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宗信仰簡介 約翰·傅瑞姆

改革宗信仰簡介 約翰·傅瑞姆改革宗信仰究竟是什麼呢?(1)改革宗信仰是福音派的(2)改革宗信仰是預定論者的信仰(3)改革宗信仰教導上帝的聖約主權。1. 改革宗信仰是福音派的唯獨聖經的新教徒很難給自己命名,如前文所說,因為「基督徒」,甚至「唯獨聖經的基督徒」都太空洞,會誤導人。「正統」會讓人聯想到留著鬍鬚的神父,「保守主義」聽起來像一個政治立場或喜怒無常的頑固派,而不是宗教信仰。「基要派」雖然在過去詮釋了許多偉大的基督徒學者。 但它現在是一種責備,是反智主義。形容唯獨聖經的新教徒最好的詞就是「福音派」了——雖然這個詞在歷史上也有點兒模糊,它是路德宗改教家的專利。在現今的歐洲大陸,「福音派」在一定程度上是「路德宗」的同義詞。然而在英語國家,指的是十八世紀約翰·衛斯理、喬治·懷特菲爾德等人領導的福音大復興。衛斯理是阿民念主義者,懷特菲爾德是加爾文主義者,所以這場福音派運動同時具有阿民念主義和加爾文主義元素。許多英語國家的宗派都以這場復興而自豪。十九世紀,許多最早被福音大復興運動影響的宗派愈加偏離聖經真理,人們會司空見慣地看到,連自由派神學家查爾斯·布里格斯也稱自己為「福音派」。「福音派自由主義」在那時並不是一個矛盾修辭。這個詞在英語神學背景下並無統一的解釋,但在二戰時期的美國,「福音派」通常被限於保守神學立場。若干保守派基督徒在戰後得出結論:基要派是個飽受懷疑的概念。他們後來追溯到十八世紀,稱呼自己為「福音派」。包括卡爾·亨利、哈羅德·奧肯加、約翰·皮尤在內的許多人都是加爾文主義者,其他的不是。因此「福音派」變成了個涵蓋性術語,包含著堅持聖經權威並基礎信仰的改革宗和非改革宗信徒。並不是所有的改革宗信徒都願意被打上「福音派」的標籤,一方面,儘管像懷特菲爾德這樣的復興佈道家也是改革宗,但改革宗的一些人是反對復興主義的。由於有這個時代背景,有的人不情願地接受了這個稱呼。另一方面,許多改革宗信徒不想和阿民念主義者共用一個稱號,因為他們在神學上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對於一些包括范泰爾在內的加爾文主義者來說,「福音派」意味著「非改革宗信徒」。儘管這個例子援引了我的老師範泰爾,我依舊要反對,因為它是非歷史性的,而這個詞是歷史性的,包括加爾文主義者在內。更重要的是,我認為它似乎是在說,我們需要一些詞語來將唯獨聖經的新教徒聯合起來,為達到這個目標,唯一合適的標籤就是「福音派」。我認為改革宗和福音派在許多關鍵教義上有共通之處, 在最重要的一些觀點上面也可商榷,因此我主張改革宗信仰是福音派的。什麼是福音派神學的基本信仰?在我的定義中,福音派承認古典新教神學的如下信念:(1)上帝具有位格。祂有無限的智慧、公義、良善、真實、大能,是終極存在,完全配得敬拜與無條件的順服。祂就是從無有中創世的主宰。(2)人是照著上帝的形象所造,罪惡地違抗了上帝的誡命,應受永死。從那時起,除耶穌基督之外的所有人,在上帝的前面都是有罪的。(3)耶穌基督,上帝之子而成為人。他被童貞女所生、行神跡、滿足了預言。受難並且為我們的罪而死,擔當了罪孽和審判。他從死人中身體復活,還要再來(肉身)召集他的子民,並且審判世界。(4)我們獲得的救恩不是出自自己的善行,乃是因著信心所得的上帝所賜的白白的禮物。我們靠著得救的信心接受基督的贖罪祭,如同我們個人的贖罪祭一樣,這是我們與神交通的唯一基礎。諸如此類的信心促使我們去順服。(5)聖經是上帝的話語,使我們有得救的智慧。(6)禱告不僅僅是提升自我的默想,而是與我們的創造主與救主活生生的對話。我們在禱告中讚美、稱謝上帝,尋求饒恕,並且為這世界的轉變祈求上帝。這些可能被稱作「基礎信仰」。它們代表基於聖經的福音中心,以此為基礎,改革宗就與所有的福音派聯合起來了。有些改革宗信徒說「我們與阿民念主義者沒有任何相同之處」,這句話著實令我很痛心,實際上,我們有很多見解與他們是一樣的。