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

我們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

先講個故事:從前有兩師徒一起打理一間理髮館。這天,徒弟給第一位顧客理完髮,顧客照照鏡子說:「頭髮怎麼留得這樣長呢?」  徒弟不知如何回答,師傅開口答道:「像這這樣有涵養的先生,頭髮長一點才顯出您的含蓄。」  顧客聽後滿意地走了。過了一會兒,徒弟給第二位顧客理完髮,顧客也照照鏡子說:「怎麼理得這樣短呢?」  徒弟又不知如何回答,師傅幫他答道:「比給平常人理是短了一點,不過像您這樣做事業的人,頭髮短一點才顯出您的幹練。」  顧客聽了以後,也很高興地走了。  上面這個故事,本意是說口才的重要性。不過,在兩位顧客的反應背後,卻又揭示出現代人身上一種叫做巴納姆效應的心理說起。  這種效應得名於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大師,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這其實也就是為什麼理髮師傅說第一個顧客「有涵養」,說第二個顧客「幹練」而被欣然接受的原因:在生活中,哪怕是再沒有涵養的人,也會認為自己有涵養,哪怕是再拖拉的人也認為自己是幹練的。因為有涵養和幹練這兩個詞,是無法嚴格界定的要格描述。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  人的自我的概念,受所處的文化環境的影響。比如佛教認為,個體暫時認同於自己的那些東西並不是他真正的「自我」,「自我」不是「我的」總和。  佛教經書說了許多「自我」不是什麼,但對於「自我」是什麼卻絕口不提。有人曾經問佛陀有無「自我」存在。佛陀不回答。他又追問:「是否『自我』不存在?」佛陀仍不答。他只好走開。佛陀的弟子阿難問佛陀:「您為何不回答他的問題?」  佛陀說:「因為對第一個問題回答說有,就會承認『有常』的說法。對第二個問題回答說是,就會承認『滅我』的說法。兩個回答都是錯的。」  有無「自我」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巴納姆效應在起作用:因為迷失了自我,才會去尋找自我。實際上,類似的現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以打卦算命來說,我們不排除這個世界上有一些具備神秘預測能力的人,但是這樣的人絕不會很多,至少不會像遍布各地的算命先生那樣多。可是為什麼很多人在請算命先生算過以後,都會認為算得「很准」呢?  這裡面就是心理因素在作怪。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是一些特別容易受到外界暗示的人。特別是當他們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  在求助者容易受到暗示的情況下,再加上算命先生很講究表達留有餘地的技巧,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話,求助者自然也就深信不疑了。  了解了巴納姆效應,我們也就明白,為什麼在生活中會有那麼多人經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空虛」,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適合學什麼,甚至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了解一點心理學知識,有時還要專業人士運用已經比較成熟的現代科學工具,來輔助分析,使他們能夠對自己有一個相對清晰完整的認識。

推薦閱讀:

雍正為何即位後變本加厲地殘害自己的親兄弟
從八字中看出自己的財運
心安人靜 活出自己
村民翻開家譜,竟發現自己祖先是闖王,專家鑒定後說了五個字
DIY|相機每人都有,讓自己的不一樣!

TAG:自己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