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風對聯學院羅浮居士老師對聯第二講講義

聽風對聯學院羅浮居士老師對聯第二講講義記錄:

2010-9-25

諸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再次與大家見面,但我還是要再次說明一下,我不是來講課的老師,而是來這裡淺談一番對聯方面的個人觀點,以圖達到與諸位朋友交流和探討的目的,為此,當再次感謝樽酒流月、滄海月明和諸位朋友給了我這樣一個大好機會。上一次在聽風學院開學之際,我來這裡泛泛而談,嘗試性地概述了一些關於對聯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而對其組合構成的主要的幾大要件並未展開及深入闡述,這幾大要件包括:詞性與結構、關聯性、格律、意境;此外,我還要加上一些我認為也很重要的要件,如對漢語詞語的理解與運用、藝術表現手法等。不過,我並不妄圖全面性地和系統性地進行展開及深入闡述,學術性很強的內容應當由更好更專業的高手老師日後來講授。題外話,再度表明一下,互動一直是我所希望所追求的交流方式。

言歸正傳。對聯,也叫楹聯,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學形式,同時又是一種具有符合自身規律性之句式、句法的奇妙的文體,並且有著悠久而又豐富的歷史淵源及沿革,對此,在這略過不談。然而,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有必要在這談一下的,那就是在上一講中曾提及的——「漢語的魅力,對聯集中表現」。

大家知道,我國的漢語,音節分明,聲調勻稱,這往往能使漢語的字音詞義雙雙地彼此地予以相對,此乃漢語的一大特色。這般的特色,是能夠構成對偶句式及句法的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從而讓我們能夠通過抑揚頓挫的語音聲調、精彩的且又精鍊的語言修辭,吟出或寫出運用了對偶句式、句法的詩詞歌賦以及對聯等文學形式的美妙文辭。

中國的漢字與世界各國的文字乃大相徑庭,其不是用字母拼接及連綴所成的,而是獨具特色和充滿情趣的方塊字。從形態上觀之,這般的字體,整齊美觀,方正大方,它無論有多少筆畫,皆能容納到一個方格之中,且不會失去平衡感,總能顯示著穩重、端莊之儀態;同時,它不論是單音節、雙音節還是多音節的詞,每個音節都必須寫成一個方塊漢字,由此,將一個個漢字書寫成文,就可以創作出各類文章或詩詞歌賦,就可以按相關要求和規則創作成字形、字音、詞義皆能互相對應的工整的優美的對聯。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類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套話也是漢語的一大特色,某種意義究竟是什麼意義?哈哈),構成對聯的對偶句式及句法,原本就是古代駢文和詩詞歌賦中的一大表現手法或一大風格流派,尤其在格律詩詞中更是賦予了其重要之地位以及對其所形成的相應之規則。我們可從古代駢文和詩詞歌賦中欣賞到很多很多自然成對的對偶句式及句法的佳句,例如,七律詩體中的三四、五六之詩句,嚴格來說都要求應以對偶句式及句法來寫成,其中五六兩句必須是對偶句式,這樣的對偶句式及句法在詩體中的運用則稱作對仗。

讓我們隨意試看幾例唐詩吧:

崔顥的七律《黃鶴樓》中五六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李白的七律《登金陵鳳凰台》中三四、五六各兩句——「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這樣的詩句,若拿到詩體之外單獨來看,每兩句不就是一副對聯嗎?

這類對偶句式在其他格律詩體中也頻頻可見,

如杜甫的絕句四首中的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通篇只有四句,卻全部是運用了對偶句式及句法而創作,形成了兩組對仗詩句,其實也是兩副上佳對聯。

現在簡單談談對聯的創作。

通常而言,首先,對聯要有內容,不可「空洞無物」,而要「言之有物」,並且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或觀點,同時其所包含的內容及觀點應當具有針對性,應當適合環境、時令、事件、人物,以及描述對象或事物所處的氛圍與特點等。

在上一講中我曾說過,對聯的上下聯應當能夠各清晰地表述一個意思層面,但意思層面不宜過多,即內容不要過於複雜,而這樣做,正是為了給對聯的意境騰出足夠的空間,使得我們對奇妙的意境擁有了充分的遐想。

