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醫生說不能跑步,就真的不能跑了?

  

  內容提要

  如果醫生希望以「不要再跑步了」這樣非常嚴厲的話警示你跑步別胡來,那麼,我們倒認為這樣矯枉過正的觀點對於促使你科學理性地跑步是有一定幫助的。但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不要再跑步了」,而是不要按照以前錯誤的方式去跑步。

  跑步人口的激增,加之不科學地跑步,使得跑步傷痛發生率也大幅提高,根據2015年中國跑者調查顯示,跑者傷痛發生率高達85%,由此可見跑步這一項看似簡單的運動其實並不簡單,弄不好就是傷痛纏身。一些跑友因為受到傷痛困擾,去醫院看病,往往醫生扔給你的一句話就是:「以後不要再跑步了」,這句話可以說是跑友最不想聽到,又不得不聽的一句話,一些跑友甚至因為害怕聽到這句話,而諱疾忌醫,跑友的傷痛真有那麼嚴重?今天,我們就來辯證地看待這一話題。

  

  一、醫生的話聽還是不聽?

  跑步是一項大強度運動,還是蠻激烈的,但由於不涉及身體對抗,所以雖然崴腳、肌肉拉傷等急性運動損傷時有發生,但絕大部分跑步傷痛都是屬於慢性勞損,加之跑步本身就是不斷重複單一動作,身體局部比如膝關節、足踝、小腿等部位更容易因為積累性負荷反覆作用,而發生損傷,所以跑步傷痛多數屬於過度使用(overuse)。

  

  因此,從邏輯上分析減少使用,避免過度使用,也即增加休息,減少跑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傷痛或者防止傷痛加重,但這並不等於說,今後就要完全告別跑步。「以後不要再跑步了」這樣一刀切的思維方式不僅大大增加了跑者的思想負擔,也不利於從根本上解決跑步傷痛,即使是完全休息,也不代表傷痛就能完全養好。缺乏運動的身體不僅機能退化更嚴重、更會因為肌肉萎縮和力量下降反而進一步加重關節等部位壓力。即使是跑友較為擔憂的軟骨損傷問題,也不一定就意味著永遠與跑步絕緣,情況遠不到那麼糟糕。

  

  當然,我們在這裡並不是主張跑友不聽醫生的話,置醫生專業意見於不顧,這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做法。在有傷的情況下繼續按照之前的訓練方式跑步,很有可能進一步加重傷痛。正確的做法是通過看病和仔細詢問醫生,了解自己究竟是發生了什麼傷痛?嚴重程度如何?是怎麼引起的?如何針對病因和病情進行合理規範的治療和康復。至於治療康復以後能不能跑步,則要觀察療效後再做進一步分析和決定。 我們的觀點是:醫生的專業意見肯定要聽,但粗暴的「以後不要再跑步了」這樣的說法姑且聽之,你可以找不同專科的醫生看看,看看是否所有醫生都給出這樣的意見。

  二、找對專科,不同大夫可能給出不同意見

  跑友因為傷痛去醫院看病,首先想到的掛骨科的號。誠然,肌肉、骨骼、關節這些部位的傷痛屬於骨科的治療範疇,但其實在這方面,我們建議跑友應該諮詢運動醫學科或者康復科。

  

  運動醫學科的大夫更加熟悉和擅長運動損傷這一細分領域,而康復科的大夫和治療師更加擅長恢復你的運動功能。康復醫學的突飛猛進,更是讓「好好休息,祝你早日康復」這樣的傳統用語可以走進歷史了,「好好運動,才能幫助你早日康復」,這裡的運動就是指康復訓練,通過合理的康復訓練可以有效增加肌肉力量、提高關節穩定性、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是幫助傷痛跑友重返跑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因此,即使是看病,你也要找對科室和醫生。往往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看普通骨科醫生,他們往往用「不要再跑步了」一句話「打發你」,而如果你看的是運動醫學大夫或者康復科醫生,他們往往並不會用這樣過於絕對化的結論「恐嚇你」。

  三、不是「不要再跑步了」,而是不要按照以前錯誤的方式去跑步了

  如果醫生希望以「不要再跑步了」這樣非常嚴厲的話警示你跑步別胡來,那麼,我們倒認為這樣矯枉過正的觀點對於你科學理性地對待跑步是有一定幫助,甚至可以說是有可取之處的。但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不要再跑步了」,而是不要按照以前錯誤的方式去跑步。

  

