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    宗教對於信徒是非常神聖的話題,宗教對於非信徒是非常神秘的話題。今日之世界,宗教的種類很多,一些邪教也混雜其中。現在人們常說的三大宗教多指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它們之所以稱之為三大宗教,其實是從某個宗教在全球各區域分布幅度來劃分的。從全球宗教信徒的人數來劃分,則三大宗教又分別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從中國各宗教信徒的分布區域和人數來劃分,宗教則被劃分為佛教、儒教、道教,學術上稱為「釋、儒、道」。    全球分布區域最廣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全球信徒人數最多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中國信徒人數最多、分布區域最廣的三大宗教:佛教、儒教、道教。    我們要明白什麼是三大宗教,就必須了解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儒教、道教這五大宗教,了解各宗教所處的社會狀態、生存方式等等外在因素的演變和信徒個體內在因素的演變。    一、五大宗教的簡介、起源、宗教儀式(本段文字總字數31990,為網路上整理出的資料,便於大家學習參考)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產生時間為:一世紀上半葉。基督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東正教(Easten Orthodoxy)、基督教馬龍派等等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馬龍派的統稱一般用「基督宗教」這個詞。但在本詞條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總稱,而不是新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21.4億信徒,為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它的經典是《聖經》。特點:博愛,人人平等。    【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是一個一神論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穌基督為救主的教會。雖然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是一個合一的基督教會,但基督教在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主要有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傳統教派,以及被自稱正統的教會排斥的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等異端教派。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稱呼上,由於基督教新教往往簡稱為基督教,於是容易造成誤解,所以中文學術界通常將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統稱為基督宗教,用基督教稱呼新教;神學界又稱新教為更正教會;民間又稱之為耶穌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有20億以上的人信仰基督教。基督譯自希臘語的Χριστ??Khristós,意為「受膏者」,來自希伯來語的「Moshiach」(????,又寫作「Messiah」)。     〖創始起源〗  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    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思想的中心,在於「盡己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兩點。    耶穌出來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跡,在民眾中得到極大的回應。這使得羅馬帝政下的祭司團大受影響,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後快。後來由於門徒猶大告密,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將耶穌逮捕。耶穌受盡打罵侮辱,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穌的心意卻是為了要贖世人的罪,甘願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據他門徒們的見證,耶穌死後第三天從石窟墳墓中復活了。他的墳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滿心疑惑的門徒們顯現。他們漸漸確信耶穌真的復活了,是勝過死亡的救主。在耶穌升天超離這世界的時空後,他的門徒們起來熱心宣揚耶穌的教訓,並且宣告他是復活得勝死亡的主。信徒們組成彼此相愛、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團體,就是基督教會。    耶穌復活的這一天成為後世的復活節(每年春分以後,又逢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教會又定了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耶穌的生日而則成了聖誕節(耶穌出生的確實日子已不可考)。耶穌出生的那一年被後世定為公元紀年的元年(但因計算錯誤,耶穌實際出生的年份應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學家認為,耶穌傳達的教義更加接近猶太教,而保祿對基督教教義做了較大貢獻,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於猶太人範圍。   [編輯本段]  〖基督教的經典〗    基督教基本經典是以《舊約全書》(與猶太教經典相同)和《新約全書》兩大部分構成的聖經。   [編輯本段]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上帝。基督教信仰聖父、聖子、聖神三而一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體:造物主、聖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聖神受聖父之差遣運行於萬有之中,更受聖父及聖子之差遣而運行於教會之中。但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個上帝(三位一體)。    創造。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宇宙(時間和空間)萬物,包括人類的始祖。    罪。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違逆上帝出於愛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脫離造物主而獲得自己的智慧,從此與上帝的生命源頭隔絕,致使罪惡與魔鬼纒身,而病痛與死亡則為必然的結局。後世人皆為兩人後裔,生而難免犯同樣的罪,走上滅亡之路。    基督救贖。人生的希望在於信奉耶穌基督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贖罪,並他在三日後從死里復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並得到能勝過魔鬼與死亡的永遠生命。      靈魂與永生。人有靈魂,依生前行為,死後受審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進入永生。怙惡不悛者,將受公義的刑罰與滅亡。世界終有毀滅的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卻是永生常存。     〖基督教的誕生和初期的歷史〗  基督教產生於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社群中。第一世紀結束前即逐漸發展到敘利亞、埃及和小亞細亞等地,並擴及希臘及義大利。在4世紀以前基督教是受迫害的,直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發布米蘭敕令宣布它為合法宗教為止。在380年時狄奧多西大帝(TheodosiusI)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且所有人都要信奉。    1054年,基督教發生了大分裂,東部教會自稱為正教(即東正教),西部教會稱為公教(即天主教)。16世紀又從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以及其它許多小的教派。     〖早期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為群眾運動產生的。相對於傳統猶太教強調遵循律法,基督教則強調耶穌救贖的恩典,並認為只要信奉耶穌基督就是舊約聖經里眾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願意接受他為主,並決意以上帝的心意為生活的準則,讓耶穌基督為自己承擔所犯的過錯,就被認為是已悔改,可以借著洗禮被接納成為教會的一份子。這就是基督教「因信稱義」的信仰,也是後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依據。    在基督教早期階段,教會曾實行財產共有,外界視其為一種秘密性的宗教組織。猶太人視教會為離經判道的異端,常常向羅馬當局控告他們。羅馬政府則認為他們只是猶太教的一支,起初並不如何逼迫教會,但到尼祿(Nero)皇帝時(A.D.54-68)教會的人數已增長到不可忽視的程度。公元61年,羅馬發生全城大火,六天里燒毀了大半個城市。當時有人認為是尼祿皇帝在縱火,為了擴建他的皇宮增添空地。尼祿就把失火的責任推掉了,說是羅馬城裡的基督徒在縱火,試圖推翻羅馬帝國。當時教徒普遍不分種族及社會階層,就連當時的奴隸在信主以後亦可即時被接納為弟兄。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社會各階層愈來愈多人加入教會。教會雖在第二、三世紀遭遇多次可怕的大逼迫,許多主教和信徒被燒死,在競技場中被野獸吃掉,但教會依然繼續茁壯,直到313年頒布的米蘭敕令,帝國終於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但這之後,基督教搖身一變而為皇室的新寵,從弱勢族群成了政治權貴,從受逼迫者成了逼迫者。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愛上帝愛人的純真社群,漸漸成了在政治上的角力者和社會中的宰制者。     〖中世紀的基督教〗  1054年,基督教分化為公教(在中國稱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國稱東正教)。天主教以羅馬梵蒂岡為中心,權力集中於教宗身上;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教會最高權力屬於東羅馬帝國的皇帝。      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維護基督教為名,展開了8次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    16世紀以後,歐洲各國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分化出許多支派。隨後的地理大發現以及殖民擴張,將基督教傳到了世界各地。     〖當代的基督教〗  2004年止,基督教信徒有20億人,是世界上最被廣為接受的宗教(接下來是伊斯蘭教的12億人,印度教的10億人,和無宗教信仰的7億7400萬人)。基督教教徒包含有英國國教會(或稱聖公會)的8400萬人,獨立教會(不隸屬於任何主要的宗派)的4億1400萬人,"邊緣"教會(耶和華見證人教會,摩門教會等等)的3170萬人,正教會的2億1600萬人,新教會的3億6700萬人,和天主教會的11億人。    基督教有許多的分支,這其中有天主教派,東正教派,和新教派中的許多小分支。其它還有宣稱和其他教會有著不同淵源歷史的基督教會,比如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俗稱的摩門教會)。      雖然基督教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但是整體上和世界人口成長率比較起來卻是在萎縮當中。當世界人口以大約每年1.25%的成長率增加,基督教卻是每年僅成長1.12%。相較之下,伊斯蘭教是以每年1.76%成長。基督教在特定區域(非洲,亞洲)和特定的教會族群(福音派、靈恩派和"獨立"教派)卻是快速成長。     〖基督教與猶太教〗  猶太人在公元1世紀前就遭到了許多民族的侵略、統治和奴役。在先知耶利米預言猶太人會成為巴比倫囚虜的同時,亦向猶太人傳遞一個信息,指上帝會派遣使者來拯救他們。及至預言實現之後,猶太人確信是因為自己民族遠離上帝,所以被上帝離棄,因此改變了過往遠離上帝而敬拜異族神的習慣,而變得以上帝為獨一真神的思想,併產生了一種思想,期望在他們悔過以後,上帝會派救世主來拯救他們脫離苦海。這些思想,逐漸形成了猶太教。這種救世主的觀念也成為了基督教的一個基本思想來源。    基督教和猶太教不同的地方,在於基督徒相信耶穌就是舊約聖經(或稱希伯來聖經)預言的基督或彌賽亞(默西亞)(即「受膏者」的意思),而猶太教徒則認為彌賽亞到今尚未來臨。