這也許有點象中國國畫中的「留白」,一幅沒有「留白」之空間的塞滿了圖案的畫卷,幾乎無甚意境可言。

同樣,沒有或缺乏內容及思想內涵,對聯不可能產生什麼意境,然而充斥著繁雜擁擠的內容,試圖表達全盤的思想體系,那又必然壓迫著意境,使其更加難以脫穎而出。

意境是對聯的最高層次,是「對聯的靈魂」,這在上一講中就已講過。因而,它需要在內容及思想內涵的基礎上,並在藝術表現手法的創造力下,才能得以產生直至升華。

所以說,我們不是要去刻意尋覓意境,意境不是一件深藏在某處的寶藏,不可能等著我們去探求去發現;或者說,意境根本就是尋找不到的,因為它絕非隱藏著,而是在特別的條件下神奇地誕生的!

這也是意境區別於其他幾大對聯要件的地方。

因此,我們只有在成功地或出色地完成了其他幾大要件的構造組合後,才有可能感受到或領悟到那妙不可言的意境。

關於意境,今天不多說,留給以後詳談。今天談到意境,是為了引出下面的話題。

說到為了意境的出現,我們所要去做的,就是我在這裡緊接著要談的第二點,即對聯的文學性。

在對聯的創作上,有無文采是很重要的。

沒有文采,詞語蒼白、貧乏、枯燥,必然使得對聯索然無味,毫無藝術效果,致使我們讀後眼前一片茫然,甚至想找個人吵架,宣洩一下壓抑的情緒(有那麼嚴重嗎?哈哈!我還是自己獨個兒或叫個朋友去喝酒吧)。

至於對文采方面的要求,絕非是要我們去堆砌華麗的辭藻,浮華、空泛、華而不實的詞語,再如何艷麗、綺美,也稱不上是好文采。

我們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要鍊字度句,詞語要自然、通俗、流暢、形象,文字使用要貼切、合適、合理而又基本準確。

當然,如果我們能夠將樸實的文風與優美的文辭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地及高度地提升藝術表現力,那就是我們希望的和需要的好文采,就能期待著我們想像中的美好意境漸漸浮現於眼前。

談到這裡,順便「插播」一句,有的對聯除了上下聯之外還設有橫批,而橫批也屬於對聯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只是根據需要而使用。

它的功能在於既可與上下聯的聯語及內容相得益彰,更能畫龍點睛地突出整副對聯的主題或中心思想,由於橫批很短,一般只有四個字,故而愈加要求在詞句上做到凝鍊而又傳神。

上面談到,中國古代的駢文及詩詞歌賦,對對聯的產生與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格律詩。

我國歷史上的很多對聯,實際上就是從之前的格律詩中衍生出來的,並為歷代的文人墨客所仿效、所推崇,直至逐漸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獨特的傳統文學形式。

而在此過程中,在對聯的創作方法上,也就逐步地形成了一系列與格律詩極其相似的傳統格局及程式,這便是我們時常提到的對聯的格律。

這也是我今天在這裡要予以簡述的第三個方面,其中大致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一、 對聯的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

就是上聯是幾個字,下聯也是幾個字,我想這一點毫無再展開去談的必要了,可以說只要略微有點兒愛好文學的,幾乎無人不曉(也許文化領域某部門的某個外行領導真不知道呢,哈哈)。

至於每副對聯的具體字數應以多少為準,則並無限制,一般可由四字直到幾十字,如常見的就有七字、四加七的十一字等多類,世上也有幾百字的長聯的。

但是如果太長了,千字萬字了,那還能叫對聯嗎?那是駢體散文了,如王勃的《滕王閣序》。

所以,聯句長短,雖無明確的字數限定,但大致範圍卻是歷代約定俗成的,乃應以絕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為基本準則。

而對於素來喜歡標新立異者,動輒超長聯抑或又只有一兩字極短「聯」的,那純屬遊戲罷了,人家玩玩而已,故不必當回事,無須義正辭嚴地予以抗議。

此外要注意的一點是,上下聯字數相等,然而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出現重複的字的。

