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對《心經》的解讀

我對《心經》的解讀

張工

《心經》又稱《般若心經》或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佛教界,這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目前流傳最廣的是唐朝玄奘所譯版本,計260字。《心經》是佛祖在教化大弟子舍利子時所講的經法,從佛學經義來說,是佛理論的精華,文字不多卻涵蓋了所有佛經的中心思想,實為後作佛經之典範。

《心經》的出現當在三世紀後。《心經》曾經幾次失於戰火,後來是學佛的人憑記憶默寫出來的。由於《心經》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傳抄的人敢添不敢減,添加文字使得《心經》變得羅嗦,甚至有的地方容易引起誤解。其實,人們很希望用現代的語言和文字來闡述《心經》的意義,這是修正佛法的重要內容,而保持質疑之心一貫以來就是佛陀倡導的真理探索原則之一。因此,我在對《心經》的解讀時,經過反覆的比較,並沒有採用通常流傳的版本,而是選用了「人問天說」新注修正版本,該版本是「人問天說」在和法界觀世音菩薩發生信息感應整理的經典,從結構上來說,修正版本226字,不失原意。更主要的是玄奘版本的開始觀自在菩薩極易造成是觀世音菩薩在對舍利佛說法,不少人甚至就是這樣認為的。其實,根據史實,舍利佛在世時,佛教中實無觀音,亦無般若波羅蜜多之詞。以致文化界亦有人認為,「《心經》不倫不類,實為後來者的拼湊」(朱小豐)。

修正版《心經》全文:

菩提樹下觀自省,照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空,空不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般若多吉,菩提智慧,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波羅蜜多,若心為咒,則通明;若意為咒,則通慧,般若波羅蜜多為上上咒。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下面我們不採用常見的分段、逐字解釋方法,直接進行整篇白話文解讀:

盤坐,意想坐在菩提樹下,與佛祖共誦此經。修《心經》就要五蘊皆空,即所有物質形體看到的和感受的一切都要放下,超越一切身心所受的苦難。

舍利子,以人眼看一切事物都是色,應該是真實的,不是空的。但是一切事物其實是變化的,你把它看成不變是因為你們同步都在變化。既然是變化的,那麼它就不是真實的,都是空。從宇宙觀的層次論來說,人眼看物質世界的事物是真實的,是色;看能量世界的事物是無形的,是空。佛家看物質世界的事物是變化的,所以是虛幻的、空的;佛家看能量世界的事物是有形的,是色。是故不僅受想行識是如此,宇宙萬有都是如此。

舍利子,這些五蘊等一切諸法,是因緣和合的,本體即是空相,本來沒有所謂緣聚為生,和緣盡為滅;不因被惡的因緣所染而變為垢,亦不為善的因緣所熏習而成凈,也不是悟時為增,迷時為減的虛妄之相。用一句話來表達:一切都是假象。

人眼所看到的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所以空中無色,也沒有你所感受的那種真實性,因為你所感受的只是人體對外界的一種感知。離開人的這種感知,它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的,比如,你看到的這個玻璃杯子,其實往下分析它是由分子、原子等等不同的基本粒子構成的,這就是說,你所看到的玻璃杯子是不真實的。所以,人所感覺的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不真實的。這是佛祖開示高徒舍利子時給他的真法,告訴他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眼界是指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假象不能用眼睛對它的判斷來衡量。無意識界是指既然眼睛看到的是不準確的,那麼你所看到的事物用你的觀點去理解也是不準確的。

沒有疑惑不解的念頭,也沒有已去除了疑惑不解的念頭;甚至沒有生老病死的念頭,也沒有已去除生老病死的念頭;沒有痛苦的念頭、沒有煩惱的念頭、沒有消除了痛苦和煩惱的念頭、也沒有消除痛苦和煩惱的方法的念頭;沒有什麼智慧可得,也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東西;因為本來就沒有什麼可以得到。

不明白,不要總不明白,甚至到死了也不明白,怎麼才能明白呢?那就要放下自己的追求不要以點帶面,以偏代全,要看到整體運動的變化,要把握事物的運動規律,以自己的大智看百態人生。這樣,你才不能為假象所迷惑,將自己化為宇宙變化中的塵子,在宇宙千變萬化中得以生存,這才是所得,才是空相所為。苦無盡來道不生。你沒搞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沒有智慧,就得不到大智,這就是你沒有得到大道理的原因。

菩提構築了佛的理念,依照這個理念如果能做到五蘊皆空就會達到智慧的彼岸。因為解脫,心無掛礙;因無掛礙,故離恐怖而遠離顛倒夢想的凡夫境界,而最終達到不生不滅之涅槃之境。

三世諸佛自入佛以來,修《心經》得到了佛祖的真傳。

《心經》如用心去學,就可以讓自己明心境,看透人間千變萬化的事物,讓自己跳出無邊無盡的苦海。如果對《心經》不僅是一種理解,而且還能把《心經》和自己化為一體,達到自身完全圓通和宇宙同步,就可以成為大智大覺者,成佛。所以《心經》為上上咒。

心經有顯說,也有密咒,密咒很簡單,就是:「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反覆虔誠的誦讀這個密咒,就是誦讀《心經》,到達智慧的彼岸,菩提樹下修正果。

南懷瑾老先生說過:「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二百多字的是心經,我現在再把心經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心經》全文是對色不空,空不色,五蘊皆空這幾個字的全面闡述,是讓人理解色不空,空不色,五蘊皆空這幾個字所做的講解。

縱觀整篇《心經》及解讀文,我們並沒有涉及到佛菩薩在天上的行為,除了最後的密咒表現出深奧的內涵之外,即使用科學的方法來論證它的真理性,也絕不為過。全篇透露的就是佛學相對論觀點,超越相對論走向整體的修行方法。反觀浩瀚的佛庫大典,有多少能達到如此簡練的水準。西方的基督教以嚴格的信仰為基礎,所有的經典是無法動一個字的。東方的佛教除了信仰,還包括倡導對佛理的大疑之心,有佛陀的「真理是不怕質疑的」作為前提。為什麼我們不能簡化佛學的原理,用最現代、最通俗、最易懂的語言,告訴人們應該怎樣理解佛學、學習佛學,尤其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年青一代來加入我們的學佛隊伍!

最後,我們來作一下小結:一切法皆有形相,《心經》所顯示的「相貌」,即是《心經》的顯說,即《心經》法門的真實意義和修行準則,告訴我們解脫的方法,這是《心經》的真實相。可是,一切法皆有形相,都是有為法,《金剛經》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解讀《心經》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內容,端正我們修行的方法,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反覆背誦全套經文,只需做到最後的「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密咒一定要原字誦讀,不要作任何的翻譯,儘管密咒從字面看它也有相,不管你信還是不信,咒是通往靈界的語言,它的密義經過歷史的傳承,積累了大量無形的能量,不達彼岸無解,所以稱密,不會跟你的譯文走!我想,對於大多數類似的經典,我們都可以通過這樣做,來簡化我們的生活!

2016.3.29日

http://ztg126.blogchina.com/


推薦閱讀:

干支解讀----巽
《人生的智慧》| 王旭解讀
手相掌丘解讀你的命運
哪些女命犯賤?女命與桃花的關係解讀
學會食神類象你也可以輕鬆解讀八字命理

TAG:心經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