阿民念主義神學與真實的福音並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大多數都相信核心信仰。改革宗信徒不僅與阿民念肢體共同宣告聖經的真實,而且與他們並肩反對一些通常被認作是墮落的信仰。我們與所有福音派攜手對付世俗主義、律法主義、新紀元運動、自由派神學。任何反對「基礎信仰」的神學流派都是「自由派」。不僅是梅欽那個時代的現代主義者,也包括新正統主義(卡爾·巴特和布仁納,范泰爾所言的「新現代主義者」),包括一些近代產物,諸如自由主義神學、進程神學、多元主義神學,它們是常常和自由主義相提並論的。我們需要一個詞來描述所有唯獨聖經的新教徒,我們也需要一個詞來勾勒出破壞基礎信仰的那些人,故而,「自由主義」就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任務。自由主義的特徵:(1)上帝沒有位格,不能掌控善惡,上帝並不要求別人順服祂、也不審判罪惡、不聽禱告。(2)罪不是人的不順服而產生的,也沒有一個永恆的律法來約束人,而是產生於和別人的隔閡及偏離人道。(3)耶穌是個在很多方面與上帝很像的人,神跡和復活不存在,它們只是高級實在的象徵。(4)救贖不是通過基督的代贖獲得,信靠基督也不是唯一的得救方式。所有的人都是得救的,換句話說,得救就是信奉多種多樣的倫理和政治綱要。(5)聖經是有謬誤的,只是傳達了一點兒神聖氣息的世俗作品。(6)禱告本質上是自己說給自己聽的。我們看到福音派與這個否認福音的自由主義大相徑庭,採取一個明確的立場就至關重要了。我敦促神學生反對這些信息,你必須清楚你和上帝的關係。你相信聖經里的那個上帝至今還存在嗎?你相信祂是宇宙天地的主宰嗎?你相信你的罪應受祂的烈怒和永遠的責罰嗎?你認為你可以通過去教會、參與事奉,持守正確的頭腦知識等方式自救,還是只靠基督的全然的公義呢?倘若你從未回答過這類問題,我懇請你現在為著基督的緣故回答它。不是所有上神學院的人都能感覺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在所謂的「基督徒生活」中裝裝樣子、自欺欺人對他們來說太容易了。你如果抱著這樣的態度在神學院中學習,歸正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當你成為神學家的時候,就會因著自己的成就而驕傲,如果有人建議你變回小孩子的樣式、將信心放在另一個智慧上面的時候,你多半也會變得不耐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 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二8~92. 改革宗信仰是預定論者的信仰「改革宗」一詞,源自改教運動時期的瑞士,代表人有茨溫利、布賽爾、布靈爾、加爾文等,後變成「加爾文主義者」的同義詞。提起這些人,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就是預定論了,預定論也被通常視作改革宗與其他福音派的顯著區別。1618~1619年,為了回應雅各布·阿民念(阿民念主義)提出的一些主張,多國改革宗代表在荷蘭多德雷赫特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反對阿民念主義的五點,而採用現今被稱作「加爾文主義五點」的預定論教義。它們的首字母通常被組合為荷蘭國花鬱金香TULIP: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無條件的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有限的救贖Limited Atonement、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ible Grace,聖徒永蒙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我們不應將這五點視作改革宗對自己體系的總結,因為多特會議最初的「五點」是阿民念主義者提出的,他們用這些來反對加爾文主義者,而不是加爾文主義者自己制定出來的。