  為什麼這麼說?如果僅僅是把跑步作為一種健身方式,比如每次跑3公里左右,每周跑兩三次,那麼這樣的跑步方式幾乎很少傷害身體。但問題是,當我們不僅僅滿足於那麼一點跑量,開始相互攀比、追求馬拉松、追求速度、盲目跑步減肥時,這時,潘多拉的盒子就被打開了。因此,當醫生在詢問我們病情,基本都能從問診中找到導致你傷痛的原因——錯誤的跑步方式。這些包括:

  1、跑量過大

  對於馬拉松運動員,承受每周100公里以上的跑量可謂小輕鬆,但對於大眾跑者,將跑量視作成就可能就埋下傷痛隱患了。目前循證研究一致認為,每周跑量超過40英里(64公里),對於普通跑者而言,傷痛率將大幅提高。

  

  2、跑量增長過快,訓練不足就跑馬

  有些跑者會說,我沒有跑那麼多,為什麼還是會發生傷痛。最新研究顯示,突然加大訓練量,是導致跑步受傷的重要元兇。研究顯示周跑量相比之前突然增加60%,此時受傷風險大幅增加。周跑量的合理增幅為10%,超過50%一個危險信號。

  

  此外,為什麼一個平時單次跑量只有10公里左右的跑者,在準備不充分情況下,貿然參加全馬,從此開始出現膝痛,這種情況專業術語稱為「信封效應(Envelope of Function)」。因為一次過量運動,大大超過了身體適應和修復能力,使得機體平衡被打破,從而引發傷痛。

  3、體重過大,盲目跑步減肥

  超重或者肥胖人士,參加跑步運動相比體重正常的跑者,更易出現傷痛,跑步不是不能減肥,但一味猛跑,缺乏綜合性的減肥方法,體重可能是下去了一點,但膝關節疼痛也出現了。

  

  4、不重視拉伸,下肢肌肉過緊

  下肢眾多肌肉如臀肌、大腿前部肌肉、大腿後部肌肉、小腿後部肌肉過緊,都會讓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增加。因此,不做拉伸,是導致跑者膝痛的重要危險因素。

  

  5、不重視肌肉力量訓練,力量差

  我們把跑步稱為心肺耐力訓練,但沒有肌肉收縮產生人體運動,怎麼能鍛煉心肺呢?對於跑步而言,如果沒有足夠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那麼受傷風險無疑是極大的。

  

  6、跑姿不合理

  力量可以通過訓練改善,柔韌可以通過牽拉改善,但跑姿或許是大眾跑者與馬拉松運動員最大的差距,也是最難改進糾正的地方。沒有合理良好的跑姿,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傷痛,難度很大。力量訓練好比保養關節,而不合理的跑姿意味著損耗關節,保養再好,也趕不上持續的損耗。那麼,什麼樣的跑姿會導致關節容易損耗呢?跑友們應當極力避免腳跟著地,著地點遠離重心,同時膝關節伸直鎖死的著地方式,這種跑法對於膝關節傷害極大!

  

  如果跑友能形成科學跑步理念,具備一些基本的跑步常識, 例如循序漸進的跑步、重視跑前熱身和跑後拉伸、加強力量訓練、形成合理的跑姿等等,那麼傷痛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如果你不幸發生了跑步傷痛,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這些方面犯了錯誤。接下來除了積極治療和康復,傷痛緩解後再次跑步時,不要再按照以前錯誤的方式去跑步,你照樣可以安全健康的一直跑下去。而如果不吸取教訓,再按照以前錯誤的方式去跑步,那麼有一天關節軟骨磨盡、關節過早退變,你倒是真有可能「不能再跑步了」。希望那一天,永遠都不會發生。

  

  四、總結

  當跑友面對醫生一句冷冰冰的「不要再跑步了」,心都要碎了!本文並非告訴跑友不拿醫生這句話當回事,而是可以多諮詢些醫生,比如諮詢更專業的運動醫學大夫或者康復科醫生,得到更為全面客觀的解答,多數情況下,可能這句話並不值得100%相信。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是在於告訴我們不要再按照以前錯誤的方式去跑步了。積極治療和康復,改變以前導致傷痛的錯誤跑步方式,我們仍然可以健康長久地跑下去!

  

  


推薦閱讀:

TED:跑步改變了我的身體和思維方式【086】
運動內衣是否真的有必要,該如何選擇合適的運動內衣?
吃瓜群眾眼裡,"跑友"是怎麼個稱呼?
運動藍牙耳機評測:繽特力(Plantronics) BackBeat FIT
女生跑步的時候胸部抖動痛痛的怎麼辦?

TAG:醫生 | 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