代。但他仍爭強好勝,把權不放,火氣過旺。這也是水克火了,正是自尋苦惱,心身俱傷。

五行性在特定的情況下,也有反克之時,如曾某患腰疼病,先生為他講病說:"你是為官的屬火,平日有靜坐功夫,持己待人,總以以禮自守,還是火,這是火上加火(總不得放鬆自己)然而你到老年屬水,你性中缺水,這樣就成為"火克水"了,腎屬水,所以腰疼"。

兒童常有患腹部疼痛病,多為木克土所致。春季屬木,又為木土性,固執呆板,好生悶氣,再加上父母管教太嚴,必然土受木克,消化不良。家長如能善於引導,啟發其天真活潑少年之本性,使木去生火,腹痛自愈。

偏於水性的人,二十到四十歲為火運,容易形成水克火。欲化克為生。必須立起主意,生出仁德的陽木來,克服其消沉自卑,退縮不前的陰水性,轉為水生木,木生火,就免除克運了。

女子四季五行相剋時,可參照《自身五行相剋》一節的說明。孀婦的五行順逆生克的規律與男子同。

四季五行之克逆,多因偏於五行性之陰面所致。若能化陰反陽,五行推轉,率性自如時,自然不受五行克逆之束縛了。

5、五行問性法

鳳儀先生說:"問性法是對病人的一種率性的方法,是由外邊生的"。此法源於性理療病的實踐。凡屬於五行性之相剋,逆行或有所偏,均可用此法來調治,故又稱五行率性法。

明確了疾病是由於五行性中的陰面所形成的克與逆,或由於缺少某一行而致病,便可用"問性法"來救治。其方法是用口呼規定的某幾個字音,來淘汰陰氣以補陽氣,從而愈病。

最初的問性法是用"一問眾答"的方式(但條件不方便者,也可單獨自己問,免答。)例如患者呼"大家看我明理",眾則答曰"明理!"呼音時"明"字音要短些,"理"字音要拖長些,以不費力為度。聲音不可太高或太低,以自然為宜。每呼完一次稍停,再重複呼下次。如此呼若干次後,可再呼下一行的字音。站立有困難者,可坐著。

肝病患者屬木犯病,可呼"有主意",心臟有病者屬火,可呼"明理",有胃病者屬土,可呼"信實",肺有病者屬金,可呼"響亮",腎有病屬水,可呼"柔和"。也可按相生的順序呼下一行的字音。最好是有人指導。

木克土者可呼"明理"(明理屬火,木生火,火生土);女子則問"柔和"(使木往水上行)。

土克水者可呼"響亮"(響亮屬金,土生金,金生水);女子則問"明理"(使土往火上行)。

水克火者可呼"有主意"(主意屬木,水生木,木生火);女子則問"響亮"(水往金上行)。

火克金者可呼"信實"(信實屬土,火生土,土生金);女子則問"有主意"(火往木上行)。

金克木者可呼"柔和"(柔和屬水,金克水,水生木);女子則問"信實"(金往土上行)。

條件不具備者,可單獨自己問性,要選擇適當的時間,空氣清新,環境寂靜,或有樹木的地方,靜靜地站立,排除一切雜念,身心輕鬆自然,針對五行生剋順逆之規律與要求,口呼規定的字音。如在問性的同時,配合呼吸,以適當的姿勢,如緩慢鞠躬或其它適當運作等,則效果會更好。每呼音一次之後,可自然吸氣,意念下沉,然後再呼下一次,如此認真實行,確有卻病延年,巧奪"造化"之功。問性條件不方便時,可只吐音不出聲,以自己能聽到為度。

問性法的實質,即通過口呼具有五行陽面內涵的字音,以汲取眾人或大自然中的良性信息,來調節自己的心性,從而愈病健身。變化氣質。

五行問性法,也可用於新生的小兒。先生說:"小兒降生後,聽他的哭聲,便可知道他的稟性之所偏,哭聲急的為火,慢的為水,進哭時止的為土,忽而大聲哭忽而止住的就是木,聲音清亮連續不斷的是金。母親認清他的性,就要按性的順序去教他。比方男孩是木性,就要常呼明理(火),有女孩是木性,就常呼柔和(水)。常了(儘管他不懂得),性自然變化,這是教性的方法。"