我猜想如果多特會議真要制定一個改革宗信仰總結,他們會採取像比利時信條和西敏寺信條那樣的結構。這些富有爭議性的論點未必是系統的基礎概念,改革宗的教義體系比這五點要廣的多,改革宗信仰是對於聖經的綜合理解,也是全面的世界觀、人生觀。我將在下一節中提到。即使它們的向心力被誇大了,不過它們著實是真實重要的,而且經常被誤解。我在這裡不分析細節,但我相信它會給你正確的指引:(1)全然敗壞:雖然墮落的人有能力做一些表面上、外在的善行(看起來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但他們無法行出真正的善,也就是不能取悅於神(羅八8)。上帝鑒察人心,祂認為墮落的人沒有一絲良善,無論是在思想、言語,還是在行為上。此外,人對上帝的救恩沒有任何的功勞。(2)無條件的揀選:上帝的揀選不是由於人類有什麼良善,也不是單純預知他們會信,而只是出自祂全然的賜予,無需任何功績,乃是出自恩典(弗二8~9)(3)有限的救贖:這是最為有爭議的一點,因為聖經明顯教導耶穌基督是為每個人而死的。例如林後五15、提前四10、約壹二2。這些都是有關救贖的普遍標準(a)救贖是對所有國家的,(b)救贖開放給全人類,(c)救贖具有普世性,(d)這是唯一的救法,並且這救恩是給所有人的。(e)它足以拯救所有人。——雖然如此,基督並不是每個人的罪的贖罪祭,否則人人都可能得救。因為和被救贖的人比起來,補償是強有力的、有效的,它不僅僅使救恩變得可能。當基督為某些人死的時候,這個人就得救了。林後五:15的「普遍救贖」凸顯這個觀點:耶穌只為他救的人而死。但這段經文是講救贖的功效,而不是它的「局限性」,我們應將它稱呼為「救贖的功效」,而不是「有限的救贖」,TULIP 也就變成了TUEIP. 當然,功效的確意指著限制,所以有限也是這個教義的一個重要方面。(4)不可抗拒的恩典:恩典並不是一盒糖果,想要就收下,不想要就送回去。恩典是神聖的賜予,是上帝的意願。除了上帝自己,任何人不能凌駕祂,不能阻止祂對人類施以救恩:重生、赦免、接納、成聖、得榮耀。他必成全在我們身上的旨意!(腓一6, 弗一11)。(5)聖徒永蒙保守:被聖靈重生、稱義、接納的人,因著上帝的保守,必不會失喪(約十27~30, 羅八28~29)。 堅忍並不意味著口頭信主之後,照著本相去犯罪也依然會得救,許多掛牌認信者後來放棄了基督徒生活、放棄了信仰,永遠都不會回過來看基督一眼,死在自己的罪中。但是,假如你是從心底發出對基督的信靠,就會真正堅忍下去,因你不再是罪的奴僕(羅六14)。3、改革宗信仰教導上帝的聖約主權。聖經中的上帝是「立約的主」,他所有的創造、救贖之工都是出自他的聖約主權。此外,「上帝是立約的主」總結了聖經信息,改革宗信仰也可以同樣以這種方式來總結:所有改革宗信仰的基本元素都可被看做上帝聖約主權的彰顯,它是聖經的中心,也是改革宗神學的重中之重,並且支撐著改革宗神學,使其成為有關聖經教導的最佳表達。你會發現不同的神學家對「聖約」有不同的定義,甚至在改革宗陣營內也是這樣。但我接下來著手處理的是聖經中上帝和人之間的盟約,它是一種主僕關係,上帝用自己的能力和律法統治人類,帶給他們祝福或咒詛。為了更好的理解「聖約」,我們必須懂得「上帝的主權」。主權是什麼?首先,「主」代表著一個難解的希伯來字YHWH(一般被拼做「雅赫維」,有時在英譯本里被稱作「耶和華」或「主」)。它有點兒和「存在」這個動詞相聯繫,就像出埃及記三章14節的「我是」(注意,YHWH出現在第15節)。除了出三12~15之外,在聖經中也有些段落在一定程度上闡明了這個名字的含義。見出六1~8, 20、33、34章;利18、19章;申六4;賽四一4, 四三10~13, 四四6, 四八12. 在新約中,耶穌採用了同樣的名字Kurios, 這是從希伯來文YHWH譯過來的一個希臘字。在他使用這名字的時候,他扮演了雅赫維在舊約中的角色——主、聖約的首領,這是最有力的有關基督的神性的證據。