借著被釘死於十字架上,耶穌基督成為人給上帝的獻祭,並與上帝訂立救贖的新約。基督徒稱呼這個救贖為「因信稱義」,就是說,只要人心中接受基督是代自己承受了罪的後果,並在口裡承認他為主,人就跟上帝立了約,從而得到赦免及救贖。而這一份跟上帝立的新約,不再只限於猶太人,更包括普世的外邦人。不相信耶穌基督是救主的猶太教徒,則繼續遵守古老先知摩西流傳下來的律法,以保持自己作為上帝子民的身份。     基督教的節日與習俗   1.基督教的宗教儀式   *洗禮   成為基督教徒的莊嚴儀式,具有赦免入教者的「原罪」「本罪」的作用。教派不同,方法也不同,有的是注水禮,有的是浸禮。     *堅信禮   入教者在洗禮一段時間後,再接收主教的按手禮和敷油禮。     *告解   也叫「辦神工」。舉行時,由教徒把自己所犯的罪行告訴神父,並表示懺悔,神父為其保密,並告之如何補贖。     *聖體   意思是「感謝祭」。天主教稱「聖體」(儀式成彌撒)   東教稱「聖體血」,新教稱「聖餐」。     *終縛   在教徒臨終時,由神父用經主教祝聖的橄欖油擦其身,目,口,鼻,和手足,並誦念一段祈禱經文,幫助他忍受痛苦,赦免罪過,讓他安心去見上帝。     *神品   授予神職人員神職,並使之神聖化的一種稱之為「按禮」的儀式     *婚配   教徒的婚禮,由神父主持。     2.基督教的主要節日   *聖誕節   12月15日,耶蘇的誕辰,紀元的開始,這個應該不必多說,都明白。     *復活節   在教堂慶祝的復活節指的是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圓哪天剛好是星期天,復活節則推遲一星期。因而復活節可能是從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   是最古老最有意義的基督教節日。因為慶祝的是基督的復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慶祝這一節日。     --------------------------------------------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產生時間為6世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蘭系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所創傳。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它的經典是《古蘭經》,特點,伊斯蘭教應運而生。    【伊斯蘭教】    伊斯蘭又稱伊斯倆目,在阿拉伯語有順從、和平和安寧之意,英文寫作Islam。這是一個順從安拉、崇尚和平、祈求安寧的宗教。伊斯蘭教喜愛的綠色就代表著和平之意。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蘭(al-Islam)系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所創傳。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20世紀以來,在西歐、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它自創興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一種文化體系,傳入世界各地後,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許多國家和民族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形態、文化風尚、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據統計,全世界穆斯林有9,21027億人(1985),占同期世界人口總數48,82042億人的18.54%。在亞非40多個伊斯蘭國家中,穆斯林佔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在30多個國家中,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在當代,伊斯蘭國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國際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家遍布亞、非兩個大洲,總體算來也有大約五十個。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國家裡都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穆斯林)。這些國家包括一些西方國家諸如英、美、俄、法、德等國家。據統計,全世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民總數約在十五億人。有跡象表明,穆斯林人數有在幾年以後超過基督教徒人數的趨勢。其中有很多基督教徒在接觸、深入研究了真正的伊斯蘭教教義後自然會歸信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科學的宗教,它鼓勵人們通過真科學對宇宙、世界進行認識和思考,從而使信仰更加堅固。穆聖(穆斯林認為穆罕默德是至聖先知、真主的封印使者)說:「學者的墨汁濃於烈士的鮮血。」就是讓穆斯林們要努力學習知識,不盲從、不迷信。因為伊斯蘭是光明的、是安拉降下的正教,它是科學的、充滿真理的,盲從和迷信不會認識它,只會損害它。     伊斯蘭教主張和平,主張對人應有慈愛之心。安拉說:「你當以善待人,象安拉以善待你一樣;你不要在地方上搬弄是非,安拉確是不愛搬弄是非者。」(古蘭經28章77節,馬堅譯本)按教法規定,每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都應該向窮苦人伸出援助之手。     〖伊斯蘭的六大基本信仰〗  (一)信安拉:「認主獨一」,即相信安拉是造化、調養宇宙萬物,掌管今世與執掌後世最後審判的唯一主宰。穆斯林僅敬拜造化、調養宇宙萬物,掌管今後兩世,大仁大慈,全能全知,獨一無二的安拉。不拜任何聖人、偶像與神祇。阿拉伯文稱呼安拉為「安拉」,意思是獨一無二,永恆不滅的主宰。    (二)信天使:相信安拉造化及差遣的天使,他們絕對忠誠順從安拉,執行安拉的命令,而且是人們行善作惡的見證與記錄者。    (三)信經典:相信安拉降示給人類的經文和啟示,包括以前的「舊約」和「新約」,但因其中部份失傳或遭竄改,因此穆斯林只遵從唯一可信並受安拉保護而完整的「古蘭經」。古蘭經是安拉差遣天使降示給穆聖※也是給全人類的最後一本天啟經典,前後歷時約23年。古蘭共分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六千兩百三十六節,經文是以阿拉伯文頒降,奉行於全世界十二億餘穆斯林,是伊斯蘭教教義之根源。古蘭經適用於任何時代、地區與民族,自降示後一直被完美無缺地保存到現在,安拉許諾會永久保護古蘭經。    僅次於《古蘭經》的經典是聖訓集,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默認的聖門弟子的言行的綜合記錄。收集聖訓的活動始於早期,至9世紀下半葉,隨著聖訓學的發展,出現六大聖訓集,被遜尼派奉為權威的聖訓實錄,與《古蘭經》同為教義、教法、社會倫理和學說思潮的經典依據。    (四)信聖人:相信安拉在不同時代,對每一民族所差遣以警告世人並引領於正道的眾使者,始自阿丹而終至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聖人(簡稱穆聖)。我們尊敬並聽從他們的教誨,但絕不崇拜他們。代表「願安拉賜福給他」。    (五)信後世:相信人死後,至世界末日來臨時,將要復活,並接受安拉公正的審判;在今世時,歸信安拉並行善者,將得到天堂樂園的報賞;不信安拉而多行不義者,將受到火獄的刑罰;今世是短暫的,而後世是永恆的。    (六)信前定:相信宇宙一切事物之發生皆系安拉的安排與事前制定的,但是安拉亦賦予人類理智選擇善惡行為的自由,個人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伊斯蘭的主要功修〗  伊斯蘭要求人們信仰真主並服從真主,從心靈深處信仰真主的存在和偉大,同時要求在行為上要表現出順從真主的意志,力行一定的功修,把信仰和行為的實踐聯合起來,達到增強信仰、鞏固信仰的目的。在聖訓中把這些功修稱為信仰賴以建立的基礎?,我國穆斯林稱之為五功:「念、禮、齋、課、朝」。茲將「五功」簡述如下:      1. 念功是穆斯林心存真主和非穆斯林宣誓皈信的一種方式,所謂念的內容是「除了真主,再沒有受拜者,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俗稱「清真言」﹞以及「我作證除了真主,再沒有受拜者;我作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奴僕和使者」﹝稱「作證言」﹞。「清真言」和「作證言」不只是入教時必須宣讀的誓言,而且每個穆斯林經常誦讀,以表示對自己信仰的重新肯定和加深。念時要「誦其辭、知其義、信其理」,即真主之獨一和穆罕默德為聖之必然。  2. 拜功是穆斯林身體力行的主要功修之一,因為《古蘭經》多次強調拜功對穆斯林的重要意義,真主說:「拜功對於信士,確是定時的義務。 「拜功確能止醜事和罪惡。」    伊斯蘭規定,穆斯林在履行拜功前都必須沐浴,取得身心上的潔凈,沐浴有「大凈」和「小凈」之分。「大凈」即用清潔的水,按一定的順序及方式沖洗全身;「小凈」即用清潔的水,洗凈身體的局。同時規定,夫婦房事後,婦女月經以後,男子泄精後都必須進行「大凈」,而大小便後亦須清洗下身。拜功的儀式主要由端立、誦念《古蘭經》經文、鞠躬、叩頭、跪坐?動作組成。主要拜功有一日五次拜,每周一次的聚禮拜﹝即主麻拜﹞,一年兩次的會禮拜﹝即古爾邦節和開齋節的禮拜﹞。    3. 齋功即成年的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曆的萊麥丹月(回曆九月),白晝戒飲、食和房事一個月。黎明前而食,日落後方開。但封齋有困難者,如病人、年老體弱者和出門旅行者、孕婦和哺乳者可以暫免,或過時再補,或納一定的濟品施捨。      齋月逢大建為三十日,逢小建為二十九日。齋月的起止均以見新月而定。齋月結束之次日為開齋節,穆斯林製作佳肴、身穿盛裝,舉行會禮,走訪親友,以示慶祝。  伊斯蘭不主張禁慾或苦行,而是鼓勵人們享用真主賜予人類的各種合法潔凈的食物。但是伊斯蘭又提醒人們要節制各種物慾和情慾,而齋戒是有助於人類控制各種貪慾與邪念的方式之一。同時認為,齋戒還可以激發人們對飢餓者、貧困者的同情與惻隱之心。     4. 課功也稱天課,是伊斯蘭對佔有一定財力的穆斯林規定的一種功修。伊斯蘭認為,財富是真主所賜,富裕者有義務從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中,拿出一定份額,用於濟貧和慈善事業。「營運生息」的金銀或貨幣每年抽百分之二點五,農產品抽十分之一;各類放牧的牲畜各有不同的比例。天課的用途,《古蘭經》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天課的用途在各國或各地區不完全相同。      5. 朝功是指穆斯林在規定的時間內,前往麥加履行的一系列功課活動的總稱。 教歷的每年12月8 - 10日為法定的朝覲日期(即正朝)。在此時間外去瞻仰麥加天房稱為「歐姆爾」(即「副朝」)。所謂「朝覲」一般是指「正朝」。凡身體健康,有足夠財力的穆斯林在路途平安的情況下,一生中到聖地麥加朝覲一次是必盡的義務。不具備此條件者則沒有這個義務。     〖伊斯蘭教法〗    伊斯蘭教法嚴格,對於一個穆斯林,他口中吐了髒字兒就應該向主做懺悔,在背後談論別人就是干罪,不力行五功、飲酒既是大罪了,更不要提無故傷人、殺人了。真正的穆斯林都是敬畏安拉、遵紀守法的人。     〖伊斯蘭教派〗    伊斯蘭教分為遜尼和什葉兩大派系。遜尼派為主流派別,又被稱為正統派,分布在大多數伊斯蘭國家,我國也是遜尼派;什葉派的大國為伊朗,還存在於其它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伊拉克等國。兩派的分別主要在於對於穆聖(願安拉賜福他安寧!)繼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認上。按什葉派的觀點,只有阿里巴巴及其直系後裔才是合法的繼承人,而遜尼派承認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四任哈里發的合法性。不管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都是穆斯林兄弟。他們都信仰同一部《古蘭經》、遵聖訓、都是誠信安拉獨一、承認穆聖(願安拉賜福他安寧!)是安拉派給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並認同安拉的全知、全能、無求、永活、無形似、無方位、無如何、無朝向、無體形等德行的。     〖中國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歷史有1420餘年,在我國有1300餘年。我國的伊斯蘭教一般認為是在唐朝永徽二年(公曆651年)從阿拉伯傳入。那時伊斯蘭光明的時期,距離穆聖(願安拉賜福他安寧!)很近的光陰傳過來的正教。中國的穆斯林走的是艾赫里?筍乃台?者嗎爾台的道路即:符合聖行的大眾的道路。意思就是說我們中國的遜尼派一直保持著1300年前的伊斯蘭傳統,不敢加以改變,因此也就保證了我們中國伊斯蘭教思想的純潔和正統。舉例說我們中國穆斯林的洗浴方法、洗浴中的細節規矩和祈禱詞(杜阿一)、禮拜方法、殯禮儀式、禮拜中祈禱詞的念法等。有時候想想,在一千四百多年後,我們仍能按當初穆聖(願安拉賜福他安寧!)一樣的方式作大、小凈,進行禮拜,心裡就自然會有一種甜美的感覺了。       作為中國的穆斯林,應該依託安拉把正教在中國流傳了1300多年的光明的伊斯蘭不加改變的繼續流傳下去。伊斯蘭是一個世界性的宗教。它不專屬於某一民族。安拉說:「我派遣你只為憐憫全世界的人」(古蘭經21章107節,馬堅譯本)就以我國而論,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主要分布在十個民族。它們是:回、維吾爾、塔塔爾、哈薩克、塔吉克、柯爾克孜、烏茲別克、東鄉、保安和撒拉族。