三、倫理五行

個人離不開群體,有群體就必然產生人我之間的種種關係,這種種關係也貫穿著五行的道理,小則一個家庭,大則一個社會,都包含著生克順逆,即彼此促進與相互克制的複雜關係。

1、家庭五行

在家庭中,可根據五行方位來明確每個人的責任和應起的作用。祖父母居中央屬土位,父居南方火位,母居北方水位,長子居東方木位,其它子女、子媳等居西方金位。

先生說:"父母到冬季了,就居土位。男子六十歲為冬,女子五十八歲為冬。沒到冬季時,父居火位,母居水位,以在世的祖父母或死去的先祖居土位。兄居木位,自身和嫂子姊妹等居金位。土位人要如如不動,金位人是要圓情的,水位人應該兜不是,有了不是,水位人就該兜過來。木位人是以能立為主,若家人有不會做的活計,木位人就該這樣說,怨我呀!火位人是主尋理的,平素到親友家串門,不是為走人情,是為尋理的,和親友研究當人的道,求明白了,要講給家人聽,家人要有了不是,火位人就要認(不許怨別人)。這就是人人應存的家道五行。"

做家長的居南方火位,要明理達時,對全家人的心性都要了解。對內管理家政,對外,親朋交往,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假如事不順心時,便定不住位,生氣發火,打罵晚輩,這便是"火克金"了。

如金位人敢怒而不敢言,向兄長(木位)發泄怨氣,兄長又無能為力,有苦難言,這便是"金去克木"了。

居木位的大哥,沒有主意,立不起來,對父親的威嚴,又不敢違抗,上壓下擠,左右為難,不得不向土位的祖父母訴苦,包屈,覺得自己費力不討好,這樣,又給祖父母增加了煩惱,老人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便是"木克土"了。

土位的老人,有時對家人看不慣,力不從心,嘮叨不休,常發牢騷,埋怨居水位的兒媳婦,對孩子缺乏管教,兒媳婦很難心,這又形成"土克水"了。

居水位的主婦,有苦無處訴,必要把憋在心裡的苦衷向火位的丈夫傾訴,說長道短,牽涉到全家人的是是非非,這樣極易點燃起丈夫的心頭怒火,而引起全家不歡,這又是"水克火"了。

這樣的家庭恐怕離衰敗不遠了。一個家庭里,不要說全部走克運,只要克一步、兩步就夠苦惱的了。人口少的家庭,也同樣有相剋的現象。

一個家庭的不順利,往往會千萬煩惱迭起的連鎖反應。俗語說,禍不單行。但歸根結底,還是人為的因素是主要的。為何這樣說呢?因為"性是根,命是果"。試看上述家庭的矛盾情況,不是完全由於脾氣稟性所造成的嗎?如果同樣的逆心事,為家長的能定住位,不發火,以"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的態度來面對現實,每個人都找自己缺點,便很可能出現另外一種融融和氣的景象。當然,小環境要隨大環境的變化。然而,許多事實證明,在同樣的大環境中,"陽氣充盈的家庭與陰氣籠罩"的家庭(充滿惱怒恨怨煩的家庭),其出現的後果差異之大,有時竟令人感到驚異!因為有的家庭卻能消災免難,化險為夷。

如果一個家庭,以道義為重,男女老少,各正本位,出了問題,各自責己,則這個家庭,必能五行圓轉,和樂幸福。居什麼位,就該有什麼性,各盡其道,自然會象機器一樣地正常運轉,不僅人丁興旺,且能財運享通。

2、社會五行

社會五行是士、農、工、商、官,士人屬金,農人屬土,工人屬木,商人屬水,為官的屬火。五大行在社會上是同樣重要的,缺哪一行也不可。先生說:"五大行(音航)是國家的根,能各行歸各行的本性,國家便清平了。各行有各行的本,為官的屬火,是掌禮的,可以掌兩面,一面教人好,一面要罰不好的,是掌人世的。我們講道,只掌一面,能教人好,不能罰惡的是掌天道的。"

先生說:"讀書人屬金,要通古達今。"先生非常重視說和做的統一。他說:"念書人,因為書是書,人是人,沒能把書看成是我,所以沒明白。"沒能照書上所說的去做,理論與實踐脫節,這可以說是念書人的通病。

又說:"當教員的見著聰明的學生,便要親他,愛他,見著愚魯的學生,便要貶他,欺他,這便是最大的惡人"。

農人屬土,萬物土中生,沒有農人種地,哪一行也活不成。先生說:"農人盡心竭力地種地,多打糧,是為天下增加了糧食,他自己並未多吃,少打糧也是天下少了糧食,他自己也並不一定少吃。"所以農人的責任,是絕不可輕視的。