在新約中也有一些關於主權的很好的聖經概念,例如約八31~59, 羅十9, 林前十二3, 腓二11. 我講三一神論課程的時候,會考察這些段落的細節,為要使你明了它們是怎樣聯合的。然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只提出我研究時所下的結論。當你閱讀這些段落、看到以下概念通過這些經文而互相編織,你會發現它們是如此的富有教育意義。我的結論是,聖經中的主權包含著三個方面:上帝的管理、上帝的權威、上帝的同在。(1)上帝的管理:上帝全然掌控著這個世界,祂用大能的膀臂將以色列民從埃及地救拔出來,祂控制世間的武力,咒詛埃及人並且擊退獨裁者的軍隊。見出三8, 14, 20, 二十2, 卅三19, 卅四6;賽四一4, 四四6, 四八12. 我已經在預定論中闡明了這個聖經主題,它是完全值得再三提及的:不僅救恩,整個自然和歷史進程都是處在上帝的掌控之下。弗一11、羅十一36詳盡闡述了這個真理,許多聖經段落也敘說著上帝控制的各種各樣的事。罪也是上帝的部分計劃,這是極其難解的,我們必須在言談中謹慎。雖然如此,聖經並沒有說過上帝願意讓人犯罪。見創四五7, 五十20, 撒後廿四1、10, 林前廿一1, 王上廿二19~23, 徒二23, 四27~28, 羅一24, 26, 28, 九11~23.怎樣才能把這些事實與上帝的公義和良善相調節呢?我在《衛道學概論》一書(149—190頁)中詳細探討過「罪惡的問題」,我們不可能理解上帝利用罪惡來完成他計劃的理由,祂在整個歷史過程中的意願顯然是好的(創五十20)。對於我們來說,最好去仿效約伯,在面對罪惡的困惑的時候默然不語(約四十4~5, 四二1~6)。論到上帝的主權,我們的確不能和阿民念主義的「自由意志」妥協,他們說人的行為不是被上帝預定的。上帝的掌管當然不代表人的選擇等次要因素是不重要的,上帝通常用有限的東西成就祂偉大的目標。因此,祂並不是靠神跡奇事來完成將福音傳到地極的目標,而是通過人的傳講和教導(太廿八19)。若沒有人類的信心和悔改(至少成人有),也就沒有救贖了。約三16, 徒二38. 有些人不懂得聖經的平衡性,他們說因著主權的緣故就不需要尋求決策了。上帝的主權並不忽視次要因素,祂還給它們打氣,並且賦予其重要性。聖經中的上帝並不是這個世界的對立面的一種抽象概念,否則任何出於祂的東西都是邪惡的了。恰恰相反,上帝具有位格,祂根據自己的意願創造世界。受造物反對一些專屬於上帝的權利,例如受崇拜、插手人類生活。但世上多數重大事件的發生同時具有屬靈和屬世的原因,二者並不抵觸。阿民念主義者和極端加爾文都在這點上出了問題。(2)上帝的權威:權威有權叫別人順服他,至高主就有這個權利,祂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可能在上帝話語的教義中看到聖約,上帝與人立約的過程中提及了祂的聖名、對人類的祝福,祂對人類行為的要求、祂的應許與嚴詞。這些文字被記載下來,違抗這些話語,就是違背聖約。當上帝與摩西在埃及會面時,祂對以色列民和頑固的法老發號施令。見出三13~18, 二十2,;利十八2~5, 30, 十九37;申六4~9, 路六46. 祂的權威體現在三個方面:(a)祂是不能被質疑的。羅四14~20;來十一;伯四十1;羅九20. (b)祂的立約絕對有效。出二十3;民六4;太八9~22, 十34~38;腓三8. (c)祂的權威在全地之上。出埃及記;民數記;羅十四23;林前十31;林後十5;西三17, 23.(3)上帝的同在:上帝是領人歸主的神。祂作他們的神,他們是祂的子民,因此上帝與他們同在(出三12)。上帝與祂的子民同在是一個極好的主題,貫穿在聖經的每個章節里。見創廿六3, 廿八15, 卅一3, 四六4;出三12, 卅三14;民卅一6, 8, 廿三;得六16;耶卅一33;賽七14;太廿八20;約十七25;林前三16;啟廿一22.與其他國度崇拜的假神不同,雅赫維就在祂的子民的身邊:利十3;民四7, 三十11~14(羅十6~8);詩一四八14;耶卅一33;拿二7;弗二17;西一27。照字面意義上來說,上帝靠近於以色列的帳幕與院宇,晚些時候,祂在基督和聖靈里就近人。