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精讀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原創] 作者:XJ 日期:2012-12-10 09:24原文

  【byb.cn】太陰陽明論篇講的是什麼呢?太陰,就是指足太陰脾;陽明,指的是足陽明胃,所以,本篇重點講的就是脾胃之病,以及與之相關的內容。中醫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所以,《黃帝內經》專門辟出一篇來講脾胃,足見對其的重視。

精讀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原因何在,在本篇了能得到答案。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卧,上為喘呼;入五臟則瞋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內,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腎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溢,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點評】

  

  ①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指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它們之間互為表裡。這裡解釋一下,足太陰脾為里,足陽是胃為表。如果不明白,看看自己的大腿上的脾胃經的循行路線就明白了。脾經位於大腿的內側,而胃經位於大腿的外側。

  ②更虛更實:更,此處讀(gēng),更替之意,這裡是指四季更替之意。「張介賓註:陽虛則陰實,陰虛則陽實,是更虛更實也」。春夏屬陽,陽明實而太陰虛,秋冬屬陰,太陰實而陽明虛。

  ③更逆更從:指太陰、陽明經氣往來方向不同。《素問集注》:「陽剛陰柔,故陽道常實,陰道常虛。」足陽明經從頭走足,下行為從。足太陰經從足走腹,上行為逆。

  ④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

  犯,侵犯,這裡是指被侵犯之意。

  者,人

  陽受之,指陽經先接受外邪,之,是指外邪。下同。

  ⑤入六腑則身熱不時卧,不時卧,不能以時卧也。即不能按時入睡。

  ⑥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不用,不能受用。脾主四肢,主肌肉,四肢不受用,也就是脾出了問題。

  ⑦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至經:《太素》作「徑至」,可從。徑至,直接到達。

  ⑧帝曰:脾不主時何也?:脾不主時,根據五行理論,五臟配五行,肝、心、肺、腎,分別主春、夏、秋、冬四季。脾臟屬土,旺於每季後十八天,不獨主四時之一,故曰脾不主時。

  ⑨帝曰:脾與腎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古人還是缺乏現代解剖學原理。其實,人的名臟器,都是通過血脈相連,不只是有血管,還會有淋巴系統,它們共同構成了人們的循環系統,以輸送津液。

  【整段翻譯】

  黃帝問: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裡經,同屬土,為什麼發生的疾病卻有所不同呢?

  岐伯回答說:因為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分別處於陰陽的不同位置,有時胃虛脾實,有時脾虛胃實,有時病發於脾,有時病發於胃,或者病從脾經來,或者從胃經來,由於所來的方向不同,所以病名也不同。(註:脾為陰經,胃屬陽經,陰經在內陽經行於外,所以循行部位不同;春夏為陽,則陽實陰虛,秋冬為陰,則陰實陽虛,所以他們的虛實變化也不相同;春夏為陽而陰盛則逆,秋冬則從;秋冬為陰而陽盛則逆,春夏則從;陰在內為陽之守,陽在外為陰之使,秋冬從陰,春夏從陽,他們在四時陰陽變化中所屬的也不一樣,所以就會產生不同的疾病。)  黃帝說,具體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岐伯說:陽經就像天氣一樣,循行在外,陰經就像地氣一樣循行於內。所以陽經多有餘(實),陰經常不足(虛)。所以一般受到外邪六淫之氣侵襲的人,都是陽經先受損,而由於飲食不當,起居不節而造成的疾病,多侵襲陰經。陽經受邪之後病邪容易傳入六腑,而陰經受邪之後,邪氣容易傳至五臟。邪氣傳入六腑,則陰不潛陽陽氣外浮,就會身體發熱不能按時入睡,並伴有氣喘;邪氣傳入五臟,則陰寒內盛,陰不和陽,就會腹脹痞滿,伴有泄瀉,或痢疾。喉為呼吸之道,通於天氣;咽為水谷之道,通於地氣。風性趨上,易襲陽位;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根據經脈的循行,陰經經氣由下而上,陽經經氣由上而下。手足三陽經由手上行極到頭,再下到足;手足三陰經由足上行極到頭,再向下至手端。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極乃下也;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極乃上也。此陰陽不同,而風濕上下之病。

  黃帝問:脾臟有病,四肢不能發揮他們的正常功用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四肢的正常生理功能都是依靠胃的腐熟受納水谷功能,然而胃產生的水谷精微必須要經過脾的輸布才能到達四肢,所以脾臟有病,則不能輸布胃的水谷精微到四肢,四肢失養,所以精氣衰竭,血脈不暢,筋肉骨骼沒有營養物質,所以不能發揮他們的正常功用。

  帝曰:脾不主時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說:脾屬土,位於中焦,因為掌管胃的水谷精微輸布全身,所以為五臟之長,在每一個臟主的時間裡面,最後的十八天都是脾主治日共七十二日。脾臟掌管著胃中腐熟的水谷精微物質。土又是萬物生長的根源,脾經胃經循行貫穿人體,由下而上,由頭到足。綜上就沒有所主的季節。

  黃帝又問:脾和腎之間不過是通過一層薄膜相連,怎麼就能幫助胃傳送水谷精微呢?

