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 你根本不需要討好任何人

在我過去二十多年的生命里一直是一個「討好者」。

我總是活在別人對我的期待中,我總是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我的認可,我總是像個卑微的奴才一樣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但就和大多數的「討好者」一樣,我們越是尋求別人的認可,越是討好別人,就越是會被別人不當一回事,越是會被別人看不起,越是會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在幾年前我就已經意識到,做一個「討好者」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也是對自我價值、對自己的生命最大的踐踏。

我們沒有必要去討好任何人,我們憑什麼要對別人低聲下氣,我們何必為了別人而活著?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高傲的理直氣壯的做自己?

這些年我一直在尋求從這種討好別人的模式中走出來的方法,看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的嘗試,走了不少的彎路,卻因為過去習慣性的討好別人的行為模式和對於現實錯誤的認知令我掙扎徘徊了許久始終不得要領。

但終於在最近這幾個月痛苦焦慮的瓶頸期令我獲得了許多的成長,我終於從一個「討好者」蛻變成了一個自尊自愛,不再為別人低下頭顱的人。

可是在網上關於「討好型人格」的文章非常少,許多對此的闡述都只是流於表面化,或者只不過是變相的心靈雞湯,無法對有此類問題的人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因此我花了一周的時間寫下這篇文章,如果你也受到過和我同樣的困擾,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發誓不要再對別人低聲下氣,如果你也希望蛻變成現在的我這樣自尊自愛,請你靜下心,靜下心,不要囫圇吞棗,而是逐字逐句的讀完這篇很長的文章,我相信,這一定會對現在的你有所幫助。

Ⅰ.討好型人格的表現

1. 內心敏感脆弱,有同理心,總能敏銳的察覺出或「自以為察覺」出別人內心的想法。很會為別人著想,而總會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害怕自己為別人「添麻煩」,在獲得了別人的幫助時總會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別人的幫助與恩惠。

2. 很難拒絕別人,即便知道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習慣性的硬著頭皮滿足對方的需求。

在不得不拒絕了對方的情況下會覺得非常的愧疚與惶恐,即便他完全沒有任何必要為此道歉。

3.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傾向於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4. 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因此很少會表達自己的真正需求,總是試圖在別人面前營造出善良,平和,大度等「沒有攻擊性」的好形象。

對社交中爭吵、尷尬、意見衝突等負面的狀態會十分的不安,總是試圖營造出和諧的氣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

5. 在社交中表現得很「神經質」,因總會擔心自己會給對方造成什麼樣的印象、說哪些話合不合適、為對方考慮太多等,使其在社交過程中無法坦然的表現自己,反而會令其與別人的社交總會充滿了「不自然」的狀態。

6. 大多數行為的動機往往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獲得別人的認可。

7.缺乏底線和原則,非常能夠容忍或者說是意識不到別人在客觀上對他的「逾規」行為。

因為其自身的自我邊界模糊,所以往往想當然的也以為別人是像他一樣沒有邊界的。

這樣就造成一方面他們會因為能夠輕易地打破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界限而很容易和一些人變得較為親密,另一方面又會因為得不到別人更多的回報和關注而更加痛苦。

Ⅱ.討好型人格的內在心理

1.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會像上癮一樣不斷地討好別人,在其潛意識中最大的一個動機其實是:期望他所討好的對象能夠對他的這種討好給予相應的回報。

討好型人格一般不會或者是羞於用語言表達出對別人的需求,他們只會用行動、付出、討好來「暗示」他所討好的對象他期望對方能夠給予他回報。這是因為「討好者」內心敏感,總能敏銳的覺察出別人的需求,因此他以為別人也都是像他一樣同樣能夠覺察出他的需求。

但是討好者必須意識到的一點是:討好者的同理心與對別人內心的敏感遠遠超越於常人,所以:一般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體察到「討好者」的需求的。

然而大多數討好者並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總以為被討好的對象能夠理解到他們的需求,所以在討好對象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的時候,他們只會付出更多的討好,投入更大的付出,期望討好對象能夠覺察到他們的需求。

