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麥地那的阿拉伯帝國|西行文化

阿拉伯帝國(阿拉伯語:????????????????????,632年—1258年)是中世紀時地處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之為大食,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阿拉伯帝國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裏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歷經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達被大蒙古國的西征統帥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

帝國建立

狹義的阿拉伯民族是指源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的游牧民族,不論是根據猶太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記載,都認為他們和猶太人有血緣關係,語言分類中也同屬於閃含語系。原來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中的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

穆斯林認為是在公元610年開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隨著傳教逐漸公開,伊斯蘭教徒先從貧民開始增加,後來甚至一些商業貴族家族成員也加入進來,並引起以倭馬亞家族為核心的麥加統治集團的關注。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倭馬亞等貴族開始對穆罕默德進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遷往雅特裡布城。雅特裡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來而改名為麥地那·納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17年後確定,希吉拉為伊斯蘭教紀元,並以遷徙的那一年作為阿拉伯太陰曆的歲首(公元622年7月16日),即伊斯蘭教曆元年元旦。

到麥地那後,穆罕默德成功地調解了該城原有部落間的各種爭端,建立了更高的威望。624年3月,穆斯林方襲擊了麥加古萊西貴族的一支武裝商隊,從而引發了「壕溝之戰」,竟能以少勝多。這不僅給了古萊西貴族精神上沉重打擊,而且也被穆斯林們視為是安拉佑助的結果,大大改變了穆罕默德在麥地那人中對他保持觀望態度的看法,擴大了伊斯蘭教的影響。此後,麥地那軍隊愈戰愈強,屢戰屢勝,或通過派遣弟子宣揚伊斯蘭教,聯合周圍各部落,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使這個麥地那的伊斯蘭國家成為當時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力量。

630年初,在半島上的伊斯蘭教勢力日漸鞏固後,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雙方締結《侯德比耶和約》,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麥加城,居民更主動接受伊斯蘭教,而麥加貴族在宗教上的優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對抗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

神權共和

阿拉伯帝國形成之後,作為先知繼承者的哈里發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滿足阿拉伯人對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在鷹旗旗幟下,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游牧民族開始征服世界的行動。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於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邊疆,他們不斷擴張,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極盛疆域達1340萬平方公里。

阿拉伯帝國鎮壓了內部反對勢力後,第一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 Bakr,573—634年)隨即向敘利亞方面發動了擴張戰爭。巨大勝利的強烈刺激下,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Umar,586—644年)發動了阿拉伯歷史上空前的大征服運動。

635年,哈里發的軍隊同時對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帝國(226—651年)展開了進攻。被稱作「安拉之劍」的哈立德·伊本·韋立德(Khalid,?—642年),率領阿拉伯人迅速通過人跡罕至的敘利亞沙漠,在亞爾穆克河畔一舉殲滅了拜占庭5萬大軍,佔領了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

阿拉伯軍隊的接連勝利,迫使被圍困兩年的耶路撒冷於638年請降歸順。面對阿拉伯人猛烈的攻擊,拜占庭帝國皇帝希拉克略悲哀地說道:「敘利亞,如此美好的錦繡河山,還是歸於敵人了!」

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軍隊乘勝揮師東進。637年,哈里發的軍隊佔領了亞洲西部的伊拉克,並向伊朗高原境內的薩珊波斯的腹地不斷推進,最終於642年在卡迪西亞戰役中徹底擊敗了薩珊波斯軍隊,征服了已有4000多年文明的歷史古族波斯人。

與此同時,西征大軍也捷報頻傳。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在科普特人(Copts)的支持下獲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642年,哈里發成為亞歷山大的主人,整個埃及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Osman,574—656年)繼續進行擴張戰爭,在他的統治時期,阿拉伯帝國的鐵騎先後征服亞洲的霍拉桑、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以及非洲的利比亞等地區。為了進一步控制地中海,奧斯曼徵集小亞細亞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正當對外擴張戰爭勢如破竹時,帝國內部發生分裂。以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為首,哈希姆家族中部分親阿里派的人對出身於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出任哈里發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並組建起什葉派,與普遍接受奧斯曼繼位的遜尼派相對立。穆斯林首次內部分裂由此開端。