工人屬木,人類所使用的工具,都是工人製造出來的,有了工具,人類才有進步,如果沒有工人做工,發明各種工具,人類就恐怕永遠停留在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時代了。所以工人是推動社會前進最重要的力量。

商人屬水。先生說:"商人是以流通有無為主的,是為世界流通金融貨物的。所以商人的道,不應當單純計算金錢的得失,而在流通有無上著意,果然存這種心,雖然賠了,也有餘德。"又說:"商人的道是以義氣為先,柔和為本。"

為官的屬火,是為民做主的。先生說:"當官的必須得民眾的道,才配當官。官是民的心,民是官的體"。又說:"國家運用官吏,不是叫他們當官享官位的福,是使他們教民(為民謀福利)"。

五大行各行其道,各歸本性,自會五行相生。

社會五行之間,也存在相剋的問題,在歷史上,時有發生。譬如士人(即知識分子)受到官方的排擠,不受重視,不得發揮其智慧與才能,這便是火克金。如果士人掌權,工人受輕視,生產下降,是金克木。又如農人的和平率下降,產品不能滿足商人流通有無的需求,經濟蕭條,便是土克水。如此等等,余可類推。這類現象是由時代的多方面因素所促成的。社會的五行生與克,相互之間可起到連鎖反應,上述例證,只是舉例說明,絕非死板的固定模式,應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地靈活運用。

四、五行推轉與相成

"仁義禮智信是性中五行,人間的五倫(包括兄弟父母祖)是心中五行,身界的五行,就是五情。"這是鳳儀先生對三界中的五行,就其廣義而言的。

五常之中,仁屬木,義屬金,禮屬火,智屬水,信屬土。這五樣都具備,便是五行性撥陰反陽了。

先生說:"我所講的五行和佛家的五戒,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是一致的。"又說:"生怒氣(木)便是殺;好穿好衣服,專求好看(火)便是淫;買東西少給一分錢(金)也是盜;饞好東西吃(水)便是酒;說半句話謊話(土)也是妄。"人間的五倫:父子有親,為仁(木);兄弟長幼有序,為禮(火);君臣上下有義(金);朋友有信(土);夫婦有別,為智(水)。五倫各行其道,社會自然清平

人的五行性原本是應該相生的,但為什麼不能相生反而相剋,或者逆行了呢?原因就是有所偏了。偏於什麼性(尤其是偏於陰面),就受什麼性的害,不是克就是逆,因而家庭不睦,或生災長病。

先生對五行陰面危害的嚴重性,曾做過這樣的比喻:《西遊記》里的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其實,我們全被五行山壓著呢。若叫我說,全死於五行山啦,自己還不知道呢!陰木性的人,以為直性好,任著自己性做去,他哪曾想,那就死在陰木性上啦,火性人就認為自己明白,其實他就死在陰火性上啦。其餘陰土、陰金、陰水都是這樣。必得五行圓轉,運用靈活,知先知後才行。

自身五行如何能推轉呢?

我們研究五行性的目的,就是要撥陰取陽,轉逆為順,化克為生,達到五行推轉。自己的心性轉變了,不僅整個精神面貌改變,而且境遇也必隨之改善。因為"性是根,命是果",有什麼性,就招什麼事,好事壞事都是性子招來的。性不好,光心裡想的好,也只不過是空想,結果必然事與願違。

五行性想要變化,必須首先認識自己是什麼性為主(即什麼性打底)。譬如是木性為主,便先從木性上下功夫。先生說:"五行圓滿,是要先可著一行圓滿,像我的原性是木性,起初走到水上,是逆了,所以得瘡癆。後來翻過來,走到火上,真不怨人,瘡癆好了。所以"不怨人"三字,是求本性圓滿的要決"。由於真不怨人,陰木反成陽木,這是先從木性上解決了,才能木生火。如果仍然充滿怨怒之氣,停留在陰木上,則木絕生不起陽火來。為什麼說不怨人三字是求本性圓滿的要訣呢?因為怨字是恨怒惱煩怨五毒的總根。這五毒都是從怨人開始,總覺他人的所作所為不合我心,我不滿意才產生各種陰面情緒。好怨人的人,如果是木性,便會加強怒氣,火性人便加強恨心,土性便加重怨氣,金性人便加重惱氣,水性便加重煩氣,所以欲化除五行的陰面,必先從不怨人入手。

木性人慾生陽火,必須首先去掉不服人之心,生出憐憫愛人之情。化除不服之心,怒氣也自然消退。要冷靜觀察事物,多為他人著想,自會生出明理火。不斤斤計較小事,心地光明磊落,坦蕩自然。