上帝是全能、全知的,祂離每個人都不遠。徒十七27~28. 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整個創造過程是祂所立的約。見克萊恩的《聖靈的形象》。上帝的同在是祝福的一種手段,但當人類違抗聖約的時候,祂就降下咒詛。見出三7~14, 六1~8, 二十5, 7, 12;詩一三五13;賽廿六4~8;何十二4~9, 十三4;瑪三6;約八31~59。我將要介紹有關上帝主權之屬性的三個方面,它們是互相聯繫的。上帝的管理通過祂在創造中施行的指令而彰顯出來(創一),此外,「管理」包含有權威的含義。這個管理是全面的,意味著一種神聖的存在貫穿於整個創造過程之中。同樣地,每個敘述主權的屬性都包括其他二者。此外,每個「存在」並不是上帝主權的「一部分」,乃是通過不同的視角看待整體。聖經中上帝主權的向心力「主」是上帝的立約之名,出三13~15, 六1~8;約八58;羅十四9。上帝也有其他的名字,但「主」是祂與人類立約,以成為他們的主宰的名字,上帝希望藉著這個名字與人相交。在聖經中可以看到上帝子民的認信:民六4;羅十9;林前十二3;腓二11。舊約中是「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宰」,新約中則為「耶穌基督是主」。上帝在創造過程中、歷史進程中所有奇妙的作為都是為了「讓人知道我是他們的神」,見 出十四18;王上八43;詩九10。上帝在以賽亞書中反覆提及「我就是那主宰,我就是祂」(賽四一4;四三10~13)。「我是自有永有的」可以追溯到出三14。改革宗信仰中上帝主權的向心力改革宗信仰同樣著重於上帝在人之上的主權恩約。雖然這個理念詳細闡釋了管理、主權、存在的構成,也在加爾文的思想里佔據一定的重要位置,但加爾文並未系統用過它,他的後繼者發掘並應用了這個聖約理念,至今都是改革宗神學的關鍵領域。(1)上帝的管理:很明顯,改革宗神學著重於上帝的管理,也就是「隨己意行作萬事」(弗一11)。我們已經在預定論中討論過這點了,改革宗神學也在創造、意願方面的著重闡釋上帝的主權。和聖經一樣,改革宗神學也不忽視次要因素的重要性。「極端加爾文」就類似於宿命論了,它否認受造界的決定和活動,並不是主流改革宗。(2)上帝的權威:改革宗也比其他宗派更加重視上帝的律法在人類身上的權威,一些認信的基督徒說律法和恩典、或者律法和慈愛是矛盾的,他們認為基督徒對律法束手無策。然而,改革宗認為,倘若我們愛基督,就必然會遵守他的誡命:約十四15, 21, 十五10;約壹二3;三22;五2;約貳六;啟十二17;十四12。當然,遵守律法並不能使我們得救,它不能使我們在上帝面前稱義,只有基督的公義可以做到。但是,被救贖的人必定會遵守上帝的誡命。改革宗也強調舊約律法的連續性,這律法對於相信新約的人同樣有效(太五17~20)。改革宗內部有一個關於「神律」的辯論,它圍繞著舊約律法是否適用於基督徒生活而展開討論。神治論者與批判神律的改革宗人士都認為舊約律法重要而又有教導意義,可以作為基督徒生活的準繩,也認為一些舊約誡命不可從字面上來理解,因為我們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要根據歷史條件來看待問題。加爾文主義者都相信舊約律法是上帝的話語,有益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為要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特別是在敬拜方面,改革宗強調上帝話語的權威性和自足性。路德宗和羅馬天主教認為只要是聖經中沒有譴責的,就可以被運用在崇拜中;但改革宗堅持,除了聖經授權、允許去做的,都不可用來崇拜,也就是「崇拜的金規」。在改革宗內部針對這規則的解釋和應用方面有些爭論,一些人說只用詩篇中記載的敬拜方式,不可以用樂器,獨唱和合唱都不行。其他人則認為效法十七世紀清教徒的敬拜最好。我和他們都不一樣,沒有釋經家勸我下結論,我在改教運動的主線中看到這些規則將我們從人的傳統中釋放出來,使我們單單倚靠上帝的話語。