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煊赫舊家聲:張愛玲家族》從歷史維度重新解構張愛玲,相府門風如何沿襲?

從歷史維度重新解構張愛玲,相府門風如何沿襲?豐潤張氏有哪些特質?生命軌跡早已註定,還是另有玄機?

以小見大,從家族興衰見社會變遷;鑒往知今,取精華傳承為己所用。

台灣皇冠出版授權家族圖片,內附精美插圖。

歷史學者的權威解讀,圖文考證,史料說話,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家族史。

【書籍信息】

書名:煊赫舊家聲:張愛玲家族

作者/譯者 :馮祖貽

叢書名 :傳記文庫·家族系列

定價: 43.00元

出版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介紹

馮祖貽

原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江蘇江陰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同年考入該系研究所,師從何茲全教授,攻讀魏晉南北朝史。後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主編《清末社會思潮》《中國近代社會思潮》《西南軍閥史》《西南軍閥十人傳》,著述有《鄒容陳天華評傳》《章太炎詩文選譯》等,發表過學術論文百餘篇。

內容介紹

我覺得有兩個詞特別可怕:一個「想必如此」,一個「理所當然」。這個世界說話的人太多了,應該少說,如果要說,就應該說些像話的話!——《張愛玲全集》主編 止庵

本書沒有「想必如此」,也沒有「理所當然」,作者從張愛玲的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寫到張愛玲個人成長的家族史,包括清朝末年珍貴的內政外交史料,參差對照張愛玲的作品,互征推敲,逐線追溯,鋪展成這部百年家族史。張愛玲是張氏家族中最後的貴族,本書就是從她的豪華家族對她影響的分析中,打開一條能讀張愛玲的新路,既是豐潤張氏的百年家族史,也是從另一角度寫的張愛玲傳。

名人推薦

研究張愛玲著作甚多,但多半虛多於實,觀點多過實證。相對而言,這本傳記,它的豐富樸實,反而顯得異軍突起,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南方朔

目錄 一 絕代豪華

祖母為李鴻章愛女

祖父為清代名臣

二 舊家庭·新女性

  遺老與遺少——張愛玲的父輩

  新派的母親和姑母

  壓垮了的一代——弟弟

三 兩種不同的教育和生活

  舊式家塾與舊學根底

  新式學堂和新文學嘗試

  擺脫牢籠

  衝擊與浪花

四 亂世文章

「出名要趁早」

舊式家庭的情與欲

  無望的前景

  時代、家世、經歷造就的一代才女

五 家族影響下的婚姻觀

  戀父情結

六 服裝與日常:舊家中開出的新花

  驚世駭俗的服裝

  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

  家族背景與寫作背景

  一身傲骨

七 適應與出走

  適應的困難與出走

  急管哀弦

八 張愛玲作品的再「出土」

  發現了張愛玲

  台灣、香港的張愛玲熱

  大陸的張愛玲熱

附錄一 張愛玲家族世系簡表

附錄二 張愛玲生平及著述年表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試讀章節 前言】

豐潤張氏算得上百年來有影響的家族,這個家族祖孫兩代出現了像張佩綸、張愛玲這樣的著名人物。

張佩綸是清朝名臣,光緒年間「四諫」之一。中法戰爭馬江之役打了敗仗,充軍察哈爾,獲釋後當了相府貴婿。張佩綸與李鴻章愛女李菊耦的婚姻一時被傳為佳話,《孽海花》生動地記述了這件事。

張愛玲是張佩綸、李菊耦的孫女,她出生時已進入民國,前輩的光環早已褪色。她從小便顯露過人才華,又早早逃出家門,年僅二十多歲便以一系列傳奇故事震動文壇,是20世紀40年代上海最紅的女作家,後一度沉寂。

20世紀60年代至今,在一浪一浪的張愛玲熱里,她贏得了比李鴻章、張佩綸更高的聲譽。

張愛玲說得好,封建時代的文人「是靠統治階級吃飯的」,「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童言無忌》)豐潤張氏、合肥李氏的先輩都是耕讀人家,直到張佩綸的父親張印塘、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才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張印塘病逝於鎮壓太平軍的戰場上,張氏家族一度中衰;隨著張佩綸少年科舉,官場一路順風,家族又興旺起來;馬江之役失敗,張佩綸第一個感觸便是「家聲道中墮」,幸而李鴻章與張印塘的交誼幫了他,聯姻又為張氏家族注入新鮮血液。可見封建世家的命運總是與時代、朝政、科舉、世誼、婚姻聯繫在一起的。