隨著討好者對於討好對象的付出越來越多,他就更難停止討好,就如同買彩票的心理一樣,討好者投入了太多的「沉沒成本」,他們往往「不甘心」令自己所有的付出和討好都化為幻滅,因此只能陷入「無休止的討好並期盼著別人永遠不會到來的回報」之中。

2.「討好者」的內心是完全空虛的。因為他們將全部的關注都投放在外界和別人身上,他們只能通過不停的「乞求」別人關注與讚賞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因為很多年以來他們從來沒有關注自身,他們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所以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他們也很少會主動的去做他們真正想做的事,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建設自己強大的內心,他們也從來沒有主動地去培養內心的充實感,他們沒有來自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給予自己滋養。

現在請你跳脫出來,認清關於你自己的這樣一個事實:你從來不關心【你自己】,你從來不主動的培養【你自己】的內心充實——所以你的內心一直以來都處於一種空虛和匱乏的狀態——因此你只能通過追逐外界的認可和關注來【暫時】填補你的空虛。

但是你必須要意識到:內心的空虛永遠都無法被「外界」的力量填補,我必須再重複一遍,你內心的空虛是永遠都無法被「外界」的力量填補的,你一定要真正理解並且接受這一點,然後你才能明白,任何「討好」他人的行為都是毫無意義的,這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幫助和滿足。

外界的力量,別人對你的關注那都是你無法控制的,你只能對此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也是要建立在你自尊自愛,建立在你內心充實,能自給自足,不再向外尋求的基礎上。

所以對於現在的你而言,你需要認識到:在你自己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永遠是你自己,你必須為了你自己而活,你必須為自己完全負責,沒有任何外界和別人的力量能夠給予你幫助,只有你自己找到你想做的事,只有你努力改善你的生活,只有你令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你的內心才不會空虛,你才能將這種空虛「整體的」轉化為充實和富足,並給予你安全感和滋養。

3.通過為別人負責來逃避對自己的責任。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的問題與痛苦,區別只在於那些心智成熟的人能夠坦然的面對並接受這些問題和痛苦。

而討好者卻因其脆弱和敏感的內心而往往無法承受自身的痛苦,他們也不願意付出行動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他們的潛意識裡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脆弱的、懶惰的,但是為了逃避這種潛意識裡對自我的負面評價,他們會通過討好別人、通過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來證明給它自己:「看,其實我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的。」

所以當他們討好別人、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其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會有一種愉悅感和自我肯定,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們也能以此為借口:「我能夠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所以我當然也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只是不想去解決我的問題而已,那並不代表我沒有解決我自身問題的能力。」

但是你得接受現實:即便是你和你的討好對象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你能夠幫他解決這個問題,那並不代表你也能為自己也解決這個問題。你心裡其實很清楚,當問題發生在別人身上時你是很輕鬆、毫無壓力的。而問題發生在你自己身上時你會很緊張,你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所以不要欺騙自己,現在的你的確是很脆弱,現在的你的確是沒有面對自己的問題的勇氣,現在的你的確是沒有解決你自身問題的能力的。

我不是在蠱惑你否定自己,而是對於現在的你而言認識到並且接受現實才是最重要的,你不用因為需要面對自己身上那些負面的因素而焦慮,事實上如果你能接受這些負面因素,你反而能夠因此變得更強大。

如果你無法接受自己的真實狀況,那麼你接下來還是只會逃避,你還是會不能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

4.「討好者」傾向於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使自己處於「弱勢」的地位,這實際上是因為當他們處於弱勢的時候反而能夠給予他們安全感。

因為受到成長環境和原生家庭的影響,討好者自小就害怕衝突,害怕和別人平等的交流,他們可能從小就會被父母否定、批判、甚至是打罵。

一旦他們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必然會有一部分不符合他們父母的期望,為了不被父母或撫養者否定、批判、打罵,他們只能表現出順從,聽話,沒有攻擊性。通過偽裝自己、通過擺出低姿態來迎合父母或撫養者的期望,從而避免被否定或打罵的危險。