  岐伯回答說:足太陰,一厥陰,而少陰,三太陰,它的循行屬脾絡胃,上面還聯繫咽喉。所以足太陰可以將胃中的水谷精微物質運送到手足的陰經;足陽明為足太陰之表,五臟六腑精氣的源泉,通過足太陰經還可以將精氣輸送到手足三條陽經。五臟六腑都依靠脾經來輸送胃中的水谷精微物質,所以正如上文所說,沒有脾的輸布,四肢痿廢不用。

  【總結】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一個人能活多久,既取決於先天的秉賦(腎),又取決於後到的調養(脾胃)。先天的東西,我們無法改變,而後天的東西,則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人的壽命就像一個煤氣罐,每個人生下來得到的煤氣或多或少,但後天在使用過程中,就會顯出很大差異來。有的人不愛惜身體,胡造,結果,煤氣提前耗完;而有的人,小心翼翼使用,則會用很長時間。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些猝死之人,那些英年早逝之人,都是胡造的結果。

  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個道理很簡單,看看將死之人,一定是不想吃東西了。家裡養的小貓小狗,將死之時,也是不吃不喝。身邊的老年人,只要是能吃能喝,壽命還長的呢,不必擔心。

  中醫歷來就注意脾胃,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gǎo(李東垣)就著有《脾胃論》一書。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他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學術理論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脾胃論》成書於l249年,為其晚年作品,是其代表作之一。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闡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變化,及在發病學上的認識意義,宗《內經》、《難經》之旨而發揮之,並附昇陽益胃湯等諸方,論述各證治療之法,是《脾胃論》的基礎部分;中卷就氣運衰旺、飲食勞倦、熱中證等專題作進一步闡釋,說明「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後,各種病證的證治原則,並闡述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等補脾胃諸方的主治應用、加減配伍;下卷著重論述脾胃虛損與其他臟腑、九竅的關係,以及治療飲食傷脾等證諸方、有關治驗。《脾胃論》成書後,受到後世醫家的大力推崇,尤其在內傷脾胃方面的諸多闡發,其創製的諸多名方,施用於臨床,療效顯著,如補中益氣湯、昇陽散火湯、益氣活血湯、昇陽除濕湯等。

  《脾胃論》在浩如煙海的中醫著作里有較高的地位,內容豐富,實用性強,適合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理論研究、中醫院校師生學習參考。

  在給網友實際調理過程中,我也有這樣的體會,只要這個人能吃,看似病的重,但都屬於實症,都好調。最難調的是不能吃東西,這都屬於虛症。在精讀黃帝內經的上一篇虛實論中,我就曾經指出過這一點,原因在於「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但凡脾胃功能差的人,都屬於虛症,都是精氣奪了,因此,李東垣老人提出脾胃論也是極有道理的。

  很多人一提調理脾胃,就說我吃點什麼,補點什麼好。其實,以目前的生活水平。多數人都不需要特定地選擇吃什麼,只要不吃垃圾食品就行。重要的是,先把你的經絡打通了再說。如果你受風寒了,影響你的胃口,先把大腿上的胃經好好刮刮;如果你是熬夜或者吃撐了,就先把你的大腿上的脾經肝經疏通一下,這樣能很快恢復你的食慾。當然,前提是,你經常做刮痧按摩,全身的經絡都保持一個較好的水平。這也符合「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的觀點。所以,這個季節,昆叔給我按摩時,幾乎每次都給我刮大腿上的胃經,原本不解,現在通過讀《黃帝內經》明白了許多。原因在於,胃經在外,天寒,易造成胃經閉住。

  虛實論和脾胃論,前後兩篇,其實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就是有胃氣生,無胃氣死!


推薦閱讀:

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
一九零零年陰陽曆
河圖洛書與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名堂(上)
二十四山陰陽
陰陽宅三元妙訣

TAG:黃帝 | 陰陽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