劇烈動蕩的近代社會也在考驗著世家大族,一部分家族順應潮流走上中體西用的路子,合肥李家辦洋務、在通商口岸置產業、讓子孫學西文即是一例,張家自然亦步亦趨。辛亥革命風暴席捲全國,許多王孫貴胄遭沒頂之災,張氏、李氏的後裔只是斷了入仕之路,仍能在租界當寓公。這便是民國初年遺老遺少多集中在上海等幾個城市的原因。

張佩綸與李菊耦的婚姻使相府門風影響了張氏後人,他們的愛子張志沂(號廷眾)與李鴻章一樣飯後「走趟子」,能將古文、時文、奏章倒背如流,但時代決定了他不能成為第二個李文忠公。而只能當一個遺少。生活在十里洋場的遺少們從不拒絕西式的物質享受,住洋房、坐汽車;也不放棄祖輩的特權,抽鴉片、娶姨太太和家長威嚴。兩者的結合,只能使這個家族更加腐朽。

終於有人向他們挑戰了,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張志沂的妻子黃素瓊(又名逸梵)、妹妹張茂淵走出家門,出洋留學,成為時代新女性。她們帶回了西方文明,於是圍繞著張愛玲的培養和教育,出現家塾和學校、閨秀和淑女、中學和西學之爭。本書以張愛玲為線索來回溯張氏家族史,很大程度上便考慮到集中在張愛玲身上的家族矛盾,實質上反映了兩種文化的不同價值取向,是時代的矛盾。張愛玲後來寫的小說既傳統又現代,也正是這個轉型期中西文化相互衝撞和相互包容的結果。

張愛玲步入文壇時,進入她眼帘的是她周圍的世家大族無一例外地走向沒落。舊式世家大族沒落的原因,首先是他們無法適應變化了的世界,做官無門、經營乏術是普遍的苦惱,而在他們身後站著有政治後台的新豪門,他們只能從世代傳承的領地退出,李鴻章嫡孫李國傑將招商局讓給四大家族即是一例。其次是封建主義加資本主義的腐朽生活方式,刺激了他們的慾望,而他們只能賣土地、賣房產,從根本上動搖了世家大族的經濟基礎。張家是這樣,李家是這樣,任家(張愛玲六姑奶奶家)、黃家(張愛玲舅舅家)無不如此。第三是強烈的物質慾望造成家族成員的道德淪喪,維繫世家大族的精神紐帶徹底崩潰。第四是新思想的出現,家族中一代又一代人掙脫家族桎梏,走向新生。

豐潤張氏的幾位女性——張愛玲的母親、姑姑和張愛玲本人都先後離開家庭,成為舊家族的叛逆。

張愛玲知道,原屬於她和她的家族的世界在破壞中,更大的破壞還會來,所以她義無反顧地走出了充滿鴉片煙氣味、沒有希望的家。但她自幼年起受的教育和參差對照觀察事物的方法,又使她在回首眺望時,產生了依戀和凄涼的身世之感。她寫的小說,不管是上海故事或是香港傳奇,都籠罩著蒼涼的氣氛。她同情在舊式家族中苦苦掙扎的男女,為那個時代寫下了一曲曲扣人心弦的輓歌。

相府門風雖然影響了張家,但並不意味著豐潤張氏沒有獨特的思想和性格的傳承。從張佩綸到張愛玲,中國文化人的清高和孤傲都體現得十分明顯,趨時和避世之間也掌握得恰到好處,這是與李鴻章一味熱衷權勢的最大的不同點。當然,祖孫兩代人因時代不同、性別不同,表現也就有了差異。

張愛玲是張氏家族中最後的貴族。有人說,「就是最豪華的人,在張愛玲面前也會感到威脅,看出自己的寒傖」。又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和極度的孤寂」。張愛玲一生留下了許多謎,為破釋這些謎,無數「張迷」們千方百計走近張愛玲。

本書就是從她豪華家族對她影響的分析中,打開一條能讀懂張愛玲的新路。因此本書既是豐潤張氏的百年家族史,也是從另一角度寫的張愛玲傳。

推薦閱讀:

解讀張愛玲(下) -淳 子
非獨立不足以理解張愛玲
收廢品的張愛玲(深度好文)
張愛玲和蘇青
【硯田耕讀】 張愛玲七篇經典散文結尾

TAG:歷史 | 家族 | 維度 | 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