這種認知模式會根深蒂固的貫徹在「討好者」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總是會認為別人是無法接受真實的他自己的,一旦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表現出自己的態度,就會被別人否定和拒絕,一旦他們與別人發生衝突那麼童年時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就會再次重現。

所以當他們與人交往時,為了避免衝突和被別人否定,他們會在一開始就完全放棄自己的主動權,他們會完全按照別人說的去做,他們會儘力的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望,他們一直小心翼翼的維護著對方的感受生怕對方稍有不順便會否定或離開自己。

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你必須意識到:你已經擁有了養活自己的能力,你不再是像小時候那樣完全要依靠父母、要通過乞求父母給予你的關愛才能生存,你已經不再需要從別人那裡來獲得關愛了。

而且,你必須得接受這一點:在成年人的社交關係中,對方會如何看待你、如何對待你,本質上只是取決於你個人的價值,你對別人的任何討好行為不僅不會令你和對方的關係變得更好,反而會降低你在對方心目中的價值。

社交關係絕不僅僅是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你要記住,你對別人的付出能否獲得別人的回報,最根本的是取決於你是誰,你是否有足夠的價值。

你是一個百萬富翁,即便是隨手將一個小孩從地上扶起來,小孩的父母都會對你感激涕零;你是一個乞丐,你天天跪著給這小孩的父母磕頭,給他們掏糞,給他們打掃衛生,他們也不會感激你。因為他們認為你的價值太低,沒有必要回報你。

所以現在你是否明白了?

你根本完全不需要在意別人會如何看待你,別人會如何對待你,你也完全沒有任何必要討好別人,你需要做的只是關注你自身,努力的去提升你自己的「價值」。

你擁有了足夠的價值,別人自然會尊重你,或者說在這個時候你為別人的付出才能得到別人的重視,你希望別人滿足你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你沒有足夠的價值,再多的討好不僅沒用,反而會令別人在心底貶低你。

Ⅲ.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只有當他們滿足父母的需求、表現出父母期望的樣子時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讚賞,他們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會被拋棄的。

當他們違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時候,就會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罵。在這個時候因為對於幼兒而言父母無疑是他們心目中最大的權威,並且他們的生存與安全感是完全來自於父母,所以他們會對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陰影,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他們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在他們既沒有迎合父母的期望也沒有違背父母期望的時候,他們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

一個幼兒是很難獨自面對和承受自己的孤獨感的,這個時候他就會刻意的想去做些什麼來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從而能夠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讚賞。

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他的一種習慣,甚至他會逐漸的把父母的需求「內化」為自己的需求,因為在他的認知里:滿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於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而這也成為了他對今後所有親密關係的認知藍本:我是沒有價值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真實的我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和關注。只有當我不斷地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時候,我才能獲得別人的關注和愛。

第二個原因在於,在「討好者」的認知中,對於獲得別人的認可與讚賞的途徑,只有「討好」別人這一個方式。

「討好者」的內在與心態太過的無力和空虛,他們從一開始就直接忽略了他們其實可以通過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這些方式來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認可,從這個層面上來講「討好者」是很懶惰且不求上進的,他們就和那些幻想著通過買彩票發大財然後衣食無憂的人一樣。

在他們看來,「討好」別人是獲得別人認可的最容易的途徑,你只需要多說幾句好話,裝出善良無害的樣子別人就會認同你了,別人就會誇獎你了。

但是像這種廉價的認同與讚賞不過是用來填補他內心一時的空虛和不安全感,因為廉價,所以來的容易,去的也快。醉心於追逐這種廉價的認同和讚賞,只會令「討好者」越來越依賴和沉迷於那內心的空虛得到暫時滿足的假象之中而無法自拔。

第三個原因是:「討好行為」已經成為了討好者的一種習慣,成為了他人格模式的一種。「討好者」——已經成為了他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成為了他潛意識裡對自己的定義。