其它民族中比如漢、蒙、藏等也有穆斯林。因為回族遍佈於中國各地,並大多與漢族雜居,很多人認為凡信仰伊斯蘭的人既是回族,凡回族既是穆斯林,這是不正確的。有一些非穆斯林的回族相信無神論、有些賭博、酗酒、吃非法的食品、打架鬥毆,他們怎麼能代表伊斯蘭呢?另外,伊斯蘭教規定對人要厚養薄葬,而現在有些人受到封建迷信和唯物拜金主義的思想影響,講排場、大辦喪事、穿大孝、大修墳墓,敗壞了伊斯蘭的形象。大家應該知道,這些都是違反教規、教法的,有些甚至是世爾克「以物配主」的行為。   三。伊斯蘭教的習俗與節日     1.伊斯蘭教的五大功課   *念功   念誦「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以表白自身的信仰。     *禮功   一日5次禮拜,即晨拜,晌拜,脯(左邊是日字旁)拜,   昏拜,宵拜。   禮拜必須面向賣加的方向,在中國則朝向西方。     *齋功   每年伊斯蘭教教歷9月全月齋戒,齋月期間,每天從黎明到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日落後開齋。病人,旅行者,孕婦,哺乳者或延緩補齋或施捨罰贖。     *課功   這是伊斯蘭教以神的名義徵收的一種課稅,由初期的施捨發展而來     *朝功   即朝覲,指定期到「聖地」麥加的克爾白寺廟,舉行大型禮拜儀式。   伊斯蘭教規定,凡身體健康,備有路費和旅途方便的教徒,不分性別,一身中都要去麥加朝覲一次。     2.伊斯蘭教的主要節日     *開齋節   9月內齋戒,齋月最後一天尋新月,見月次日即行開齋,為見月牙,則順延,但不得超過三天,在我國新疆,開齋節也稱肉孜節     *宰牲節   又名古爾邦節,在中國這個節日是穆斯林最大的節日,在教歷的12月10日,。     *聖紀節   由稱聖忌節,在教歷3月12日。相傳為穆罕默德的誕生和逝世日,主要活動是舉行聖會,誦讀《古蘭經》,講述穆罕默德生平業績等    --------------------------------------------    印度教    印度教,婆羅門教綜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誕生的一個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儘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迴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迴,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讚、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讚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係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裡,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迴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瀰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印度教神譜    阿迦修羅(Aghasure、Aghashura):阿迦修羅乃名為「阿迦」的阿修羅(Asura、Ashura)之意,據說他乃惡王庚斯(Kansa)手下敗將。     阿哥拉(Aghora):此為濕婆(Siva、Shicva)的別名,意思是「無足畏懼者」。這是希望他收斂他破壞與殺戮的能力之名。       阿悉(Ahi):此名意思是「蛇」。為旱魔弗栗多(Vritra)之別名。冬天的擬人化。   阿克剎(Aksa):楞伽(羅剎之都)的魔王拉瓦那(Ravana)的長子。為猴王哈奴曼所殺。     阿羅乞什密(Alaksmi):與司掌福德的女神羅乞什密(Laksmi,即吉祥天)相對的女神,為羅乞什密之姐(不吉祥天),形象為一騎驢醜陋老太婆。     阿羅母毗娑(Alambusa):羅剎娑(Raksasa,羅剎)之一。在婆羅多(Bharata)之戰中加入俱盧族陣營。在第一天時為迦多鐸卡伽(Ghatotkacha)所敗。     阿拉優達(Alayudha):羅剎娑(Raksasa,羅剎)之一。他在在婆羅多(Bharata)之戰中選擇俱盧族陣營的婆迦修羅的兄弟。為迦多鐸卡伽(Ghatotkacha)所敗。     安陀加(Andhaka):印度的暗黑神濕婆(Siva、Shiva)神之子。在一片黑暗中隨著如雷巨響安陀加(黑暗)誕生於世。     阿普陀(Arbuda):婆羅門聖典『梨俱吠陀』中,與因陀螺(Indra)對抗的邪蛇。與弗栗多(Vritra)同族。     阿修羅(Asura、Ashura):印度神話中的魔族,眾神之敵。佛教中漢字寫為阿修羅(Asyura)。阿修羅乃是總稱擁有變身能力與法力的神格。在瑣羅亞斯德教中阿修羅乃是善神。     拔迦(Baka):為一高強的羅剎娑(Raksasa,羅剎),侵襲村莊要村民獻出貢品與人肉。後來被怖軍(Bhima)所殺。     伯利(Bali):他是以善良著稱的達伊提耶(Daitya)之王。毗樓遮那(Virocana)的兒子,缽羅訶羅陀(Pralahda)的孫子。     波諾(Bana):他是達伊提耶(Daitya)王伯利(Bali)的長男。擁有100隻手臂,是破壞神濕婆(Siva、Shiva)之友,同時也是全能神毗濕奴(Visnu、Vishnu)的敵人。 跋伊羅婆(Bhirava):濕婆(Siva、Shiva)神眾多稱號之一,強調其最恐怖的一面。意思是「恐怖的殺戮者」。     浮陀(Bhuta):聚集在墳墓的幽鬼。為四天王底下的八部鬼眾之一。     婆羅門羅剎(Brahmaraksasa):印度神話中有一種叫做羅剎娑(Raksasa,羅剎)的妖怪種族。在這些羅剎之中有一種叫做婆羅門羅剎的特殊羅剎,如他們的名字所示,他們的前世是個婆羅門。       菩提商波羅(Buuteeshuvara):濕婆(Siva、Shiva)神眾多別名之一。意思是「惡魔之王」。   查伐伽(Carvaka):難敵(Duryodhana)的好友,為一羅剎娑(Raksasa,羅剎)之一。為了幫朋友報仇,他變身成為一婆羅門(Brahman)接近堅戰王(Yudhisthira),但被識破而身亡。     達伊提耶(Daitya):巨人族。與眾神對抗的惡魔。在歷史上象徵著南印的原著民。     檀那婆(Danava):迦葉波(Kasyapa,生主之首,有21名妻子,為眾神、動物、人類、魔族之父)與妻子之一的陀奴生下的33個惡名昭彰的惡魔。     陀羅˙卡達伐羅(Dara kadavara):印度辛哈羅族(Singhalese)的象之女神。陀羅是牙的意思。在佛教的影響下,他的形象轉變為會帶來疾病與衰運的惡神(而而且連性別也轉變成男性神),人們舉行戴面具跳舞的儀式來驅散他。     達沙(Dasa):又稱「達濕由」(Dasyu)。達沙婆羅門教聖典『梨俱吠陀』中的眾神的敵人,也就是惡魔。達沙是「黑」的意思。     達濕由(Dasyu):達沙(Dasa)的別名。眾神與人類的敵人,一邪惡種族。     達奴卡(Dhenuka):體型龐大的羅剎娑(Rashasa),有著驢子的外貌。     突迦(Durga):突迦乃濕婆(Siva、Shiva)之妻「提毗」(Devi)眾多別名的其中一個,此名字原本是一個欲打倒諸神征服世界的惡魔之名。     毒剎那(Dusana):楞伽(Lanka,羅剎之都)的魔王拉瓦那(Ravana)底下的將軍。為羅剎之一。與羅摩(Rama)交戰被殺而亡。     荼毗維陀(Dvivida):外型為一巨猿,是一阿修羅(Asura、Ashura)。因為其友那羅伽(Naraka)為神所殺而懷恨在心,因此阻擾聖仙的修行,或者擾亂人民的收穫。結果被巴拉德瓦(Balarama)所殺。     耶迦凱卡那(Ekacakra):仙人迦葉波(Kasyapa)與妻子陀奴(Danu)生的檀那婆(Danava,一種惡魔)。     伽陀(Gada):毗濕奴神(Visnu、Vishnu)所殺之惡魔。技藝之神維娑瓦迦摩(Viswa-karman)以其骨製為棍棒獻與毗濕奴。     伽那婆提(Ganapati):伽尼薩(Ganesa)之別名。原本是印度原住民之災厄神與瘟神。     伽尼薩(Ganesa):本為印度原住民之災厄神與瘟神。在佛教中又被叫做「大聖歡喜天」或「歡喜天」。別名「伽那婆提」(Ganapati)。     歡喜天(Ganesa):伽尼薩(Ganesa)在佛教中的名字。     大聖歡喜天(Ganesa):伽尼薩(Ganesa)在佛教中的名字。     迦帕提娑婆(Gopatirsabha):黑天(Krsna)所殺之惡魔。也是濕婆(Siva、Shiva)的別名。     訶耶羯哩婆(Ganesa):名字意思是「長有馬頸者」。為一達伊提耶(Daitya,惡鬼)偷取婆羅摩(Brahma)口中滑落的『吠陀』(Veda)。     訶羅(Hara):濕婆(Siva、Shiva)的眾多稱號之一。意思是於世界的終焉時之「毀滅萬物者」。     鬼母(Hariti):在日本以「鬼子母神」之名而廣為人知的神格。在原本的印度神話中被稱為「訶利底」,儘管訶利底的孩子如此眾多,但她卻是會攫取他人孩童而食的鬼魔。     迦剌(Hayagriva):拉瓦那(Ravana)之弟。率兵攻打羅摩(Rama),第一次率14名羅剎娑(Raksasa,羅剎),第二次率1萬4千名羅剎娑;但皆盡失敗。     希羅尼耶格西布(Hiranyakasipu):為一達伊提耶(Daitya),名字意思是「金衣人」。為希羅尼亞克夏(Hiranyaksa)的兄弟。     希羅尼亞克夏(Hiranyaksa):印度教經典之一『伐由往世書(Vayu Purana)』中描寫到的達伊提耶(daitiya,一種惡鬼),名字的意思是「金眼人」(也有別的說法說他是阿修羅(Asura、Ashura)而不是達伊提耶)。 因陀羅(Indra):某一時期曾是印度神話中的主神,而在瑣羅亞斯德教中則是惡魔的名字,據說是六大惡魔之一。     因陀羅耆特(Indrajit):印度的妖魔。楞迦(Lanka羅剎之都)魔王哈瓦那(Ravana)之子。別名「彌迦那陀」(Megha-nada)。因陀羅耆特一字乃「戰勝因陀羅(Indra)者」之意。     吉婆(Jambha):與因陀羅(Indra)戰鬥而失敗被殺的惡魔。因陀羅因此功績而被叫做「吉婆毗底」(Jambha-bhedin)。     賈拉(Jara):身形巨大的羅剎女(Raksasi)。在家中掛上賈拉的圖畫並予以祭拜,可防止其他惡鬼出沒家中。     迦盤陀(Kabandha):居於丹達卡森林中的羅剎娑(Raksasa羅剎)。體大如山而無頭,腹中生有大口內有齒無數。胸生雙目兩臂極長。     吉陀婆(Kaitabha):毗濕奴神(Visnu、Vishnu)於劫沉睡不起時,從他耳中生出的惡魔。為一阿修羅(Asura、Ashura),又說是達伊提耶(Daitya)或壇那婆(Danavas)。     伽羅(Kala):此名意思是「時間」,為死神閻魔(Yama)之別名。     伽羅(Kala):濕婆神眾多別名之一。表示司掌死亡的「時刻」。     伽羅尼彌(Kalanemi):楞伽(羅剎之都)羅剎娑(Raksasa,羅剎  )王拉瓦那(Ravana)的伯父。     伽梨女神(Kali):為濕婆神(Siva、Shiva)之妻的最高女神「提毗」(Devi)擁有諸多別名,迦梨女神即是別名之一。提毗又被稱為「黑地母神」,迦梨女神則表現出她的性格中最恐怖的部分。     伽剌(Khara):拉瓦那(Ravana)之弟。率兵攻打羅摩(Rama),第一次率14名羅剎娑(Raksasa,羅剎),第二次率1萬4千名羅剎娑;但皆盡失敗。     科密羅(Kirmira):一巨大羅剎娑(Raksasa,羅剎)之名。因妨礙般度(Pandu)的五王子而被五王子之一的怖軍(Bhima)所殺。     底提(Kotavi):是眾達伊提耶的守護女神。為達伊提耶王子波諾(Bana)之母,其名意為「裸女」。     迦娑那陀切羅(Ksanadacara):惡靈。其名為「夜中蠢動者」之意。     鳩姆婆迦哩納(Kumbhakarna):楞伽(羅剎之都)的羅剎王拉瓦那(Ravana)的弟弟。是羅剎(Raksasa)毗濕羅婆(Visravas)與妻子羅剎女(Raksasi)吉私尼(kesiní)之子。     庫瓦羅葉毗陀(Kuvalayapida):形為巨大象只的惡魔。為摩圖羅的惡王庚斯(Kansa)所飼養。想踏死英雄黑天(Krsna)卻反遭其所殺。     摩陀(Mada):吉耶婆那(Chyavana)仙人藉由苦修所生出的阿修羅。其意思是「酩酊大醉者」。     曼度陀哩(Mandodari):阿修羅的建築師瑪耶之女。與魔王拉瓦那生下因陀羅耆特(Indrajit)。     瑪尼缽陀羅(Manibhadra):財神俱毗羅(Kubera)的兄弟。為一夜乞叉(Yaksa)。     『雜阿含經』的惡魔(Mara):於初期佛典經常登場之惡魔(魔羅Mara),妨礙釋迦牟尼修行但終究失敗。     魔羅(Mara):這是佛教中妨害悉達多(Gautama Siddhartha)修行的惡魔。     摩哩(Mari):印度南部原住民達羅毗荼族(Dravida)的女神。當地視之為天花的女神,深深畏戒她。但其他地方則信奉她為雨之女神。     瑪耶(Maya):阿修羅世界的建築師。拉瓦那(Ravana)之妻曼度陀哩(Mandodari)之父。為了人類建設了般度(Pandavas)之城。     彌迦那陀(Mrgha-nada):也就是因陀羅耆特(Indrajit),「彌迦那陀」的意思是「雷鳴」。     穆伽(Muka):烏普孫陀(Upasunda)之子,為檀那婆(Danava,惡魔)。原本想殺了般度第三王子阿周那(Arjuna),卻反被濕婆(Siva、Shiva)所殺。     穆恩陀(Munda):為突迦(Durga)所殺之惡魔。意思是「禿頭者」。     迦婆羅摩林(Mundamaaraa):這是濕婆(Siva、Shiva)眾多別名之一。住在墳地以骨灰塗抹在身上,名字意思是「帶有一串顱骨者」。     穆羅(mura):擁有五個頭的達伊提耶(Daitya),其下有7000個兒子。最後為黑天(Krsna)所殺。     那迦(Naga):在亞利安人入侵以前,印度原住民所崇拜的蛇神。 那牟質(Namuci):檀那婆(Danava,一種惡魔)之一。     那羅伽(Naraka):印度教聖典『伐由往世書』(Vayu Purana)中登場的阿修羅,為希羅尼亞克夏(Hiranyaksa)之子。     尼迦娑(Nikasa):拉瓦那之母,為羅剎女(Raksasi)。