火性人慾生陽土,必須首先去掉自私自利的貪心,克服爭論是非,得理不讓人的習氣。吃虧忍辱,認清因果。如此,才能生出容而能化,寬宏大量的陽土。

土性人慾生陽金,必須遇事首先認因果,不怨不疑,克服呆板固執的性格,多看人的好處,活潑自然,才能生出義氣的陽金。

金性人慾生陽水,必須首先克服好分辨之心,變嫉賢妒能之情為尊賢容眾之誼,以寬容義氣待人,以謹言慎行律己。如此,則可生出柔和智慧的陽水。

水性人慾生陽木,首先要解開自卑退縮的內心枷鎖,打開人我思想感情交流的通道,消除煩悶,常存歡喜心,多看未來的光明,樹立正見,自會立起主意而生出仁德的真木。

如此撥陰取陽,五行自能推轉,不克不逆,進而圓轉起來。

女子五行以逆為順。木性的女子欲往陽水上行,必須首先從木性上撥陰取陽,化不服心為仁德的陽木,並以柔和為本,多認不是,才能生陽水。

水性的女子,欲往金上行,首先用陰水反為陽水,溫柔慈祥,才能生起義氣的陽金。

金性的女子欲生陽土,必須化陰金為陽金,找眾人的好處,知因達果才能由金生出陽土。

土性的女子,欲生陽木,必須戒除爭貪,凡事退一步想,辭讓為懷,才能生出仁德的陽木。

女子五行以逆為順,在生活實踐中,怎樣應用呢?例如夫妻間相處,丈夫是木性,妻子就要縮到水上,以柔和為主,用水去生他的木,這樣就能和睦相處。假如丈夫是水性,則妻子就要縮到金上,以義氣相待,萬不可看不起他,要用金生他水。假如丈夫是金性,則妻子必須縮到土上,以忠厚誠信相待,用土生他的金。假如丈夫是土性,則妻子必須縮到火上,以明理達時的心態與性格來對他,用火生他的土。假如丈夫是火性,則妻子必須縮到木上,以仁德心和定見來對他,用木來生他的火。如此則夫妻的五行性便可不克不逆,自會推轉。否則,不是克就是逆。

孀居的五行運行與男子同。

總之,不論男女,欲五行推轉(或圓轉),必須以本性上撥陰取陽,從而五行靈活運用,圓轉自如。待升華到志界時,便沒有五行了。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指此而言。

五行推轉是指按五行相生的順序,(男順行女逆行)向前行。而五行圓轉是指五行無論前後左右(不按生克順逆的順序),都能轉過去,運用自如了。

倫理五行,在這裡以研究家庭五行為重點,每個家庭都存在矛盾,這些矛盾表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就叫作"相剋",矛盾解決了,就叫作"化克為生"。如抓住矛盾的關鍵,把它解決了,其它問題便可迎刃而解。這樣,可使整個家庭,五行推轉,換然一新了。

家庭中,兄為木,弟為金,父為火,母為水,祖為土。以朱耀庭的家為例:朱家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本來生活很富裕,應該幸福快樂。然而,卻是人人心情不舒暢,精神受壓抑,成了很苦惱的家庭。原因何在?關鍵在於老爺子朱耀庭,多年來,實行舊式家長制,全家人都怕他。有時家人正在有說有笑,但朱耀庭一進大門,屋裡便鴉雀無聲了,因此,全家人對他都有反感。

朱耀庭聽鳳儀先生講家道倫理之後,明白了他是全家人苦惱的根源,知道自己所居的土位完全錯了,從而立志決心悔改。再次回家,便幡然大變,向全家悔過,說自己不會當老爺子,並買些糖果,分給孫子們吃。這便是首先在情理上打開了(是從來未有過的),同時向全家人講,今後要改弦易轍,要大力從事社會慈善事業,取得子女們的同意,便大量施捨,倡辦義務女學。從此,轉換了家風,改變了全家人的精神面貌。

朱家的五行,耀庭夫婦居土位,長子居火位,長子媳居水位,長孫居木位,其他弟妹子孫等居金位。他家的五行是從土位老爺子身上"起盤"(開頭):由土生金(孫等)金生水(長媳),水生木(長孫),木生火(長子),火生土(老人)。從而整個家庭,上下和睦,男女老幼,皆大歡喜,家庭五行推轉起來了。