656年,隨後奧斯曼亦不幸遇刺,阿里繼任哈里發。但此時以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為首的倭馬亞家族拒不承認阿里政權。雙方數次火拚,未分勝負,僵持不下。不久,什葉派內部又出現分裂,部分對阿里表現不滿的激進穆斯林組建了一個「軍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661年,該派刺殺阿里,神權共和時代(正統哈里發時期)結束。七世紀中葉,阿拉伯境內人口約有2140萬。

最初的四大哈里發由穆斯林公社以協商、選舉方式產生,歷史上將這4位領袖統治時期稱之為神權共和時期,又稱四大哈里發時期。一般阿拉伯史學家把神權共和時期的四位哈里發叫做「拉什頓」。這一時期,帝國版圖迅速擴張,為阿拉伯帝國奠定了基礎。

倭馬亞王朝

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他將哈里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令當時的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文件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但同時造成穆斯林社會中不少紛爭。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人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方,阿拉伯人於664年佔領中亞細亞的阿富汗斯坦地區,然後兵分兩路,北路軍進軍中亞內陸草原地區,一路所向披靡,直到在帕米爾高原西部遇到中國(唐朝,618—907年)軍隊才停下腳步,並與興起於青藏高原地區的吐蕃西部和西北部邊界的興都庫什山脈相接壤。

南路軍攻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大小邦國。

在北方,阿拉伯帝國的兵鋒三次指向君士坦丁堡,由於拜占庭帝國(395—1453年)的頑強抵抗,並且使用希臘火硝大破阿拉伯海軍,使得阿拉伯人遭遇了慘重的失敗,阿拉伯哈里發征服拜占庭的雄心終究未能實現。

在西方,阿拉伯人消滅了拜占庭帝國在非洲北部最後的駐軍,佔領從突尼西亞直到摩洛哥的廣袤土地。阿拉伯帝國使非洲的柏柏爾人歸依了伊斯蘭教,並以他們為主力組成軍隊,跨越直布羅陀海峽遠征西班牙,征服了西哥特王國。732年,哈里發的軍隊穿越比利牛斯山,進攻法蘭克王國,在普瓦提埃附近被法蘭克人擊敗。至此,阿拉伯帝國的大規模征服運動終於落下帷幕。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國家而不是伊斯蘭教的擴張。在被征服地區,非伊斯蘭教徒並沒有被強迫改變信仰。事實上,阿拉伯統治者往往並不鼓勵被征服地區的人民改信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帝國向非伊斯蘭教徒徵收的賦稅,要比向穆斯林徵收的高一些,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蘭教,則意味著阿拉伯帝國的財政收入將大大降低。

經過78年的擴張(634—712年)為高潮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聯盟的酋長,而是一位東方的神權君主。建立在官僚體系和常備軍的基礎之上。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廣袤疆域內各個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漸融合變化,最終於幾個世紀後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舉世聞名的新月沃地是阿拉伯文明的肇興地;也是伊斯蘭世界的中心。作為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大馬士革,倭馬亞王朝歷位哈里發曾從此發布敕令,指揮亞歐非三洲的運作的阿拔斯哈里發則遷都於巴格達。八世紀中葉,倭馬亞統治下的人口已達3400萬。

全盛時期

747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說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殺倭馬亞餘黨,殺害了阿布·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公元750年,阿拉伯人佔領坦尚尼亞的桑格幾布群島。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呼羅珊指揮官阿布.穆斯林與中國唐朝軍隊在中亞內陸怛羅斯進行了小規模交戰,阿軍出動了約2萬人,唐軍也出動了2萬唐軍和1萬葛邏祿軍隊,雙方展開激戰,最終阿軍取得了勝利。高仙芝率幾百殘兵倉惶逃走。