不過另有一說拉瓦那之母為普蘇婆提迦達(Puspotkata)。     尼空波(Nikumbha):敘事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中,楞伽(羅剎的都城)的魔王鳩姆婆迦哩納(Kumbhakarna)的兒子就叫做尼空波,他是羅剎娑。羅剎王拉瓦那的弟弟。     尼空波(Nikumbha):在『摩訶婆羅多』中綁架了亞達瓦族(Yadavas)的公主婆奴摩提的惡魔。     尼昆毗羅(Nikumbhila):楞伽(Lanka,羅剎之都)的羅剎娑守護女神。據說是以人肉來祭拜此女神。     尼蘇姆婆(Nisumbha):蘇姆婆之兄弟。其名意為「殺戮者」。     盤伽遮那(Nivatakavaca):外型為貝殼的惡魔。毗濕奴神(Visnu、Vishnu)由此惡魔之骨做出法螺貝。     婆哩(Pani):一種吃人魔。四天王之下的八部眾之一。     毗舍遮(Pisaca):在『摩訶婆羅多』中綁架了亞達瓦族(Yadavas)的公主婆奴摩提的惡魔。     婆羅昆巴(Prakamba):與黑天(Krsna)、羅摩(Rama)作戰的阿修羅,身材極為高大。後來被羅摩所殺。     薛荔多(Preta):已是死者但尚未成為祖靈者。也叫做「餓鬼」。棲息於屍體之上,出沒於墳地周邊的邪靈。據說只要與種姓制度(caste)最低階的女性交合會變成薛荔多。     補盧曼(Puloman):因陀羅之妻舍質(Sachi)之父。為一檀那婆(Danava,惡魔)。       普蘇婆提迦達(Puspotkata):住在楞伽(羅剎之都)的羅剎女(Raksasi)。  為拉瓦那(Ravan)與其弟鳩姆婆迦哩納(Kumbhakarna)之母。     布陀那(Putana):魔王伯利(Bali)之女。欲吞下年幼時期黑天(Krsna),卻反被黑天殺死。     羅剎娑(Raka):印度神話中的鬼神。梵文「Raksasa」的音譯。傳入佛教後寫作「羅剎」(Rakasasa)。印尼的爪哇則發音為「羅剎娑娑」。     羅剎(Rakasasa):就是羅剎娑(Rakasasa)。傳入佛教後以此名稱之。     羅剎女(Raksasi):羅剎族的女性。     羅波那(Ravana):他是印度長篇敘事詩『羅摩衍那』中,住在楞伽的魔王。     樓陀羅尼(Rudrani):樓陀羅(Rudra,為暴風神)之妻。出現於森林深處,會帶來疾病、死亡、與恐怖的殘酷女神。     商波羅(Sambara):阿修羅之王,然而,古代印度婆羅門教聖典『梨俱吠陀』中,商波羅並非阿波羅,而是掌管100多個都市的達濕由(Dasyu)(惡魔)之王。     商波羅(Sambara):阿修羅之一。希羅尼亞克夏之子(然而,希羅尼亞克夏卻是達伊提耶(惡鬼)),擅長魔法。     娑尼(Sani):土星神,太陽神蘇利耶(Surya)之子。因他為凶星,故有「庫羅那樓切那」(Krura-lochana,有邪惡眼睛者)之別名。     辛悉迦(Simhika):為一羅剎女(Raksasi),猴王哈奴曼與她戰鬥時,故意讓她吞入腹中,後破其肚而出。     濕陀羅(Sitala):印度南部的天花女神。名字有「顫抖」或「發寒」的意思。     濕婆(Siva、Shiva):印度教的至高神之一,佛教中稱為大自在天,與毗濕奴(Visnu,佛教中稱為妙毗天)、婆羅摩(Brahma,佛教中稱為大梵天洛梵天)齊名。司掌破壞。     蘇優那(Sthuna):夜乞叉(Yaksa)。因他與圖婆陀王(Drupada)之女悉迦帝尼(Sikhandini)交換性別而成為女性。     蘇姆婆(Sumbha):蘇姆婆與尼蘇姆婆都是阿修羅的兄弟。其名皆意為「殺戮者」,兄弟倆非常的富有、擁有地上所有的財富。     首哩薄那迦(Surpanakha):楞伽(羅剎之都)魔王拉瓦那之妹,為一羅剎女。其名意為「爪如扇子般的女人」。     陀羅迦(Taraka):達伊提耶之王。歷經艱苦的修行後,獲得婆羅摩(Brahma)的恩惠。為了打倒他,室犍陀(Skanda)因此出生。     陀羅迦(Taraka):達伊提耶之女。也有人說她是惡魔孫陀(Sunda)之女,或是又乞叉須吉圖(Suketu)之女。 提哩遮陀(Trijata):當羅摩之妻悉多被抓到楞伽島時,羅剎女提哩遮陀成為她的朋友來安慰她。     陀哩那婆哩陀(Trinavartha):變身成旋風,想要將孩是嬰孩的黑天抓走的惡魔,結果反而被黑天所殺。     吞陀(Tunda):被納夫夏(Nahusha)殺掉的惡魔。     烏普孫陀(Upasunda):達伊提耶(Daitya,惡鬼)之一。為孫陀(Sunda)的兄弟尼孫陀(Nisunda)之子。     維羯羅尼婆(Vajranabha):阿修羅之一。其女婆羅帕瓦提與黑天之子婆羅提優母納成親。     伐羅(Vala):婆羅門聖典『梨俱吠陀』中登場的惡魔,名字為「洞窟」之意。隱藏在水中。     伐陀毗(Vatapi):羅剎娑之一。毗婆羅吉提(Vipracitti)與辛悉迦(Simhika)之子。欲謀害名為投山仙人之聖仙(rishi)但反被他吞噬。     維毗沙納(Vibhisana):楞伽的羅剎娑之王----拉瓦那的弟弟。     毗婆羅吉提(Vipracitti):仙人迦葉波(Kasyapa)與妻子陀奴(Danu)生的檀那婆之首長。     毗樓遮那(Virocana):缽羅訶羅陀(Pralahda)之子,伯利之父,為達伊提耶之一。     毗樓勒(Virudhaka):守護世界南方的夜乞叉(Yaksa),佛教中稱作增長天。     毗盧跋迦娑(Virupaksa):守護西方的「夜乞叉」(Yaksa)。於佛教中被稱作「廣目天」,居於須彌山第4層,以凈天眼觀望世界,專職守護西方。     毗盧跋迦娑(Virupaksa):那羅伽(Naraka,阿修羅之一)的隨從,亦為阿修羅。     毗盧跋迦娑(Virupaksa):迦葉波與妻子之一的陀奴生下了33名惡名昭彰的檀那婆(Danavas)之其中一名。     毗盧跋迦娑(Virupaksa):迦葉波與妻子之一的陀奴生下了33名惡名昭彰的檀那婆(Danavas)之其中一名。     毗吞陀(Vitunda):突迦所殺之惡魔。為吞陀(Tunda)之子。     毗敏達耶(Vivindhaya):古代印度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中登場之阿修羅,與查盧底修那(Charudeshna)相搏,失敗被殺。     弗栗多(Vritra):古代印度的強悍魔怪。照婆羅門教聖典『梨俱吠陀』所載,她乃是阻塞河川帶來乾旱的邪惡大蛇,或說是龍。被因陀羅擊退。     夜乞叉(Yaksa):原本是印度神話中之有能神族,在佛教中變成了夜叉(Yaksa)與羅剎(Raksasa)同維護法的鬼道。     夜叉(Yaksa):就是夜乞叉(Yaksa),傳入佛教後以此為名。     夜叉女(Yaksi):夜乞叉族的女性。有時也被視為財神俱毗羅(Kubera)之妻。     閻魔(Yama):原本是印度的死神,後來隨著時代演進,變成了地獄之王,在佛教中則成了屬於天部的神。傳到中國翻譯作「閻魔」,再傳到日本時則念作「enma」。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     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馬克思曾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慾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佳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可以說「印度教」囊括了一神論、多神論、泛神論和無神論。     19世紀英國殖民地曾用了20年時間對印度教作了系統的調查,當年英國外交部曾宣布:無法對印度教作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它既是有神論的宗教,又是無神論的宗教,既是多元論的宗教,又是一元論的宗教;既是禁欲主義的宗教,又是縱慾主義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等等。     「印度教」(Hinduism)一詞並非印度人民對自有宗教的稱謂,而是外來人強加的。在印度所有經典中都沒有這個詞的出現。"Hindu"實為"Sindhu"一字的訛傳。此字本指自古以來就被西方國家稱為"India"(印度)的國度,是由希臘人從波斯人借用的字。後來由於印度周邊地區的穆斯林無法念清楚"Sindhu River"(印度河)中的第一個字母"S",因此把該字念成了"Hindu"。這個字後來就被外國人用來代指生長在由印度河及恆河澆灌的土地上的人民所具有的宗教信仰和傳統文化。因此,確切地說,印度教是由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不同信仰組織集合而成的。     不過,儘管有那麼多的信仰,但大多數的根源都來自一個,即成書於公元前5000年前的《韋陀經》(又譯「吠陀」)。《韋陀經》有四部:娑摩(Sama Veda)、耶柔(Yajur Veda)、梨俱(Rig Veda)、阿闥婆(Atharva Veda)。這四部《韋陀經》教義主要分兩個部分:祈求世間福報及達到靈性解脫。每一部分又各自分出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層次。正是這些林林總總的不同目標及不同層次才構成了印度教各種信仰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印度教中所崇拜的神有很多,但主要的神有:至尊神奎師那和他的擴展羅摩神、創造之神大梵天、破壞之神濕婆、維繫之神毗濕奴。     印度教認為善惡有因果,靈魂有輪迴。善行能讓人死後升天,惡行則讓人死後墮為畜牲。印度教主張禁慾和苦行,以達到靈魂的凈化。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即使踩死一隻螞蟻也是不仁。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連雞蛋都不吃。     印度教有嚴格的種姓制度,即人分為從高貴到低賤的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各種姓間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來,不變更。印度教還有形形色色的教律,諸如:重男輕女、寡婦不能再嫁、已婚婦女不能在大庭廣眾下拋頭露面以及童婚等等。       印度教的經典主要是四部《韋陀經》,此外還有作為韋檀陀哲學來源的《奧義書》和《森林書》、歷史文獻《往世書》、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以及《博伽梵歌》和一些宗教聖人傳記等。    --------------------------------------------    佛教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凈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它的經典有許多,自古以來,大家最重視的佛經是<<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    中國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等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佛教)。       〖漢地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漢族地區,歷來均以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派使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為佛法傳入中國之始。傳播地區以長安、洛陽為中心。中國內地營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陽市東10公里處的白馬寺。相傳有匹白馬馱經而來,建白馬寺紀念。東漢時絕大部分佛經都是在洛陽白馬寺翻譯的。    佛教在中國的三國、魏、西晉各朝代時,主要傳播活動仍是佛典翻譯,魏都洛陽和吳國的都城建業是傳播活動的中心。這階段的譯經工作和對佛教教義的宣傳、研究,為以後佛教發展打下了初步基礎。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各階層人普遍信仰佛教,到處建有佛塔、寺院。舉世聞名的佛教石窟藝術,如敦煌、雲岡、龍門等古代的雕塑、壁畫,都是這一時期開始建造的工程。這時有成就的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344—413年)所譯的佛典有384卷,內容正確,技巧精湛,對佛教發展貢獻極大。還有西行取經最有成就的法顯(337—422年),他遊歷了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30餘國,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寫見聞,為佛教發展和研究古代中、南亞諸國史地,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國著名古剎靈谷寺位於南京中山陵東側,初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三年(公元51 4年)。該寺是梁武帝為紀念寶志和尚而建。傳說寶志和尚有神通,預言事往往得中,梁武帝崇敬備至。南北朝時的梁武帝篤信佛教,他在位14年中,4次捨身入寺院為寺奴都由國家出錢把他從廟裡又贖回來。梁武帝親自講經說法,撰寫經文。梁朝有寺院2860所,僧尼82700餘人。      唐朝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唐太宗在清除割據、平息騷亂時曾得到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後下詔在全國建寺院,設釋經處,培養了大批佛教高僧、學者。這時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他歷時19年,長途跋涉5萬餘里,去到印度取經,共翻譯佛經75部1335卷,並寫出了《大唐西域記》見聞錄。