再以朱循天的家庭為例,他家是一個倫理曲折、因果複雜的大家庭。朱循天為金位,他大嫂為水位,大哥為火位,二哥居木位,老人居土位。他家是由金位(起盤)的,循天實行"讓產",立住三剛(性剛、心剛、身剛),終於擺脫了刁頑不化的前妻金氏,而後娶來了為兩嫂"儲金立業"的劉秀琴女士,解決了朱家的沉重因果關係。從五行方位來講,是由循天的金位生北方水位的大嫂,再生東方木位的二哥,生南方火位的大哥,最後生中央土位的父母,土又生金。如此全家的五行推轉了。(詳見《第一部·四個典型家庭》)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口眾多的大家庭減少了,但五行在家庭中的意義與作用,依然存在。父母兄弟雖不生活在起,但其倫理關係,仍然存在。即便一對夫妻一個孩的三口之家,也離不開五行,夫居火位,妻居水位,孩子居金位,父母居土位,夫妻共兼木位。有許多夫妻兩口之家,長期不睦,由於有了小孩,便促使夫妻關係改善了,這不正是金位在起作用了嗎?五行性不論在家庭可社會中,運用時都是靈活的,其關鍵是要先明白對面人的心性,應機變化。先生舉例說:"五行圓轉,運用靈活,知先知後,比如見著明智的明道的,我就要退後,助著他行道,我還省勁,他還感激我。如遇火性,我就退到木上助他。若遇著愚人,不明道,我就往前進一步來領他。如遇陰火性,我就用土領他。得明白對面人的道才行呢"。

先生說:"五行性能順行的就是"神",行逆了就是"鬼",走克了就為"妖";若是逆來了而能順受了,就是"仙",若是克者來了,能讓過去的為"神",五行攢簇合而為一的為"佛""。這是先生對五行生剋順逆概括的總結。

"五行相成"怎樣理解呢?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是彼此依存,相互制約的,絕非各自孤立而能運行的。不論自身的五行性或人我之間的五行關係,莫不如此。

例如,五行相剋的兩行之間,同時也存在五行相成的關係。

木土關係:木是克土的,但樹木欲生長牢固,必須將根深扎在土裡。人的主意屬木,欲主意立得堅實,必須具有堅定的信念,信屬土,信念愈真誠,其主意才能愈不動搖。

土木關係:萬物土中生,但必須有水,才能得以生長。又如用土製造器皿,也是離不開水的。人雖有忠厚樸實的土性,但必須有智慧的陽水,才能有作為,成就事功。

水火關係:水能生養萬物,但太涼便不能生長,必借陽光以升溫,才能利益萬物,升溫即是屬火。在人身則是水上升,火下降,"水火相濟","心腎相交",方能健康長壽,袪病延年。

火金關係:金屬欲全其功用,是離不開火的。金屬必須經過火的加熱或熔化方能製成有用的成品。人雖有明理達時的陽火,必須具有勇敢果斷的陽金方能成其大用。

金木關係:木能製造各種工具和房屋,但離不開金屬斧斫的加工。人的金性是義氣圓活能說善辯的,但必須以陽木的仁德為內核,遇事有真主宰,才能始終不渝,和而不流,終有成就。

五行的相生相剋,不是絕對的。以"水生木"來說,汪洋大海,到處是水,為什麼連一棵樹都沒有?只因沒有土。所以水要生木,必須有土。當然,只有土沒有水,成為干土,木也不能生長。木本來可以克土,但沒有土,木是不能生長的。

鳳儀先生說:"水能生,土能養。"豆子放在水中能生芽,成為"豆芽",卻不能長成豆秧,因為缺土,不能養。再聰明的小孩,如果性中缺土,缺乏誠信,不紮根,絕成不了大器。如此看來五行的生克順逆,相輔相成,甚是奧妙。尤其在性理中,運用起來就更是精深細微了。

五、真五行

"轉逆為順,化克為生,撥陰取陽",是五行性理的常規要求。然而,欲探討其精髓,則必須研究鳳儀先生晚年對五行的深刻論述:"欲生真水必認不是;欲生真金必找好處;欲生真土必認因果;欲生真火必達天時;欲生真木必達全體,也就是以上四樣都真了,自然生出仁德的真木來。"

先生說:"問性法是對病人的一種經性的方法,是由外邊生的。要求根本解決,必須五行"真"了,才能推轉"。使之完全變為自己的東西,打成一片,五行才能合而為一。

五行性理的真諦,簡稱為"真五行"。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時,鳳儀先生第一次講給張雅軒的。