哈里發曼蘇爾執政時,以伊拉克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營建了新都巴格達,於762年遷都至此。該城宏偉壯觀,人口眾多,商貿繁盛,是與當時的長安、君士坦丁堡齊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此間,帝國的科學文化也獲得許多重要成就,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九世紀初阿拉伯極盛人口達4400萬。

分裂衰亡

龐大的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貴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集合體。不同民族與不同信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閡與矛盾;廣大人民群眾與貴族官僚、富商階級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階級矛盾;穆斯林內部也因複雜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別是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又從帝國內部培植起離異的勢力。因此,9世紀中葉,哈里發政權已逐步釋放盡自身的能量,帝國急劇滑向分崩離析的窮途末路,直至走向滅亡。

滅亡

塞爾柱人的到來,使阿拉伯帝國一度出現中興局面。當時,雖然帝國名義上的統治者還是哈里發,但是實權已經旁落到了塞爾柱的「蘇丹」手中。塞爾柱當權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國的傳統,基本承襲了帝國以往的各種封建典章制度。帝國東部又暫時恢復了統一局面。

紊亂的政局,為西歐封建主和基督教會向東方掠奪提供了有利的契機。11世紀開始的十字軍東征多次侵蝕阿拉伯帝國的疆域,聖城耶路撒冷更多次被血洗。12世紀末年,中亞新興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爾柱人,控制了哈里發,但突厥語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觀。

蒙古帝國大軍攻破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拉情形

13世紀初,強大的蒙古帝國開始興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滅了花剌子模。13世紀中葉,蒙古鐵騎沖入西亞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他率領蒙古軍隊洗劫了波斯、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並於1258年摧毀帝國首都巴格達,1260年攻佔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巴格達全城居民都被屠殺。為了不讓皇族的鮮血玷污戰刀,巴格達哈里發裹在地毯里被戰馬踩死,阿拉伯帝國滅亡。

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哈里發」的頭銜,則作為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稱號,一直被繼承下去。直到1924年,哈里發制度最終才由凱末爾廢除。

政治形態

兩極世界理論認為,阿拉伯帝國時期及其之後王朝的政治形態是相對統一的封建政治形態,經濟形態是農奴制形態。除保持伊斯蘭教神權統治原則外,阿拉伯帝國吸收以巴比倫波斯文明國度的制度,形成一種伊斯蘭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政體。

穆罕默德生前並未規定伊斯蘭政權首腦的產生方式,但傾向於選舉制。阿拉伯帝國的最初四任哈里發也都是經統治集團選舉產生的。但穆阿維葉利用其權勢,立己子為繼承人,從此建立倭馬亞王朝,開始了哈里發世襲制。然而這種世襲制的繼承人並沒有固定為前任哈里發的長子或其他親屬,在《古蘭經》和「聖訓」中也沒有根據。所以強有力的王子很容易找到理由,與其父輩所立的王儲爭奪哈里發寶座,引發阿拉伯世界千百年來的內部紛爭。

社會階層

早期阿拉伯時期是指四大哈里發所處的被阿拉伯歷史學者稱為正統時代的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結構處於部族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社會上層由原有的部族酋長們組成,而原有的部族平民處於中間,奴隸處於底層。倭馬亞王朝時期隨著大擴張的腳步,帝國的社會階層發生變化,產生了四個階層:

古萊什部族和阿拉伯貴族:上層由先知家族、歷代哈里發家族、重要的遷士和輔士家族及各地總督等組成,下層為普通的阿拉伯武士和士兵。他們享有許多特權。

麥瓦利平民:是各個民族的新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多為敘利亞和波斯人,葉門人也在這個群體中。在帝國初期,他們的社會待遇大大低於古萊什部族的穆斯林。但是隨著倭馬亞王朝的穩定,麥瓦利平民的社會地位開始上升。