這一點其實是大多數人的心理或認知問題很難被改變的最深層次的原因。

因為在我們的意識層面,是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的認知習慣等構建成了我們的人格模式,我們的人個模式一旦形成就會變得十分的穩固,因為人個模式將我們的各種習慣和行為等等全部聯繫並且雜糅在了一起,在我們的認知層面中,我們即便只是想改變人格模式中一個非常小的點,那感覺起來卻是我們要將自己全盤否定,我們要將自己的整個人格模式全部改變。

所以我們時常會聽到:我懶就是因為我懶啊,如果我不懶了那還是我野生范冰冰么?;我愛吃甜食就是因為我愛吃甜食啊,不吃甜食的坂田銀時還有資格叫坂田銀時么!;我特么就是喜歡強X郭德綱,一個不強X郭德綱的於小謙活在這世上還有什麼意義?

這一類的人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缺點其實倒也真不是把「改掉了這一點我就不是我了」當借口,而是在他們的認知中的的確確就是這個樣子的,這些缺點或行為是他們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改掉了這一部分的確會給他們帶來彷彿「整個自我都被否定」或是「我就要不存在了」這樣的恐慌。

但是我們要意識到,這種自我認知只是我們意識層面對自己的一個固化的定義,實際上並不存在一個固定的「自我」,也不存在你改變了身上的某個習慣某個點你就不是你了這回事。

固化的自我認知只是為了維持我們的情緒,思維,意識等保持在一個穩固的、不會輕易崩潰的狀態中,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能明白,堅持固化的自我認知實際上是對自我的限制,同時我們也完全可以改變我們身上的任何方面,這並不會影響我們「是誰」。

Ⅳ.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

人的自我認知是在「客觀與現實」因素的前提下對自我的「主觀」評價。

在這裡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客觀與現實因素,一個是主觀評價。

當我們意識到或在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的人格或自我認知的時候,因為往往我們是處於和別人的交談或是在讀文章的情境下,因此我們會習慣性的、或是因為懶惰而只集中在「主觀評價」的這個方面,或者可以說當你試圖通過看書、找別人解答的時候,你所期望的就是別人能給出你幾句令你恍然大悟的話然後你就改變了、你只要在思維層面有所改變你的問題就能解決了、你傾向於忽略現實中實際的行動與付出,你傾向於只靠「想」與「思考」就能解決你的問題。

你必須要意識到:人的自我認知是建立在「客觀與現實」因素的前提之前,你在客觀與現實層面的價值才是決定你自我認知的主要因素。

不僅僅局限於討好型人格的問題,我們人類的大多數心理或精神層面的問題其解決方法都是在你的現實中通過行動與付出來改變你的【現實情況】才能解決。

你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也並不僅僅只是通過和醫生聊天,醫生給你講了什麼道理令你「想通了」你的心理問題就能解決了;而是醫生能做的是先改變你對現實的理解與認知的偏差,然後令你在現實生活中付出行動去印證你的理解與認知,然後你才能真正的做出改變。

但凡涉及到人的「改變」這個層面的問題,你得清楚,那是真的實實在在的「改變」,你現在的行為模式真的會變得和以往不一樣,你的確需要去做一些你以前不會去做的事,你現在的生活狀態也必須要向另外一種狀態轉變。

不要再幻想僅憑著看看書,做做思考你的問題就能解決了,我反覆向你強調這一點是為了令你明白,唯有「行動」才是令你能夠有所改變的唯一方法,意識層面的理解,思維層面的懂了,那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明白了嗎?所以,請從書籍和思考的自己好像可以變得很好的幻想中走出來,不要再自欺欺人。

意識到這一點,是你想改變討好型人格的第一個前提。

第二個你要意識到的前提是,改變需要時間

我知道你聽過很多「想做成某某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堅持」等之類的說法,我也很清楚這種說法在你的潛意識裡會被你下意識的忽略。