唐太宗推崇玄奘為「法門之領袖」,「千古而無對」。    北宋朝廷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中國和印度的僧人間傳法交往絡繹不絕。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佛教發展到頂峰,全國僧尼近46萬人,寺院近4萬座。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佛教仍保持一定盛況。元朝蒙古民族崇尚藏傳佛教,但對漢地佛教也採取保護政策。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僧侶,即位後自封「大慶法王」,親自講佛法,度僧道。利用佛教幫助他鞏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權。 清朝各位皇帝都崇信佛教,皇室崇奉藏傳佛教,漢語系佛教仍在民間流行。清朝末年中國出現了一批著名的佛學研究學者,如楊文會、歐陽竟無、大虛等。近代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梁啟超等都受過佛學的影響,並對佛教思想提出了新的見解,把佛學思想研究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喇嘛藏語意為「上師」。藏語系佛教始於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都帶去了佛像、佛經。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此後的300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築布達拉宮,始建於7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為公主建的宮室,但建成現在的規模,是到17世紀才完成。      我國佛教名塔——崇聖寺三塔。位於雲南大理蒼山麓。建於公元824—839年。受到唐塔的影響,呈方形,中空,類似西安的小雁塔。主塔高69.13米,為16層密檐式磚塔,每層正面有佛龕供佛一尊。主塔又名千尋塔。千尋塔南北各有一小塔,實心,8角10層,為傣族佛教建築的代表作。     〖上座部佛教〗  巴利語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傳於我國雲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區,那裡人民的佛教傳統信仰與南亞佛教國(泰國、緬甸等)大致相同。大約是在7世紀中葉,佛教從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那裡若干世紀以來,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進修學的優良傳統。傣族男童到了入學年齡必須出家為僧,在寺院學習文化知識,接近成年再還俗。    佛教的節日與習俗     1.常見的佛事     *水陸法會   全名為「法界聖凡水路普度大齋勝會」,也稱「水路道場「水陸大會」「水路齋」。因其超度水陸一切鬼魂,普濟六道眾生,故稱次名。少的話7天,多的有49天!     *眾姓道場   水陸法會,一般信徒經濟上難以承受,眾姓道場 則容易承受,主要為追薦亡靈的道場     *增福延壽道場   為活著的人做道場,用紅紙表示(追薦亡靈的話用黃紙)     *焰口施食   或稱放焰口,或稱施食會,用已祭餓鬼王面然。一般在重大法會圓滿之日,或喪事中舉行,通常在黃昏進行     *懺會   為改惡從善,精進修行的一種法事,為死者祈福超度,或為已懺悔罪行,或為結緣建功德     2.佛教主要節日     *浴佛節   在農曆4月初8,釋迦牟尼就是這一天出生,是佛的誕生日。各寺都要舉行「浴佛法會」,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誕生像。全寺僧眾都要以香湯沐浴佛誕生像,來紀念佛的誕生。佛誕生像為身高數寸的童子形立像,左手指地,右手指天。     *成道節   農曆12月初8,相傳佛祖在這一天悟道成佛。中國佛教徒在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涅盤節   農曆2月15,一般寺院這一天都舉行佛涅盤法會,   掛釋迦牟尼圖象,誦《遺教經》等,並且準備茶果美食香花燈燭以申供養之意。     *傳召   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法會,同時又帶有一點民間節日的性質。有兩種,一種傳大召,(在拉薩大召寺舉行的大祈願會,從藏曆正月初三到正月二十)一種傳小召(藏曆二月舉行的)。     ---------------------------------------------------------------------------------------------    儒家思想    中國是否存在儒教,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不存在儒教,「儒」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中的一家,是一個學術派別。「儒」這個字,原本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它的字義是「優」及「和」的意思,說他們的思想學問,能夠安定別人,足以說服別人。所以它只能稱為「儒家」。    有的認為存在儒教,孔子教主,漢武帝利用政治權利把孔子學說宗教化,定儒教於一尊。隋唐時期「佛」、「道」、「儒」並稱為三教,此後,三教出現合一的趨勢。在封建政權的支持下,儒教體系完成於宋代,它以中國封建倫理「三綱」、「五常」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養方法。信奉「天地君親師」,「君親」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權神授的神學依據;「師」相當於解釋經典、代天地君親之言的神職人員。《四書》、《五經》是儒教的經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規定的宗教儀式。童蒙人塾(學)讀書,開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時,要對孔子的牌位行跪拜禮。從中央到地方各州府縣建立孔廟(又稱文廟、夫子廟、學宮等)。作為教徒(儒生)定期聚會朝拜的場所。雖然在認識上各有不同,但是無論稱為「儒教」或是「儒家」,其創始人均是一個孔子。    儒教(家)學說,很符合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到漢武帝時,就向全國宣布,拋棄百家的學說,表彰儒家的思想,要大家閱讀「六經」。使用儒家思想來治國,把儒家思想提到唯一獨尊的地位,從此以後,各個朝代實行「科舉制度」,都以儒家作為考試做官的唯一課題,這就迫使人們非學習儒學不可,因此,儒學得以長期發揚光大。儒學統治中國達千年之久,它起了穩定封建秩序、延長封建社會壽命的重要作用。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本來就是直接繼承了殷周時期的天命神學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發展而來的,這種學說的核心就是強調尊尊、親親,維護君父的絕對統治地位,鞏固封建宗法的等級制度。所以這種學說稍加改造就可以適應封建統治者的需要,本身就具有再進一步發展成為宗教的可能。但是在先秦它還不是宗教,只是作為一種政治倫理學說與其他各家進行爭鳴。由儒學發展為儒教是伴隨著封建統一大帝國的建立和鞏固逐漸進行的,曾經歷了千餘年的過程。孔子的學說共經歷了兩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改造在漢代,它是由漢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漢代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宗法專制國家需要一套在意識形態上和它緊密配合的宗教、哲學體系。孔子被推到了前台,董仲舒、《白虎通》借孔子的口,宣傳適合漢代統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第二次改造在宋代,宋統治者集團利用機會從唐末五代分散割據的混亂局面中撈到了政權。他們鑒於前朝覆亡的教訓,把政治、軍事、財政、用人的權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宋朝對外寧可退讓,對內則強化中央集權的封建宗法專制制度;思想文化領域裡也要有與它相適應的意識形態相配合。漢唐與宋明都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國家,但中央權力卻是越來越集中,思想文化方面的統治方法也越來越周密。為了適應宋朝統治者的需要,產生了宋明理學,即儒教。儒家的第二次改造,雖說完成於宋代,追溯上去,可以上溯到唐代。韓愈推崇《大學》,用儒家的道統對抗佛教的法統。李翱用《中庸》來對抗佛教的宗教神秘主義。到宋代朱熹則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定為「四書」,用一生精力為它作註解。朱熹的《四書集注》被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定為全國通用的教科書。「四書」從十三經中突出出來,受到特殊的重視。    儒教(家)基本教義:      "天":本體——又叫乾元、道、(無極而)太極、理、本心、良知、仁、誠、上帝    「性善論」--人人皆可為堯舜,個個心中有仲尼    「道統」:堯——舜——禹——湯——文武(以上為聖王合一期)——周公——孔子——孟子——    「五常」:仁(此「仁」意義不同於本體之「仁」)、義、禮、智,信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八目」:1)格物 2)致知 3)誠意 4)正心 5)修身 6)齊家 7)治國 8)平天下    「三達德」:智、仁、勇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持志養氣」、「養浩然之氣」 (孟子)    「三希修鍊」:士希賢, 賢希聖, 聖希天 (宋 ?周敦頤)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 ?張載)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經》)    --------------------------------------------    道教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值得注意的是:道教與道家是決然不同的兩碼事。道家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後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書」,並不是「太上老君」為佈道而寫的經書。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遠不足以代表道學精神,遠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萬萬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鍊,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葯部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一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製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藥。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於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藥物以求長生。     【道教簡釋】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道教歷史發展】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上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係。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後修道成功,於鼎湖白日乘龍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風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 、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伴隨神仙之說的出現,尋求仙境、仙人,傳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現了。他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戰國時期著名方士)的陰陽五行學說柔和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託鬼神,企望長生成仙。從戰國(前2 75—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葯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葯,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正一盟威道。    相傳唐代初年,有個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見一位鬚髮皓白,騎著白馬的老人。