1、"認不是"生真水

這裡所說的認不是,並不是單純停留在口頭上。一般人在發生糾紛或做錯事的時候,往往說一句"這事怨我呀!""是我的不對"等等,這是為了緩和人我之間的矛盾,或扭轉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並不一定是發自內心的。所以這種認不是只是表層的,也可以說是認不是的淺層次。先生說:"人生在世上,若不會當哪個人,就對不起哪個人,不明白哪個物的道,就對不起哪個物。如果見著人和物能平心靜氣,藹藹和和的,意火下降,真水上升,自生智慧。舉個例子,你無緣無故的招惹了小孩,他便哭鬧不止,他以為佔住理了;若是他損壞了東西或尿床了,他知道自己不對了,父母雖打他罵他,他也只是悄悄地掉幾滴眼淚就算了。因他心裡覺得自己不對了,自會心氣平和,這不就是真"柔和水"嗎?"所以認不是,必須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不僅從理智上認不是,更要從感情上認不是,只有如此,才能心情通暢。

這裡有個要弄清什麼叫"是",什麼叫"不是"的問題。所說的"是",就是按道德規範做人行事,反之,就叫"不是"。其中也包含著真與假的問題,真就叫"是",假就叫"不是"。例如,父子之間,父親對兒子動了脾氣,則父親就"不是"(錯)了。夫妻之間。不要打罵妻子,即使因妻子不對而耍脾氣,這就是失掉了丈夫的真風(不動氣火叫剛),就不是"真"丈夫了。

從廣義上講,先生說:"當省長的話,就要認全省的不是,當縣長的就要認全縣的不是,一省一縣之不治,則省長縣長就要自責"。余可類推。

再深一層,從本身要求,就是一切私心雜念,便要立刻覺察到,這已經"不是"(錯)了;剛一動煩惱,就要認識到,這是污染心性,又"不是"了。說到究竟處,認不是即《大學》(《四書》之一)說的"慎獨"(看住心念)的功夫。

先生早年通過悔過,瘡癆頓愈,正是充分地說明了"認不是"的無窮力量。因為認不是便可排除體內的陰濁之氣--病氣。所以先生說:"認不是是明心丹"。

從哲學上來講,"撥陰取陽"是鳳儀學說的"方法論"。那麼認不是便是撥陰取陽的關鍵。總之,人在未達到"止於至善"之前,時時刻刻都可能存在"不是"。所以先生說:"認不是即是閉上地獄門"。又說:"爭多少理有多少罪過,認多少不是有多少福德,達到認不是的真處(究竟處),就是佛國"。(詳見《五行語錄》87條)

2、"找好處"生真金

"找好處"就是找他人的優點、長處,或不忘掉他人的恩情。常人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往往習慣於看別人的缺點,短處。在閑談時,也多好論人之非。尤其在生氣時,人家有多少優點,都被這一時之非所掩蓋,好處全看不見了。這樣,就產生怨恨惱怒煩,陰氣充塞,越想則陰氣越盛,常常因此而生病。特別是家庭倫理間,更易由此而造成夫妻反目,婆媳不和,父子相怨等等情形,致使本來幸福的家庭而充滿苦惱氣氛。要想徹底解決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有用"找好處"才是惟一的法寶。(當然也離不開"認不是")

先生說:"找好處才能生出義氣的真金"。又說:"找好處是暖心丸"。"心中對他人的好處存的越多,則陽氣就越足,能存眾人的好處,則自然聚萬靈"。

找好處,不僅從正面找出好處,更要以反面找出好處來,才是更深層的功夫。當今之世,人際關係十分複雜,不找好處,恐怕到處都可能遇著對立面。嚴重時,便等於為個人四周砌起一堵圍牆,則寸步難行了。人能從逆境中找到好處,不怨天,不尤人,不氣餒,不灰心,反而長志氣,這才是"撥陰取陽","敗中取勝"的真本領。但這種自我調節的過程,並不等於甘心於失敗、自我沉淪,乃是為了完成更遠大的志向前進。其中,包含著"壞事變成好事"的哲理。所以先生說:"找好處開了天堂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心中想不開、過不去的事,只有找好處才是心靈上的出路,認為好事壞事都是鍛煉我、考驗我,提高我的過程。正如先生說的"好事壞事都是成全我的。"

3、"認因果"生真土

欲生真土必認因果,即認識到天地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沒有無因之果,有果必有因。我們今天所得到的一切果,都是來自一定的因,只不過是有的因尚未被我們發現而已。能明白這個道理,自然就不生怨氣,而生出"信實土"來。認為的一切遭遇逆境或坎坷,都是很自然的。

幹了損人利己壞事的人,不僅要遭到眾人的譴責,而且嚴重者會引來更大的惡果,做了好事,受到眾人的讚揚,同時自己也感到心安理得,會產生一種自得之樂。這不都是人所共見的因和果嗎!