但我必須向你指出這個事實:你不會在看完這篇文章後馬上就能有所改變,你也不會在按我說的方法嘗試了幾次之後就能馬上改變,即便你現在感覺自己懂了感覺自己找到了方法那也是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的行動和努力後你才能真的有所改變。

並且,這個轉變所需要的時間絕對比你所想像中需要的時間要長得多。也許是一年,也許是兩年,也許甚至是三年五年,但是它永遠沒有你想像的轉變的那麼快,也絕對不會如你幻想的轉變的那麼輕鬆。

我知道習慣了逃避自己的責任,習慣了用幻想來「解決」問題的你總是會把問題想的太過輕鬆,所以你現在死了這條心吧,一旦你真的決定改變自己,這個改變的過程會是充滿了痛苦,煎熬,和焦慮的。

你要一點一點的否定掉過去的自己,你要硬生生的逼迫自己改變過去的行為習慣,你要承受在得不到別人的關注的狀態下獨自去面對你內心的空虛,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苦,它絕對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美好。

還沒有結束,我很清楚因為我說的是「改變需要時間」,所以你那狡猾的思維會在潛意識裡把這解讀為:「只要熬過一段漫長的時間改變就會自動降臨到我的身上了。」

並、不、會。

你能否有所改變和你熬過多長的時間沒有絲毫的關係,時間不會自動幫你把問題解決,你能否改變只取決於你為改變付出了多少,你為改變做了哪些努力。你習慣了只付出30分的努力然後幻想能夠得到100分的回報,但這絕對不會實現,你誰都糊弄不了。

關於你能否有所改變這件事唯有你自己要付完全的責任,如果你不為此付出努力,那麼無論你熬過多麼漫長的時間,那都不會有任何作用。

現在你已經了解了這兩個前提,接下來我們討論改變討好型人格的三個方法。

1.停止討好任何人。

從現在起,不再討好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人。沒錯,是任何一個人。

我知道現在的你已經在心中不住的盤算並給自己找借口:我還指望老闆給我發工資,我不能停止討好他;我很愛我的女朋友,萬一我不再討好她之後她離開我了怎麼辦?我現在只有XX這一個朋友,我不討好他了豈不是會變得非常孤獨?

首先,你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你對於「不討好別人」的定義理解是錯誤的,你以為不討好別人就是完全走向討好的反面,不討好別人就是對別人冷若冰霜,就是對別人沒有耐心,就是不再幫助別人。

NO,不討好別人的意思是說你要用一種正常的方式去和別人交往。該笑還是笑,該幫忙還是幫忙,只不過是你該表達憤怒的時候就表達憤怒,該拒絕的時候就拒絕。你只是不再像以往那樣再擺出低姿態討好別人了而已。

但是因為我嘗試過許多次,所以我也很清楚,如果讓你向著正常的方向去努力的話,這其實並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因為當你試圖「正常」的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你總會不由自主的又落回過去的討好模式中。

因此,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裡,你不妨帶著清醒的覺知嘗試著進入到討好的反面,擺出高姿態,冰冷,拒絕,強硬,不妥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和感受。

我知道這讓你聽起來覺得很瘋狂,但相信我,我的確就是用這種方法逐漸從討好者的狀態中擺脫出來的。

因為當你很強硬、當你只以自我為中心外完全不在意別人。當你擺出高姿態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樣的你反而也能得到別人的關注和認同。

在這個時候當你回過頭去再看以前的自己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理解:你完全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你才能逐漸從討好模式中走出來。

我必須再廢一遍口舌說服你,一定要做這個嘗試。這個嘗試真的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

不要擔心你會因為這次嘗試而失去很多,事實上這並不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

退一萬步講,即便是你因此丟了工作,沒了女友,沒了朋友,那也都無所謂。

因為這個嘗試帶給你的回報比你現在擁有的這點東西要豐厚的多。而且,當你是一個「討好者」時你所建立的一切人際關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無效的,因為你是一個討好者,別人都不會把你當回事,這樣的人際關係根本不會在未來帶給你什麼實質性的利益或幫助。

