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出爐:肩峰撞擊症的物理治療-基於力學原理的非手術治療方法

肩峰撞擊症的患者通常會去骨科診治,骨科通常先給予口服消炎止痛藥,效果不佳則選擇局部封閉治療,依然無效則會建議關節鏡手術清理。這些都是治療肩峰撞擊症的有效手段,但還是有一些患者尤其是那些酷愛運動、喜歡健身的年輕人依然會出現癥狀複發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在治療時忽略了肌肉失衡的原因。

康復醫學科在診治肩峰撞擊症的時候,不僅關注肩峰下結構(滑囊、岡上肌肌腱)發生的病理變化:滑囊炎症、肌腱發炎(見圖1),更注重從生物力學角度去探析肩峰撞擊症的發病機制,從而針對性制定相應的治療手段。

圖1:肩峰撞擊症的病變部位

我們認為大部分肩峰撞擊症的患者,存在肌肉不平衡情況。肩峰撞擊症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手臂上舉至最高點出現肩部疼痛。這主要是因為上舉動作的時候肩峰和肱骨頭之間的間隙變窄,肱骨頭撞擊到肩峰下的結構(滑囊、岡上肌肌腱),反覆撞擊造成滑囊發炎,進一步進展可以使得岡上肌肌腱產生炎症(如圖1)。

在患者上舉的過程中,有兩組肌肉分別對肱骨頭產生上提和下拉的作用(見圖2、圖3)。

圖2:肩袖小肌群: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

圖3:粗大的三角肌

上提肱骨頭的肌肉是三角肌、岡上肌,下拉肱骨頭的肌肉是岡下肌和肩胛下肌、小圓肌(如圖2)。

酷愛運動和健身的朋友往往比較少練習下拉肱骨頭的這些小肌肉,從而造成這兩組肌肉的失衡,肱骨頭過度上提從而撞擊其上方的肩峰,造成夾在中間的滑囊和岡上肌發炎。

除了肱骨頭過度上移,造成肩峰下間隙變窄之外,另一個方面肩胛骨在上舉的過程中位置異常也會導致肩峰過度下降,同樣會造成撞擊,這一點常常被臨床醫師所忽略。

姿勢評估和動作分析恰是康復科的專業特長。

圖4:手臂上舉過程中左側肩胛骨異常位置

如圖4所示,患者左側肩胛骨在手臂靜止擺放在體側和上舉的過程中都顯示出跟健側(右側)不一樣的位置。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肩胛骨周圍肌肉力量不足,尤其前鋸肌(如圖5)。

圖5:前鋸肌

分析完上述機制,我們不難制定出如下3步治療措施:

1:針對發炎的組織使用傳統理療消炎鎮痛,常用的有微波、激光。其效果優於口服消炎鎮痛葯,不僅避免了口服藥物的胃腸道反應,而且針對發炎組織直接照射更高效。

2:使用關節鬆動術增加肩峰和肱骨頭之間的空間,減少撞擊,主要牽張肩關節下方關節囊

3.最關鍵的一步還是肌肉練習,要加強下拉肱骨頭的肌肉的練習和/或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力量,使得上肢在上舉的過程中,肱骨頭被下拉肌群拽著不產生過多的上移去撞擊上方的肩峰。

通過這樣的治療,不僅緩解了癥狀,患者還學會了正確的肌肉練習方法,有效的避免了癥狀複發,安全地重返運動場。

PS: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本文圖片都google自網路。


推薦閱讀:

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1)
解析洗腦的形成的原理
尚易君校改《淵海子平》《五行原理消息賦》
八字合婚原理
知命改命原理

TAG:手術 | 治療方法 | 力學 | 方法 | 治療 | 原理 | 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