它引起了一個更具一般性的要點,改革宗神學並不是崇拜學,它是有關人的自由的神學。當然,上文提到,改革宗神學拒絕阿民念主義者的「自由意志」,但它的確考慮到受造界決定的重要性,這在上文也提過。改革宗神學將我們從人的奴役下釋放出來,只做上帝的僕人。誠然,上帝在人類中間指定正統的權威,並且呼召我們去榮耀、順服他們。但如果這些權威與上帝的話語抵觸,或者他們把自己的思想抬的和聖經一樣高,我們必須使他們的主張變為羞辱。我們必須只順服神,不順服人。因此,你可以看到上帝權威的恩約並不是個難以負擔的教義,而是自由的極致。此外,改革宗信仰本質上不是「傳統主義」,雖然我估摸著一些改革宗人士對傳統有種扭曲的尊崇。這裡有些改革宗口號:「改革宗是歸正的」、「經常在歸正」、「改革宗信仰是經常在歸正的」。在改革宗內部有一些分歧,有些人著重於「改革宗」,其他人著重於「歸正」,二者都是正確的,必須被平衡地運用。我們的信仰應該被歸正,改革宗的信仰告白與聖經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然而,它必須永遠被歸正,將我們的思想和實踐時刻與聖經相符,即使有時需要淘汰一些傳統。改教家們在聖經的教義方面是保守主義者,他們在教會傳統上則是激進分子,我們須這樣做。此外,當有些人說必須和某些歷史傳統一樣去敬拜、思想、行動的時候,你要小心。「凡事都要對照上帝的話語來察驗」(帖前五21)。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十七11)。因為改革宗一直對人的傳統持批評態度,甚至在它的內部也這麼做。改革宗信仰有足夠的實力來展開有效的處境化工作。處境化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闡釋經文的嘗試,改革宗的處境化教導在歷史上是明顯成功的。加爾文主義對瑞士之外的許多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荷蘭、德國、大不列顛、匈牙利、韓國。加爾文主義在法國和義大利也有一些追隨者,但大部分都被武力鎮壓了。此外,它是徹底歸正的。也就是我在《關於神的知識之論》中所講的那樣,神學是將聖經真理實施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神學的進程是聖經的連續應用,為要解釋最新出現的情境及處境。它並不像一些「傳統主義者」所言的那樣,只是對過去教義的複述。恰恰相反,我鼓勵你親自去參與神學事工,而不是和權威妥協。加爾文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先進的神學。改革宗神學並不只是重述加爾文和信仰告白,而是發掘新的有關聖經、改革宗教義的應用。十七世紀有一個關於聖約的顯著發現。十八世紀,思想家約拿單·愛德華茲教導了基督徒生活的大致方向。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沃斯等人發展出聖經神學,從救贖的歷史方面來解釋聖經。二十世紀即為范泰爾的護教學和梅雷迪思·克萊恩的《聖經的權威》。在上帝權威之下的歸正對於神學和教會並不具有局限性,加爾文主義者經常強調「文化使命」(創一28~30),上帝命令萬族奉祂的名遍滿全地,也就是說,全人類都必須被上帝的話語歸正。亞伯拉罕·凱波爾這位荷蘭天才人物,在神學、哲學、新聞業、教育、政治等方面做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他認為,和神學一樣,基督教也應有獨有的政治學、藝術、文學,因為上帝的話語治理著生活中的每個領域:林前十31;林後十5;羅十四23;西三17, 23。故而,改革宗信徒致力於創建有特色的基督教學校、勞工運動、商業、高等教育、哲學、科學、政治運動、經濟體系。改革宗信仰並不只關心個人的敬虔,也考慮到社會結構。聖約是和上帝的聯繫而非純粹的私人活動。上帝在聖約中揀選個人,經文也清晰地記載上帝揀選家家戶戶。