迪米階層:是帝國境內的異教徒,主要是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和瑣羅亞斯德教徒。他們需要交納比穆斯林多的人頭稅。但是生活在穆斯林社會的基督徒與中世紀歐洲境內非基督教徒相比,他們的處境還算不錯。這些非穆斯林可以保持原有信仰,享有財產權,甚至可以在國家的高級機構中任職,也不用擔心被流放或被送上火刑柱。

奴隸:最低等級,屬於主人的私有財產。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後,社會階層再次發生重大轉變,阿拔斯王朝的主力是波斯地區和其他地區的新穆斯林,也就是麥瓦力人。一般記載中,這一時期的社會階層如下:

阿拔斯王族和其他大貴族。

社會精英:包括了大學者,高級宗教知識分子,大商人等在社會有影響的自由民。

農民,手工業者,小商販等普通自由民。

奴隸:在阿拔斯時期,奴隸分為不同的等級,有些奴隸只能從事下層勞動。而有些奴隸可以通過參加軍隊獲得自由,甚至裂土分疆成為軍閥。

文化交流

據說,穆罕默德曾經告誡他的弟子們說:「知識即使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之。」據《舊唐書·西域傳》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正統哈里發奧斯曼派遣使節抵達長安與唐朝通好,唐高宗即為穆斯林使節赦建清真寺。此後雙方來往頻繁。在中國史書的記載中,大食使節來訪次數達37次。

751年,阿拉伯帝國呼羅珊軍隊在中亞怛羅斯戰役中擊敗唐朝將領高仙芝率領的唐朝和葛邏祿聯軍,成功奪取了中亞費爾干納盆地的控制權,與唐帝國隔蔥嶺(今稱帕米爾高原)相對。阿拉伯帝國正是在這場戰役中獲得了造紙術。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於757年向阿拉伯帝國求援,阿拉伯人隨即派遣3千士兵幫助平定安史之亂。此後,吐蕃趁唐將西域兵力調回、防務空虛之際,聯合進攻唐朝。安史之亂後,阿拉伯又在蔥嶺以西多次交兵,爭取了西域的控制權。

公元8世紀,中國之外的第一個造紙作坊出現在阿拉伯帝國境內的撒馬爾罕。《旅程和王國》一書有這樣一句話:「紙是由俘虜自中國引入撒馬爾罕的。」幾乎與此同時,巴格達也出現了造紙作坊。他們的造紙技術都是由來自中國的工匠師傅傳授的。造紙術後來從阿拉伯傳往歐洲。

繼造紙術之後,一些中國的其它發明創造也通過絲綢之路傳進阿拉伯帝國,後來通過帝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國部分地區傳遍歐洲,對西方的文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公元8世紀中葉,怛羅斯戰役中被俘的中國人杜環環遊過阿拉伯地區,足跡遠至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的摩洛哥,並且將其所見所聞寫成一本書——《經行記》,為中國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貴的記錄。

伴隨科學與文化交流的發展,不僅伊斯蘭教傳入了中國,而且將傳承自古典時代並由穆斯林學者改進過的先進的數學、天文曆法與航海、地理知識也開始被中國人了解。公元10世紀,阿拉伯商人蘇萊曼與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與希拉經海上絲綢之路駛進中國的廣州港。之後,他們對於中國風土人情的大量的敘述,使得當時的阿拉伯世界進一步認識了中國。此類故事可能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提供了與中國有關的素材。

出產

阿拉伯椰棗

富饒的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等「糧倉」,為帝國提供了充裕的產品,主要作物包括小麥、大麥、稻米、椰棗和橄欖,園藝作物也相當豐富,有椰棗、橄欖、李、桃、杏、桔、蘋果、西瓜、葡萄和各種蔬菜。在阿拔斯王朝期間,耕地面積和產量由於灌溉工程的發展而得以大幅增加。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由於地處綠洲,盛產椰棗、穀物和蔬菜。阿拉伯民族自身就是游牧民族,阿拉伯半島以及其他沙漠半沙漠地帶盛產羊,馬和駱駝。此外,各省還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來自努比亞的黃金、興都庫什山脈的白銀、伊斯法罕的銅以及中亞和西西里島的鐵,還有帝國境內豐富的寶石蘊藏。在工業方面,各地出產製造的亞麻布、棉、絨毯、陶器等製品(有時還有絲綢)既有利於本地消費,又有利於出口。

