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完成的,不只是一部電影

  從事電影工作20多年,遊走過眾多國際電影節,也曾經參與過不少國際合作項目,但很少有過這次創作金磚五國合拍電影《時間去哪兒了》的體驗。這部由多位導演分段合作共同完成一部集錦電影,將金磚國家的名義集結於電影,賦予原本的政治和經濟概念更多文化含義。

  如何找到一個共通的主題完成電影化的表達?經濟的發展和新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匆忙的生活節奏和新的生活方式,而過去緩慢的、人和人之間充滿了交流可能性的生活方式則產生了改變。《時間去哪兒了》這個題目,就是想藉助時間概念表達全球化進程中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們的某種生命感受。

  五國合作的複雜度超乎以往,面臨語言、時差、合作方式、藝術理念等挑戰。我負責了中國部分短片《逢春》的拍攝,講述了一對生活在一座古老城市裡的夫婦面對是否生「二胎」的選擇故事。我把我自己以及很多中國人對時間的理解呈現了出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一種面對「時間」的生命態度。引用中國唐代詩人王勃的一句詩:「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它代表了一種積極的生命態度,即無論時間過去多久、無論人們處於哪個年齡階段,只要我們擁有一種積極的生命態度,我們就可以改變命運、改變生活。

  今年6月,影片在成都的金磚國家電影節上第一次與觀眾見面,我也終於有機會和其他四個國家的合作者坐在一起暢快地交流。即使此前未曾謀面,但已經有了老朋友一般的感受,溝通起來毫無障礙與隔閡。

  這次創作經歷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讓我更加自信的力量。當中國電影市場不斷增長,中國電影或許正在迎來「走出去」的一種全新可能性。從當年形單影隻地在國際電影節展示自己的電影,到如今由我們首倡和主導完成這樣一部多國合作電影,中國電影越來越走到世界的舞台中心,西方也開始接受用另外一種眼光來看待中國電影。

  這也啟示我們:五個國家互相攜手、協同合作,提升自身電影工業的水平,為全球文化的多樣性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完成的,不只是一部電影,同樣也是在為全球文化的多樣性生存和發展創造新的經驗。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大、小麥哲倫雲是我們的近鄰
專家告訴我們:癌症早發現可治癒的想法可能完全是錯誤的
我們要正信,需要伊斯蘭
我們是如何變胖的?
靈魂,請還給我們

TAG:電影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