此外,加爾文主義者通常主張嬰兒受洗。因為上帝揀選嬰孩父母的時候,也就是揀選了這一家人。見徒十一14, 十六15, 31~34, 十八8;林前一11, 16。上帝神聖權威的教義,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上帝的主權和人的責任之間的關係。人類之所以有責任,是因為神對他們發出誡命。雖然改革宗論及人的責任,但這絕對不是向阿民念主義讓步,相反,改革宗極力強調人的責任,並且為此喜樂。人的責任是加爾文主義的教義之一,它以上帝的極富意義的主權計劃和祂規範的律法為前提。在歷史進程中,人們有時不理解為什麼加爾文主義者相信上帝的主權並且將其付諸實踐、採取一種被動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加爾文主義者向來工作勤奮、熱心宣教、並且渴望將自己和這個世界歸正到上帝裡面。這些值得注意的活動和他們的信仰並不矛盾,而是後者的折射。加爾文主義者竭誠服事呼召他們的主,萬事的結局都在祂的手中,我們在最偉大的工作中擁有事奉祂的特權,那就是將人的心意奪回,使他們都順服基督。(3)上帝的同在:改革宗神學致力於全心、全力、全人的奉獻,並且意識到在人生的每個時刻,上帝都親密地就近我們。當然,有些改革宗思想家因著他們的行業,成為了「知識分子」,他們以人的視角,過於主觀地去蔑視基督教。我認為知性主義並不是最典型的改革宗心態,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開篇即談,認識神和認識自己是相聯繫的,人最大的知識就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加爾文意識到,我們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若不認識神,就不會真實地認識自己。換句話說,上帝是萬物的創造主,同時也創造了主觀性。加爾文依舊堅持,上帝的話語需要刻在心版上,而不僅僅是頭腦知識。仿似伸向上帝的一隻托成心型的手,上面刻著這樣的銘文:「我願立刻誠懇地將我的心奉獻給你」。因此,改革宗信徒一生都活在上帝面前,上帝的真實存在極其強烈地激勵著他們,使他們愈加敬虔,在人生的方方面面都熱忱地順服祂。結 語你可以看到,改革宗信仰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因為改革宗不僅在內部存在著種種爭議,而且在神學家和教會之間也有不同的主張,改革宗浸信會著重於「鬱金香五點」、「恩典的教義」,我們長老會也一樣。而神治主義者重墨於上帝律法的權威,凱波爾主義者、杜伊維爾主義者強調上帝的教導在社會結構上面的應用。沃特斯托夫等人試圖尋找一種方法來區分改革宗教會內部的諸多背景(尤其是荷蘭改革宗),他們談到「敬虔主義者、凱波爾主義者,教理主義者」。敬虔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受敬虔主義運動影響,尋求個人與基督的深刻交通;教理主義者極力主張神學的正統性;凱波爾主義者則考慮信仰給社會帶來的劇烈變革。我認為在它們中可以有共通之處,因為沒有人絕對完美。不同的局面造就了不同的特點,就像我們按照自己的處境來解釋聖經一樣。上帝也叫人在恩賜上有分別,有一人被塑造為政治家,又有一人蒙上帝賜他分析教義的能力,還有一人被呼召去廣傳福音。我們一切所做的,就是我們被賦予而去做的;做什麼,則是需要那個工作的位置。在改革宗信仰的界限之內就把這些東西很好地勾勒出來了,我們應當感謝這些分歧,因為差異之間相互補充並成全。
推薦閱讀:

《自由·愛》
一個基督徒的信仰危機,我該怎麼辦?
1948年以色列復國並非應驗聖經的預言
大家怎麼看待改革宗信徒的不能和靈恩的信徒結婚的問題?
因信成義/因行為成義的劃分法是不是錯誤的?

TAG:信仰 | 改革 | 改革宗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