商貿

商業在阿拉伯帝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達不僅是阿拉伯帝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業碼頭。此外,巴士拉、安條克、開羅、亞歷山大、凱魯萬、撒馬爾罕等城市也都是東西方中介貿易的重要商埠。早在伊斯蘭教創立時期,穆罕默德就認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實奴僕」,並斷定忠實的穆斯林商人在復生日將「居於安拉寶座的蔭影之下」。《古蘭經》也明確規定鼓勵和保護商業是所有穆斯林必備的義務和道德。隨著帝國的形成,商業貴族也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

宋代阿拉伯商人在東京汴梁

文化傳統、地理位置、商人的社會地位和商業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國出現了與當時東西方封建文明不盡相同的工商業繁榮局面。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從事以中介貿易為主的商業活動。阿拉伯商人的活動範圍從東南亞的蘇門答臘、馬來亞到南亞印度,再到西南歐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歐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有。當時,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等地也聚居著大批穆斯林商人。這些阿拉伯商人成為了中國回族的族源之一。中國的絲綢、瓷器,印度和馬來群島的香料、礦物、染料、蔗糖,中亞的寶石,東非的象牙、金砂,北歐和羅斯的蜂蜜、黃蠟、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經營的商品。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促進了亞歐非蘭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世紀印度洋區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海運

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在發展航海業、造船業和帆船駕駛技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促進了航海所必需的地理知識和其他知識的積累。阿拉伯海員在長期的航行過程中,研究和詳細記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風,並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這種季風從而大大縮短了航行所需的時間。在古代阿拉伯的地理書籍中也記錄了大量的海洋地理資料。十五世紀初,當中國明朝的鄭和的船隊到達印度之後,鄭和僱用了阿拉伯國家嚮導導航來繼續前往東非的航行。

文學

巴塞羅那《一千零一夜》

文學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中最具特色,也是阿拉伯人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領域之一。早期阿拉伯文學題材多為諺語、詩歌、故事,語言簡潔明快、犀利、樸實,體現了阿拉伯人狂放而直爽的性格。阿拉伯文學作品以詩歌為主,文字優美,音韻或鏗鏘激昂,或婉轉柔美。歷代詩壇,耆宿輩出。韻文、散文在阿拔斯帝國時代獲得長足發展。《天方夜譚》(或譯《一千零一夜》)在數百年時間中被不斷完善。它汲取了印度、希伯來、波斯、埃及、中國和阿拉伯民間文學的精粹,使其成為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學中的明珠。

哲學

阿拉伯人認為,除神學外,哲學是了解世界的必備知識。在融合伊斯蘭教「天啟」與希臘「愛智慧」精神的事業中,帝國湧現出一批哲學家。7世紀初,穆罕默德(約570—632)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伊斯蘭教。7世紀末,一些伊斯蘭教教徒對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和世俗傾向不滿,他們以守貧、苦行和禁慾進行消極的抗議,逐漸形成了蘇非派。該派的思想以神秘主義為特徵,宣傳神秘的愛、泛神論和神智論思想,要求奉行內心修鍊、沉思入迷,以達到與真主合一。