有的人幹了壞事,反而得到好的果,這也是偶見的事實。但這種現象雖然產生一定的"欺騙性",然而其結果往往是暫時的。至於有的人做了許多有功於世,有德於人的事,尚未見好報者。這就看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從眼前利益來看,他似乎沒得到"好報",然而考諸歷史"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仁人志士,當時雖未得好報,但千古不朽、流芳百世,這不是更大的好報嗎!至於那些存有私心而為善者,嚴格說來,都是偽善(因未得好報而後悔)。弄清這個道理,才能堅定當好人,做好事的信心。信屬土,萬物土中生。佛家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正是告訴我們信字在品德修養中的重要意義。

一個人的氣質平和,品行端方,或素性邪惡,品質不良,溯其根源,皆非偶然。從現實人們能察覺到的因果來講,多與人生成的先天因素以及後天的教育與環境的熏陶有密切的關係。這正是由於昔日的因,方產生今日的果。知道了這個原因,對有罪過的人,只可設法幫助他,改變他,而不應一味的怨他恨他。因為不可能由於你的怨和恨,他就能改惡向善。所以單純的怨人恨人,不懂得他的前因後果,正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人我之間的關係複雜,思想感情的變化微妙。你怨他,他怨你,便形成了惡性循環,種因就結果。假如你能翻過來,不與之糾纏攪擾,而再能"以德報怨",不接收他的陰面信息,便是跳出了這個惡性循環圈了。這叫"了因果,斷循環"。不受他的擺布,即是"認因果"的效用。

這便是你的太和之陽氣,投到他的心中,而產生陽面效應了。如陽光照化冰雪一樣,這正是消因果。真土的景象是兼收並蓄,含垢納污,能涵養萬物的。正如《易經》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鳳儀先生說:"人各有前因,才生出來不同的果。你明白因果,才能不怨。把環境中一切人和一切事,都認為是宿世的因緣,自不外怨了"。故說:"認因果生真土。"

4、"達天時"生真火

所說的"達天時",包含《老子》"道法自然"與古代"天人相應"的哲學思想。先生說:"一個人便是一個太極,便是一個天地,便是一個陰陽"。意思是說,小而一身的陰陽消長與大而天地時代的變化,是息息相通的,它們都按一定的規律運行著。如能按著它的規律為人處世,則昌;反其道而行之,則亡。明白此理,就是"明理達時"的真火。

天時的"天",是自然之意,包含著自然變化之時和社會進展之"時"。一年四季更替,晝夜寒暑往來,人們只有認識它,適應它,運用它,才可生存,人的生活和生產,才能不失其時。否則,便要自取災禍,自取滅亡。

達自然之時,是容易理解的,那麼達社會之時,就比較複雜了。先生自從三十五歲明道、大徹大悟之後,便大聲疾呼:"要換世界啦!後天返先天,一切一切都要改變。人是公人,產是公產的大同世界即將開幕啦!自私自利、爭貪無饜的舊世界快要到頭啦!"當時有識之士,則認為他確有獨到之處,有先見之明;不識者,則以他為痴,以他為狂。那個時代,確實有許多富人,對他確信無疑,從而捨棄了家產,創辦女子義學,但願過貧苦生活,此類事例,不勝枚舉。其突出者,如海城張雅軒,懷德朱耀庭,安東徐瑞麟,青龍周彭齡等等,成百上千。通過歷史驗證,他們的兒孫後代,都感謝老一輩的明智和果斷,認為他們所走的路,非常正確。

不論從歷史上來看,還是從現實來看,達天時都是極為重要的。世界是永遠前進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當著社會變革之時,人們如果不認識,便不能適應,甚之逆流而動。如此,不僅寸步難行,竟而痛苦終身,且貽害無窮。這不就是因為缺乏"明理達時"的真火嗎?故曰"欲生真火必達天時"。《易經》"革卦"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這乃是三千年前的古人,極贊"達天時"的偉大意義,說明了"變革"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是何等重要!人我之間,也不可不達時(達天時亦稱"達天時")。如對兒童的教育和對成年人的教育是有嚴格區別的;愛護小孩和愛護老人,也是絕不相同的。由此看來,達對方之"時",也是比較複雜的問題。欲達對方人之時,必須首先達透對方人性心身的變化規律。先生說:"要達透對方人的道,知他是那樣的人,才辦那樣的事。某人的性含有罪孽,他才辦糊塗事,是令人可憐的;魚有魚的性,你不明它的性,強使鳥潛游水底、魚類高飛天上,這是不明物性和物理,才以"無明"之火行事。若能達透對方的時,知對方的性,明對方的理,不能妄動無明,才是真火",所以對待人,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他,掌握他,教育他。否則,單純用熱心腸,恨鐵不成鋼,都是無濟於事的。