老人對他說:轉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國有方,只要再長安城東建一座安化宮,內設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說罷騰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顯靈,聲稱:我是無上神仙,姓李,號老君,是當今皇帝的祖先。從此,李唐皇室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顯然,這段神話是唐皇室自己編造的,目的是為李唐政權增添一道神聖的光環。後來宋朝皇帝也仿效唐朝做法,虛構一位姓趙祖先趙玄郎,奉為道教尊神,尊為「聖祖」。由於唐、宋皇室的尊崇,宮觀大興,信徒日增,道教的發展到達極盛。     【道教崇奉的神靈】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下面只能介紹一些地位較高且較有影響者。       1.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它們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實是「道」的一體三位。「三清」的說法始於六朝,但此時「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別為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居住。後來,「三清」才逐漸作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稱,而「三清境」亦成為其居住地。     2.四御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四位天帝,具體指:北極紫微大帝(總御萬星),南極長生大帝(主掌人間福壽),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統御萬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歲星(木星)、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 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傳說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醫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據《度人經》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間多舉辦「北斗會」、「南斗會」。在諸星神中,影響較大的還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龍形,稱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組成鳥形,稱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組成虎形,稱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稱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關其來歷說法頗多,或說起源於中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說起源於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氣,或以為即堯、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漢末天師道為病人祈禱時需舉行「三官手書」儀式,即將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寫於紙上分別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官」又與「三元」相配而成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據稱,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為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靈,有人以為其乃是由殷商時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發展而來。在早期道教的《真靈位業圖》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階位卻並不高,僅排在玉清三元宮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稱其遠祖趙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書於趙宋,故特上玉皇大帝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後徽宗又再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道教多將玉皇視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為他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總領宇宙主宰之君」,其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日,道觀和民間多舉辦「玉皇會」。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被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漢代則專指天上文昌宮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為道教與民間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與蜀中的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惡子或張堊子)有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入蜀,曾夢見張亞子顯靈,並追封他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入蜀,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經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張亞子遂由地方神成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並因預卜科舉功名甚驗而甚得讀書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等,人們多於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舉行「文昌會」。     以上僅是道教所崇神靈中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道教崇拜的神靈成千上萬,他們多在舉行齋醮法會時被恭請蒞臨,如唐宋時的《道門科範大全集》、《道門定製》等道教科儀經典中即收錄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經典中也多有記載,如漢代的《列仙傳》、晉代的《神仙傳》以及元代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等,俱記有歷代神仙得道之事。      附註:道教內沒有鴻鈞、陸壓、鎮元子等人,這些都是小說編造的人物。     道教神仙的來源    一、來源於中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山川、河流等都作為信仰對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山神、河神等。    傳統神學影響,是認識與研究道教神仙譜系的首要因素,中國原始社會的自然宗教逐漸向人為宗教(即神學宗教)的過渡,大致在殷周時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辭。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禮?大宗伯》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師,雨師,地有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則祭祖先也。中國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充實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統,這是道教神靈崇拜的主要來源。    2、圖騰崇拜    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      例如龍、鳳、熊、虎、玄鳥,花、槐等,成為龍神、花仙等。  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族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族、瑤族、畲族的盤瓠傳說。    3、鬼魂崇拜      例如閻王、黑白無常、鬼王等。  據說為黎族宗教的一種主要內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內容。在道教信仰的影響下,雲南瑤族的鬼魂崇拜不論是個體的祈神驅鬼,還是集體的驅鬼除邪,其宗教儀式、儀式主持者、祈禱的神祗、助其驅鬼除邪者等都已明顯道教化,說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為瑤傳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 生殖、 祖先崇拜      例如黃帝、三皇五帝等。  彝族、瑤族、基諾族、漢族等許多民族。    二、對聖賢崇拜的承襲      孔子、孟子、關公、岳飛等。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有「聖人」、「賢人」 崇拜。以及《上清眾仙真記》、《真靈位業圖》、《無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堯舜禹三王,殷湯、周武、齊桓公、漢高祖、劉備等帝王,和諸子聖賢孔丘、顏回、墨翟等。    三、教派因素對道教神仙譜系的構建也有重要影響      道教教派眾多,從創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創教時,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供奉「三官」,從而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寇謙之的天師道,由於其享「天師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雲中者音誦新科之誡》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為必然的了。    太平道開始創教時,後者則崇拜黃老,供奉「中黃太乙」。東晉中後期,上清派、靈寶派相繼出現,新出現的《上清》《靈寶》經中,不再尊太上老君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為最尊,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顯,有的經書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後來在各派協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識,正是在這種師徒關係下,使他們成為三位一體的「三清尊神」,為道教神仙譜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創派真人、主祭神靈等。  道教在吸收各種原始宗教、民間宗教、神話傳說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譜系,並與原來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總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它時常與其它宗教、人們的傾向願望相互影響。    幾千年間,中國的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個教派排間雖然也時常有矛盾,但沒有爆發過大的宗教戰爭,這是值得慶幸的。     【道教門派組織】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籙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類。按地區分有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山派、華山派、嵛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派、武當派等。    按人劃分則有少陽派(王玄甫)、正陽派(鍾離漢)、純陽派(呂洞賓)、海蟾派(劉操)、三豐派(張三丰)、薩祖派(薩守堅)、紫陽派(張伯端)、伍柳派(伍沖虛、柳華陽)、重陽派(王中孚)、尹喜派(關尹)、金山派(孫玄清)、閻祖派(閻希言)等。     