你首先得擁有放棄無用的東西的勇氣,你才能獲得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果斷和能力。

2.培養內心的充實感與富足感。

討好者一切討好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內心的空虛與匱乏,他們無法自給自足,所以不得不不停地從外界尋求關注和讚賞來填補。

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溫暖的內心,我們能夠時時刻刻獲得來自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的滋養和支持,我們就不會在外部世界中迷惘,我們就不會被別人的評價和看法影響,我們就能坦然的接受無論是外界的讚美還是貶低,我們就不會在任何人面前低下頭顱,因為那毫無必要。

我們擁有來自自己內心的力量,所以完全不會害怕孤獨,也不會陷入迷惘,我們不會在任何人面前緊張失措,我們只會堅定而果斷的做自己。

以上我所描述的這些狀態絕不是我的幻想或是給你灌輸的心靈雞湯,而是在生活中的的確確就存在這樣的人,真的有人的內心能夠強大到這種程度。

那麼如何培養內心的富足感和充實感?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就提到過,我並有什麼具體的方法或步驟可以教給你,我也不知道任何能夠讓「你」的內心變得充實的技巧,因為這完全是你自己的責任,你只能憑藉自己去摸索,也沒有任何其他人的經驗能夠供你借鑒。因為在關乎心智成熟的道路上,任何試圖走捷徑的行為都只會令你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

你必須自己去面對這迷惘的,沒有任何方向的前路。

但是我唯一能夠向你保證的是:一旦你決定開始有意識的追尋內心的力量,當你做下這個決定這一刻起,你內心深處的力量就已經被喚醒了。

只要你走上這條道路,那麼接下來你不管你是向著哪個方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令你的內心越來越充實。

3.培養一件能帶給你成就感的愛好/努力的做好你的工作/發展你的興趣/學一個新技能等。

雖然理論上來講我們只要擁有了強大的內心力量就不會再去討好別人了,但是在你還沒到達那個狀態之前,你的內心還會一直是空虛和匱乏的。

為了防止你因為忍受不了這種空虛而又忍不住的會想討好別人,所以能夠從一個你「可以控制」的事物中獲得力量是令你度過這段過渡期的一個比較理智的選擇。

無論是一個愛好,興趣,學一個技能,還是做好工作等等,這些都能夠帶給你成就感,自我滿足感,自我確認感,或是別人的關注與讚美等。

但是這時候別人對你的關注和讚美卻不是你通過「討好」得來的,而是因為你為你的工作,愛好,技能等付出了努力,你在這些地方證明了你的價值與能力,所以別人自然而然的給予你關注和讚美。

我所選擇的這個過渡期的屏障就是寫作,當我很多年前苦苦追求和討好但卻對我不屑一顧的女生有一天興奮的發給我一篇文章說:「hi,這篇文章是你寫的嗎?卧槽真是太厲害了!」的時候,我才真正的意識到:我的確是根本沒有任何必要去「討好」別人。

SO,現在你想到自己要發展什麼愛好,培養什麼興趣了嗎?

這篇文章到現在已經9千多字了,如果你能夠看到這裡,我要由衷的向你表示感謝,因為在這個時代真正願意靜下心來閱讀的人不多了,你能夠成為我的讀者,這是我的榮幸。

關於我所說的一切,只希望你能夠真正的理解並願意付出行動,希望你不要再追逐別人的認同,希望你停止對自我的貶低,希望你學會更多的關注於自身,希望你學會真正的愛自己。

不要讓本該屬於你自己的燦爛的一生,卻在對別人的「討好」中被埋葬和虛耗。

完。


推薦閱讀:

馬云:你要不改變這三點,那永遠都只能是窮人!
是什麼改變了美國人的婚姻觀?
這個時代「寒門在難處貴子」,也許不服,不幹。。想改變好比石頭砸天。。(第18頁)
命運可以改變嗎?
光速恰好是每秒三十萬千米, 巧合還是被設定好的, 有可能改變嗎?

TAG:人格 | 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