萬物各有其時,錯過時機,便影響其正常的發良成長,所以農人的春各、夏耘、秋收、冬藏,都要不失其時,即不誤農時。

先生把人的一生分為春夏秋冬四季:青少年時期為春季,正是生長發育,學習向上的階段,要處處現出生髮之氣;壯年時期為夏季,正是龍騰虎躍大作一番的時期;五十多歲是事業有所成就階段,為秋季,要適當的收斂,總結經驗;到老年乃是冬季,屬於收藏時期,一切一切都應讓下一代接替,不可再爭名逐利,好大喜功了。先生把老年稱為"了道"時期,應當"功成名遂身退"清心寡欲,以順應天道之自然。人一生應按這個發展變化的準則而行。否則,便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人生只有達透自然之時、社會之時、人我之時、萬物之時,以及自身少壯衰老之時,才是明理達時的真火。它永遠是人們前進路上的明燈。所以先生說:"五行中,火是給人照亮的。"

5、"達全體"生真木

"達全體"即對人對事物的看法與處理不狹隘、不偏見、不片面。對上述的"認不是、找好處、認因果、達天時"四項都認真了,方能生出"達全體"的真木。

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了是與非。不為"不是"(錯誤或假象)所迷惑,堅持"是"(合乎真理),改正"不是",這本身就是"撥陰"的過程。找好處,即吸取他人的優點,化為己有,尤其能從逆境中找到好處,這便是"取陽"的功力,所以認不是,找好處正是"撥陰取陽"。

"認因果"即是認清各種事物的因果關係。萬事萬物,都逃不出因果的規律。好事壞事,皆可見因知果,推果知因。不論順境逆境,都能以"平常心"處之,正確對待,不生怨氣,以真土用事。

所說的"達天時",即在人的一生中,一切思想言行不失其時,發揮真火的功用。

上述四個方面都認得"真"了,才能全面地看問題,不偏不倚,不計個人恩怨,正確的權衡輕重,辨明是非真偽。在此基礎上,立起的"主意",才是可靠的,才是仁德的真木。《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內涵便從此可以體現出來。否則,立的主意,不是"過"就是"不及",或以私心為主,或以恩怨用事,不是以憤怒開始,便是以後悔告終。所以只有用"達全體"的真木,才會經得起紛紜複雜、變化多端的客觀現實的考驗,而體現出顛撲不破的卓識遠見。故曰"仁"(真木)是全德之稱,為儒家之核心。

總之,歷史上道全德備的偉人,莫不具有五行之德性,發揮"真五行"的功用。人在少年時期,立下統率一生的遠大志向,以及在人生途中每一項行動的正確目標,都屬於"真木"。為了實現這個志向或目標,必須首先認清"是"與"非"的界限,辨明前進的方向,同時在人生歷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不被眼花繚亂的"不是"(榮華富貴財色利祿等假象)所迷惑(是真水)。且能從反面的遭遇中吸取積極因素和力量(是真金)。對一切突如其來的打擊和坎坷,能正確對待,認清其因果關係(是真土),泰然處之。掌握事物發展與變化的規律,明辨時代變革的方向(是真火),慎終如始。如此,五行俱真,才能取得宏偉的成就,成為理想的完人。所以先生說:"要成聖賢神佛,非推轉五行不可"。

綜上所述,認不是、找好處是撥陰取陽、正確處理人我(尤其在家庭中)關係的兩件法寶;認因果能把心裡一切過不去的地方,都過得去;心靈永不"堵塞";達天時可永遠不迷失前進的方向;達全體才能暢通無阻,圓融無礙。鳳儀先生用這簡短的十五個字,直接切入了五行的精髓,稱為"真五行",話雖淺白,卻道破了力能回天的"五行法門"。

推薦閱讀:

六十甲子納音五行表與速記口訣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
五行雜說
八字中的用神、原神、喜神、忌神、仇神與五行
命理縱橫談(63)淺論五行的生與克

TAG:五行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