按道門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虛靜)、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真武大帝)、凈明派(許旌陽)、雲陽派(張果老)、虛無派(李鐵拐)、雲鶴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線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鼓祖)、鐵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張三丰)、先天派、廣慧派等。       歷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凈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台灣的民間道教派別。     【道教組織】    中國道教協會,省一級地方道教協會,地區、市一級地方道教協會,     【道教法術】  道術一詞,源出《莊子.天下篇》『見《莊子.天下篇》』,與「方術」、「方技」是一個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稱為「仙術」的。     道教所從事的道術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內丹、外丹、爐火黃白、辟穀、行□、房中、仙藥、服氣等等。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曾對道術扼要介紹,說:「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服食又一說也;符篆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他說黃老列庄之書,所講是清凈無為,而略及煉養;赤松子、魏伯陽只言煉養而不言清凈;盧生、桃少君、欒大言服食而不言煉養;張道陵、冠謙之言符篆而不言煉養、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講經典科教。     道教之術繁多,共分五大類,道教五術大概解釋如下:     山     所謂「山」就是通過食餌、築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鍊「肉體」與「精神」,以達充滿身心 的一種學問。       食餌——是利用補藥、酒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築基——是利用靜坐法以控制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種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為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     拳法——是以習練各種武術以增強體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種通靈、修鍊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鎮煞、趨吉避凶等的一種方術。   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鍊、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完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醫       所謂「醫」,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方劑——是利用各種藥物製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鍊的一種方術。     針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絡、氣血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來治療疾病的方術。     靈治——利用掌握人的心靈(心理狀態),進而以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也就是現所稱謂的「心理治療」。   總之,「醫」就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命     所謂「命」,就是透過推理命運的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穹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的一種學問。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     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凶的學問,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需要。     相       所謂「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風水)」等五種,以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     印相——就是觀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運的方法。印在中國,以前是權力的憑證。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鋪的名稱,通過五格剖相,同時運用命理等結合來推斷吉凶發     展的一種方法。     人相——又分為面相與手相兩大類,通過觀察面、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種方法。     家相——也就是陽宅的風水,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對人類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種方術。     墓相(風水)——也就是陰宅,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蔭庇的一種方術。   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卜       所謂「卜」,它包括占卜、選吉、測局三種,其目的在於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種類又可分 為「易斷」及「六壬神課」。     占卜——所謂占卜,是以《易經》為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約而推斷吉凶的方法。     選吉——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為代表,通過布局、布斗、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     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運用於古代軍事。     測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為代表,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     氣數、歷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道教修持】      內 丹養 生武 術    道教修持,古代有許多名稱,如修道、修真、修為、修養、養生、衛生、長生術的話等等。不一而足。現在一般稱為「修鍊」、「修持」或「養生」。    修持的含義,就是修性煉命。性指精神,命指肉體,修鍊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精神和肉體進行自我控制,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道教禮儀】      道教禮儀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規範。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條文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則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範,違者則視為品行不端。 屬於道教儀範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複雜,小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禮儀,同時,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範也是其道德修養的體現。     【道教人物】      黃帝 老子 莊子 列子 關尹子 茅盈 河上公 嚴君平 張陵 魏伯陽    于吉 左慈 葛玄 許遜 葛洪 寇謙之 陸修靜 陶宏景 王嘉 孫思邈    成玄英 李榮 王玄覽 司馬承禎 吳筠 杜光庭 鍾離權 呂洞賓 劉海蟾 彭曉    陳摶 張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陳楠 白玉蟾 劉永年 翁葆光 蕭廷芝 彭耜    王重陽 馬鈺 邱處機 譚處端 劉處玄 王處一 郝大通 孫不二 曹文逸 李道純    張君房 王志謹 張三丰 孫玄清 孫汝忠 陸西星 伍沖虛 王常月 黃守中 閔小艮    劉一明 傅金銓 柳華陽 李涵虛 黃元吉 汪東亭 徐頌堯 劉名瑞 趙避塵 陳攖寧     【道教三十六洞天與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小有清虛天、大有空明天、太玄總真天、三玄極真天、寶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壇華陽天、左神幽虛天、成德隱玄天    三十六小洞天:霍林洞天、蓬玄洞天、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關洞天、司馬洞天、虛陵洞天、洞靈真天、山赤水洞天、會極亢洞天、玄德洞天、天寶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太樂洞天、大玉洞天、耀寶洞天、寶玄洞天、秀樂洞天、玉寶洞天、陽觀洞天、太元洞天、華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蓋洞天、白馬洞天、金華洞天       七十二福地:地肺山、蓋竹山、仙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嶼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皂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梅山、長在山、中條山、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漢山、雲山、廬山、東海山    --------------------------------------------    上面的31990個文字從宗教的角度,簡介了五大宗教。下面我們從宗教以外的角度分析解構上述五大宗教。    二、宗教源自於草根的痛苦    宗教不是邪教,宗教不是巫術,宗教不是迷信。宗教充滿著深刻的人類智慧,宗教讓信徒擺脫痛苦、遠離恐懼,宗教讓信徒相互關愛、充滿溫暖,宗教是人類精神的美好信仰。    邪教、巫術、迷信不是宗教,它們是具有特定邪惡目的的教,傳播者通過蠱惑欺騙信徒,達到他們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通過忽悠蠱惑統治信徒,對他們騙財、騙色等等。    原始暴力社會是男權社會,某一位暴力男統治著某個小眾社會。當人類社會進入母系社會後,則由某個女性統治著某個小眾社會,女性統治者自身沒有暴力的條件,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感性的思維,於是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女巫,此階段尚沒有形成系統理論的宗教教義。等到人類社會進入神權(統治者自稱為神)專制社會、特權(特權神授)專制社會以後,男權社會替代了女權社會,男性的理性思維開始主導社會,理性的宗教思維逐漸替代了感性的女巫思維。    當一個社會充滿著草根奴隸、充滿著相互殺戮、充滿著對疾病、死亡、災難的時候,那麼草根奴隸的內心一定充滿著巨大的痛苦。人在快樂、放鬆的精神狀態下,思想不會深思,人在痛苦的狀態下,疼痛則刺激著神經,他們會痛定思痛,他們要尋找痛苦的根源,他們要消除痛苦的根源,於是,草根的男性智者就對痛苦的根源進行著深思。    女性身處痛苦境地時,會痛哭、眼睛會流淚、會歇斯底里……  男性身處痛苦境地時,會沉默、內心會滴血、會冷靜深思……  所以,全世界的五大宗教智慧均來自男性的開創就是這個科學道理。    耶穌在痛苦中深思,終於誕生出基督教,他要信徒「愛人如己」。  穆罕默德在痛苦中深思,終於誕生出伊斯蘭教,他要信徒「以善待人」。  非草根的釋迦牟尼卻將草根的痛苦視為己痛在痛苦中深思,誕生出佛法。他參悟出人們要「止惡揚善、自凈其意」。  老子在痛苦中深思,終於誕生出道教,他要人們「天道自然」。  孔子在痛苦中深思,終於誕生出儒教,他要人們「仁者愛人」。  ……  三、宗教終結於政治的操控    人類社會從巫師群暴進入神權(印度社會)專制社會、特權(羅馬帝國)專制社會後,權貴統治者對於草根的宗教信仰,均採取嚴厲的措施加以打壓。宗教信仰讓草根們團結起來,他們不再是一盤散沙,他們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他們彼此關心、彼此溫暖,他們將凝結起巨大的力量,這樣專制統治的結構就必然被摧毀。所以,耶穌被訂死在十字架上,默罕默德被權貴們迫害著……    政治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政治的終極目標是控制社會、統治社會,所以統治社會的政治家對危及政治穩定的任何事物,採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打擊,所以幾大草根信仰的宗教,在傳播初期均被統治者殘酷地打擊著。當統治者發現打擊無效的時候,統治者則會暫時地妥協,表面地尊重和承認宗教合法的社會地位,這樣宗教人士從被統治階層轉變為統治階層。由於整個社會的物質資源、輿論資源均被統治者控制著,這樣宗教的教義在不知不覺中被統治者所篡改或者隱植進木馬病毒。    當某個影響廣泛的宗教被統治者承認後,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歷史演變,其宗教的思想早已被篡改,被統治階層被利用,草根們再次失去對主流宗教的控制權。所以,伊斯蘭教到奧斯曼帝國時期,被奧斯曼帝國的皇帝控制著,皇帝就是教宗;基督教在東羅馬帝國時期,羅馬皇帝就是教宗。佛教被印度神權專制統治者所打壓、所篡改,最終佛教在印度社會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印度教。柬埔寨曾經是佛的國度,可是紅色高棉不僅消滅了佛教,而且連信徒們的肉體也一起消滅了……    在專制政治架構下,統治者對民眾採取愚民的洗腦策略,弱化民眾的智力,這樣民眾無法察覺宗教教義被篡改和植入木馬病毒,導致宗教成為統治者精神統治的工具。這樣草根民眾除了被暴力壓迫外,又增加了來自宗教的精神壓迫。當一個專制社會中,老百姓普遍目光獃滯、木訥愚昧的時候,宗教甚至淪為流氓、無賴、騙子的樂土,他們利用宗教賣天價香,利用宗教收算命錢,利用宗教買官賣官,利用宗教騙取色相……    幾千年來的中國專制政治中,明朝的開國皇帝是僧侶出生,他們也是道教的最高統治者。清朝的皇帝則是藏傳佛教的信徒,他們也是佛教的主宰。每一個中國的專制皇帝都視孔子為聖人,他們藉助這種儒教的思想規範民眾的思想。中國的釋儒道與印度教的多神崇拜非常相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人生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人生階段,崇拜不同的神,信仰不同的宗教……,民眾的宗教信仰在釋儒道中演變,穩定的專制架構則一直不變。中國和印度這種多元神教崇拜的結構,正是政治最終操縱的結果。    專制統治者發現統治不能僅靠暴力,精神控制比暴力控制更長久的道理,他們終於發現了宗教的好處,發覺了兩手都要硬是更加高級的統治手段。於是,統治者一手暴力專政、一手宗教洗腦,他們的專制統治變得更加穩定,更加牢靠。    現代社會普遍認為現代美國、歐洲是文明的宗教社會,基督教是善的宗教。其實,這所謂的文明宗教,在黑暗的中世紀恰恰是最殘酷地壓迫著草根民眾。中世紀的基督教早已不是耶穌創建的那個基督教,他已經淪為專制統治者的工具,成為民眾的精神枷鎖。    只有當民眾不再愚昧,只有當民眾掌握了政治,那麼民眾才能真正奪回宗教的控制權,駕馭這些善念的宗教,清除宗教中被植入的木馬病毒,恢復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老子的偉大思想。    總之,世界三大宗教,中國三大宗教均源於草根,卻終結於政治的操控,草根民眾只有獲得了人權,才能重新控制政治,才能獲得聖人開創的宗教控制權。    四、宗教改變著戰爭的形式    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戰爭從沒有停止過,基督教內部的衝突沒有停止過,伊斯蘭教內部的衝突也沒有停止過。如今宗教的紛爭正成為冷戰後的世界最熱點的問題,使得我們無法迴避宗教與戰爭的問題。    其實,耶穌、默罕默德、老子、釋迦牟尼都是聖人,都是偉大的思想家,都是無私的善良者,他們怎麼希望人類相互殺戮呢?他們怎麼希望信徒間衝突呢?同樣,智慧善良的民眾怎麼喜歡彼此相互殺戮呢?    當所有人類社會沒有進入人權社會架構的時候,基督教被特權專制統治者控制著,伊斯蘭教被神權專制統治者控制著,佛教被特權專制統治者控制著……政治家們打著宗教的旗號彼此殺戮著,信徒們違背著聖人的教誨相互殺戮著。    人類戰爭也因為宗教的信仰不同,在改變著戰爭的勝負、改變著戰爭的格局。佛教信徒與世無爭,所以他們沒有戰爭的能量。基督教信徒團結平等,他們在初期的各類戰爭中沒有對手。當公元六世紀伊斯蘭教產生後,基督信徒的寶劍被彎月刀所折戟。在戰馬加冷兵器時代,伊斯蘭信徒騎著阿拉伯戰馬,手持彎月刀視死如歸所向披靡,這種為真主獻身而無尚榮耀的信念,使得奧斯曼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政治強大、軍事最強大、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帝國版圖橫跨亞洲、歐洲、非洲,帝國輝煌幾個世紀。    基督教非常尊重個體的生命價值,教徒們可以投降,基督教容忍信徒怕死。所以初期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戰爭中,伊斯蘭信徒總以視死如歸的鬥志,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歐洲文藝復興後,基督教宗教與政治分離,使得思想得到極大的解放,科學發明創造的活力被激發出來。基督教社會從黑暗的世紀走了出來,他們從農耕、放牧的生存方式進入了工業文明的時代。而伊斯蘭教社會依然還是政教合一的社會狀態。基督教信徒們不再用劍去戰鬥,他們發明了槍、發明了火炮、戰艦。從此奧斯曼帝國消失了,彎月刀消失了,二戰後的數次以色列與阿拉伯的戰爭均以伊斯蘭失敗而結束。    正是基督徒怕死,讓他們在冷兵器時代,屢戰屢敗;  正是基督徒怕死,讓他們發明了火炮、智能導彈、無人戰機、機器戰士。  當伊斯蘭信徒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後,他們中的極端分子無計可施終於蛻變成了恐怖分子,他們用人肉炸彈、用毀滅的方式,與心中的敵人同歸於盡。於是,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不再是與基督徒戰爭,不再是與美國戰爭,不再是與以色列的戰爭,他們徹底背叛了默罕默德,他們用恐怖的方式向全人類宣戰。    但是,人類在反擊恐怖分子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反思全球化社會中,伊斯蘭的生存狀態。能否讓所有的宗教不被政治家操作,所有的信徒不被統治者所愚弄。讓所有的信徒都有和諧安寧的宗教環境,在分享現代文明的狀態下,保持宗教的那份清凈。    在生存或者毀滅的兩種選擇中,人類必須學會包容、學會相互的尊重,學習中國古人包容的智慧,讓不同的宗教信仰和諧相處,讓宗教遠離戰爭,讓宗教的善念消滅戰爭的惡念。    五、宗教變化於生存的方式    地球上的生物起源於細菌,後逐步從細菌演變進化,從浮游生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就是地球生物經歷了億萬年的進化,演變出的一個高級的哺乳類動物。    每一個生物在其生存的環境中,都有其獨特的生存方式。  壁虎:存亡時刻,斷尾求生。  變色龍: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工蜂:一生勞作,鞠躬盡瘁。  抹香鯨:調整自己,適應壓力  ……    人類做為比其他生物更智慧的動物,當然具有適應外界生存環境的生存之道,這宗教就是人類社會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產生的一種生存方式,它也隨著生存方式的改變和改變。    生物的第一需求是個體生命的存在,生物的第二需求是個體生命的延續。生物種群的第一需求是群體生命的存在,生物種群的第二需求是群體生命的延續。壁虎的存亡時刻、斷尾求生是個體生命的第一需求;蜘蛛犧牲雄性是延續個體生命的第二需要;斑羚犧牲個體保護群體是生物種群的第一需要;只有最兇猛雄獅具有交配權是獅子種群生命延續的第二需要。這是生物的生存方式,人類作為生物的一分子,當然也具有上述的生存方式。    所以,宗教不是一層不變的宗教,人類的生存方式改變了,宗教的內容和信徒的生存環境也必然改變。物質是人們生存的基礎,宗教作為精神不是空中樓閣。它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某社會的物質豐富,那麼其宗教信仰也必然有了物質的保障。反之,某社會物質貧乏,那麼其宗教信仰也必然受質疑。    在農業文明的狀態下,在農耕生存方式中,佛教社會有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佛教得到發揚光大。但是,在工業文明的生存狀態下,佛教信徒卻非常困惑,佛國柬埔寨的農業曾經非常發達,他們的農業種植與水灌溉系統世界領先。於是紅色高棉希望建立一個純農業的社會,他們視城市是罪惡的根源,他們消滅工業社會的城市。於是,就有了紅色高棉製造的人類悲劇。    在游牧文明的狀態下,在游牧生存方式中,伊斯蘭社會有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伊斯蘭得到了發揚光大。西亞在游牧生存的時代,曾經創造了阿拉伯文明。可是伊斯蘭信徒卻困惑於現代工業的生存方式。於是,極端伊斯蘭分子視美國等西方國家是他們的敵人,正是他們讓伊斯蘭的游牧生存方式找不到北,讓他們痛苦、讓他們貧窮……    在工業文明的狀態下,在工業生存方式中,基督教社會有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基督教得到了發揚光大。如今,基督教的工業文明正毀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於是人們開始深思伊斯蘭的教義、道教的教義、佛教的教義;如今,各宗教相互流血衝突,於是人們開始思考中國古人包容的宗教智慧。    當某個宗教不斷完善、不斷與時俱進,帶給社會和諧文明的時候,那麼此宗教就被社會所接受。反之,當某宗教固守著原教旨主義,夢想把整個社會恢復到其宗教初期的原始狀態的時候,那麼此宗教必然無法被文明社會所接受。    總之,宗教不變的是內在善的理念,宗教變化的是外在善的形式。宗教變化於生存的方式,它必須適應於新的生存方式。宗教必須相互融合善的理念,相互吸取善的精髓。宗教必須遠離相互割裂,相互仇恨的狀態,宗教才能在全球化的信息時代,帶來整個人類社會文明與和諧。    六、極端地理產生極端宗教    宗教與地理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在一個封閉的地理環境中,人們思想無法與外界交流,思想無法跟隨時代變化,導致宗教信仰容易誤入歧途,所以封閉地理環境下的宗教信仰容易產生邪教、惡教就是這個緣故。    文明需要碰撞、需要衝突,一個相互連通的地理環境里,文明在衝突中升華、在衝突中交融。衝突中弱勢的宗教就被淘汰,強勢的宗教得到文明的升級,它們通過進化變得更加完善,這樣宗教就完善了自己。這樣邪惡的宗教就會消失,留下來的就是文明的宗教。正是亞洲大陸板塊、南亞大陸板塊、歐亞大陸板塊的相互連通,使得東方的文明,阿拉伯的文明,羅馬、希臘的文明相互交融,相互衝突。誕生出了世界上最文明的五大宗教,也誕生出現代文明的宗教信仰,溫和的伊斯蘭教、現代基督教……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見一個事實,這就是同一個美好的宗教。在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卻產生了變異,在佛的國度里產生出恐怖的紅色高棉;昔日埃及、沙特溫順、平和的伊斯蘭信徒,卻在阿富汗高海拔的地理環境下,變得大腦缺氧,產生出極端伊斯蘭的宗教變異。    極端的地理環境不僅改變著人類的生存環境,也讓溫和的宗教蛻變為極端的宗教。所以說:如何讓極端地理環境下的人們進入文明社會,分享人類物質文明的成果,消除產生極端宗教的地理土壤,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七、極端氣候產生極端宗教    宗教除了與地理有著直接關係外,宗教也與氣候有著直接的關係。地理位置決定氧氣、陽光照射的強度,氣候的參數也決定著陽光、溫度、空氣的濕潤度。宗教是人們的精神活動,在地中海、不丹等溫和潤濕的氣候中,人們的思維情緒會健康穩定。當接近赤道的熱帶氣候條件下,人們會變的煩躁不安、情緒不穩定,所以赤道附近的幾個國家都產生了極端暴力宗教組織。人們在高緯度缺少日照的氣候下,情緒會變得憂鬱,也容易產生極端的宗教思維。所以:如何讓非洲、亞洲等極端氣候條件下的人們情緒穩定、思維不再極端,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另一個共同問題。    今日之世界,生態環境的惡化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敵人,我們必須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徹底消除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消除地球的溫室效應,還地球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這樣我們至少可以減少極端氣候條件產生出極端宗教的外部因素,讓極端恐怖分子在美好生態的氣候下,恢復非暴力的理性思維,還人類社會一份美好和諧的生存環境。    當我們解構了宗教的草根起源,宗教的政治終結,以及與戰爭的關係、生存方式的關係後,再理解了與地理、與氣候的關係。我們就能理解世界的三大宗教,也能理解中國的釋、儒、道。
推薦閱讀:

上帝為什麼要以宗教的形式傳道?
專家對突出宗教認同的政策價值表示質疑|環球時報英文版
康熙的宗教政策與信仰
南非白人,也就是布爾人為什麼成為了全人類的公敵?
你看好南蘇丹的未來嗎?

TAG: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