史學

阿拉伯歷史學家泰伯里

阿拉伯歷史學家多採用敘述的方式,除應用個人的判斷,對於不同的若干組資料加以抉擇,對於論據加以組織外,很少致力於史料的分析、批判、比較或推斷。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阿拉伯語歷史作品最初的題材,是以前的傳奇以及環繞著先知穆罕默德的各種宗教傳說。泰伯里和馬蘇迪是公認阿拉伯歷史的開拓者,這兩個人是阿拉伯歷史學的奠基人。泰伯里的名字是穆罕默德·伊本·哲利爾,號艾卜·哲耳法爾(838—923年),寫下了兩部偉大的著作:《歷代先知和帝王史》,另一部是《古蘭經注》。

藝術

阿拉伯世界對於藝術美有獨特的追求。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阿拉伯藝術作品中缺少對人物和動物造型的塑造。藝術家們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書法藝術、幾何圖案和巧妙別緻的構思中,具有明顯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徵。阿拉伯藝術家的獨特構思在華美壯麗的清真寺和宮殿建築的結構裝飾上集中地體現出來。高高的宣禮尖塔、大圓屋頂、半圓凹壁和馬蹄形拱門為基本特點的千萬座清真寺,形成了世界建築中的獨特風格。阿拉伯宮殿建築雖然由於歷代戰亂多已不復存在,但僅僅西班牙格拉納達阿爾汗布拉宮這樣一座地方統治者的宮苑,就足以使人領略阿拉伯人世俗建築的成就。阿拉伯語的書法藝術更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以外書法藝術最為繁盛的文明。

建築

伊斯蘭建築別具一格,包括清真寺、伊斯蘭學府、哈里發宮殿、陵墓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築藝術和伊斯蘭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同印度建築、中國建築並稱東方三大建築體系。

穆斯林仿照希臘、羅馬和波斯式建築形式,創立了風格獨特優美的新樣式,阿拉伯建築以其宏偉、壯麗著稱於世,它的外觀是巍峨的穹頂和高聳的尖塔,精美樸素的內飾雕塑和花卉鳥獸等。麥加的禁寺,麥地那的先知寺,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都被喻為伊斯蘭古典建築的典範。

教育

阿拉伯帝國第一所著名的高等教育機關,是麥蒙於830年建立的智慧館。這是一個翻譯館,科學院和公共圖書館的綜合體。尼扎米亞大學,尼扎姆·木勒克在1065年創建的,是一所宗教大學,也是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清真寺在教育體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除了庫塔布附屬於清真寺之外。其中有舉行聖訓學的課程,還有不少學者集會講授各種學科,所有穆斯林都可以自由進入清真寺聽講。清真寺還是圖書收藏所。

天文

阿拉伯人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科爾多瓦等地建有當時世界一流的天文台,並研製了相當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以花刺子密、白塔尼和馬吉里等為代表的阿拉伯天文學家們所取得的成就,代表著當時人類天文學的最高水平。現代許多行星的命名和天文學術語都源自阿拉伯人。他們連續的天文觀測,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天文學家提供了約900年的記錄資料。

阿拉伯天文學家批判地球中心說,預測了地球自轉並繞太陽轉,他們還精確地測出了子午線的長度,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巴塔尼在他著作《薩比天文表》中,對托勒密的一些錯誤進行了糾正,這部書傳到歐洲,成為後來歐洲天文學發展的基礎。此外,阿拉伯人在曆法研究和制訂方面也做出了巨大成就,伊斯蘭曆法:指陰曆,沒有伊斯蘭太陽曆之說!伊斯蘭太陽曆一年平均365天,每128年設31閏年,閏年為366天。阿拉伯天文學家使用的儀器也很先進,9世紀前後,他們已經使用了象限儀、星盤、日晷、地動儀等等。

地理

遼闊的阿拉伯帝國還培養了一批地理學家。中亞人花刺子密所著的《地形志》、伊本·胡爾達茲貝的《道里邦國志》、雅各特的《地名辭典》等,都是後人認識當時中亞、西亞、北非等地理概貌的經典文獻。14世紀,伊本·白圖泰歷時30年,行程12萬公里,東到中國、西至格拉納達、北達欽察汗國薩萊、南抵西非馬里的廣大區域內,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留下了長篇遊記《在美好國家旅行者的歡樂》,同時具有很大的史學價值。