但有少數對聯是因為內容及形式的特殊需要,有意安排了重複的字,那則另當別論。

在對聯的實踐活動中,只要稍加留意,我們便不難發現,哪些聯句是明顯錯誤地用了重複的字了,而又有哪些聯句是屬於特意使用重複的字而並不犯規的。

二、對聯的字音要按相應的規則講究平仄。

關於這一點,鑒於除了基本規則之外,其還具有變化性及多樣性等特點,致使學術內容較為複雜,而平仄聲韻又堪稱是「對聯的外殼」,屬於學習對聯中最重要的科目,當由更專業的高手老師來詳細講解,因此今天我在這裡只是先簡單談一些最基本的和最常用的初級知識。

平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音韻與聲調。

在現代漢語中,平表示平聲字,包括陰平、陽平兩聲的字,亦即第一第二聲;

仄表示仄聲字,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亦即第三第四聲;

因入聲歸於第四聲,故現代漢語一般只標四聲。

有一些字在現代漢語中是平聲,但在古音中是歸入仄聲的,使用時最好預先加以說明,並且不可今古混用。

所謂混用,譬如在一副對聯中,既將某個兼有古音的字按古音標準用在仄聲的位置上,又將某個兼有古音的字按現代標準用在平聲的位置上,標準前後不一。

需要掌握並運用古音的,若不熟悉者可參照今古對照表(有這類書,網上也有)。

不過我個人是反對使用古音的,這在上一講已有提及,這裡不再重複。

在我們通常所見所寫的對聯中,上聯的最後一字必須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字必須是平聲;

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之也一樣。

對聯是對偶句式及句法,和格律詩中的對仗有著繼承及演進的密切關係,因而,格律詩的平仄格律以及其中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等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對聯。

其意是指,五律七律等格律詩,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乃可不拘平仄,當用平聲字的用了仄聲字,或當用仄聲字的用了平聲字,皆無不可;

但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則必須平仄分明,不容替換。

之所以這樣規定,概因一三五之字具有可移易性,其讀音對詩句的影響很小;

可是,二四六之字倘若平仄失調,讀之不但拗口,而且由此影響全詩聲韻。故為律詩之大忌也。

於是,後人將這一原則沿用到了對聯創作上。

不過,在實際運用中,也會碰到例外的情形。

舉一例說明,在我的另類評聯繫列《居士與幽靈》的《對酌夜話》中,所評的是聽風的某次聯賽對句。那次聯賽的出句是:「霜甲戍關山,風展雲旗秋點將」。

請看,上聯的最後三字『秋點將』為平仄仄,那麼,下聯對應的最後三字就必須是仄平平,如果誰在對應上聯『秋』這個位置上用了平聲字,那勢必出現三平尾!

由此,所謂『一三五不論』在這就失去意義了,下聯後句『五』之位置乃必論。

這裡舉這個例子,不僅表明了有時會碰到例外,同時也簡述了對聯中的又一個原則,即「三平尾」也是必須要予以避免的。

三、關聯性。下次再講。

四、詞性與結構。下次再講。

總之,我們在對聯創作上要努力做到聲韻的和諧,詞語精鍊而又形象,要有一些文采,格律上要符合基本規則,具有一定思想內涵或觀點的內容(包括情感)。

有關平仄韻律方面的內容,我下次不再深談,讓我們期待更好更專業的高手老師來闡述。

關聯性,特別是詞性與結構,我下次會適度展開而談,並列舉一些對聯實例來加以說明。

今天就談這些了,謝謝大家!

樽酒流月校長點評:居士講課,會營造輕鬆愉快的環境。知識內容全面,給我們學對聯指引方向。跟居士學對聯不會鑽牛角,不會走入衚衕。---校長點評也經典。

紫雨後記:謝謝羅浮居士老師的精彩講課,謝謝樽酒流月校長、西風胡楊班長的主持,謝謝滄海月明站長給大家提供的難得的學習機會!

更感謝羅浮居士老師屈尊降貴,蒞臨寒舍,給朋友送來祝福!

三樓跟帖就是羅浮居士老師:感謝紫雨轉發在下拙文,其實只是隨談泛談之淺見也。謹祝紫雨和諸位朋友佳節快樂!

老師講義同時發在聽風論壇:

蛙泳時,如何用雙腿使力?

推薦閱讀:

周老師:文字道(第四集)
仲學峰老師:養鴿的科學用藥(上)
吳老師漢字大會(109)
【師說】陳國安老師給08級師範生的第二封信。
周健 |七、八歲的孩子用課桌、條凳和拳頭砸向老師,老師緣何表情麻木?

TAG:對聯 | 學院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