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五講 黨爭式生存(2)

荒淫玩樂的武宗死了,因為武宗無子,孝宗又沒有別的兒子。給士大夫們出了個大難題。只好讓武宗的堂弟,興獻王之子朱厚驄承繼大寶。但隨著世宗的即位,又 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就是後來大禮議,大禮議之爭持續了20多年,拉開了明朝黨爭的序幕。在明世宗之前,小宗繼承皇位最後都要入繼大宗。所以楊廷和等大臣們 要求世宗稱孝宗為皇考,興獻王為皇叔考時,在封建倫理上是合理又合法的,但對明世宗來說,確實有些不合人情。況且朱厚驄又是一個愛面子的人。世宗剛剛即 位,皇位還不穩,只好和楊廷和等達成妥協,稱孝宗為考,興獻帝,興獻後為本生父母。楊廷和也因此被世宗批准致仕。  嘉靖三年(1524 年),禮議派(都是些低級別,想出人頭地的官員)桂萼、張璁支持世宗要求將本生父母的本生去掉。這回大臣們不幹了。200多位大臣跪在左順門要求世宗收回 成命。世宗兩次派太監傳旨讓大臣們回去。但大臣們要求皇帝收回成命,才肯離去。世宗大怒,下令將要君的大臣們下獄。並且對其中的部分官員施以廷杖。   廷杖打斷了士大夫的脊樑,也使大禮議順利通過。興獻帝先是被上尊號為皇考恭穆孝皇帝,不復言本生。又尊孝宗為皇伯考。開始興獻帝未入太廟,嘉靖十七年 (1538年)又尊為睿宗,祔於太廟。後人說,明季士大夫以受廷杖為光榮,此說如屬實,對皇帝和士大夫們來說都是悲哀的,以受廷杖為榮,豈非有沽名之嫌 啊。也可以說是病態社會的病態心理。世宗和議禮派取得勝利後,繼續打擊反對派。一批反對派的官員們都被解職,代之以議禮派的官員。大禮議的影響很大,後來 的李福達案,本是鐵證如山,但世宗就認為是反對議禮派陷害議禮派的郭勛,命桂萼,張璁重審,桂、張藉機打擊異己,翻案成功,將處理此案的官員殺的殺,戍邊 的戍邊。  本來世宗朝是明中葉以後唯一沒有宦官為亂的時期,但世宗的剛愎性格使大臣們吃了不少苦頭。世宗最恨言官。有明一代,虐殺大臣 最多,其中尤以太祖、成祖、世宗和崇禎最多。世宗朝首輔更迭頻繁,閣臣為爭奪首輔之位,也互相傾軋,而世宗也有意識地對大臣們採取了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 夏言排擠張璁,嚴嵩逐走夏言,徐階擠走嚴嵩,大臣們鉤心鬥角愈演愈烈,但不管誰當首輔都要媚上,討得世宗的歡心。明世宗喜歡修道,所以總要士大夫們寫些青 詞(就是祭祀用的)。夏、嚴、徐三人都是善於寫青詞,被人戲稱為青詞宰相。嘉靖的45年皇帝生涯結束了。隆慶一上台,就開始給世宗枉殺的大臣們平反,隆慶 時期,實際上還是延續嘉靖朝的首輔之爭,隆慶在位6年,徐階、高拱、李春芳各當了兩年首輔。  明朝士大夫和宦官的分野在正德年間已經不甚明顯,但了天啟年間,士人和閹人已成同流合污之勢。  明朝自正統以後,因為皇帝多為庸碌,長期依靠的是文官集團的積極運轉,但經過天啟年間的閹黨之亂,留給崇禎的是一個無能、貪污、迂愚、空談、怕死腐敗的文官集團,可以說晚明的士大夫階層的墮落雖非全部,但實屬整體性墮落。雖然有個別的為國為民的書生,但也於事無補。  李自成進北京後,為明朝殉國而死的大臣只有21人,對比靖難之變那場朱明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尚有800多人為建文帝而死。21對800,相差是何等之大。大多數明臣是先降農民軍,再排隊去降清,隨後南明那幾個小朝廷,也因為內部爭權奪利,相繼被清所滅。   東林黨:正義的堡壘從歷史上看,東林黨並不是一個政治團體,更不是一個「黨」,所謂東林黨實際上是政敵把它誣為「朋黨」之後的一種稱呼。歷代朝廷大臣權 貴,凡是要攻擊政見不同者,往往攻擊為「朋黨」,由此引起黨爭,釀成黨禍的事情是很多的:東漢的黨錮之禍,唐代的牛、李之爭,北宋的新舊兩黨,以及此處要 說的明代東林黨爭,都是比較重大的黨爭黨禍。  東林黨與閹黨的較量東林黨人因東林書院而得名。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顧憲成、高攀龍等在書院講學的八人,被稱為「東林八君子」。   東林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東林人士為匡正時弊,諷議朝政,評論官吏,既有鮮明的學術思想見解,又有積極的政治主張。他們要求廉正奉 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贓枉法。這些針砭時政的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同情與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強烈反對。  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形成明末激烈的黨爭局面。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持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而加以無端攻擊詆毀。這就是東林黨的來歷。  明末黨爭中,東林黨的主要對手是齊、楚、浙黨。雙方從爭國本開始,以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為餘波,相持不下。   天啟年間,東林黨由於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運出現了轉機,當時的首輔劉一景、葉向高,吏部尚書趙南星、禮部尚書孫慎行,兵部尚書熊廷弼,都是東林黨人的 支持者,可以說明朝的軍事、政治、文化、監察等大權全都被東林掌握,他們從在野的清流成為了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記述此時:「東林勢盛,眾正盈 朝。」按理說,這是他們治理國政的最佳時機。然而此時,東林黨人與閹黨集團之間因朝政爭論相互攻擊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閹黨」是以魏忠賢為核心人物的宦官集團。熹宗不喜歡管理朝政,只喜歡木工,經常沉溺於此,毫不厭倦,而魏忠賢總是等熹宗做木工的時候故意拿出一大堆奏章出來讓熹宗批閱,而熹宗這時總是不耐煩地讓魏忠賢去處理。   時間長了,朝中大小事務都要先請示魏忠賢,魏忠賢也就執掌了朝政大權,被東林排斥的齊、楚、浙諸黨爭相依附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魏忠賢排斥異己,收羅爪 牙,建立了遍布各地的特務網路。只要說了魏忠賢壞話,就很容易招致殺身之禍。朝中巴結魏忠賢的人也越來越多,魏忠賢也被人稱為「九千歲」。  作為一個宮內的宦官,魏忠賢完全清楚自己的處境:並非前朝大臣沒有任何功績,只是憑著自己對皇帝的諂媚才獲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所以要鞏固自己的權威,就一定要利用御史,讓他們成為自己的爪牙。
推薦閱讀:

一場納妾案如何引發晚清影響最嚴重的黨爭!
第五講 黨爭式生存(5)
1907桃色「反腐」:名妓點燃清廷黨爭導火線

TAG:生存 | 黨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