數學

波斯人奧馬爾·海亞姆

阿拉伯人在數學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突出體21世紀對印度數字與零符號體系的改造與推廣,它不僅方便了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也導致了人類計算領域的一場革命。另外,來自花剌子模的花剌子密用印度數字(也就是我們21世紀所稱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產生於印度,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而得名)編寫了《積分和方程計演算法》一書,系統闡述了最早的三角函數表,並首次將代數理論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波斯人奧馬爾·海亞姆和艾卜·瓦法在方程計算理論上也頗有造詣。

醫學

相傳先知說學問有兩種:一是教義學,二是醫學,可見阿拉伯人對醫學的重視。伊斯蘭教的醫藥學以希臘醫藥學為基礎,但帝國地理上的擴展,使得穆斯林們獲得了更多新的疾病和新的藥物的相關知識。藥劑師和醫生要經過考試,才能營業。他們在古代的醫藥典籍中增加了水銀、丁香、肉桂、龍涎香、樟腦等藥物藥劑。當時阿拉伯商船曾將藥物大批運往義大利。

15世紀初,中國明朝鄭和的船隊也在阿拉伯採購了大量的藥材,並交流醫學知識。直到17世紀以前,被歐洲人尊稱為「穆罕穆德·拉齊斯」的艾卜·伯克爾·穆罕默德·伊本·宰克里雅·拉齊(865年—925年)和塔吉克人「阿維森納」的艾布·阿里·海珊·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的醫學著作,一直被用作歐洲醫學院的教科書。

化學

阿拉伯人在研究化學等自然科學中,採用客觀實驗的方法。這是當時一個決定性的改革。在化學方面,阿拉伯人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在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的傳統和實踐的基礎之上,增添了印度和中國的化學知識,並且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尋找點金石和研究煉丹術。並將先進的天文之知識帶到中國,宋朝已有阿拉伯人天文學者進入中國天文司天監工作。元朝出現了回回司天監,確立了阿拉伯天文在中國的領先主導地位。

記載表明,阿拉伯人已發展起了尖端的實驗技術,能夠製造各種藥物,生產蘇打、明礬、硫酸鐵等各類用於工業生產(特別是紡織業)的化學製劑。由於化學的進步,阿拉伯人很早就發明了化妝品,製造香水,肥皂等,後來在十字軍東侵,香水製糖、公共澡堂、阿拉伯馬和肥皂一起傳入歐洲。阿拉伯人是西方人的導師。

物理

阿拉伯帝國時期,中東學者對物理學的貢獻也非常大。他們製作了許多精確的儀器,測量物質密度和大氣層引力。阿拉伯人也大量吸收了古希臘的科學成就。阿基米德、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從10世紀,阿拉伯人在物理學上做了許多工作,尤其是在光學和靜力學方面成果顯著。在光學方面,阿拉伯最傑出的物理學家是阿勒·哈增(約965—1038)。他曾在埃及任大臣,著有《光學全書》。阿勒·哈增從希臘人那裡學到了「反射定律」——光反射時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指出: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都在同一平面上。阿勒·哈增還研究了視覺生理學。當時在阿拉伯的沙漠和熱帶地區眼病盛行,因此阿拉伯的眼病研究很發達。

阿拉伯的物理學研究和它的經濟發展聯繫極為緊密。在度過了從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的鼎盛時期後,由於阿拉伯內部灌溉農業管理不善;外部承受了基督徒十字軍的打擊以及蒙古人、韃靼人的入侵。內外交困的阿拉伯經濟衰敗了,阿拉伯物理學與數學一樣,也隨之衰落了。阿拉伯的物理學主要是繼承了希臘人的成果,並有所創新。阿拉伯物理學為中世紀的歐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實驗、理論和方法,有力地推動了歐洲物理學的復興。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阿拉伯帝國 | 帝國 |